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二.......
============
喜訊一則
自本欄目創立以來已寫過多篇文章,由於不慣寫一些測試文章,內容總是環繞
著玩'HiFi'的範圍,但多年來在國內外的雜誌上,差不多所有的題材被人寫
過,更多的是重覆又重覆地被人寫過,同一題材再由我寫而又沒有新意的話,
恐怕被人誤會小弟炒冷飯,騙稿費,所以很多時我都爲文章的題材而大傷腦
筋,雖然我多年在'玩'的過程中有不少新發現,但往往由於缺乏理論基礎和透
過科學鑒證去肯定,我都只視爲一種特殊現象,不敢寫出來,以免貽笑大方或
被人視爲神話。
回顧過去我寫過的題材都是一些基礎知識和一些很容易爲發燒友忽略,但卻足
以對聲音表現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的小節,一直以來我都沒有觸及其中一個重要
的環節,就是聆聽室的聲學、也就是一般發燒友經常提及的試音室聲學問題。
以前,HiFi圈中很少人提及試音室的聲學問題,一是很少人注意到它的重要
性,主要是它是一門冷門學問,就算世界知名的學府,也很少人有興趣進修讀
這科目,市面上這方面的書籍也甚爲罕有,所以發燒友想在這方面探索也毫無
頭緒,不知從何入手,就算你能從某些雜誌得到部份資料,也純是理論性,欠
缺設計和改良聆聽室聲學環境的指導和範例以供參考。
過去我也認識過數位元真正修讀音響的工程師,他們涉及的多是音樂廳、公共
場所、音響專業錄音室和廣播室之類的音響工程,對一般發燒友試音室的聲學
設計,多缺乏實際經驗,另一方面,他們未必是發燒友,所以對發燒友的要
求,甚至音色的認識也只是純理論的認識,很多時他們用儀器去驗證多過用耳
朵。我就遇過一些音響工程師連我們常提及的音色平衡也不能用耳朵分出來。
我亦曾經見過幾位元工程師爲一些高級音響店設計試音室,結果大失所望,效
果不消提,還弄出不少笑話,成爲行中人取笑物件。
這現象不是某地區的音響工程師所獨有,很多有名的工程師也經常失手,這並
不表示他們的學術水平低,只不過在聲學的範疇裏,未知和不能預知的因素和
變數太多,別的不說,就以家居形式或一般音響店的試音室來說,你若照理論
去設計的話,做成後,聲音理想的話,當然是上上大吉,可是只要你把其中某
些家具更換或改動位置,例如把皮沙發換成布藝沙發,地氈由薄換成厚的,或
把窗簾換過別的材料都會使到聲音變壞,甚至不忍卒聽,這不是工程師的錯,
錯在他設計時,難以考慮這些日後難以預計的變數,就算你能把一切的資料和
物料的運用都在預計之內,例如音樂廳之類的設計,依照理論去設計,也難保
證靚聲,世界上的音樂廳也不是每個也好聲便是例證。這些音樂廳不是一早就
照聲學理論把所有影響聲音因素例如空間大小,人數,座位數目,所有物料的
吸音和反射係數等等都一早計算在內嗎?理論上只要依公式計算,按圖施工便
可以得到好的效果嗎?可是,不到實際演出開聲那一刻,誰也不敢說一定靚
聲,何況,一個家居的試音室,光是房子就不是根據聲學的需要建成,房間形
狀也不是由你決定,加上家居裝修,房間家具擺設等無數變數和附近環境的影
響等等問題,也令音響工程師頭痛不已,有時你甚至肯出錢請這些工程師,他
們也未必能爲你解決試音室的問題。
近年發燒友已認識到,靚聲是由幾個重要因素配合而成,一是器材素質,二是
聆聽環境的配合,三是要有純淨的電源,四是調校技術,缺少任何一環的配合
也難以靚聲,其實除了調校技術難以用金錢羅列和全靠個人的修爲外,其他最
難處理的是聆聽環境的聲學處理。
經多年的不斷探索,不斷的試驗和參與過多個試音室的設計和改良,也從很多
學術性的文獻中得知一些設計上扼要的地方,總算得到了一些經驗,開始對房
間聲學有所認識,但很多奇異的現象和難題有時仍是感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然,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常常想,若有一位這方面的專家而又是發燒友的話,
肯定會在這方面助我一臂,使我解決心中的疑團。
數月前,得遇多年失蹤的老友李維恩(VIAN LI),追問之下,原來此君原先修醫
科,後竟因對音響極度發燒而去轉修Electronics Acccustic Engineering(電
子及音響工程學),追隨世界著名電子學`權威Professor E.M. Cherry教授,他
于二十年前設計了世上最低失真擴音機線路,所得的160美元獎金卻是澳洲發明
家得獎的最高紀錄。另外李兄還跟Greg Cambrell博士學音箱設計,
Dr.Cambrell是靜電喇叭及聲學大師,去年設計了被美國THX權威稱爲世上最佳
超低頻音箱。他還用了五年時間在澳洲跟世界十大揚聲器單元設計師之一
Michail Barabasz學習喇叭單元設計。得悉他的際遇,當下如獲至寶,心想此
次可以找到名師,把很多有關音響學的難題向他請教。
原來李兄不但從事音響工程工作,更與他的師父Michail Barabasz以及多名
Monash大學的教授合作,建立了AER公司,出產了一系列音箱,於是我急不及待
到他的試音室一行,看個究竟。
他的試音室座落在一所工貿大廈,面積約120平方米,裝修得清雅舒適,甚有品
味。整個試音室經過聲學處理但表面毫不著迹,開聲一聽之下,無論音色,音
場和HiFi的種種要求,均達到極高的水準,如此不著痕迹的聲學處理方法,是
我第一次遇到,真是心服口服,更難得的是,當時聽的是AER音箱(A1型,最平
價的書架箱),也靚聲異常,日後,我一定要親自試試他有份設計的音箱。
最近,經常和李兄見面,話題當然離不開發燒,最多的是涉及試音室的設計問
題,從中我得益不少,也解開我心中不少疑團,我興奮之余便向他作了一個不
情之請,希望他能把房間聲學的處理方法和心得,爲文向發燒友介紹,希望大
家從中得益,解決試音室的煩惱,原以爲他會拒絕(事實上他忙到連睡覺也幾乎
沒有時間),豈料他毫不猶豫地答應我不定期寫一些這類文章,真使我喜出望
外,我隨即把這消息轉知本刊周道先生,周先生亦喜不自勝並爲此而作出特別
安排,由於版面所限,可能安排在我的專欄登出他的文章,(到時我又可以躲懶
了!多謝維恩兄!),他今期寫的題目是淺談房間聲學處理。
你說,這不是喜訊是什麽?
編者後語--多謝李哥爲本欄目操心,請來專家加盟寫作,而且是甚有價值的房
間聲學處理。讀者有福矣。唯李哥的文章很受歡迎,仍不能斷。有勞有勞。
沒有答案的問題
雖然多年來在多本雜誌上撰稿,也成立了一間音響顧問公司,蒙讀者們的信任
和青睞,也接到不少朋友們的來信和電話問及很多有關音響問題,但對某些問
題,我從不作答,致使有些朋友誤會我擺大款,扮高深,崖岸自高,爲此,我
不得不借此一角剖白心聲,希望朋友們能諒解我的苦衷。
以下都是一些我不願作答的問題:
器材搭配的問題
正如我在本欄目文章裏提過,我最怕寫測試器材的文章。雖然年輕時試聽過和
玩過不少器材,目前很多時也湊興參加一些器材測試,但近年已很少在家測
試,一是年老力衰(我已不是哥級年輕小夥子,實際上很多人已稱呼我叫阿
伯!) ,測試時涉及大量體力勞動,我這副老骨頭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二是世
界上器材品牌太多,每個牌子更有不同型號,要我用大量的時間去測試,每天
都聽同樣的試音碟,對我來說是花不來,因爲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我只希望
能有更多時間去聽更多不同的音樂,使我的精神生活更富足,便於願已足,測
試工作還是留給別人去做好了!當我偶然去參加別人的測試時,我只是聽聽效
果,沒有做筆記或作評論,這樣的短暫試聽和印象,我深知若憑此結論而答朋
友問題的話,會誤導朋友,是不負責任的行爲,對一件器材的評價,我若不是
經長時間去聆聽、比較,用不同的器材,線材和音箱去匹配,再經仔細調校,
我是不會輕易下結論的,試想,世上這麽多的器材,我花得起這麽多的時間
嗎?就算是一些雜誌寫手,有誰敢說他已試盡天下器材,他的結論和評價一定
正確嗎?你又知道他們會否牽涉到一些商業利益在內嗎?
個別器材的測試已是如此困難,當和其他器材組合時更是千變萬化,效果難以
預測,未經實試更難以作出定論,更遑論在不同的聆聽環境中。器材肯定受聆
聽室的聲學條件影響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所以有些朋友往往在購買器材時聽
到店家的試音室表現時很滿意,但當同一器材搬回家時,效果竟然不堪入耳,
他們不明就裏,以爲店家騙他,其實是他一廂情願,以爲買了這樣配搭的器
材,在家裏便可得到同樣的效果,從沒想象器材是需要和家裏聆聽室的聲學條
件相配合,加上精細的調校技術,才可達到理想的效果。
我相信,沒有一家音響店,在沒弄清楚你家裏的聆聽室環境和特性,和你用的
器材配搭前可以保證你向他買的器材回到家裏一定靚聲,除非他肯定無條件借
給你回家試聽滿意才買,否則還是不要輕易相信他們的花言巧語,這樣才不致
貼錢買難受。
器材配搭已是一門大學問,加上需要聆聽環境的配合和精細的調校技術才可得
到靚聲,試想當你提出此類問題,而我又沒有實際聆聽過你的組合,不瞭解你
聆聽室的問題時,作爲一個負責的人,我不會輕易作出購買器材的建議,更不
會對器材輕易作出主觀的評價,寫到這裏,相信你已理解我爲什麽不願作答的
原因。
聆聽室的問題
看過我上期文章的朋友都知房間的聲學問題是一專門學問,就算是由工程師設
計的音樂廳或聆聽室,未到完成之日和正式開聲之前,誰也沒有把握說一定靚
聲,很多時在事後得知效果後還得大興土木作出大的修改才能達到一個可接受
的水準。聆聽室所牽涉到聲學問題如此複雜,而絕大多數發燒友的試音室通常
又多和家庭的起居飲食,家人活動和社交結合一起,房子又不是專爲聽音樂而
設計,形狀變化多端,窗戶、房門、走廊位置千變萬化,加上家具擺設和裝修
的間格和佈局,都在影響著聲音和音場的表現。試想,當有朋友向我問及房間
的聲學處理問題,而我又沒有實地去勘察,去聆聽和用儀器去測試以找出問題
所在。只是憑臆測而教朋友去做一些毫無把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你認爲這是
一個負責任和有良知的人應爲的事嗎?在這裏,我毫不諱言我鄙視那些不學無
術,扮專家而教人如何如何去處理聆聽室的所謂高手。
我得承認,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不是什麽高手,當我遇到這類問題,我仍
需要向我的工程師尋求協助,結合過去經驗,透過試驗和實踐,也可能經數次
失敗,才可解決問題,所以當一些朋友只是透過電話或函件簡單地描述他們遇
到的聆聽室問題時,你想,我會回答嗎?
其他問題
問題實在太多了,但多數都就我曾寫過的題材而提出的,其中由於我曾在電源
處理方面著墨較多,有些讀者照我建議去做時,效果不如理想而質疑的,經過
我瞭解後,才知道他們用料和製作過程有疏忽而引致,須知,就算所有材料都
是一樣,甲乙兩人用同一套工具去製作出來的成品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這
正如坊間那些教你如何烹飪的書一樣,你照他教你的方法去煮一道菜時,是否
好吃,還得看你的功夫。所以當你照我所建議的方法去做而欠佳時,你教我如
何去作答?這正如很多人都去搜集馬蘭士7這部名器前級的零件而照原機線路去
焊制,他製作出來的作品就和原作一樣嗎?
最近,有一位珠海的發燒友致電我的顧問公司,當時我身在外地,他趾高氣揚
地對我的職員說,他現在用的是某德國名牌價值廿多萬的絕頂級CD轉盤和某一
名牌解碼器,音箱也是美國某世界絕頂名牌音箱的書架箱,最近他不滿意組合
的表現,想升級,希望我提供其他配搭器材,職員聽完後向他表示我在外遊,
他隨即問及我現在用的是什麽器材,我的職員據實回報我現用的是JBL K2音
箱,CD機Sony的CD P5000,前級是新加坡電子怪傑林子賢的作品,後級是
Rowland7號,豈知道這位朋友聽完後,竟然對我的職員很認真地說:"JBL K2哪
能聽呢!Rowland7應該拿去填海啦,那部土炮前級土頭土腦哪里會有靚聲?看
來,李哥還未夠班答我的問題,叫他回來後找他的朋友Leo(音響之路的主編馮
煒國先生)打電話給我吧,我的電話是XXXX!
對一個這樣幽默的朋友,我實在不懂得如何去答他的問題!
HiFi如是說
很多朋友見到我時,每每都問我玩了音響多年,可有些秘訣相授?有什麽訣竅
可以玩好HiFi?對目下許多HiFi友玩音響的態度和一些似是而非、光怪陸離的
論調有什麽感想?
其實自本欄目創立以來,我已經把我歷年的經驗有系統地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要是你都看過我的文章,相信你已很清楚我對HiFi每一環節的重點所在,一些
禁忌和一些最易爲人疏忽的環節作出詳細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處理的方法,這些
說不上是甚麽心得,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能和一衆發燒友交流經驗,也
順便提醒一些初哥發燒友,避免他們多走冤枉路,從而少交學費(給一些無良商
人欺騙),也提供一些方法去改善他們的系統,如此而已。至於一些超級高手或
一些自認爲天下無敵的大師級發燒友,可能視這些蕪文是老生常談,不值一
看!爲的是我寫得太膚淺,所用的器材不夠班,所以不夠權威去寫HiFi文章,
又或我調校出來的聲音不夠水準,所以爲文不足取!對於這些批評,我毫不介
意,因爲我不是爲這類人而寫的,況且我到目前爲止,每天仍花不少時間去尋
求改善自己的系統,我認爲目前的系統距完美的境界仍很遙遠,我真的希望別
人有以教我!
寫到這裏,我忽地想起一些可能是很多發燒友都碰到過一些似是而非的現象和
論調,或仍未找到答案的問題,我試列出來,希望大家能好好地思考一下,有
否答案不要緊,只希望能令你動一下腦筋,或許對你玩HiFi(甚或荷包)有所收
益。
(1)器材如是說
●有人認爲,只有貴的器材,才能做出好的效果,其他因素,毫不重要。
●器材都有僻性,有些沒有高音,有些欠低音,總是難得合意,聲音欠佳,只
有換器材才可解決問題。
●某些牌子器材只合用來聽某類音樂。
(2)線材如是說
●線越貴越靚聲。
●線越粗越好,細線只會雞聲雞氣。
●線也像器材一樣,有些高音靚,可是低音不成,有些性格相反。
●線可醫HiFi百病。系統若是欠高音的話,可買一些有高音欠低音的線去遷就
系統便成;要是有低音駐波的話,也可用線去消除駐波。
●線一定要銀質才靚聲,而且一定要特富龍外皮(Telfon)的才靚聲。
(3)聆聽室如是說
●只要鋪上厚地氈,便可把低音吸掉。
●房間做好吸音便會靚聲。
●器材靚,音箱好,便無需考慮房間的音響特性,因爲器材可以克服一切房間
的聲學問題。
●換器材或線材可解決房間的一切問題。
●不用購買專業用的調聲器材(例如調音柱、擴散板等),只須依樣葫蘆,用類
似物料照樣子做,便可達到效果。
●用木條做好骨架釘附在牆壁上,再在木架上釘上木板便會靚聲。
(4)器材供電如是說
●用電源濾波或隔離牛只會衰聲。
●只要用粗電源線直接在牆上插座接取電便會靚聲。
●什麽也不用搞,只要買最貴的電源線用在機上便會靚聲,擴音機力水也會倍
增。
●只要用穩壓器把電壓穩住便會靚聲。
●隔離牛越大越靚聲。
(5)配件如是說
●所有器材必需用釘腳承起才靚聲。
●越是名貴材料(例如寶石、鑽石或水晶之類)所造成的釘腳越靚聲,聲音才會
高貴。
●配件可以起死回生,只要用上某些配件,便可克服系統某些毛病。
(6)摩機如是說
●所有器材均有缺點,買回來一定要摩過才能達到超凡入聖的的境界。
●靚零件一定靚聲,好的器材一定用天價級的零件,零件素質主宰一切。
●一部平價機摩過後,往往勝過一部貴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名機,所以不用買
靚機。
●所有音箱必須摩過才好聲。
●小音箱經摩過後也可以有超低頻。
(7)自作派如是說
●自己製作的器材,必定勝過廠製品,而且價錢便宜得多。
●所有名機一旦在自作派家裏比拼時,必定輸到一敗塗地。這證明自作派如何
了得!
(8)校聲如是說
●校聲功夫不重要,只要器材靚便可,換器材可解決一切問題。
●音箱擺位是一種騙人技倆,音箱移動一兩次,任何人也難以分辨聲音的變
化。
●也有人說,擺位元可以克服一切系統所産生的毛病。
上述的每一項,相信很多人都碰到過或深信不疑,可是你有沒有認真、客觀和
冷靜地去思考過它們背後的真理?觀點是否正確?是否有科學根據?你有否懷
疑過?如何去分析和界定對或錯?
您可願意花一些時間去想想?
發燒友,但願你的名字不是粗人!
每年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的國際音響唱片大展,本人必躬逢盛會,亦在期間
主持了幾場音樂欣賞會,展會後有發燒友告知趣聞數則,謹錄如下,至於內容
是否屬實或純系虛構,無從證實,故四方君子或有心人士,切勿自作多情,對
號入座,則幸甚焉!
以下的一則趣聞,頗堪令人發噱。
發燒友好鼓,特別喜愛以鼓去考驗器材,自炎黃第一鼓面世以來,無不人手一
張,喜其動態強勁,錄音佳而內容豐富動聽,賣HiFi器材的試音室亦喜以此CD
來Show qually(演示實力),發燒友械鬥或演示自己套音響如何了得時,亦喜以
鼓示人,音響展自不例外。參展期間,不時鼓聲隆隆,爆個不亦樂乎。話說有
某發燒友參觀某展房,要求播第一鼓時,某主事人挪動他那水魚般的五短身
材,用手托托他那自認爲滿具書卷氣的眼鏡,用那副像死魚般眼睛,陰沈沈地
把這發燒友由頭到腳打量一番,然後用鄙夷的眼光望著他說:"沒有品味,鼓是
粗人聽的東西,你還是到那些粗人的地方去聽吧!"
告知我這段趣聞的發燒友後來告訴我,此家所用的器材只能播些雞聲雞氣的軟
體,一播爆棚音樂,定死無疑,故以此作藉口來遮醜焉。
在展會期間,某展廳外堆滿人群,人人爭先恐後,但由於座位有限,加之當時
場內也站滿了人,很多人都不得其門而入,只好自覺地排隊等候下一場,其中
有一中年人在展廳門外接待處取過産品資料後,欲強行進入展廳,工作人員婉
拒,他竟然破口大駡,並將手上的産品資料憤然擲地並大聲說:"巴X閉,要老
子俾面聽你才出奇!"然後用憤怒而目空一切的目光,橫掃全場(他當然希望別
人附和他!),豈料全場鴉雀無聲,人人報以鄙視眼光,他只好悻悻地離去!
在一般展示房間中,大都是人來人往,間或有人坐下細意欣賞,聆聽他感興趣
的産品,但在正式有主持人舉行的欣賞會中,很常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有些
發燒友在主持人講解或播放音樂時,竟然旁若無人,高談闊論,使其他人欣賞
時備受干擾,當別人報以憤怒而鄙視的目光時,他還以爲人家欣賞他的高論,
更意氣風發地去批評所聽器材的不是之處,他家裏的器材表現如何了得,並高
聲教他的朋友如何去聽,結果他的朋友或其他聽衆只好全場都啞忍著他絮絮不
休的偉論,欣賞會結束後,我相信他的朋友會發誓,以後再也不會和他結隊前
往這類展會,以免出盡洋相。
你別以爲一些自大狂的發燒友才有這些舉動,就連一些業界人士也犯了同樣毛
病,我就聽聞某業界名人曾帶同他的手下到別家展廳參觀別人的欣賞會。主持
人一面講解,他一面在後面批評(當然不是好評啦!),當播放歌曲時,他又大
聲的彈:"這樣的聲音,能聽嗎?",當時旁邊有幾位聽衆按捺不住,請他收
聲,他才發覺失儀,面懵懵地聽幾句歌後便匆匆地離去。
朋友,當你看了上述的聽聞時,你有何感想?
我沒資格去批評他們的所爲,但我覺得HiFi是一種高雅的愛好,作爲一個發燒
友每每被人視爲曾受高層次的教育,行爲和舉止都有教養,有風度和文明的
人,無論在公私場合,待人接物都應持禮貌和公德心,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尊
重,一個粗口爛舌、不守秩序而自稱發燒友的人,相信別人羞與爲伍,在音樂
會中高談闊論,打電話,隨意走動,或恣意批評,妨礙別人欣賞的人,只是顯
出他毫無教養,不尊重別人欣賞的權利。他們的行爲只有令人厭惡和鄙視。
我常常提醒自己,個人的行爲不光是代表本身的教養,在公衆場合或外國人在
場的地方,更代表著我們社會的文化、教育水準、公德心。在外人面前也代表
著民族素質的高低。你試想想,若外國人看到人們上述的行爲時,他會怎樣評
價我們這個禮儀之邦?
發燒友啊,我真的不希望你的名字是粗人!
XRCD,你相識嗎?
XRCD是由日本JVC公司開發研製出來的,這種"擴展解析度CD"(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XRCD)技術的重點是加強母帶錄音處理及CD唱片的
製作,其目的是讓聆聽者聽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質表現的錄音效果。XRCD的
錄音處理技術均是在目前的CD標準範圍之內,因此,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
需要特殊的CD唱機和解碼器,目前的CD重播設備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
一般來說,現在的原始錄音多是通過U-matic 1630開盤式錄音座處理並轉換成
原版磁帶,然後再送到唱片生産廠生産出壓片母版,最後生産出CD唱片來。就
這一點來說,音樂藝術家、唱片製作人、音響錄音師們都希望CD唱片能重放自
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原音效果。不過,由於製作工序並不是標準化的,因此即使
是數位化處理是正確的,也並不意味著CD唱片總是能重放出最好的音質。既然
唱片製作處理工作是由各個不同環節組成的,那麽唱片的整體性能表現就有可
能受制於這些環節。這也就是說,在唱片製作時,工作人員必須格外細心,對
母帶處理及唱片製作的各個方面都必須一絲不苟。
因此,爲了保留原始錄音的最好的聲音純淨度,JVC公司在母帶處理及唱片製作
的每一步驟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其目標的實現不只是依靠技術手段,廣泛
的試聽測試也是最好的測定方法之一。作爲整個錄音技術處理流程,錄音設
備,傳輸介面,交流電源校準,字時鐘分配,母帶格式,重放系統和CD重放設
備都需經過測式。最終的結果就是JVC公司推出了XRCD。和以前的CD唱片相比,
XRCD版本的CD唱片具有更有清澈的清晰度,更精確的聲像呈現,更高的音質表
現。更重要的是,聽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解碼處理,其重放方法同
原有的CD唱片一樣。
XRCD錄音技術的著手點是母版帶電平。直接來源於母版帶控制臺的類比信號經
過JVC公司的20比特K2超級編碼(20bit K2 Super Coding)技術進行數位化處
理。JVC公司的這種K2是一種20比特量化精度、128倍超取樣的模/數轉換器。其
特點是動態範圍高達108dB(-96dB,THD),平坦的頻率回應(20Hz-20KHz,
+0.05dB),低電平信號具有極低的諧波失真等。
K2超級編碼還提供有20比特轉換爲16比特的比特下降模式,以及在資料流程中
通過介面信號的再成形處理來消除時基抖動誤差的功能。這兩個功能對唱片製
作也大有稗益。20比特數位信號通過SDIF-2標準傳輸介面(介面)傳送到索尼
PCM-9000光磁機。通過索尼PCM-9000將原始資訊記存在光磁碟片中,而不是象
以往一樣,通過U-matic 1630開盤式錄音座將原始資訊記錄在原版磁帶之中。
由於光磁碟片具有極好的穩定性以及20比特的存儲容量,因此,JVC的XRCD利用
它作爲傳送到唱片製作的音頻記錄媒體。
位於日本橫濱市的JVC唱片製作公司,就是通過SDIF-2傳輸標準,利用索尼PCM-
9000光磁機,採用K2超級編碼技術之中的20比特轉16比特的工作模式進行錄音
數位處理。這種處理方式能使高解析度的20比特信號轉換成16比特的信號時仍
保留有完整的低電平資訊。在沒有採用雜訊整形技術的同時,能確保信號具有
真正的16比特動態範圍。最後,16比特信號再進行EFM編碼處理。
另一個K2電路叫K2 Laser。在把EFM信號傳到鐳射拾取頭之前,通過K2 Laser電
路對EFM信號進行再成形處理。這個電路的輸出級同樣採用K2超級編碼介面。通
過K2 Laser電路可以消除可能會出現在資料流程之中的時基抖動。貫穿於整個
處理過程,需將字時鐘放大並分配至各個過程之中,以獲得最大值的優異的信
號保真度。同樣地,每一台設備的電源在供應之前也需進行淨化處理。爲了保
證音質以及音樂內在性能得到真實記錄和重現,設備之間的電纜連線和插座等
都採用SDIF-2介面。經過測試,SDIF-2標準介面具有更好的數位音頻信號傳輸
性能,遠勝於AES/EBU傳輸標準。至於CD唱片的反射層也經過大量測試,包括採
用24K鍍金膜及純銅膜反射層,最後測定出鋁膜反射層具有最好的音頻效果。
XRCD最後的製作過程就是將高質量的數位信號從母版帶上轉錄到CD唱片上。
JVC之所以精工細作採用XRCD,是爲讓聆聽者在享受音樂的同時,音樂藝術家、
唱片製作人和音響錄音師們的各自初衷也都能一一真實呈現。同樣的原始錄
音,經過不同的錄音技術處理,在音質表現和聲像呈現方面必然會出現細微的
差別。而XRCD,追求的就是真實的原音再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