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唱片知識 [复制链接]

查看: 1792|回复: 3
1#
原版进口唱片的版本  

银圈版:银圈版与普通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光碟的内圈制作不同,银圈版CD的内圈(有些CD连同盘身)都是银色,而普通CD的内圈则是由透明塑胶材料制成,因而又叫做“胶圈版”。另外;香港大部分歌手在1991年之前所推出的大碟在第一版印制上几乎都发行过银圈版CD,之后才是普通CD、再版CD,所以又称之为“首批银圈版”,生产数量不多、升值速度极快。因为1992年之后就没有继续生产过银圈版CD!

日本见本盘:日本“见本盘”是一种超级难寻到并且世上十分罕见的宣传及试听用唱片,日文“见本盘”翻译成中文即是“非卖品”的意思。其收藏价值远远大于正式发行的专辑!通常这种版本的CD封底以及光碟内圈都印有或贴有“见本盘、见本品、Sample Loaned”等字样,使其与正式发行版CD区分开!

白版碟(非卖品宣传唱片):白版碟是指一些专门派发给电台DJ及乐评人先听为快的宣传用唱片,所以新曲才得已公开播放及宣传,一般白版碟会早于大碟推出日派上各个媒体进行宣传,『白版』的意思是指光碟颜色及封套大多数是白色因而得名。早期白版碟多数是十二吋黑胶唱片或较早的盒帶(又称白版带)而后期黑胶唱片在香港淡出取而代之便是白版CD唱片,值得一提的是白版碟的封套或碟面会印上宣传用、非卖品、Not For Sale等字眼以防不法炒卖。但由于白版碟产量低(原因只作宣传用),封套有別于正式发行大碟,或者有不发行的特別混音版歌曲而具收藏价值。

日本东芝版:CD内圈或表面印有“TO”字样,如亚洲歌手(包括:香港、台湾等地艺人)所发行的唱片出现此版本CD,为超级罕见品,收藏价值极高,市场价格不扉!

日本三菱版:CD内圈或表面印有“MT”字样,如亚洲歌手(包括:香港、台湾等地艺人)所发行的唱片出现此版本CD,为超级罕见品,收藏价值极高,市场价格不扉!

日本索尼版:CD内圈或表面印有“SONY”字样,如亚洲歌手(包括:香港、台湾等地艺人)所发行的唱片出现此版本CD,为超级罕见品,收藏价值极高,市场价格不扉!

日本三洋版:CD内圈或表面印有“SANYO”字样,如亚洲歌手(包括:香港、台湾等地艺人)所发行的唱片出现此版本CD,为超级罕见品,收藏价值极高,市场价格不扉!
分享 转发
TOP
2#

国内唱片市场三剑客  

  随着时代的变迁,CD唱片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国内音像行业还处在鱼龙混杂的时代,所以大家在选购唱片前必须了解一些国内唱片市场的概况。在目前国内的唱片市场上并存在着三股势力——正版、盗版、伪正版。下面分别对他们进行逐一分析。

●正版——
  所谓正版,就是经过正规渠道获得音乐作品的版权,由合法音像出版机构进行发行、销售的唱片,当然这只是笼统的一种概念,接下去我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国内的艺术家而言,要把自己得意的音乐作品灌录成唱片,首先需要经过制作、录音这一环节。待完成以后,方可进入出版、发行阶段。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歌手、乐队或者艺术家都有自己固定签约的唱片公司,他们的唱片就都是由相关的唱片公司进行制作的,完成之后交给国内相关的音像机构出版、发行、销售。
  对于一些国外、港台地区音乐人的音乐作品,在国内销售的正版唱片则有“原版”和“引进版”两种。前者我们通常也称之为“进口版”,本质上是由国外、港台唱片公司进行压片、印刷,然后通过正规的进口渠道,运输到大陆市场,再由合法的代理机构进行销售。而“引进版”则是国内的音像出版机构与音乐制作者所在的国外或港台唱片公司签订合法的引进合同之后,获得音乐作品所在唱片的母盘,然后自主进行压盘、印刷、发行、销售。因此,“原版”唱片和“引进版”唱片相比较而言,前者需要支付进口所应缴纳的关税,同时国内的代理机构也要获取利润,因此“原版”唱片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引进版”。
  一般而言,正版唱片的品质,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都应该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其中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则在于——同一张题材的唱片,“原版”和“引进版”在音质表现上往往有一定差距。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国内音像出版商在CD压片技术方面和国外大公司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原版”和“引进版”之间的差别是否明显、听众是否可以明显察觉,也是因碟而异、因人而异的,切不可一概而论。

●盗版——
  盗版同样是市场上的“生力军”,由于诸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无论是哪种类型音乐的唱片都有盗版现象。在流行歌坛,甚至有盗版比正版问世时间还早的现象,在大家看来甚至已经不是新闻。同时,一个专辑还可能出现很多货源渠道不同的翻版。盗版唱片价格便宜,但也有很多无法弥补的缺陷。其价格一般在每张5-10元左右,无论所盗取的原版唱片是什么档次、价位的,成为盗版之后不会分档次,一律按照盘片的数量论价。
  盗版的质量肯定不如正版,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其中的效果差距有多大,一直是大家在争论的问题。前面就曾经提到过“原版”和“引进版”之间也会有差异,更何况是正版和盗版之间了。一般而言,在中等的HI-FI系统上就可以非常明显的分辨出正版与盗版之间存在的音质差异。不少劣质的盗版唱片更是存在严重问题,在普通的器材上就会显现出音质上的缺陷。
  不过这里有一个需要特别指出的问题,很多人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引进版”是国内厂家进行压片,“盗版CD”也是如此,因为有传闻说国内不少正规的光盘厂在任务不足的情况下,也在进行盗版唱片的压制。这样一来,从制作工艺上看,盗版的品质起码不会比引进版更差。其实这中间需要仔细的分析:
  第一、“盗版”所采用的母盘来源不明,近来甚至有JS在用网上下载的MP3还原成WAV后制作成唱片母盘,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引进版”采用的应该是录音公司所提供的正规母盘,在这方面,“引进版”依然有优势。
  第二、制作工艺方面,“引进版”依然肯定要优于盗版。我们很少会在“引进版”中发现读盘不顺畅、跳轨、音轨不完整等情况,但是这些弊端却经常会出现在盗版唱片中。
  第三、至于音质效果,“引进版”和“盗版”都无法和“原版”相媲美。至于“引进版”和“盗版”两者孰优孰劣,也不是轻易可以下结论的。采用原版唱片作母盘,工艺上比较把关的“盗版”可以达到与“原版”相近的音质表现。
  第四、“引进版”的随碟附带资料比较详尽,而“盗版”在这方面依然是劣势,虽然如今少许盗版商也开始注重包装,但是品质依然不能和正版相比。而且绝大部分JS还是为了节约成本,而省去了随碟附带的介绍、歌词等。
  当然,本文只是做一些客观的分析,并不想对大家的购买进行引导,大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能力选择。从尊重艺术家作品的角度而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买正版唱片当然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况且从保证品质的角度来考虑,正版确实是可以令听众放心的。

●伪正版——
  “伪正版”或许是中国市场上的一种特例,我也不太好给这类唱片下确切的定义。或许从版权管理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符合有关规定和法律的,而且可以堂而皇之的摆在很多正规音像市场、新华书店内的货架上。但是其品质到底怎样让人很难下结论。一般而言,我认为“伪正版”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价格便宜。不少“伪正版”唱片价格和盗版相当,大致处于10元-30元之间的价格。当然也不能说处于这个价格档次的都是“伪正版”。
  第二、出版发行渠道正规。“伪正版”唱片都是国内合法音像出版发行机构所出品的,具有符合相关版权管理条例的出版条件。同时国际编码和条形码也比较正规。所以它不是“盗版”,而确确实实属于“正版”。
  第三、销售渠道正规。这其实是“伪正版”之所以可以被划入“正版”范畴内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往往可以放在大型的国营音像制品超市或者大型书店中出售。
  第四、品质不稳定。虽然“伪正版”具有合法性,但是他的品质往往不稳定。有不少“伪正版”唱片包装粗糙,音质欠佳。
  或许大家看了上面几个特点会觉得比较疑惑,就连笔者自己也很难给“伪正版”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我找到了根源——主要还是由于国内的音像制品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所引发的。同时“伪正版”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打击盗版、提倡低价正版唱片所带来的一个“特别的产物”。
  不过读者们也不要误解,并不是“低价正版唱片”就一定是“伪正版”,这里面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国内市场上有不少“低价正版唱片”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譬如一些轻音乐节目、国内音乐团体演奏的音乐小品、民乐演奏专辑等。同时诸如一些大型出版机构所发行的“特价唱片”,譬如中唱上海公司曾经有过的一批“特价15元”唱片,其原本价格高达5、60元,国内其他一些音像发行机构也有过类似的举措。这类特价酬宾的唱片性价比还是比较突出的。还有最近市面上所大批出现的中国音乐家出版社引进NAXOS公司的一批古典音乐唱片,只卖15元一套,还附带详尽的资料。这些其实都是“低价正版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值得肯定的产品。
  同样,大家需要正视一个现实,很多“伪正版”正是藏匿于这类“低价正版唱片”当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某国外热门流行歌手的新专辑问世之后,国内某音像机构将其引进到国内,制作发行了引进版。同时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把同一张唱片的原版进口进来。那么在国内市场上,合法的销售版本就应该只有两个,即进口原版和引进版。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市场上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或者几种同一唱片的不同版本,而价格非常之低廉。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如果国内有唱片公司引进了这张唱片,那么他们就将持有这张唱片在国内的唯一版权,后来所出现的其他版本就应该属于盗版的范畴。讽刺的是后来所出现的低价版本同样可以放在正规音像店内,以“正版”的身份叫卖,而且这类现象还不在少数。从这里就可以反映出国内音像市场管理上混乱和漏洞。
  “伪正版”是音像市场上非常特殊的群落,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只能从我所看到的现象去分析它,无从涉及更加深层的问题。而且“伪正版”的识别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不能妄下论断,以防“误伤好人”,我只能在重申一下:“伪正版”大多价格低廉,但是“低价的正版”并不完全等于“伪正版”,“低价正版”中存在不少精品,“伪正版”中则甚至深藏着与盗版同样性质的“披着羊皮的狼”……

●总结——
  第一、如果您追求音质的高保真,当然是进口的原版唱片最适合您。不要以为CD复制是数码拷贝不会出现差错,这中间牵涉到“误码率”的概念。制作不良的“盗版”或者“伪正版”由于压片过程中的缺陷,会造成一定的音质损失。
  第二、一般情况下可以以唱片售价的高低来衡量其“档次”,但是对于低价唱片也不要一味排斥,在廉价产品中依然可以寻找到一些高性价比的唱片。
  第三、由于国内的音像市场目前还比较混乱,所以要把一些问题说清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TOP
3#

普通CD: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为44.1kHz,16比特量化。可以达到20-20kHz的频响和90DB的动态范围以及不低于90DB的信噪比。普通激光唱片的频率响应非常平坦,底噪声很小,动态范围相当大。在模拟录音的时代,动态范围达到80DB已属不易,但数字录音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到90DB。既然普通CD唱片的技术指标不错,为什么后来又推出了很多种格式的CD唱片呢?这主要的因为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过低,量化的比特数也不够高。因此在聆听老一代的CD唱片时,总会有声音粗糙,缺少细节的甜美的歌唱性等问题。在重播的音场深度、宽度等方面也比较窄、比较紧,整体的空气感和临场感不太好。

改良型普通CD:1994年,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0比特录制的CD唱片。在母带的录制、编辑过程中,动态范围达到了112DB。然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1995年,美国泰拉克TELARC唱片公司推出了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方式的CD唱片。这在录音史上具有阶段性的意义。因为通过双声道环绕声方式,在普通的立体声音响系统中,你可以听到更深、更宽的音场,能够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包围感了。其实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采用双声道环绕声技术录制、出版了CD唱片。只不过那时的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唱片投放市场后,效果良好。在经过了十年的改进与完善之后,正式推出了双声环绕声系列CD唱片。1996年,飞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4比特录制和模拟母带24比特重新制作的系列CD唱片,并且采取限量发行的方式。这批唱片的采样频率仍是44.1kHz,24比特量化。主观听感的改进很大。音色甜美、细致,具有丰富的细节。歌唱性不错,可听性很强。以上的CD、20比特CD、双声道环绕声CD、24比特CD都属于普通CD的范畴。HDCD虽然采用了专用的编解码技术,但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术范畴之中。在播放中,均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从以上的CD技术发展来看,不论是提高录音时的采样频率还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数,都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信息。最后落实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在重播的音质、动态、歌唱性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改进。

HDCD:1992年,在普通CD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HDCD。HDCD的含意为高精度CD唱片。同年,美国RR唱片公司推出了编号为RR-S3CD的HDCD样片。HDCD的主要技术原理是:采用18比特进行录音。在录制的过程中,16比特为普通全频带数码录音:另外2比特经过高通滤波器等设备专门用于记录包含有大量相位信息的高频与超高频。然后在编辑、制作母盘时,将全频带部分压缩成为14比特,将相位专用的2比特单独记录。然后压制成HDCD唱片。HDCD唱片在普通CD机上重放时,只能读出14比特的全频带音频信号。这时的动态范围仅能达到78DB。在具有HDCD解码功能的CD机上,可以读出并复合2比特的相位、高频信号,增加了播放时的透明度与细致度,音场的宽度同时也会有所改善。HDCD由于采用比特预留的预加重方式制作,虽然与普通CD机有不错的兼容性,但不论在何种解码的工作方式下,都压缩了动态。对于动态不大的录音来说,清晰度提高了;但对于大动态的录音来说,会有一定的损失。再加上HDCD的播放机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大量上市的;世界上各主要唱片公司对HDCD的支持态度也不够大,采用HDCD方式的唱片软件不够丰富。HDCD唱片与播放机真正的普及年代是2000年。在此期间已有多种格式的CD唱片问世,还正式推出了SACD和DVD Audio两种格式的CD唱片。因此,HDCD唱片的普及具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DDDD:1993年,德国DG唱片公司推出了4D录音格式。CD唱片原来最多只具有3个D,这就是数字录音、数码母带和数字压片(DDD)。在这其中还有另外三种方式:这就是模拟录音、模拟母带制作、数码压片的AAD方式;模拟录音、数码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ADD方式和数字录音、模拟编辑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DAD方式。4D录音是在数字录音机的前端,增加了话筒用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和数字调音台。同时采用21比特量化。使原始的动态记录范围达到了118DB。声音的细致、甜美程度有了不小的改善。然后以21比特的方式进行母带编辑制作,最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4D唱片明显的播放效果,重播的整体音色厚道了,细致度提高了。

SACD:SACD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SACD的采样频率是2.8224MHz,是普通CD采样频率的整整64倍,SACD采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数字音频技术,从头到尾都是1Bit形态,不需任何转换。SAC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SACD。除了使用专用的播放器材之外,和任何一种播放器材都不兼容。SACD还有一种复合盘的制作方式。在唱片的下层是SACD,在唱片的上层是普通CD。属于典型的单面双层式结构。复合盘的SACD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ACD的记录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双声道格式,另一种是多声道(6声道)格式。
SACD的音乐播放效果非常理想:就连复合后的普通CD,其播放效果也相当好。目前DVD-Audio和SACD唱片的价格很高,专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贵;对高格式CD的普及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XRCD:XRCD也是为音响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另一种可以出得好音质的CD唱片。XRCD和HDCD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CD唱机和解码器,目前的CD重播设备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而且,那CD完美的16bit音频的音响效果都能够以最高的境界表现出来,因此受到发烧的极度欢迎。但有人称XRCD为“后CD时代”的“末代皇帝”,主要是由于价格高昂,而且音质更好的DVD Audio和SACD已经出现,所以难以普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XRCD全称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就是“扩展解析度CD”,是由日本JVC公司开发研制出来的独家技术。使用JVC自身开发的K2数码界面系统,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压片制造工序、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技术的主要重点是:加强母带录音处理及CD唱片的制作,其目的是让聆听者听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质表现的录音效果。而且XRCD的录音处理技术均在目前的CD标准范围之内。但这就使得其在加工成本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所以不论是JVC自己品牌出的XRCD,还是其他少数公司的重新刻录XRCD发烧碟,价格都很昂贵,普通发烧友无法张张都买,只能择其精品下手。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昂贵的因素,大多数唱片公司都难以支持XRCD,所以在市面上看到的XRCD品种实在寥寥无几。
TOP
4#

真不容易分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