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难道SACD的效果真的要比现在的CD效果好? [复制链接]

查看: 6259|回复: 13
1#
最近网上很多人都在谈论SACD,说他是如何如何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现在就真的没有必要花很多米买好的CD?
小弟才买了之宝588啊。
分享 转发
TOP
2#

其实,市面上SACD远比DVD-A多,DVD-A碟屈指可数。
我有一台松下RP82DVD带DVD-A,本地只有2张DVD-A片,而且是24/96的,价格300元张,近日,又买了台飞利浦963DVD,带SACD,买了张《拉丁吉他》285元,效果非常好,超过CD音质。
TOP
3#

看过一篇陆全根的文章从技术上对比dvd-a与sacd,dvd-a无论从动态及信噪比方面均远超sacd(dvd-a动态144db,sacd动态120db),由于sacd在超高频时噪音非常大,影响了它的超高频延伸,所以sacd的成品机在高频延伸标称远低于原先的理论宣传值,目前基本只达到50khz。而dvd-a却能如实做到96khz甚至192khz。
TOP
4#

JY 在 2003-6-5 14:37:15 发表的内容
SACD放SACD(好制做)是很好.

既是一般制作也比好
TOP
5#

大概在两年前,WEA旗下的Teldec和环球旗下的DGG几乎同时宣布,它们将支持DVD-A的音频格式,第一批出版的录音都是他们几乎同时完成的两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巴伦邦姆和阿巴多的录音。WEA最后是推出了,可是出版的时间比原来推迟了几个月,原来宣布接着出版的品种,一直没有出来。而DGG的录音,一直只听楼梯响,不见有人来。到了去年年底,DGG宣布,正式支持SACD,暗示原来准备支持的DVD-A的音频格式已经放弃,SACD系列的录音在两个月后也出版了。环球唱片集团转投SACD阵营,不但打破DVD-A与SACD抗衡的局面,使SACD开始领先,而且有可能影响日后影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SACD全称叫Super Audio CD,它是由索尼和飞利普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种数码技术,具有全面取代CD实力。1999年5月,日本SONY公司推出全球第一台SACD格式的SCD-1型播放机,经过两年来不断的改进与发展,SACD技术已高度成熟,其频率范围可达1 Hz-100kHz,动态范围及信噪比更可达120dB!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到几乎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的范围。

以下是SACD的一些技术规格:

编码方式 1bit信号流
采样频率 2.8224MHz
量化比特数 1bit
声道数 2 . 5 . 6
播放时间 双声道 109分
附加信息量 900 k/s
重放频响 2Hz - 100kH z
动态范围 120d B
普通CD的一些技术规格:

编码方式 16 bit线性PCM信号
采样频率 44.1KHz
量化比特数 16 bit
声道数 2
播放时间 双声道 74分
附加信息量 43k/s k/s
重放频响 20Hz – 20kHz
动态范围 96d B
很明显,SACD的技术指标比CD高出许多。无论是盘片的容量(也就是播放时间、可容纳的声道的数目和其它相关数据的内容)、频率响应的范围、动态范围都不是在一个数量级。简单地讲,SACD的录音技术是采用SONY公司开发的DSD(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接数据流的简称)技术,原理是将1比特数据直接以1比特形式录制在唱片上。由于采用1bit量化不需要经过传统的PCM信号取样由十进制经多比特量化到二进制、重放时又必须由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的中间过程,所以电路及器件相对PCM数据流来说要简单得多,且精度高、成本低,编解码过程更是简捷方便。从理论上讲,重放端仅需要一个RC积分电路就可成功地还原音频模拟信号。同时,又从根本上剔除了PCM所固有的一些失真,使音频信号得以高度的返真还原。DSD制式的取样频率为2.8224MHz,较传统CD的取样频率 44.1kHz高出64倍,而总的信息容量为传统CD的4倍。理论上可以把频响范围扩展至1Hz-400kHz,这就大大超越传统CD 20kHz的极限。而64倍于CD的超取样频率,又可使听域范围的量化噪声完全被分配到人耳的听域之外。更因为DSD技术中又开发了所谓的“噪声整形电路”可进一步把可闻频带(0 ~ 20kHz)内的噪声进一步转移到20kHz以上的超音频范围中去,从而令SACD的信噪比高达120dB以上。

从技术上,SACD和DVD-Audio原理不同、电路各异,指标和实际的聆听效果都比传统CD的音质改善甚多。就技术指标而言,SACD和DVD-Audio可谓旗鼓相当。SACD在与DVD-A的抗衡中胜出,并非偶然。

首先,SACD向下传统的CD播放机。SACD的盘片基本上有两种信号层,一种是传统的CD信号,另外一种是SACD信号。在普通的CD播放机上,SACD是可以播放普通CD信号那层的信号,出来的效果与同录音的普通CD片无异。而在SACD播放机上,就可以真正的读出SACD的信号,播放出SACD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大多数的SACD的唱片,SACD层有立体声2声道和环绕声多声道的信号。只要在播放机上选择,用户随时可以选择立体声或环绕声的播放效果。而DVD-Audio的盘片只能在DVD播放机上播放,在普通的CD播放机是不能使用的。SACD向下兼容本来不是什么优势,据说是唱片公司不想浪费盘片的容量(SACD有5G的容量,普通CD只有740M的,两者相差6-7倍),因而多做了普通CD的信号层。但是这个“多此一举”的做法,却有利于普通的用户从CD播放机到SACD播放机的平滑过渡。

其次,SACD比DVD-Audio更有“人情味”。从技术规格上,SACD和DVD-Audio都比传统的CD高出许多,DVD-Audio基本上是源袭多年来数码科技发展的路子——高比特、高取样频率。但是,就算DVD-Audio的技术采用到24比特/192kHz取样频率,还是难以消除数码技术的缺点,就是CD的声音多年来一直被批评的“尖”、“硬”、“扁”、“冷”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模拟录音制作的LP唱片一直没有完全退出音响界,反而成为非富即贵的标志的原因。而SACD的声音特点不是在于技术的指标,恰好是针对一直以来数码产品的这个弱点,声音既有数码技术的清晰、准确之余,还有厚实、自然的效果,第一次听过SACD的人无不想起LP的效果。

再其次就是机缘了。本来DVD-Audio比SACD早大概2年进入商用市场,当时人们对它的期望也很高,按理说应该胜出的机会较大。

但是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DVD-Audio都不如SACD配合得好。DVD-A在任何一台DVD的播放机上,都可以进行重播。当时DVD播放机当时已经是到处都是了,SACD的播放机还没正式进入市场。即使是到今天,几乎所有的DVD播放机都是DVD-video的播放机。虽然都能播放DVD-Audio,但是由于机器追求廉价和影像、音频都要兼顾的原因,实际上DVD-video的播放机播放DVD-Audio唱片的效果一点都不好,声音的“尖”、“硬”、“扁”、“冷”比CD竟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先前的期望马上变成失望。而SACD在硬件供应方面,已先一步走到DVD-Audio之前,早在两年前,SONY公司就有一款轰动业界的SCD-1旗舰问世,之后接踵而来的SCD-777SE、SCD-555、SCD-XB940,甚至影音兼容的DVP-S9000ES、Manantz公司的SA-1、SHARP公司的DX-SX1、先锋公司的DXAX100;飞利浦公司的SACD1000,还有日本著名的Hi-Fi精品金嗓子DP-100/DC-101分体机,其它如日本安桥、爱华、TEAC等等,不胜枚举。HI-END级别的器材使SACD的技术上的进步成为实际聆听到的效果,相反DVD-Audio一直缺乏这样的产品。

软件供应方面也是DVD-Audio错失良机,DVD-Audio还在摇篮中就被计算机黑客破解了防盗版密码,唱片公司出于对版权的考虑,大大推迟了DVD-Audio唱片推出的时间表,这也是许多饱受盗版之苦的唱片公司暂不考虑对DVD-Audio阵营支持的主要原因。用户是一等再等。就算现在,支持DVD-Audio的唱片公司寥寥无几。而SACD凭借着先天的优势,在面世后。马上得到日本的许多唱片公司的支持,其中SONY和Philips一方面凭借自己旗下的唱片公司源源不断地出版SACD碟以示支持。另一方面更说服Telarc、DMP、Naxos、等唱片公司加盟SACD阵营。这次世界五大唱片集团之一的环球公开支持SACD,无疑是使SACD成为主流格式的决定性的因素。

最近,在“魔术号角网站”的策划和帮助下进行了一次SACD的比较测试。目的使要更准确的了解SACD的效果。比较的录音用的是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76年指挥柏林爱乐的录音和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七交响曲。这次的测试之所以不选小公司的录音和流行音乐的录音,是因为小公司的录音和流行音乐的录音缺乏比较的客观性。而这两个录音不但是历史名演,而且也是录音技术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七交响曲名列多个唱片榜,还是DGG的Original系列的第一款录音;卡拉扬1976年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且1976年的录音的平衡度是他数个“贝九”里面公认最平衡的一个。测试中,比较用到的录音还包括同一录音的头版LP和头版CD。

测试使用的器材如下:
Sony XA-333ES SACD机
MARANTZ CD16 CD机
DUAL CS505-4 LP唱盘+Rega的动磁唱头
Luxman 570合并扩音机
Spendor 1/2的音箱
Sennheiser HD250耳机
这套的音响除了SACD机外,都是使用多年的产品。声音没有现在的产品的“清”、“劲”、“爽”、“透”的特点,音乐效果不错。LP的盘、臂、头的组合在当年是中低价的产品,其余的都是中价左右,SACD机是中价偏上的产品。由于没有多声道的环绕声器材还有后述的原因,没有对SACD的多声道音乐进行测试。只进行立体声双声道的比较。

粗听之下,SACD的细节和录音场地的残响之丰富最令人留下印象。不用AB比较,SACD已经大胜CD,和LP相比,才知道,CD对录音场地的残响的还原是多么的差。SACD可以听到录音场地自然的残响——也就是不是在后期制作中加入的人工的混响——其实不是集中在正中央的,而是散布在录音音场的两边和空间的四个角落。在“贝九”中甚至还可以感觉到录音场地大小。而“贝五”开始的时候,奏响那几个和弦的时候Bass发出的杂音,没有听过LP的人是很难在CD上听到的,而SACD比LP更清楚。

SACD具有数码录音清晰的特点,交响乐团声部之间的空间位置交代清楚,就算是“贝九”第四乐章那样复杂的场面——乐团齐奏+合唱团+四位独唱,也没有CD中那种声部之间“碰撞”或“混杂”的声音;和LP相比,清晰度是大胜。难得的是,SACD不是拿着放大镜去放大音乐的细节或部分,在细节清晰的情况下,整体感和LP是不相上下的。

CD的“数码”效果,一直为人们诟病,其实就是声音的“尖”、“硬”、“扁”、“冷”。听SACD的时候,那种在听数码产品的感觉是很小的,声音非常厚实、音色温暖、音质柔和,和LP比虽然还是有点差距,但是比起历次数码技术的模式,改善实在是太大了。

在动态上,SACD是大赢家。在“贝七”的第三乐章和“贝九”的第四乐章,SACD都是胜过CD和LP的。以前一直有说,录音技术无论如何进步,始终是无法100%还原现场的声音。从SACD上,至少动态一样是可以做到的。

整个主观测试的感觉,SACD是集合了数码录音和模拟录音的优点。虽然还不至于立刻使LP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出现,可以使以前历次数码技术的改革黯然失色。

现在出版的SACD的品种实在是不少,日本很多唱片公司大量出品SACD,香港的唱片公司近期纷纷推出SACD的流行歌曲的再版录音。国际上,DGG公司已经出版了26个品种的SACD,Naxos公司超过10个,Telarc公司有80个。如果加起来的话,大概也有500个品种。相信出版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回顾以前VHS、CD、DVD等技术规格的应用。硬件厂商的积极开发和商用的投入当然重要,目前中价的SACD播放机的价格已经和中价的CD播放机差不多了,硬件的商用气候已经成熟。但是起着决定性因素的是软件的支持。当环球、sony等大公司加入SACD阵营,其实已经标志着SACD渐成主流。不过,目前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SACD的一些技术细节还没有标准,分体的SACD机还寥寥无几。其中SACD的数码输出,目前不同的厂商是各自为营,不知道1394是否会成为标准。所以SACD的数据的处理和与其他格式的转换目前还是不行的。所谓的SACD与其他音频格式的转换,处理的其实是CD层的信号。第二,属于SACD的多声道的录音制作技术尚未成熟。现在的SACD的多声道信息,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不太值得推荐的。欣赏多声道环绕声,器材的投资比立体声多出很多是其次。从现在SACD的技术上看,要是录音不是在前期录音的时候已经进行多声道的录音,那么SACD做出来的多声道的效果,就是用立体声的两个声道的信息“裁剪”出来再用。这意味着,听到的所谓的环绕声的效果是假的,是模拟出来的。由于以前的录音很少多声道的制作,这意味着现在几乎所有的旧录音再版的SACD的多声道的环绕声的效果是模拟出来的。而新的录音,在多声道的录音技术方面,特别是相位处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是没有很好的技术方案。勉强做出来的效果也不见得好,不见得比立体声的来得真实。据说,现在SACD的多声道环绕声的效果,是把原来的立体声录音用DSD技术“另存为”多声道的环绕声。笔者手头上没有DGG的泰勒曼指挥的理查·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SACD,不知道这个真正的多声道的录音效果如何。

总而言之,SACD不会令你失望的,随着软硬件产量的增加,SACD播放机和SACD唱片的产量的增加,SACD的价格肯定会快速下降。到了SACD播放机和SACD唱片的价格和CD持平甚至更低的时候,就是SACD取代CD的时候了。而DVD-Audio看来没戏了。
TOP
6#

好几年了还没有普及,有点够呛。会不会也出现16BIT,24BIT编码呢?
TOP
7#

---多樣化的音樂軟體時代來臨,愛樂者如何選擇

多樣化的音樂軟體時代來臨,愛樂者如何選擇   文/蔡淑惠  

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為無雲始覺高

  不論是SACD(超級CD)、DVD-Audio(DVD唱片)、或影音DVD,即使分屬各種不同格式音效類別,有更多元、多樣化的出版品上市,來提供愛樂者盡情挑選適合自己喜愛品味的音樂類型,都是令人期待興奮的事情,畢竟CD唱片也風光了十幾年,多數音樂軟體出版事業也盡窮途末路,在無新興製品來刺激音樂愛樂者的耳朵、眼睛,不管音響製造業或唱片業,恐怕都得喝西北風了。
  
  聽過SACD如天籟之聲,再難忍受匠氣之音的發燒友們,可望在SACD中找到極致美聲新淨土了。如果您喜歡流行樂、大編制的管弦樂,DVD Audio將帶領您置身奇幻仙境,體驗仙樂飄飄處處聞的美妙境地。

   SACD與DVD-Audio的對決不會永久,我們期盼音響大廠家們早日覺悟,萬佛歸宗。您也不用徬徨於選擇上的困擾,因為軟體的製造業積極開放有效作為,買雙層的SACD片就可以在現有的CD唱盤上播放,讓您立即享受超高音質。大多數DVD-Audio片也都可以在DVD Player上播放,只要您的音響系統有多聲道裝置,也同樣能馬上享受DVD-Audio片美妙的效果,至於器材邊聽邊看,總有物超所值新機種不斷推出,即時行樂,何樂而不為?


腐化的CD市場,獨立品牌夾縫中求生存

  唱片行是音樂產業中最貼近市場,又能了解大眾消費需求,也最能反映現實面的前線行銷作業區。這三年來唱片銷售業績持續萎縮,直線滑落的速度,決不輸給台灣的股市。
  
   綜觀其因有五項主因:
   
    1.市場需求已近飽和狀態。
   
    2.音樂CD出版品同質性過高,有創意、認真製作的音樂太少,無法吸

     引消費者的興趣。

    3.有錢有勢的國際財團介入,明星商品過多,尤其近幾年銅臭味的流

     行音樂隨時可聽聞。

    4.新生代年輕族群,偏好mp3、燒錄片,不太重質,倒挺重"量"。

    5.多數唱片行只陳列五大國際的唱片,最暢銷熱門的CD片。一個剛發

     片的國語流行歌手,就可以大佔一整櫃的面積。
  
   以上這些只是表面現況,如果要更進一步探討都可以集結出一本書了。
  
   多年的隱憂竟成事實,想改變不滿的現狀環境也只能靠每一愛樂人,從自身做起,要把這份對音樂的熱愛期許散發出去,請分享您的感覺給每一位您身邊的好友們,好的音樂除了珍惜,我們更要努力共同來推廣,如此真正用心在製作音樂的獨立品牌唱片公司,才不會一家家經營不善,遺世獨立,最後再唱片市場中銷聲匿跡。


告別CD時刻到了嗎?

  自從CD問市以來,十幾年之間古典唱片就有五萬多項,流行唱片更達十萬多種,林林總總全球CD製品、龐大的出版項目庫存,豈可能馬上被替代、終結,更何況愛樂者家中平均每人也有數百片以上的收藏,這幕情景記憶猶新啊!就如同LP時代,當宣告數位雷射唱片來臨時,多數愛樂者都曾歷經一場陣痛、掙扎、猶豫、觀望,時勢所逼,最後誰家沒有CD唱盤?DVD影音氣勢高漲,三年中一路長紅,迅速走入每個家庭,完全取代錄放影機的地位,這一波數位影音革命的成功,在在說明了人類不斷追求更高品質影音生活的渴望心情。而業者努力創新,對研發的投資能力,才能造就今天如此皆大歡喜的雙贏成果。反觀唱片界居首的五大唱片老大們,也許CD唱片庫存的背負太沈重了,步履更顯躝跚,就這麼眼睜睜看著大好江山被影音DVD完全攻掠,坐困愁城,也不加緊動作,即使SONY公司已發行近200種單層的超級CD片,但內容屬舊瓶新裝,了無新意的製品,消費市場的反應,當然不理想。


DVD唱片與超級CD出版廠牌們

  現已有幾個獨立唱片公司很積極投入出版一系列受歡迎的雙層超級CD,目前已出版SACD(超級CD)的品牌如下:
Vanguard Classics、Siltech(Combattimento Consort Amsterdam)、Red Rose Music、DMP、Waterlily Acoustics、Inak、Groove Note、Analogue Productions (APO)、Enrich、CISCO、Chesky、Channel Classic、LINN、fone 、Rounder、Telarc、BIS、Hypenon、Fim、OPUS3、BMG(HK)、Universal(HK)、Acoustic Lab、
Blue Dandelion、Master Music、Sony Music(HK)、Warner Music(HK)、Wing Hang Records(HK)、Turtle Records、Audio Quest、Harmonia Mundi、MISC、Delos、Virgin、SONY、Valley Entertainment、Mobile Fidelity等。

  已出版DVD-Audio(DVD唱片)的品牌如下:
Silverline、SURROUNDEDBY、DIVOX、SURROUNDEDBY、dts Entertainment、Virgin Record、American Gramaphone、AIX Records、Chesky Records、Musikproduktion Dabringhaus and Grimm (MDG)、DENON、TELDEC、WARNER、ERATO、EMI CLASSICS、TELARC、TACET、Giant Records、Nonesuch、Reprise、Rhino、APO、Atlantic、Classic Records、Elecktra等,五大之中華納、EMI已先探路出版了一些不錯的DVD-Audio(DVD唱片),總算讓人安慰些。


購買DVD-Audio片及SACD片要注意什麼?

  如果您的DVD播放機有標示支援dts、96kHz/24bit,目前市面上銷售來自美國的DVD片幾乎都是此種格式,您的機器都能讀取,偍是家中若沒有裝設5.1聲道,效果就出不來了。
  
  如果您看到的DVD-Audio片有標示192kHz/24bit的DVD-Audio片大多是日本製,需要DVD-Audio專用機才能讀取,單價在1,400元左右,說到這種軟體就更要命,現有的Hi-End喇叭不曉得那幾款能達到真正的標準效果。

   另外,SACD片只能在SACD唱盤使用,除非此SACD片是雙層製作的片子,一般CD唱盤才能讀取。而且DVD Player也無法讀取。


不包容的代價

  音樂軟體界不景氣,更需要爭氣的業者一起來推動更新氣象,否則這些死忠的發燒勇士們,興高采烈買了最貴的超級CD唱盤、DVD-Audio專用機等器材,以目前才一千多種音樂軟體項目而言,哪能滿足他們對新產品的期望,這證明了什麼呢?軟硬體業者沒有互相配合的結果。如果雙方業者有共識,在開發市場前先協調、互相依附對應,對於消費者才是真正公平誠心的交待。看完今年世足賽巴西隊三R聯線精彩的世足冠軍賽後,我們除了過癮讚嘆外,更要佩服的是三R聯線的運動精神,為團體、榮譽所願意付出人類最高情操的表現。如果軟體業者也能省思,潛力合作,互相配合,把商業利益暫時放在一旁,共創商機,那麼音樂與音響繁華昇平景象的希望才可能實現。


音響業者的妥協-一機多用

  所以PIONEER、SONY、PHILIPS、ONKOY等四大品牌音響製造商,因應現實趨勢,也只好陸續推出可兼容於的DVD-Audio、SACD、CD、DVD-Video等多功能的平價機型。推出後市場反應熱絡,倒也帶動了不少超級CD片、DVD唱片的買氣,感謝他們想通了,也造福愛樂者開始有更多元多樣的選擇,來欣賞這些高音質、高規格音樂軟體的傑出表現。


軟體業者的善意

一、 DVD-Audio(DVD唱片)一片玩到底


      
貝多芬
第六號交響曲 空心天皇
吉他 發燒爵士 中古環繞
吟唱詩樂 布拉姆斯
鋼琴曲 鄉村民謠
發燒名盤

  首先要介紹的是美國進口由AIX Records所發行的一批優越 DVD唱片,這些DVD唱片每張都有兩面,第一面紅線面為DVD-Audio音樂專用層,皆於96kHz/24bit錄製,有6聲道及兩聲道的規格可以選擇,音質美不勝收。另藍線面為單面雙層複合內容,您可以選擇6聲道音效或dts音效,也可以按Angle鍵選看演唱者、演奏家實際錄音時的表演畫面,也可以選用DVD-ROM功能的設計,這些片子無論是dts、6聲道的音質表現Hi-Fi至極,絕對讓您有異想不到的驚喜,尤其是中古世紀牧歌演唱那一張,由12位歌者圍成一大圓圈,每人跟前擺一支麥克風,隨著演唱家專注情感動聽的歌聲,緩緩地將你包圍其中,那種來自四面八方緊緊溫暖擁抱你的歌聲力量,讓你心完整沈浸,內心激盪不已,為這讚美詩境衍生的愛意,絕非卓越詩人所能觸筆的燦爛音樂容顏,真是太美妙了。讚嘆喜悅之餘,我真正第一次拜倒在這精進技術之下,承如亞里士多德所言:「純粹的愉悅不但與生命的完美目標和諧一致,還能使人身心舒暢。」往後出版的DVD唱片如能都有如此高水準的製作,恐怕超級CD的惡夢真正要提早做了。

二、 DVD影片一波波大降價洪流

  從去年底開始華納、福斯、得利、派拉蒙一波波398元促銷價,到正郁的dts影片一片只賣179元,其他廠家也跌到谷底一片只賣99元,回過頭來想想三年前,每張DVD影片要1,088元,到980元,790元,業者頻頻降價促銷,相對地衝出了好業績,最近新片發行的定價也調低了,出片發行的速度也比前幾年好太多了,有些大片甚至跟美國同步發行,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愛看電影的人真正撿到便宜啦!夾著普及優勢,DVD影片前景應是更壯觀可待的,在此我們更要肯定國內代理商迎頭改進的作法。

三、 從歐洲來的超級CD物美價廉

    

  超級CD具多聲道的規格,在眾多出版品中仍以古典音樂為主,價廉物美一片NT$500元~700元出頭,EMI、Channel Classic 、fone平實的作法滿能討好愛樂者的認同須求,美國出版的像Fim、Telarc、DMP美金定價都在30美元上下左右,經代理進口引進,市場末端售價約NT$1,000元到1,300元之間,在推廣上仍有些程度上的困難。一般愛樂者對超級CD表現出來的細緻音質尚都表示滿意,超級CD唱盤不普及,軟體價格要大幅降價恐怕還得等一等了。
  有哪幾張較值得優先選購的呢?如Red Rose、DMP、Fim、SONY的測試片,不用考慮就可以優先選擇,拿蔡琴的金片子CD、XRCD、超級CD來作比較後,超級CD在音質細緻精妙之處,自然補拙確實讓人激賞,整體的平衡感又佳,XRCD在低頻豐厚度也有不錯的表現,但在音質細緻上還是略遜一籌。

  再拿Telarc Tchaikovsky 1812序曲DSD新錄音版的超級CD,和相同內容的普通CD相較之下,結果下場仍然相同,超級CD Tchaikovsky 1812序曲所表現出來的整體音色確實比普通CD更具生命力,這更叫愛樂者迷失了,因為同樣一張音樂Telarc又多出了一張DVD-Audio(DVD唱片),還要再比下去嗎?請記住您是在聽音樂,不是在玩音樂,除非這個曲目是您最鍾愛的音樂作品,否則何必買同樣的3條魚回家,用不同的烹飪手法去品嚐它的美味呢?

  欣賞音樂的本質是浸潤我們的心靈身心,吸收來自音樂生活不同美好體驗,而如果只一昧追求不同音質規格,那麼音樂豈不成了音樂的調味料而已,我們何能匆容地欣賞音樂之美?將來還有更多樣化的音樂軟體千變萬化的出現,不必要隨波逐流,冷靜地選購適合家中音響表現的軟體吧!


跟著感覺走,美麗境界不遠

  欣賞音樂只要跟著感覺走,無須在乎形式或知識的約束,把音樂當成好友,敞開心胸接納它、了解它,如此才能享受到音樂所能帶給我們生活上的無限樂趣。真正喜愛音樂的人一定都離不開音樂的致命吸引力,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好音樂優揚在旁,他們的心靈立即變得單純又敏感,這就是音樂偉大之處,感召人類性靈的神奇力量。

  不論是古典精典作品或小調、流行樂,能感動你的就是好音樂、好歌、好作品,不管古典樂、爵士樂、流行歌曲、鄉村音樂、搖滾樂、世界音樂,宗教樂,它們都只是音樂的一種形態而已,大膽擴充您的音樂品味吧!在聆聽過程中奔放您的情感,倘翔在音樂家們所創作出來的音樂國都裡,感受音樂的熱與美,讓音樂元素提升我們的靈性,幫助我們改變人生的態度,以及面對生活的勇氣、能力,祝福大家能盡情享受音樂生活的一切喜悅,同時達到另一美麗境界。
TOP
8#

SACD放SACD(好制做)是很好.
TOP
9#

很多重新整理翻录为了体现SACD的优点,HIFI味太重,反而还不如CD,普通CDP放SACD都有很大不同,味精可见一斑。
TOP
10#

SACD当然好了。我准备上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