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中、青知音相會 劉漢盛 [复制链接]

查看: 2206|回复: 1
1#
老、中、青知音相會 劉漢盛

  聽音響,如果能夠大家齊聚一堂,各自暢談自己的音響經,同時又能不傷大雅的相互「吐槽」(閩南話,掀底揶揄之意)一番,自是音響迷最大樂事之一。三月,我又參加了一次台北知音聯誼會的聚會,在老、中、青音響迷不論派別、沒有隔閡、只談經驗趣事的愉快氣氛下,大家共度了一個下午與晚上。
什麼是音響的老、中、青呢?這是我自己的看法。通常,我會把從78轉跨到33轉LP的音響迷歸類為老一代音響迷,而把從33轉LP跨入CD時代的音響迷稱為中生代音響迷,最後則是從CD時代才開始聽音響的新生代音響迷。當然,這種歸類只是一個籠統的分法而已,並無法周全的清楚劃分。像李富桂所處的時代是從LP跨到CD,然而他至今只聽LP,您說應該把它劃分在那個時代呢?

老一代音響迷喜歡「純」與「順」

把李富桂劃分在哪個時代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根據多年的經驗,我發現老、中、青音響迷因為生長時代的不同、接觸音響種類的不同,而會對聲音要求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先說老一代音響迷好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步調悠閒,環境噪音低、建築物壓力小,各類媒體少,人們對於生活的需求直接而純樸簡單,連帶對音響聲音的要求也是直接純樸簡單的。再加上當時從單聲道進入立體聲;從狹窄的頻寬、動態要求進入到20Hz-20,000Hz的時代。所以,他們講究的是聲音的「音質」與「音色」,他們要求的是耳朵聽起來要「純」、要「順」,他們大部份不會在意很強的動態與很多的細節。甚至,他們的耳朵並不習慣太複雜的聲音。這就好像我們現在都能夠接受比較不和諧的和弦,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大量不和諧和弦卻是和聲學上的大忌。

中生代音響迷講究新的音響美學

從LP進入CD的中生代音響迷恰好活在LP唱片的「順耳」與CD的「刺耳」(相對LP而言)之間,加上新的音響美學興起,「音響二十要」的各項要求成了多數中生代音響迷追求的目標。在這個時代,更大更難推的喇叭、更大的輸出功率、更貴的器材隨著新的音響美學顛覆了老一代音響迷對「純」與「順」的要求。中生代音響迷不僅要求得更多,衝突(新舊思潮上的衝突)也變得更多。同時,也因為生存空間與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而使得他們被迫學會容納多元觀點;也讓耳朵習慣了更吵雜更複雜的聲音。

新生代音響迷進入多聲道時代

音響新生代興起迄今至少也有十五年,這些從小打電動玩具、吃麥當勞長大、以電腦為工作工具的音響迷缺乏如中生代般的新舊傳承與衝突,對未來的AV轉變全盤接受,無論是大腦或耳朵都已經習慣於複雜快速反應的聲音表現。所以,在三個世代中,他們最能忍受複雜多變的聲音表現,甚至較多的高頻他們也能夠接受。

再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老一代音響迷活在一支喇叭或二支喇叭的類比音響之間,中生代音響迷則活在二支喇叭與多支喇叭的類比數位交替之間;至於新生代,他們肯定會活在純數位的多支喇叭與影音結合之間,只是尚不確定聲音與影響的結合會有多密切而已。

形容詞相同,但口味輕重不同

在這種涇渭分明的不同背景下,老、中、青音響迷口中雖然說著相同的形容詞(例如高頻很美),但是其中所代表的實質意義必然有很大的差距。老一代音響迷口中的「高頻很美」,在中生代音響迷耳中可能會覺得延伸不夠,而在新生代耳中可能會認為量感與延伸都不足。老一代口中的「音場很好」,在中生代聽來可能只是扁平有左右卻沒有前後的音場,而中生代的「音場很好」在新生代來看,只是固定在二喇叭之間的空間,缺乏從喇叭到聆聽位置之間的全方位聲音包圍移動感覺。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老、中、青三代音響迷之間有不變的交集,也有楚河漢界的分隔。不變的交集是對音樂的喜愛,楚河漢界的分隔肇始於不同的環境下導致的不同音響美學。

學習扮演各種角色

瞭解以上的演變之後,我們會赫然發現,雖然音響迷對音樂的愛好永遠不變,但是卻也難免會因為所處年代的不同而置身於主流或非主流音響思潮之中。無論政治或藝術思潮,主流永遠扮演著強勢壓迫的一方,非主流則大部份處於弱勢抗拒的一邊。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就會發現老、中、青各代音響迷都曾經或有機會站在主流的浪頭上引領風騷,也可能會因為時代的遷移而成為非主流。

無論是主流或非主流,我輩音響迷都會有機會經歷。所以,在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如果我們都能夠體會別人的聆樂經驗,嘗試著以他那一代的觀點去發掘玩音響、聽音樂的樂趣,那就是一位受歡迎的音響迷。那天,知音聯誼會第一次來到一位老一代的音響迷陳先生家中,大家坐在十幾坪大的榻榻米上,專注聽音樂也好,聊天也好,品茗啜飲咖啡,其樂融融。

江仔翠陳的和室音響室

陳先生很多人都知其名,以前住在板橋江仔翠,所以大家習慣稱他「江仔翠陳」。不過他早已搬離故居,到新住所也已經十幾年了。江仔翠陳今年六十幾歲,但仍然熱情歡迎我們這些中、青生代的音響迷。進入他的音響室,我們感到濃厚的日本味,因為整個裝潢就是日本的居住空間:榻榻米、木板牆以及紙門。

再看他所用的器材,也是老一代音響迷所喜歡的,包括Tannoy Westminster、Conrad Johnson以前的旗艦Premier Seven前級與Premier Eight後級。LP唱盤系統有二套,一套以Micro 5500轉盤配Goldmund T3正切唱臂與SME 3009 SeriesⅢ,另一套以Technics SP-10配SME唱臂,卡式錄音座則是以前頗賦盛名的Tanberg 3014。江仔翠陳有沒有CD系統?沒有!到目前為止,他仍然沈湎於LP的芬芳中。

面對十幾位音響迷的湧入,江仔翠陳與太太既泡茶又燒咖啡,還要播放唱片給大家聽,也真夠忙的。知音聯誼會的會員們則各自成堆,有坐在皇帝位專心品味音響者,有趁機觀摩未見過的音響器材者,還有帶著閒情適意享受這種美好氣氛者。從大家的表情反應來看,嘗試著從與自家不同的聲音表現中去找尋音樂美感者居多,大概沒有存心要來一較高下的。

各有簇擁,但並行不悖

一般音響迷聽音樂享受音響效果,如果從感性的角度來看,所追求的不外「像不像」、「過癮不過癮」與「聽起來舒不舒服」三者。假若要以理性的角度來看,當然少不了「音響二十要」的有系統分析。您以哪種角度來聽音響享受音樂 - 單選其中之一?或二者並存?無論您以哪種角度聆樂都無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您要從中享受到樂趣。這就好像有人喜歡黑咖啡的濃純直接口感,有人則愛加了奶精與糖的軟性芬芳。二者各有簇擁、並行不悖,這才是生活之道,也是音響之道。不是嗎?

回127期目錄
分享 转发
TOP
2#

各有簇擁,但並行不悖

一般音響迷聽音樂享受音響效果,如果從感性的角度來看,所追求的不外「像不像」、「過癮不過癮」與「聽起來舒不舒服」三者。假若要以理性的角度來看,當然少不了「音響二十要」的有系統分析。您以哪種角度來聽音響享受音樂 - 單選其中之一?或二者並存?無論您以哪種角度聆樂都無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您要從中享受到樂趣。這就好像有人喜歡黑咖啡的濃純直接口感,有人則愛加了奶精與糖的軟性芬芳。二者各有簇擁、並行不悖,這才是生活之道,也是音響之道。不是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