日期:2005年9月17日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东方音乐厅
艺人:管风琴独奏-托斯滕.梅德、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曲目:巴赫《托卡塔与赋格》、阿尔比诺尼《柔板》、普朗克《g小调管风琴协奏曲》、圣桑《c小调第三“管风琴”交响曲》
西洋乐器界向来有“钢琴为王、小提琴为后”的说法,然而若论规模之庞大、历史之久远、演奏之复杂、音域之宽广,管风琴才是不折不扣、名副其实的乐器之王。这极富宗教色彩、具有震撼音色的庞然大物向来给人以宏伟、庄重、神秘的印象,所以此番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内号称国内最大的管风琴正式落成启用,自然吸引了不少乐迷。或许大家和我的感受都差不多——没有一套上点档次的音响器材,通过唱片录音听管风琴演奏便只能如隔靴搔痒。
因此,对于9月17日晚的这场管风琴首演音乐会自然期待已久。即便在前一夜熬了通宵、当日白天又没休息好的状态下,我依然兴冲冲地赶往东方艺术中心。因路途不畅,到达时离开演只剩十五分钟。当晚的上海可谓好戏连台——旅游节和黄金联赛联袂上演,原本还以为这场音乐会不会吸引太多听众潮,然而情况却出乎意料,眼前黄牛们活动频繁、气氛活跃,似乎牛票还挺紧俏。好在并不妨碍我最终如愿入场。
东方艺术中心还是第一次来,内外的漂亮自是不必细夸;座席宽大,舒适度比大剧院和音乐厅都要好。大型舞台的优势在这场演出中也显露无遗,整支乐队加上大小两架管风琴键盘,另在边缘处还放置了一台大钢琴,如此庞大阵容也丝毫不显拥挤。开演之前略略翻看了一下演出节目册,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显著的错误便是对《圣桑第三“管风琴”交响曲》的介绍,册上赫然标着四乐章,其实这是一部两乐章的作品,但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
最令人期待的还是现场管风琴的音色。记得去年夏天在贺绿汀音乐厅听歌剧院演出福雷的《安魂曲》,乐段中管风琴的音色是通过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效果自然有所欠缺。而今现场望着眼前这一排体积庞大、光辉灿烂的音管,满怀期望地想象着稍候它到底将带来怎样的震撼。乐队开始陆续登场,随后年轻的德国管风琴独奏家托斯腾.梅德出现在高处中心音管下方的键盘前,观众席一片掌声后肃静。《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部历史上最著名、最常演的管风琴独奏作品,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通过它也正好全面体验管风琴各个音域的音色。
各个媒体对这场音乐会的节目宣传中反复提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那句关于管风琴的名言:“从头到脚的震撼,像是受了一场洗礼”。然而身处现场的我,在演出开始后并没有感受到其言语中所描绘的那种韵味。有道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或许用“失望”二字有些过于严重了,但距离我想象中的境界确实有些许差距。与在家里听唱片相比,现场的琴声自然高出一截,能量充沛、收放自如,所缺乏的则是一种高度的纯净感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低频部分虽体现出了连绵不绝的宏大气魄,但是严格地评价,稍有那么一丝浑浊,不够干净。我虽然没有经过更多音色效果上的横向现场对比,但就个人主观感受而言,总觉得美中不足。拿《托卡塔与赋格》尾声那辉煌的长音来说,虽然震得我耳膜紧张,但却未能深入心灵,所以“震撼人心”一词用在此处并不非常适合。按理说,我所处的位置是很不错的,难道是音乐厅现场声学环境方面的局限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这台庞然大物将其潜力完全发挥?或者是对音色的调试还存在缺陷?
接下来指挥家张国勇登场,而梅德也从高处的键盘台上走下来,坐定在舞台右侧的小管风琴前,二人合作另一首巴洛克时期的名曲——阿尔比诺尼《柔板》。小管风琴的音色平稳而含蓄,充满着圣洁的气息,虽与大管风琴同宗,却有着独特的意境。整首作品的演出意境很好,歌剧院交响乐团的弦乐合奏十分整齐,稍显遗憾的是首席在小提琴独奏段落中有几处错音。
《托卡塔与赋格》以及《柔板》,我过多地沉浸于对大小管风琴音色的体验中,对于独奏家所展现出的演奏风格却没有过多地留心,但梅德的技巧当属流畅娴熟。只不过他没能背谱演出,所以整场音乐会总有一位翻谱员紧随在他身后,但似乎又不够尽职尽责,有些时候甚至形同虚设,梅德不得不抢着去翻谱,看到这一幕我也真无话可说了,一方面看出翻谱员的漫不经心,另外也折射出梅德对于曲谱还不够熟悉。
紧接着的第三首曲目是普朗克的《g小调管风琴协奏曲》,我对它十分陌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心得,也就不多絮叨了。到了下半场,是整场演出分量最重的作品——圣桑《c小调第三“管风琴”交响曲》,唱片不知听了多少遍,卡拉扬、巴伦博伊姆、明希等著名指挥家的杰出录音无疑错漏,而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能现场聆听这部拥有辉煌壮丽音效的交响曲,此番终于如愿以偿。
张国勇对于乐团的控制很不错,但乐队音色方面的欠缺,让现场的这个《“管风琴”交响曲》在某些方面还无法与知名录音版本相匹敌。乐队弦乐组的厚度稍显欠缺,尤其是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显得绵软无力,因此当管风琴宏大的音色介入进来时,弦乐的音色就立刻被掩盖掉了;另一个问题则是国内乐团都不可避免的铜管音色,拙劣的演奏技术和乐器自身不够美妙的音色严重地拖了后腿,实在是整体效果中比较明显的缺憾。令人感到欣慰并兴奋的是,在最后那好似由层层声浪叠加起来的辉煌尾声中,现场管风琴那无可比拟的磅礴能量和恢宏气势,相信会让现场很多听众感到汗毛倒竖。
东方艺术中心的第一个管风琴之夜,在习以为常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也没有任何加演。总而言之,虽然并不是一场完美的盛会,但却具有相当的纪念意义,也算不虚此行。音乐会结束后,与著名爱乐人阿姚碰面,详谈甚欢。
作者博客:
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