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一下PMC [复制链接]

查看: 13285|回复: 34
1#
我听了两个搭配。
1、SONY SAC+SPARK 6LS+9084D两只单声道后级+LB1,中低频质感相当好,有一个毛病,高频不够细致,造成音乐感染力不强,而且SPARK力度很够,胆味很淡,简直就是石机嘛,总体感觉只出来LB1潜力的6成,有人认为这是未煲透之故,各位DX以为然否?
2、SONY SAC+LB1+英国之宝电源分体功放,这款功放从来没听说过,也从来没听说过英国之宝出过功放,高频变得细致一点了,但对中低频控制比9084D差了很多,声场在中间连续性不好。
通过试听,感觉LB1是一款优秀的箱子。
没听过BRYSTON BP20+4B SST推LB1,据说有很好表现,但BRYSTON太贵了,一个推荐是 Top Audio天雅牌音乐200功放机(150w X2 8Ω)(300w X2 4Ω) +PMC LB 1监听音箱(35Hz-25KHz,80W-500W)+ SUGDEN瑟顿Au-CD机(24BIT,纯A类D/A转换),不知能否很好表现LB1吗?
天雅牌音乐200功放机也是个没听说过的DD。
最后编辑kick
分享 转发
TOP
2#

Spark 9084即可
TOP
3#

我感觉买音箱不要多听,否则越烧越厉害,选来选去必定音箱的价格越来越高,到最后自己承受不了。
我已经决定了PMC  LB1作为我过渡的音箱。
TOP
4#

LB1用什么胆机,据说用前胆后石可以达到对价格的妥协而不用BRYSTON。
TOP
5#

4BST肯定在1。8万内,加万元级胆前,比较正路。就算以后不喜欢LB1,还可推动很多箱。
TOP
6#

kick 在 2003-5-20 15:21:02 发表的内容
我听的正好是SPARK9084+6LS,高音不够细致,见前面叙述,也有可能是未褒透之故。LB1可延伸至24KHZ,现在我感觉选音箱,高音一定要好,低音一定要扎实,敏捷,干净利落,决不能有任何拖泥带水,中音一定要甜,至少不能有明显的频响的降低。
高音又要靓,低频又要扎实,敏捷,干净利落,试吓DY的音箱啦,只听过一次唔好匆忙下结论。听多点音乐,只钟意一种音乐怎样全面评论他家音箱的好坏。
TOP
7#

前级:Threshold FET Ten/e
  后级:Threshold Model SA/10
-----------------------------------
leslie兄有没有这套DD的详细介绍
TOP
8#

英國 PMC 公司生產之 LB1 鑑聽揚聲器, 乃是一款採用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表現精緻之小型鑑聽揚聲器. LB1 鑑聽揚聲器適合用於近場鑑聽使用; 再者, 更適合用於播音室, 小型主控室……等空間有限, 但又需要鑑聽全音域之處所. 當然, 亦可以將其設定成閣下府上的參考級高傳真揚聲器.裝置於 LB1 鑑聽揚聲器之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可提供下列較其他相同音箱內容積之傳統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優越的性能特點:

較其他傳統的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佳的低頻延伸.

極低的音染.

音色表現更趨中性與更具動態.

在任何音壓下, 均有一致的平衡, 層次表現.

在高音壓下, 仍無失真或者壓縮.

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LB1低音單體被裝置在一個長而細微的低頻傳輸線頂端, 整個低頻傳輸線管則覆以吸音綿及阻尼墊片, 而低頻傳輸線管之尾端, 則是讓低頻如活塞作用般輻射出去之傳輸線管出口. 因為從此傳輸線管出口輻射出去之低頻極低, 故對於低音單體的控制力將會大大增加, 結果使得本系統可產生之音壓比其他相同音箱內容積之傳統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來得大; 這項特點可確保低音單體在可工作的線性範圍之內, 其低頻失真和音染將可大幅降低. 所有 PMC 的傳輸線式鑑聽揚聲器無論在任何音壓下, 均保有一個甚為平衡和乾淨之低頻延伸特性.

驅動單體
       LB1 使用二隻高品質,低音染的驅動單體, 能夠承受巨大且瞬間之峰值功率而在音質上沒有壓縮. 這些單體經由一個12元件4階分頻網路, 小心地建造整合的. 因此, 不論傾聽位置如何變化, 這精密的驅動單體與分頻設計之組合可確保本揚聲器有平順且自然的響應和安定的音像控制及投射.
本揚聲器全部的內部配線均使用無氧銅(OFC) 之喇叭線

與擴大機之連結
     LB1 提供完整的雙線(Bi-wiring)/雙擴大機(Bi-amp)接駁設備, 閣下可有兩種選擇:使用一組 Neutrik NL4 Speakon專業用純銀接點之雙線接駁揚聲器接頭, 或者是經由二對鍍金之揚聲器輸入端子(香蕉插母座). 上述兩種選擇皆可使用分開的喇叭線來連接低音單體和高音單體到擴大機上.

音箱
     在我們一系列的揚聲器中, 高水準的工藝與建造品質是最最重要的. LB1 除了使用厚18mm/外表覆以精美,飾皮的高壓密集板建造外, 更經由音箱的內部增加強度. 在將配對好的驅動單體及分頻網路裝上音箱之前LB1 的音箱還要加上數層的阻尼襯墊和吸音棉以確保箱音能降至最低的程度. 我們無論是從音箱的製造工廠, 一直到最後的包裝工作, 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工藝水準與建造品質感到無比的驕傲. 注意每一個組裝階段的細節說明了我們對於每一個零組件品質選擇的堅持, 意指這個已被使用普及, 而閣下您所購買的產品 : LB1, 保證是由我們--PMC--所精心設計
TOP
9#


16m2小屋玩PMC AB2音箱
●潘志强

发表读后感
  陈先生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住在北京某著名的音乐厅附近,常常有听现场的机会。我在2000年第10期《高保真音响》上写过《当Wadia 830遇上Meridian 506.24……》一文,其中提及过陈先生的器材:Threshold前后级、Wadia 830 CD机及Celestion SL700音箱。那次比拼用的Wadia 830正是陈先生提供的。之后,陈先生就卖掉了这台使用时间不长的830。谁知天有不测风云,Meridian 506.24/508.24竟然停产了!无奈之中,陈先生索性只听LP(LP机也购入了很久),数码音源暂用Sony DVD+Aragon D2A解码器。
  最近,陈先生又购入了PMC的AB2音箱,笔者前前后后听过几次,在16m2的小屋内弄好Celestion 700并不难,但要弄好有着9.5英寸Dynaudio低音单元加迷宫箱、低频下限达25Hz的AB2就不容易了!事实上,陈先生的听音室里不但没有轰鸣,而且低频的再生还算不错。
  以下是陈先生的器材清单:
  前级:Threshold FET Ten/e
  后级:Threshold Model SA/10
  音箱:PMC AB2和Celestion 700配原厂脚架
  LP:Thorens TD160MkⅡ加Micron唱头
  唱头放大器:Holfi及日本“铁三角”升压变压器
  音箱线:Temporal Continuum
  PMC AB2音箱
  PMC是英国专业监听音箱厂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受到多家录音室的青睐。AB2和AB1极为相似,只是AB1箱体后上方是切成斜角的,而AB2就是规则的长方体音箱。AB1据说以前有采用Dynaudio高音单元版本的,但AB2全是使用Vifa高音和Dynaudio 24W100低音的。
  PMC音箱坚持使用传输线式箱体结构,这种设计可以得到极为下潜的低音,但是通常低音速度较慢,不知是否出于这种考虑,AB2采用了瞬态响应一流、失真极低而且承载功率很大的Dynaudio 24W100单元。PMC AB2的箱内有效传输线长达2.4m,高低音分频点是2kHz,为4阶分频。分频点设在2kHz对于这么大口径的低音单元来说不容易,可见24W100的素质很高。1999年我在采访丹拿厂工程师时得知2000年后丹拿不再外售单元,有订单的供完订单为止。我不知道以后AB2会采用什么样的低音单元——会不会是Eton?
  Threshold前后级功放
  这一套前后级是早些年的产品,但素质相当不错。笔者有一次和陈先生等朋友拿这台前级和Audio Research LS16、Krell KAV 250A比较过,听大提琴又柔又韧的擦弦感令人难忘。前级是电源分体式的,机子非常非常薄;后级是单声道的,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每声道A类175W(8Ω)。
  这套老Threshold的声音刚柔相济,雄沉稳健,驱动力也相当可观。它的声音既能文,也能爆得起来。大多数情况下我认为用晶体管机推Celestion 700都不是太好,但这套Threshold推来还挺不错,声音细腻而丰润。不过正如陈先生所言,Celestion 700要推到一种“临界点”才行,少之声音灰暗,动态不好;过之音箱承载不了。正因为听音范围越来越广,又要兼顾AV,所以才购入AB2。
  听音室实况
  陈先生的听音室长5.5m,宽3.1m,高2.4m,只能属于“小屋”,这种况状下玩PMC通常只会想到LB1或TB2。下图是陈先生听音室的摆位图。
  陈先生的听音室有一扇门一扇窗,窗上挂了厚绒窗帘,听音时可以拉起来,减少玻璃面的反射。地板是实木地板,非常结实,中间也没有架空。曾经去过一个朋友家,地板中间有两层空隙,加上三面大块玻璃,所有音箱放进去低频都要少一截。
  屋子不高,但仍作了屋顶的处理,方法是结实的龙骨加海棉填充。墙上也作了一层薄薄的软包,墙下段仍是木板贴面。
  听音区的沙发也是布艺沙发,还有一块很大的海棉床垫,既可放在沙发后吸音,也可放在中间地板上吸音,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有时陈先生是把它放在屋子中间,我没有打听过放在这两个地方会有什么不同。
  除了用许多软性材料,陈先生还用了一些CD架、茶几来增强扩散。会不会吸音过重?基本上没有,只是感到高频的余韵并不是很长,但是这两对音箱的音色都稍偏暗,所以也不好确定。
  PMC AB2的低音非常厉害,量感多,而且下潜很深,速度感并不太快。我想在这间小屋里听来干净、没有轰鸣和拖泥带水的现象是Threshold功放的功劳。有了这对驱动力强、低频控制力强、收得好的前后级是好声的先决条件之一。
  陈先生用的这对音箱线我也不熟悉,又宽又扁,像一条大带鱼。这条“大带鱼”还带有一个盒子。我对带“盒子”的线都有点心理障碍,但陈先生说它不错。
  实际试听
  既然是大口径丹拿低音单元(音圈直径就4英寸!)加迷宫音箱,首先就想让人考考它的低频!我先放入泰拉克的那张《发烧音效示范盘》,播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的“午餐”一段,那用电子合成器做出来的带有大量低频与超低频的脚步声真是骇人听闻!巨大的音压,又沉、又多、又重的低频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出于一对身高仅79cm的音箱!
  另一个让人感到理想的是出色的音场表现。陈先生的屋子小,但听交响乐与歌剧时这套系统所展现的音场却很大,音场靠后,深度已经超出了后窗,没有一点压迫感。播放动态很大的交响乐时,整套系统展现出良好的控制力,音场稳定,前后层次没有压缩,乐器的音色保持良好的状态。
  PMC的高音单元大多采用Vifa单体,不知道是否这个原因,我认为它的高音有一点ATC的味道:色泽稍暗,但宜于久听。播弦乐及室内乐小品时,整套系统可以展现出小音箱一样鲜明的定位,但和Celestion 700相比,高频的细腻程度稍差些,听小提琴和女声时会略有些颗粒感,不够细腻顺滑。当然,用Sony DVD+Aragon D2A并不是个理想方案,不过在相同的音源下,Celestion 700的顺滑与细腻还是胜出一筹。陈先生的AB2是全新音箱,我定稿时也不过使用了两个月,“煲”得不够大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换上LP系统后,音色增色不少,声音活泼、开朗,“活生感”十足,最令人想不到的是重播维瓦尔第“四季”,LP的声音动态凌厉,细节众多,一反常人的思维定式。现场比较了一下柯特鲁芭丝/多明戈版的歌剧“茶花女”的CD和LP版本,结果是LP全面胜出,CD的声音暗,仿佛蒙上了一层纱,LP则清晰透明得多,空气感也好了不少。
  《高保真音响》2000年第12期有一张附赠的测试CD碟,里面有20Hz~20kHz的31段点频信号测试。我们用它试了一下,在20Hz时需要增大音量才能感觉有信号,25Hz时已可以明显感到,31.5Hz和40Hz略为大声一些,50Hz以上偶有一些小小的波动,但总体来说声音还算比较平直,不过在1kHz附近也略有小峰,但波动不大。基本上而言,陈先生的屋子没有明显的驻波,声音处理得不错。当然,由于屋子小,吸音措施较多,直达声多,反射声少而带来的残响少、高频泛音和尾韵略少也是一个小小的负面影响。
  陈先生还曾让ATC Scm 20在这儿放过一段时间,声音也相当好。过去曾经听人说PMC和ATC的声音很相像,但以笔者感觉而言,PMC的中频厚度仍是不及ATC (以AB2,LB1、IB1、FB1 4款听过的PMC音箱而言),但中频要开放一些,不如ATC那么浓厚;低频比同体积的ATC下限深得多,速度也稍慢些;高频两者都有些暗、有些直,但PMC相比之下又稍稍有些不同,似乎亮丽些。陈先生的看法也基本一致。另外有一点是,PMC和ATC都是属于开大声听才过瘾并且不会吵人的音箱,适合长时间聆听。
  陈先生的PMC暂时用大理石块垫着,准备再找一个小脚架(如B&W 801、802用的那种)来把AB2的低频收得更紧一些,同时也在物色一款好的CD机。等再过一段时间再去听,可能又是一番新气象了。□

发表读后感
TOP
10#

英国PMC是近年来颇受发烧友关注的一个扬声器品牌,其号称监听风格,并以传输线模式箱体结构而著称,所推出的不少型号都因保持同样的个性而颇具特色与风格,如BB5、LB1、AB2等知名型号,均以出色的表现而获得海内外媒体与发烧友的认同。
DB1是PMC最新开发的一款书架式小型音箱,该箱为两分频设计,音箱箱体为重阻尼高强度制作,采用了金属振膜高音及复合振膜低音,内部设计同样采用了PMC独有的传输线结构,内部藏有总长度达1.5m的传输线导管,因此具有良好的低频延伸。
分析PMC音箱,包括DB1均采用了传输线结构箱体的主要原因,以其设计者Peter Thomas的理解,是因为他发现大部分扬声器在低电平工作状态时,低频部分明显暗淡,传输线方式则可令高、中、低频能量释放相对均衡,而且低频延伸更加出色,这也是在细小的DB1箱体中仍采用传输线设计的理由。
DB1频率响应为50Hz-25kHz,灵敏度达87dB,是一款相对容易推动的音箱,箱体体积29×15.5×23.4(cm),重量为9kg/只,并备有多种木皮与录音室用磨沙灰色箱体外型可供选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