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莱卡”是这样玩的(ZT) [复制链接]

查看: 7047|回复: 36
1#









看后一个字“牛”[em13]
分享 转发
TOP
2#

好样的!莱卡!Willson版主用莱卡吗?
TOP
3#

有条件的话,还是哈苏+蔡司好呢!(个人认为)
TOP
4#

老母牛桑拿——蒸牛B。(真牛B)
TOP
5#

我也一个字“晕”
TOP
6#

天神 在 2004-7-22 11:40:27 发表的内容
好样的!莱卡!Willson版主用莱卡吗?


莱卡对我来说太FB了,我是C家的FANS!:)
TOP
7#

我用NIKON的,呵呵
TOP
8#

联动测距相机的原理

    大家知道,现在的旁轴取景相机大都使用联动测距式对焦方式来进行对焦。这种对焦方式和单反相机通过取景板对焦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别。那么联动测距对焦到底是怎么进行对焦的呢?

    众所周知,在三角形中,利用已知一定数量的边角关系来互相推导是可行的。我们现在把所要对焦的物体假设是三角形的一个C点,则利用其他两个顶点A、B之间的线段长度以及角CAB、角CBA角,再配合三角函数表,则就可以算出C点到线段AB的长度。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点设计在相机的某个指定位置上,那么C点到AB的距离就是我们所要求的——物距。联动测距相机的测距器就是使用了这个原理。在相机的AB两端设计了两个可改变角度的折射镜,当转动镜头的对焦环(即改变镜头的聚焦点)时,这种运动量会通过测距臂(feeler arm)传到测距器上,并带动AB两端的折射镜转动。当折射镜转动到某一个角度时,所要对焦的物体就会由两个影像重合成一个(这两个影像来自AB两点折射镜的折射)。利用精巧的测距系统等光学构造,可以使得在两个影像完全重合时,镜头同时完成对该物体的对焦。也就是相机在测距的同时完成了对物体的对焦。

上图中,右上角的人物是相机所要对焦的点,面板上的两个蓝色小孔分别为取景窗和测距器窗,这两个小孔后面分别有两个折射镜,两个折射镜之间的距离就是基线长度。对焦点与两个折射镜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在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中,我们会在镜头的上方发现两个比较大的类似取景窗的构造,其中一个是光学实像取景窗,另外一个则是测距器窗。这两个构造的作用是接受外来光线并通过折射镜反射到取景框上,通过转动这两个折射镜(也就是转动对焦环)来实现两个相同影像的重合,从而实现对焦。这两个构造就是上面所述的A点以及B点。联动测距对焦的原理正是这样。

在了解联动测距相机对焦原理的同时,我们还要了解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基线长度。就上面的解释中,我们把取景窗和测距器窗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基线长度。例如徕卡M系列机型的基线长度为68.5mm,此基线长度乘于取景器的倍率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效基线长度”。有效基线长度是衡量联动测距相机对焦能力的基准。有效基线越长,则对焦越容易实现。

联动测距相机的产生

    第一次带有联动测距装置的相机是由美国柯达公司推出的,即在1916年柯达公司推出的“3A”型折合式相机。这种联动测距装置解决了使用非磨砂玻璃对焦只能靠估计距离来调整标尺的做法,使对焦变得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在1932年,徕卡公司量产了具有联动测距装置的可更换镜头的旁轴相机——D型相机,也称为徕卡II型相机。

在联动测距随后的发展中,徕卡相机可谓将这种测距方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1954年徕卡推出的M3可谓集联动测距技术于大成的相机。自M3后,徕卡相继推出联动测距相机都是遵循它的设计而来的,M3在那时也奠定了徕卡在联动测距相机的地位。

联动测距相机的优点

    取景框非常明亮。由于取景框是直接对外界的拍摄物体进行取景,无需经过透镜组对光线的损耗以及光圈对光线的阻拦,因此外界通过取景窗的光线接近人眼看到的光线,因此取景框上的景物通常都会比较明亮,而且不受相机设置的影响。

快门声音小。旁轴取景相机没有单反相机的反光镜设计,因此在按下快门时只会有快门开合的声音,相比单反相机要安静很多。安静在拍摄在医院、音乐厅等场合的拍摄非常有用,抓拍时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快门声音对被摄体的影响。

    在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上的对焦精度非常高,明显超过手动对焦的单方相机的精度。使用联动测距器对焦,不管景物合焦与否,用户都不会在取景器上看到像单反相机上那种取景器突然发暗的情况。人眼在低光条件下对清晰度的判断力会随之下降,这时候单反相机的手动对焦显然并不可靠。

    按下快门瞬间不会出现黑屏。单反相机由于采用了反光镜的设计,在按下快门时反光镜升起,取景器更无法观看到拍摄的景物。而旁轴取景相机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快门按下瞬间发生的一切动作。

    可以使用更低的快门速度。由于没有反光镜的突然升起,因此旁轴相机在按下快门的震动要小得多。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旁轴相机手持拍摄时可以使用更低的快门速度。许多摄影师在1/15秒的快门速度中仍然可以轻松地拍摄到锐利的照片。

    更加有利于拍摄影像的质量。一方面是没有反光镜的震动而造成的画面模糊,另外,没有反光镜占用的空间,镜头的透镜组可以设计得更加接近底片,这可以大大提高成像的质量。

  更长的使用寿命。旁轴相机大都不具有复杂的电子结构,而至多像徕卡M7那样采用电子快门以及光圈优先的曝光模式,相比采用复杂电子结构的单反相机,旁轴相机更加耐用。

    另外,由于没有反光镜设计,因此在拍摄时的时滞更加短。相机的设计也可以更加轻薄,这也是旁轴相机要比单反相机薄的原因。

联动测距相机的缺点

    近距离对焦存在固有的视差。人是双眼的动物,联动测距相机也是采用两个具有一定距离的“观测点”来作为三角测量的参数。而两个观测点在近距离下所反射到的影像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例如当人观测眼前30cm左右的物体时,先闭上左眼看,然后闭上右眼看,你会看到前后两次物体的位置会有些不同),把取景窗当作是“左眼”,测距器窗当作是“右眼”,因此在近距离对焦时影像无法重合的现象也就解释了。

    微距拍摄受到限制。由于在近距离难于正确对焦的原因,因此旁轴取景相机在微距拍摄方面的用处并不是很大。

    需要对应的取景框线。一般来说,搭配相应焦距镜头的取景框就会有一个取景框线。在更换镜头时,为了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取景,需要换上相机上没有的框线。

    不适合望远拍摄。由于联动测距相机使用的镜头群中不具有较长焦距的镜头,而且即使换上较长焦距镜头,还需要换上不同的取景框线。如果是拍摄野生动物之类的,摄影师一般最短使用的是400mm的镜头,这对于旁轴相机来说根本无法企及。
最后编辑Willson
TOP
9#

果然够温度!但似乎还是音响烧起来更要命。
TOP
10#

35-70如果是单对单的时候还可以,如果一班朋友出去外拍人像就很别扭,因为每次都是自己一马当先。呵呵~
不过镜头还是具体看自己用途而定的。
最后编辑Willso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