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找到任何一個方盒子,如同BBC LS3/5A一般,能勾起如此多的情緒反應,或是製造出這麼多的迷思與誤解。光是它的名字,就引起了困惑,而實際上它只是單純的遵循了BBC的器材編碼方式。依循此一方式,音箱cabinets最前面的兩個字母以CT代表,分音器filters為FL,而喇叭loudspeakers則為LS。編碼中的3表示此一設計主要是供外製轉播(outside broadcast-OB)所用。如果此一編碼為5,則代表供錄音室廣播用,如LS5/9即是。在斜線後的5則是型號。LS3/5即取較早的OB喇叭如LS3/1。所以我們可以理解LS3/5是當初開始製造時的編號。編號最後的A則是後來加上去的,用以表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設計修正。如果有後續的修改的話,則會以B來標示,但那從未發生,也不太像會發生,其原因後文將述明。
此一喇叭的設計概念,是為因應BBC的某些製作環境:當以耳機監聽並不能令人滿意,而又沒有足夠空間來使用Grade I監聽喇叭時。Grade I監聽喇叭是用來調整廣播節目較具決定性的音調平衡,或麥克風的擺位等。現役的Grade I監聽喇叭是LS5/8與LS5/9。Grade II 監聽器則可用以監聽節目的品質,但音調平衡或麥克風擺位等則一般屬於Grade I喇叭的工作範圍,除非別無選擇。設計者因此體認到:前述情況將需要一種小型的Grade II喇叭,而為達成體積小巧的目的,犧牲部分低頻響應與響度便無可厚非。此種喇叭較可能的使用者為:電視外製轉播車的主控區,這些製作者需要以較正式混音時低的音量做監聽。
當時市面上並沒有現成合適的商業產品,因此BBC設在Kingswood Warren的研究部門就被要求設計一對這樣的喇叭。才不到一個星期,原型機就被做出來,並進行實地測試與評估。之所以能這麼快,是因為LS3/5的設計脫胎於一對實驗性喇叭,該喇叭已經在Kingswood被用來做一些音頻比例測試(acoustic scaling test)的初步工作。
當時是以1/8比例的模型,並在1/8的波長(也就是8倍高的頻率)下錄音,某些音響技術的優缺點就可以被評估出來,而不必花大錢建構1:1的環境。當然,正因為如此,這也暗示了整個模型的再生過程所使用的器材,從放音機,喇叭,麥克風到錄音機,都要能在極高的水準下運作,其所處理的頻寬為400Hz到100kHz,以便能正確模仿一般頻寬的40Hz到15kHz。
照片中就是BBC在1972至1980年間所使用的的這種模型喇叭,它代表了模製過程(modeling process)的一大進步。雖然它在音質及最大輸入功率方面有其侷限,這種小喇叭的組件卻被認為具有足夠高的水準,能滿足戶外廣播所要求的特殊小型監聽器。因此,這種組合就被稱為LS3/5,並顯示出當初的模型實驗者其實已經獲致很好的成果。
BBC自行製作了一小批這種喇叭,使用在電視轉播車的控制室中,並提供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而後BBC終於面臨一種狀況:需要邀請外面的廠家在認證許可下製造LS3/5。實際上,Rogers在1974年2月19日發出了一則新聞稿,驕傲的宣稱將在該年4月的SONEX '74大展中展示這種新喇叭。他們附上了一張照片與一組臨時的規格:25瓦的輸入功率,頻率響應80-20,000Hz +/-3db,或是60-20,000Hz +/-4db。分頻點設在3k Hz,低音單體為110m Plastiflex doped Bextrene 音盆,高音單體為27mm半球型Mylar振膜。定價為一只52英鎊外加營業稅!
儘管如此,當時也出現了一些早期的問題。雖然BBC對KEF生產的B110低音單體有信心,但當他們隨後需要一批供內部使用的LS3/5時,發現低音與高音單體已經歷經重大的改變,必須要重新設計才能接續生產。因此,這款喇叭就被交給當時在大波特蘭街的BBC設計部門,要求將它修改到合適。
當時的問題來自三方面:修改後的B110單體,以不同於前的方式刺激箱體,導致染色的產生。這染色不僅來自低音單體,也來自音箱﹔高音單體則產生出明顯的'唇齒'音(lipsy)。
為了確保音箱的共振不會引起問題,兩面側板都以瀝青墊增加其阻尼,上下箱板也做相同的處理,但更鋪上兩層。此外,一種PVC邊料被加在低音單體的框架上,其作用是將低音單體與前障板隔離(de-couple),並使接縫密封。為降低箱內空氣共振,所有的箱內壁都再鋪上聚亞胺脂發泡材料。箱體並加以密封,以防止在高音壓時空氣滲漏產生雜音─實際上甚至連螺絲孔也被做成不透氣的。箱體的問題也與軟木材巴拉那松木製的肋條有關,這些肋條連結前障板與背板,但因為不夠硬無法有效支撐,改以櫸木代替。而背板的規格也重新制定,由原本的雲杉木三夾板改為多層的樺木夾板,如此可避免雲杉木常有的空隙。修改後的音箱被稱為CT4/11A。
藉著此一修正機會,高音單體的高頻唇齒音也被加以處理。當時認為這個裸露的KEF T27 SP 1032高音單體很容易在工作場所打包綑綁時受到損害,故決定加上一層保護金屬格柵,並在Celestion HF2000單體上找到一個,稍事修改後即可適用。另外T27高音單體的振膜很小,其擴散方向近乎無指向性,故其外圍以一圈固定在前障板上的厚毛氈條加以圍繞,意在防止音箱突起的邊緣干擾造成聲音不連貫(acoustic discontinuity)。而前面網的效果也在設計中被考慮進來,因此聆聽時必須要裝上面網,以避免高音域的不平順。
在做了這許多修正之後,分音器也必須要調整,因此以FL6/23取代原來的FL6/16。經過所有這些變動,LS3/5的第一個修正版於焉誕生─LS3/5A。這最後加上的'A'有其必要,因為儘管LS3/5A的聲音近似於LS3/5,其差異卻大到無法各取一只配對做立體聲聆聽。既然只有少量的LS3/5曾被製造,這一改款並未造成太大的問題,只有約20只LS3/5必須停用。
對那些並不完全熟知它的人而言,此一設計至今可說仍高度維持了當初的樣子,除了這些年來一些微小的改進外。這些小改進將後續提及。
在1977年產生了一些明顯的問題,而幾乎每個夏天,製造者的不良率都會稍稍提高。80年代初期做了一個修正,當時單體懸邊的凹陷(surround-dip)似乎稍微被更動了。解決之道為將負責控制它的分頻共振器(crossover resonator)調整到一較低頻率並更改制振電阻(damping resistor)。任何一個這類的修正都由BBC發佈給當時的製造廠家並併入執照中。當時並對高音單體並聯電容(coupling capacitor)的數值做了一些修正,這是整個平衡調整的一部分。當高音單體的材質更動時,它的'Q'值也跟著變動,並在頻率響應上產生一個輕微的偏斜(tippling)。此一並聯電容影響電路的型態並決定其制振為過度或不足(under or over damped)。為調整高音域的平衡,對FL6/23上一個tapped transformer的輸出做了調整,並且改變並聯電容以維持其分頻點。
重新評估 Re-assessment
1987年的重大修改已經在專門雜誌中被廣泛報導過了,而這次的變動主要卻來自於製造廠商的要求。經過這許多年以後,授權廠商之一Rogers的Richard Ross解釋道,雖然當時製造LS3/5A使其聽起來與測量起來均符合規格是可行的﹔但單體符合容許誤差的良率卻有變動,尤其是低音單體。因為LS3/5A的特殊設計,雖然B110單體符合KEF的規格,剛好卻有一種特點,那就是在這種喇叭設計上最關鍵的部分,此一單體的誤差卻最不穩定。在炎熱的夏天,低音單體的不良率可以從10%到85%。從授權廠商的經濟觀點而言,這是無法被接受的。
在授權廠商發現難以製造品質劃一的單元的同時,BBC也有他們自己的問題。在1987年年底,成品品質似乎朝向能被接受的底限飄移。確切的說。它們被發現在1k Hz附近的八度有2db的隆起,而這正是影響聲音平衡的關鍵地帶。之前的LS3/5A在這一頻率通常也稍微隆起,但現在它隆起的程度卻開始使人不悅。必須要強調的是,它仍然可以在Grade II監聽喇叭的要求中運作,但以Grade I的標準而言,就無法被接受。
這件事的關鍵又發生在懸邊導致的頻率凹陷上(surround-dip),它的確切頻率隨著時間而有數百Hz的飄移。而這又與箱體共振產生牽連,到了必須採取行動的地步。非得做一些變動,使這種喇叭能被製造得可讓BBC接受,且品質劃一,符合他們所需。
BBC將這件事知會KEF,而KEF派其"特殊產品部門"(Special Products Division)來做因應。針對這個問題追本溯源,發現SP1003 B110所使用的二稀橡膠Neoprene缺乏一致性,為此,一款新的B110因應LS3/5A而設計出來。這次使用一種PVC的懸邊,其材質一致性較高,且對溫度變化較穩定,但是順服度較低。因此一個種新的蛛網狀音圈(spider voice-coil)構造就被用來使這種新單體保持與舊單體一樣的靈敏度,以獲致相同的低頻表現。這就是B110 SP1228單體。分頻器設計通常是一個爭論不休的領域,這當然也發生在LS3/5A上。幾經修改,正如報導所言,但這種喇叭的主要規格與整體聲音平衡卻維持不變。
分頻器 Crossover
關於這個主題,與LS3/5A有關的事足以寫成一本書。它的複雜性顯現在它的電路圖中。L1與R1被用來等化軸線上的響應突起與低音單體的頻率特性。而C5,L2與R2這組則用來補償另一個響應凹陷。針對高音單體,L3的作用為一分流指示器(shunt inductor)與自耦變壓器(autotransformer),以便區別靈敏度的等級。C2是用以調整保持分頻點的衡定。而R3則用來避免鈴振(ringing),併同R4與C6以調整高頻端的頻率響應。
SP1228低音單體較先前的B110有著較平順的響應,也因此需要較溫和的分頻等化。於是當時決定:分頻器不能單只是重新設計,以補償驅動單體的改變,而應將新技術也整合進來。基本上這個等化裝置(equalization)與先前相當近似,其線路看起來也差不多。之前的設計使用前面提及的自耦變壓器作為高通濾波器的一部分,且用來以1db為單位調整高音單體的音壓。但是當高音單體的靈敏度越來越穩定(誤差在0.5db以內)時,設計者發現可以改用一個較簡單的衡定阻抗衰減器(constant impedance resistive attenuator),在+/-1db的範圍內以每段0.5db的方式作調整。這個較簡單的等化器(equalization)所帶來的效應之一,就是整體阻抗由原來的正常15歐姆變為現在的11歐姆。
KEF從整個響應頻段分析了組件的誤差值後,發現在最關鍵的一些地方縮小誤差的容許值,可以改進其一致性。先前的喇叭單元相互間可能有2db的差異。舉例而言,如果分頻網路在關鍵頻段為+1db,與之組合的喇叭單體也是+1db,二者就會加成為+2db。KEF於是決定採用電腦輔助配對,以利在一般情況下選取組件,使得若分頻網路為+1db時,喇叭單體為-1db,最終得到0db的整體效果。這一新的分頻器為FL6/38,SP2128/。
因此,KEF得以提供配對的組件給製造廠家,雖然該公司自己並不完整組裝這種喇叭。目前所有三家授權廠家都使用KEF的配對組件。歸根結底,我們必須要說KEF做得實在很好!BBC交付給他們一只1975年製造的LS3/5A參考標準單元No.6,而他們在1988年製造出的組件與之聽起來如此接近,甚至符合Grade 1的標準,且能在品質更為穩定的狀況下生產。因此LS3/5A的編號就被保留下來。
Spendor過去都完全自行製造分頻器組件,他們表示如果情況需要,同樣能自行生產。他們現在使用鐵粉電感(勿與純鐵ferrite搞混),且被准許不使用先前的矽-鐵E & I繞線電感(E & I transformer winding)。E & I繞線(laminates)較為昂貴,因此他們也沒放過向KEF購買配對組件的機會。
Rogers多年來都使用各種純鐵與鐵粉電感,因為他們的研究顯示:鑒於在變換器(transformers)中微小的縫隙卻有著高磁束,而在純鐵(ferrite)中有較大的空隙與許多磁性物質,因此與無線金屬(radio metal)或單向結晶鋼條(grain-orientated strip steel)比起來,這麼做較經濟,且有較佳的磁飽和品質。雖然繞徑較多,且直流阻抗稍微增加,磁飽和的特性卻相當的增強了。Rogers認為以現代的分頻技術,與其製造一個有縫隙的無線金屬扼流圈(radio metal choke),不如較單純的製造一個有2%至3%誤差的鐵粉磁心電感。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一設計很複雜,而任何可以使事情簡化的機會都不容錯過。
就長期而言,也許BBC將這種喇叭的設計完全重新來過,還來得單純些,可以命名為LS3/5B。但是他們不但不想,也沒法承受這種替選方案,因為他們在全國各角落大約有三千五百只這種喇叭在使用中。而改變後的設計,又得保有與現有設計相近的聲音,與相同的頻率響應,因為未來的型號很可能與現役機種並肩使用。即便在今日,當一批喇叭被運到工作場所,他們是否出自同一代並不重要─它們都必須能被配對做立體聲聆聽。基本上這就是整個設計的目的,無論何時何地,在整個節目製作過程與使用中能保持一致性。總而言之,最近的修改並沒有改進其規格,只是為了要在製造過程中提供較好的一致性,以維持這種喇叭的標準。此一標準現在回歸到中性(median),所以聽起來會與1987年耶誕節前最後製造的前一代產品有點不同,但是將會與更早的製品聽起來一樣。
在修改之後,阻抗稍微的有改變-這可以由圖中的模式看出來,它反映出Rogers的兩種標準模式。當原本的阻抗為正常值15歐姆,新型號的正常值則接近11歐姆。檢視列線圖表(nomograph),我們可以看到舊款的阻抗在15歐姆,它使用了舊的等化器與舊的低音單體,這單體的阻抗大約是7歐姆。新的低音單體有較低的直流阻抗,但是在配上新的等化器後,二者的曲線形狀非常相近,儘管現在的平均數值較接近11歐姆。這仍舊意味著LS3/5A是由電壓而非電流所驅動,因此擴大機要能有撼動電壓的勁道(swing volts),並且有適當的輸出功率,但不能是低輸出阻抗者。
因此,1977/78年製造的LS3/5A,將不在任何方面比1983年或現在生產的較好或較差。多數對平衡有所瞭解的人,認為這個系統與先前一樣,而且在聲音特性上提供與前相同的品質。
進一步說,近期的製品可說更為平順,因為高音的不平坦已經被去除掉了;而在使用新的懸邊之後,染色也被稍為減低,卻還不至於影響音調的平衡,因為對某一特定頻段染色的察覺,其實關係到整個喇叭系統的平衡與等化。因此,比如說在1k Hz附近的音調染色若被減低到某一可查覺的程度,可能會因而強調出其他頻段的染色。
在真實的情況中,此一新的設計提供了較好的一致性,由KEF掌控以維持其標準。在規格上沒有任何改進,但評論員們認為現在聲音較前好些,因為它回歸到中性。基本上它發出與前相同的聲音。這一論點有BBC的實際測試做後盾,並伴隨製造廠家對此一組件立體聲能力的認可。
從發出第一張執照至今,據估計總共約有六萬對LS3/5A被製造出來,所以它能贏得舉世注目倒也並不奇怪。在BBC這種喇叭被用來作各種用途,從一個人的OB,到幾年前在Promenade演奏會中的實驗性四軌傳送中用來做控制與平衡,或在BBC的地方電台提供主要的小房間監聽。即使如此,此一設計也有它的缺點,例如它的分頻器中要用到既被動又複雜的等化線路,以補償因箱體與振膜太小所導致的低頻損失。
授權廠家 Licensees
這種喇叭的歷史,與獲得授權製造它的廠家有著有趣的關聯。在BBC設在Chiswick的器材部門(Equipment Department)自行製作了最早一批產品之後,他們核准幾家公司在特許下依合約製造。
執照收費被用來補貼當初開發的花費,而非僅是一種以大量生產降低單位成本的手段,而該筆款項由工程部(Director of Engineering)而非BBC企業接收,因為BBC企業有其他由出版與錄音等所得的商業收益。目前有四家廠商有生產執照,但實際上只有兩家在生產。當初任職於BBC研究部門,且參與LS3/5A規劃的H.D.Harwood所創辦的Harbeth,與Rogers,Spendor,Goodmans等廠家都獲權製造。Goodmans實際上已經停止製造,且未在合約到期時重新申請,而Harbeth則尚未開始製造。
另一家授權廠商Spendor,由晚年的Spencer Hughes與當初同在BBC工作的Dudley Harwood合組。他們最初並未申請執照。當時該公司處在工作滿檔的狀況,但是在後續出現生產空檔時,他們也加入申請,因為實際上Mr. Hughes非常瞭解這個設計與要注意的所有相關事項。
Rogers幾乎從一開始就參與,並且目前擁有Chartwell品牌。Chartwell當初也是被授權製造LS3/5A的廠家之一。Rogers的母公司Swisstone在1975與Rogers合併之後,在1978年又併購了Chartwell這家先前的競爭品牌。Rogers隨著大量市場需求而生產,在1979年宣告他們賣出了第一萬對LS3/5A,並且宣稱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小喇叭。而到目前為止,Rogers共賣出了33,534對。
Harbeth是最後獲得授權的廠家,目前由Alan Shaw經營。在所製造的第一批樣品通過BBC驗證後,目前已可合格的正式生產。他們所生產的都是經過電腦輔助測試的版本。每家廠商都要通過開始製造時的抽樣程序,使BBC確保喇叭的製造正確無誤。授權廠商由最初製品中挑選出兩只送交BBC。其中一只由BBC保存以做為該廠家之工作參考標準,另一只則被調校到符合BBC自己的參考標準,該參考標準喇叭出自BBC最初自行製造的一批。這第二只喇叭將會送還給製造廠,變成該廠隨後所有製品的參考比較標準。
較早被BBC授權的一些廠家則沒有那麼順利。一般認為LS3/5A並不是一項容易做的產品,且必須配合合宜的行銷。一些品牌會半路消失,正因為他們發現市場並不如預期中大;有的廠家則發現要達到BBC的嚴謹要求太困難。而這也可能是因為人們對要價250英鎊的喇叭有更高的期望,如果沒有正確的市場行銷,要賣出去很困難。
像Audiomaster這種品牌,在1976年4月開始他們的生產,只維持了短短的時間;而RAM牌的則從未面市:它們都在生產線完成前破產了。幫Goodmans製造分音器的Falcon,曾為情況不妙的RAM製造了一批,卻發現他們得自負盈虧,因為RAM根本沒辦法付他們錢。JPW也曾有過一些動作,但從未具體化。BBC對授權廠商產品的檢驗持續進行,而一些"見不得人的事"(nasties)也被發掘出來。其中一個例個子是:一只送來檢驗的喇叭有著比正常為厚的金屬罩材質,造成了兩個八度音程有1 1/2db的響應凹陷。不用說這只喇叭很快就被退貨!
在目前的三家製造廠商中,Spendor表示雖然部分賣到英國,卻有80%的產量是供外銷用的,主要是歐洲,美國與遠東地區,包括日本與台灣。Rogers也外銷到日本,歐洲,北美,香港與新加坡,而他們賣到日本的數量甚至超過英國;在英國當地,除了一部分提供給BBC,經由hi-fi零售店賣出的也不少。儘管其他設計有著許多優點,LS3/5A在它的等級中始終維持著參考標準揚聲器的地位。
謝辭 Acknowledgements
我受助於BBC工程部以確保本文的正確性。在BBC中,,T. Somerville與D. E. L. Shorter兩位公認為現有的標準樹立了基礎。而LS3/5A的研發則仰賴研究部門的Messrs H. D. Harwood 與設計部門的M. E. Whatton與R. W. Mills兩位先生。我們對Whatton先生最近過世深表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