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与人/李陵
从角锥谈起
〔图〕香港音响名人「弹弓杨」所设计制作的紫坛水晶角锥,结合了木料与水晶两种材质。您可能不易从黑白图片中分辨之间的不同,但由左至右顺序为紫檀白水晶、紫檀紫水晶和紫檀黄水晶角锥。
〔图〕Goldmund备享盛名的「机械接地」也应用至它们所设计的角锥上,角锥主体为金属,在中央部分加入类似硅胶的软性物质,藉以发挥避震管理的最大功效。
凡是音响迷,家里大概都有个三、四付角锥吧。前几天整理音响室,从箱底翻出几套收藏多年的各式材质角锥,不禁勾起了许多回忆。
角锥这玩意最早只是个一套十几元美金的附件,在某次CES之中以Tip Toe的名称参展,结果一炮而红。香港「发烧音响」的陈煐光主编当年还未自立门户,对这新奇玩意非常着迷,曾经连续写了好几篇关于角锥的文字。一群发烧友也各显神通,创制出各种各样的角锥。自此而后,角锥正式成为音响迷器材收藏的一部份,而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到今天,一套角锥卖个几千上万元已经不是新鲜事。音响迷们也多半甘之如饴,只要对声音有好处,金钱不是问题。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角锥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在我的想法里,角锥与绝大部分的音响附件一样,其改善声音的理由不外乎以下三种:避震、导震、化震。
避震,指的是防止器材以外的震动传到器材。在LP唱盘的时代,这可是件大学问。不论是器材架的震动、喇叭低频的震动、或者是任何其它外来震动,都会妨碍唱头循轨时的精确度,甚至造成低频哼声,所以唱盘制造商与音响迷们无不缴尽脑汁,在避震上下功夫。有的厂商研究出弹簧避震,利用弹簧的弹性来隔绝特定频率的外来震动;有的厂商发展出重质量避震,利用器材本身超重的质量来避免低频震动的影响;甚至有的厂商还将实验室中避震用的空气悬浮平台导入音响器材之中,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导震,是指将器材本身的震动,经由一定的程序,导出器材之外,以免其对整体声音表现造成干扰。此类震动可能来自LP或者CD唱盘的传动马达、前后级扩大机的电源变压器或输出变压器、或者是喇叭的中/低音单体。如果要吹毛求疵一点,那么任何通电的组件理论上都会产生震动。例如电容、电阻、线路板、甚至讯号线/喇叭线等在电流通过之时,都会产生微震动。而这些震动传到机箱之后,又会引发不同频率大小的谐震。这些震动都是音响迷追求好声的大敌,必须除之而后快。
化震不必然是针对器材内部或者是外来的震动,通常是二者兼而有之。化震常见的方式有软性及硬性二种。软性化震靠得是软性的阻尼物质,或贴或垫或压来吸收器材内外的震动;硬性化震则多半是以重质量的物质压在器材上或垫在器材下来抑制震动的产生。喇叭内部常见的阻尼物质就是作为化震之用,古时候LP唱盘的弹簧避震也有着化震的功用,玩管机的音响迷喜欢在输出变压器上压的重物也是属于此一范畴。
一般说来,音响厂商用来宣传其音响附件的数据上,大概都不会谈到这么些有的没的。我看过、用过、买过的附件可还不少,真正花功夫解释其附件道理何在的可说屈指可数。大多数厂商都只会告诉您他家的附件对音响器材的声音改善如何如何之大,有良心一点的则会告诉您如何使用他家的器材能得到最佳的效果。想要了解附件的道理究竟何在,您得自己多动点脑筋。
有时候,我还真的闲到动起这种脑筋。
如果说附件的原理在于避震、导震、化震,那么,这些附件究竟避了、导了、化了些什么震动?频率如何?份量若干?更进一步说,有没有哪家厂商是真正做过研究,证明过这些震动的存在及其对声音危害,然后才以科学方式避之导之化之?
这些所谓「有害」的震动,究竟是如何影响到器材的声音表现的呢?是降低了输出变压器的效率吗?改变了电容的容量或者充放电速度吗?改变了电阻的阻值吗?提高了器材的失真率吗?改变了器材的频率响应与量感分布了吗?这些震动上所造成的改变,是不能透过线路设计来补偿的吗?这些,我都无从解释。
震动真的都是坏的吗?有时候也挺难讲。以往我们认为喇叭箱的材料刚性要愈强愈好,理由就是因为单体的震动会传到喇叭箱上。但是有欧洲厂商用水泥制作了几对喇叭,理论上不会产生任何谐震,结果音响界评价普遍是声底干硬缺乏生气,证明完全消除震动并不见得是好事。英国Harbeth的老板兼设计师也认为喇叭箱的谐震不见得是坏事,只是看设计者如何将之整合到喇叭设计中。
法国的Goldmund与Micromega是最强调震动管理的,这二家都提出了一种名为「机械接地」概念,利用橡皮脚垫与角锥的组合将器材机箱内的震动导出外部。这二家的器材声音也都以干净、清晰著称。问题是,当我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二家的「机械接地」究竟避了、导了、化了些什么震动?避/导/化了多少份量?就找不到进一步的数据了。
我一直很有兴趣知道,Goldmund是如何能够将一个简单的「机械接地」概念,适用到他家全系列的产品上。
CD转盘与前级之间对震动的反应应该不同吧?前级与后级之间震动的来源也应该不一样吧?每件器材之间,所需要避/导/化的震动频率与份量也不同吧?可是您看看Goldmund,他家器材之间的机械接地结构有多么类似。要我相信相同的机械结构可以一体适用,我只能说声「对不起」。
以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不应该存在可以一体适用的音响附件。因为每个音响迷的空间不同、器材搭配不同、音响放置方式不同、对声音的喜好也不同、器材上的震动也有所不同,当然不可能找到一套附件是可以通吃十八方的。
对不起的是,在理论上不可能,在现实中却有接近一体适用的音响附件。我自己手边几付常用的音响附件,就几乎在八成以上我试过的音响系统上都有用。要问我道理何在?我还真的不知道。
大概只能说,人类对音响声音的了解,还是极为有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