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发烧历程 [复制链接]

查看: 2593|回复: 8
1#
我的发烧历程



(2003-11-03 15:50:27)

十多年前爱上音乐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兜里没有半文钱的初中生。那时的音响对于处在温饱阶段的一般家庭来说无疑是奢侈品,一台收音机已经算是“大家电”了。记得那时放学后,几个喜欢听歌的小伙伴凑在一起,抱着个半导体收音机找个没人的角落,调准波段———邓丽君的《甜蜜蜜》、《在水一方》便飘散在空中……后来被班里的“三好生”发现了,告到老师那里,落了个喜欢靡靡之音和偷听敌台的“罪名”,为此不知检讨了多少次。但检讨过后照听不误,只是选择的地点更隐蔽。


尚未开放的中国市场也的确没有太多的音响制品供百姓消费,只是后来市场上才渐渐出现一些音乐唱片。较多见的是一种红红蓝蓝的半透明塑料薄膜单声道唱片。当时家里没有余钱买唱片,每当班里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同学家里播放唱片时,我们就跑去听。虽然只是单声道,但已经很满足啦。当时听得较多的是苏小明的《军港之夜》。


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进口的音响制品渐渐出现在市场上,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当时让国人大开眼界的收录机。上高中时,在我的再三恳求下,父母给我了308元,我和好友一起上街选了台“星球牌”收录机。机子拎回家的当天,一帮同学聚在屋里,听着张行的《迟到》,那种兴奋劲至今难忘。


没钱买进口原版录音磁带(十多二十元一盘的磁带,昂贵啊!),抱着收录机到朋友家翻录磁带就成了我大学空闲时的一个主要活动。就这样,从单声道玩到立体声,从收录机到双卡录音座,从机内喇叭变成了自制落地音箱。虽然为此我不得不减少伙食费的开支,但仍乐此不疲。


工作后,有了经济自主权,发烧迅速升温,同时也走入歧途。先是不断地买回大批港台的音响杂志,然后是按图索骥,CD机、功放机、音箱一个个抬回家。几年下来,CD机从千元级上升到万元级,功放机从合并石机到胆机再到分体机,音箱从落地式到书架式再到落地式,脚架、线材换了一批又一批。有机会出差,惟一逛的就是音响店。后来发展到听了朋友的优秀音响组合,回家后不敢马上打开自己的音响,一定要过两天后再开机,生怕发现自己音响的不如人之处而难过地无法入眠。


渐渐我感悟到:为了器材忙个不停,这样搞来搞去,有尽头吗?大部分发烧友都有自己的工作,在激烈竞争的现实生活中,还要学习,交朋友,搞卫生,看欧洲杯……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但所谓的HI-FI音响和HI-END音响真是太折磨人了。杂志上的写手们不但器材高级,还要买尽发烧CD和LP,并进行版本的比较,从中听出不同的指挥和乐队演绎水平的不同。为了向他们看齐,我努力调整器材,发掘它们的潜力,认真摆位,让喇叭呼吸顺当,避开谷点和峰点。还有就是制造扩散板,吸音材料。但就算这样搞了,也不一定能保证好声,因为还存在着房子的结构不同,材料不同,注波的频率不同,喇叭的单元大小不同,喇叭的结构不同等等繁琐而实际的问题,这一连串问题曾经带给我许多烦恼。


盲从杂志、人云亦云、心态浮躁是发烧友苦恼的根源。这使我们在听音响的时候特别注意听所谓的分析力、音乐味、表现力、结像力、定位、声场、动态、瞬态之类的东西,而忽略了音乐本来的内容。其实好的音乐,即使是从小收音机里发出来的,一样也会令人感动。我们不能为了发烧而HI-FI,而是为了音乐本身而HI-FI。经历了这段“发烧”历程,我慢慢认识到,音响器材的升级是无止境的,作为非专业的工薪一族,更没必要本末倒置。当所配的器材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应当把重心转移到音乐软件上来。毕竟音响只是工具,欣赏音乐才是目的。当你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远离都市喧嚣,被音乐感染,随音乐思索,尽享轻韵妙曲……这才是发烧的乐趣牎




(小丰 海峡生活报)
分享 转发
TOP
2#

很好的文章,不过更想看leslie的发烧里程,呵呵。
TOP
3#

啊啊啊啊啊啊!
TOP
4#

也很关心L版的发烧经历。L版何不写一写?
TOP
5#

靠,被L版赚了。
TOP
6#

还以为真的是L兄的哩,L兄何不原创自己的。
TOP
7#

不是写了小丰吗?petershao哥:)
TOP
8#

收听“敌台”的那个时代,L版还没有出生吧。这是你的发烧历程?
TOP
9#

我是小人物,没什么好说的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