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leslie
yxiao
haiweipeng
魔帅
科研级旗舰
petershao
lbg.
leslie 在 2003-6-11 12:45:56 发表的内容 SONY SACD的音頻響應 ●梁中鍔● 2003-03-15 前年,國內兩本最主要的音響刊物《高傳真視聽》與《音響論壇》,兩位總編輯都在雜誌上談到了Sony發展的SACD系統。他們二人的關點相同:由於SACD的取樣頻率很高,高至2.8224MHz,故音質十分了得,前級與後級擴大機的頻率響應要高至100KHz,才能再生SACD的完美音質。這種論點頗值得商榷,或是說:根本就是錯的! 我們先談取樣頻率,CD系統是44.1KHz,DAT數位卡帶及BS衛星直播是48KHz。這兩種系統的取樣頻率都不高,特別是對於20KHz的音頻,讓許多人認為過於粗糙。但這兩種數位系統都沒有壓縮及解壓縮,因此不變更格式,將CD的取樣頻率提高至88.2KHz,那播放時間就不到40分鐘。又要取樣頻率高,又要播放時間長至75分鐘,碟片的尺寸就要加大,或是增加光碟片的密度、資料量。 DVD影片,其數位音頻的取樣頻率是48KHz。DVD audio的取樣頻率則確定是192KHz,兩者都有類似「壓縮及解壓縮」的過程。Sony發展的SACD,取樣頻率更高,為2.822MHz,也要歷經類似壓縮及解壓縮的過程。digital數位音響,取樣頻率高,對音質再生確實是有利無弊。但也要考慮另一個因素:壓縮率。Dolby 5.1與DTS 5.1相比,一般皆認為DTS 5.1的音質較佳,特別是它的壓縮率是3:1,而Dolby則超過8:1。為何我說兩位總編輯都錯了?以收聽FM廣播為例,雖然接收頻率高達88~108MHz,但我們的音響系統仍是以20Hz~20KHz應付之。同樣的道理,不論SACD取樣頻率有多高,就算高到2.822GHz,其原始音頻訊號仍是20Hz~20KHz。因此當你將取樣頻率看成是FM廣播的載波頻率(當然它們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不能直接做比較),就很容易明瞭:取樣頻率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物。不論工具是多少MHz或GHz,目標都是20Hz~20KHz;因此何來100KHz之有? 以目前CD做說明,取樣頻率是44.1KHz,許多音響迷認為高頻細節不足或高頻粗糙;取樣頻率若提升至440KHz,高頻就會比較細緻。但audio類比高頻由以前到現在都是20KHz,它是我們要聽到的高頻訊號;難道取樣頻率提高了,20KHz就會變成30KHz?這不是失真嗎? 數位電話通訊,不考究音質,故取樣頻率很低,10KHz不到。若是為了確保通訊高傳真,技術上我們也可以將取樣頻率提升至2.822GHz(當然這種做法沒實質意義),依兩位總編所言,通話品質就會高達100KHz?因此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改成:SACD的取樣頻率很高,可以很輕鬆「應付」或「處理」高至100KHz的高頻。 若真的一定要符合100KHz之高頻響應,那聆聽SACD就一定得搭配Sony的超級擴大機和超級喇叭。可是兩位總編輯卻可以用一般擴大機、一般喇叭,然後說SACD非常好,讓人總覺得多少是有些矛盾。 雖然取樣頻率和載波頻率都可視為工具,但實際上也有極大的不同,取樣頻率的高或低,直接影響到音質的再生,故站在audio立場,理論上是取高不取低。但載波頻率不同,目前FM調頻廣播頻帶是88~108MHz,若想要提升音質,若不提高頻帶,則只要將間隔頻率由200KHz改成400KHz就保證棒呆了!缺點是:電台數量會大幅減少。同理,目前國內NTSC電視台,若頻寬由6MHz改成12MHz,保證畫質、音質都會向上提昇、提昇! 缺點是:四家無線電視台會縮減成只有兩家。 載波頻率高,不一定對音質或畫質有利,但載波頻率愈高,頻寬就有可能加寬;頻寬加寬就一定有利。─當然這是類比式的觀念,若以數位方式思考,那還是採用壓縮技術。再來探討一下數位音響的取樣頻率,應該沒有人或否認取樣頻率愈高愈好,但是在最近這幾期的《音響論壇》上,我看到一篇訪問稿,是訪問英國Meridian工程師。這位老外很直接了當的說:根據多次實驗、聆聽,取樣頻率設定在56KHz就夠了!因此Meridian在DAC內部採用「降頻」,將192KHz降成56KHz輸出!你認為如何?我認為Meridian很高竿。請注意:DVD Audio的192KHz及SACD的2.822MHz都是指兩聲道系統,若是5聲道,取樣頻率就要大幅降低。而Meridian主張的56KHz,在高密度CD片上依然可以採用直入直出,在完全不壓縮情況下,播放時間也能維持至少60分鐘!相對的,SACD及DVD Audio卻不是直入直出,須要經過壓縮、解壓縮的步驟才能還原。問題是:不壓縮56KHz取樣頻率能在傳統CD片上實現嗎?
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