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紀末傳奇現身港都 [复制链接]

查看: 4264|回复: 3
1#
世紀末傳奇現身港都

驚鴻一瞥Stella Elegans 楊德宜

圖一:創世紀音響的聆聽室只有六坪不到,對Stella Elegans來說實在是小了一點,不過還是可以從此一探它的潛力如何。
圖二:Stella Elegans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28Hz-33KHz,效率90dB,平均阻抗3歐姆,持續承受功率250瓦(中高音單體為100瓦),瞬間承受功率800瓦(中高音單體為200瓦)。外觀尺寸370×1258×475mm(寬×高×深),重量59Kg。

低音擴大機/電子分音器規格:輸出功率250瓦,頻率響應0Hz-150KHz,失真率0.01%(最大輸出@4歐姆負載)。外觀尺寸430×125×475mm(寬×高×深),重量19Kg。

圖三:Stella Elegans最獨特的設計即為這款高音單體,它可以用不同部位的振膜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在這款單體面市之前,這一直被音響界認為是永遠不可能辦到的事。

圖四:二只低音單體為主動式設計,在中大型空間裡應該會有不錯的表現。

圖五:這是Stella Elegans的低音擴大機兼分音器,據說是來自B&W鸚鵡螺分音器的同一位設計者,外觀處理與喇叭完全相同,在高價擴大機上都很難見到這麼考究的設計。

圖六、七:Stella Elegans前方障板是鳥眼楓木多層烤漆,音箱其餘部份則是一般鋼琴烤漆處理,打磨與漆工都是第一流的水準;據店家表示,這家Sellner公司還為雙B汽車研發烤漆,如果屬實就更顯身價不凡了。

    上個月為了「十家音響店的最佳推薦」來到高雄,因為行程緊湊所以每處停留的時間都很短,即使看到了什麼新鮮有趣的東西也只能作罷。不過在創世紀音響,我可是見到了一對讓我當場傻眼的喇叭,而且一回到台北就迫不及待請店家專程安排一次試聽,它就是本文的主角 - Stella Elegans。

Stella Elegans?聽都沒聽過,這是喇叭的品牌還是型號?是型號,稍微瞭解內情的人可能知道它與Bolero是同一家公司的產品。什麼,幾年前流行過一陣子的Bolero,那不是一個廠牌嗎?錯了,Bolero其實是一個產品系列,這家瑞士公司的名字叫作Acustik Lab,由一位Gerhard Schneider先生在十多年前所創立的。Bolero雖然獲得了不錯的評價,不過畢竟是中價位的產品,Gerhard Schneider很難在有限的成本下成就極致表現,所以花了三年時間發展出Stella Elegans;不但達到了他個人的理想境界,還讓音響界的眾多單體設計大師顏面掃地。

打破物理定律的全音域單體

讀者們可別以為我在誇大其詞,事實上一對五十萬價位的喇叭要讓我專程搭飛機來聆聽幾個鐘頭,光是擁有華麗到極點的外觀處理,外加一部名家設計的電子分音器兼主動式低音擴大機,還是曾獲得日本Stereo Sound雜誌的「COTY」大獎,這些特點加起來的誘因絕對都不夠。Stella Elegans最令人折服的設計還是在那只稱為「BWT」中高音單體上。BWT是「Bending Wave Transducer」的縮寫,由一位德國聲學專家Josef W. Manger花了20年時間所發明出來的,真正的學名叫作「Manga Shar Wandra(MSW)波型運動單元」。我們都知道,傳統單體(不論是高音或低音單體)都是以活塞式運動的前後振動工作方式發聲,這種完全與自然界發聲原理背道而馳的方式雖然最廣為使用,但卻也是喇叭失真的最大來源。最重要的是,這些單體不管大小,不論如何作變化(包括平面振膜、靜電振膜等),一定無法逃脫先天的物理限制 - 振膜的所有部位發出的頻率完全相同,如此一來就很難發展出最理想的全音域單體來。

為什麼要發展全音域單體,多音路不是可以達到較寬廣的頻率響應嗎?別忘了,分音器也是失真的來源之一,而且還是造成相位偏差的罪魁禍首,而多音路喇叭是幾乎不可能捨棄分音器的,所以業界無不以追求完美的全音域單體為夢想。可惜,即使是最出名的Goodmans Axion 80在高低兩端還是力有未逮,Triangle T17FEA也只能作到50Hz-12KHz的範圍(Sumo幾年前曾經出過一款Aria喇叭,上頭用了一款據說可以達到40Hz-20KHz(±3dB)的平面式單體,不過後來也無疾而終)。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很簡單,想要得到下潛的低頻,振膜尺寸一定不能小,可是如此一來高頻的延伸就不可能上揚;這就式難以逃脫的物理限制。在Josef W. Manger的想法裡,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想辦法讓振膜可以在不同的部份,依照實際需要發出不同的頻率來,如此完美的全音域單體才能問世。

「分割」振動的發聲原理

花了20年才發展出來的方法一定很複雜囉?沒錯,真的是很複雜,因為我苦心鑽研了幾天的時間,還是很難從一大堆的原廠資料中完全搞清楚,而且我發現他們還常常故意語焉不詳,可能是不想讓別人隨便就能抄襲這款設計。更有趣的是,連向來對資料蒐集詳盡到極點的日本雜誌,在談及這款單體時也常常出現「據說」、「據該公司表示」等等的字眼,所以請讀者們別太責難我在這方面能作的解釋不多。如果要用最直接了當的原理來說明,MSW波型運動單元基本上是一種振膜與阻尼之間的巧妙結合。單體結構是先以耐高熱的有機高分子圓形平面薄膜為基礎,配上直徑約為振膜外徑三分之一的音圈,再以三層結構的天然薄膜阻尼來控制中心運動。您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這款單體表面有星狀結構,那也是阻尼的一部份,不過負責的是振膜外圍運動抑制,而且是屬於振膜表層的部份。

阻尼用來控制振膜運動,所以阻尼本身也會成為振動的一部份,這對於控制頻率響應來說還不夠,所以他們又在單體磁路裡加上了一種超薄型銣磁鐵,以消除振膜背部的音壓。如果Josef W. Manger的理論成立(事實上已經成立了),這些結構加起來可以達到「分割」頻率的效果,各種頻率在振膜上會形成不同的音壓分佈。更重要的是,MSW波型運動可以重現接近完美的矩形波,而且完全擺脫傳統「活塞式」運動的發聲原理,不但大幅度降低失真率,相位偏差也可以達到幾乎不可測的程度。那麼頻率響應呢?80Hz-36KHz,好像在低頻響應仍缺了臨門一腳,不過我在實際聆聽的過程中曾經試著關掉低音擴大機,發現在絕大多數的音樂片段裡幾乎聽不出差別來;這是後話,待會再詳述。

優雅的星體喇叭

Stella Elegans並不是第一款採用MSW波型運動單體的喇叭,Audio Physic以前有一款名為Medea的產品,每聲道甚至用上了三只(正面、左右側各一只)。不過Stella Elegans可是目前最能代表MSW波型運動單體的喇叭,它甚至連名稱都是衝著單體而來的。您在字典上找不到「Stella」與「Elegans」這兩個字,因為它們都是拉丁文。Stella代表著「星星」以及「銀河系」的意思,其由來當然與BWT單體的星狀外觀有關係,原廠資料中甚至還用銀河系運作不息來代表這款喇叭的聲音精準程度。Elegans(Elegant)則是代表它優雅的外型,鳥眼楓木加上多層聚酯打磨的精細烤漆,比起當年風光一時的Bolero更勝一籌。不只如此,Stella Elegans的低音擴大機也有相同的造型設計與外觀處理,搭配起來價值感當場提升不少。這款PPC(Processing Pressure Control)基本上內含三個部份:BWT單體用的濾波線路,低音單體的主動式分頻網路,還有兩聲道各250瓦的擴大機。由於BWT單體有下潛至80Hz的能力,設計者便讓它在80-150Hz之間作適度衰減,再以低音單體的主動式分頻網路作完美銜接,所以您還是得先將擴大機訊號送到這部PPC上,再用喇叭線連接到中高音部份。

由於分頻點是經過原廠精心設計的結論,所以PPC的並不能讓用家自行調整頻率,在面板上則有「Level」與「Response」兩項因應空間條件的調整旋鈕。Level很容易理解,就是低音擴大機的音量調整,Response這一項在原廠資料上則沒有多作解釋,只說是一種用來配合房間條件的功能,應該還是不外乎極低頻濾波的作用吧!我在聆聽過程中試著去調整Response,發現它對聲音整體影響的程度並不算太大,差別僅在於低頻的尾巴收縮速度會有不同;當然,這種細部調整的項目與聆聽空間有絕對關係,不能夠妄下定論。

這部PPC雖然看來沒啥神奇之處,不過我後來翻閱資料倒是發現了一些趣聞:在如此傳統的器材上,Acustik Lab竟然用上了微處理晶片來控制前述的兩個旋鈕!這個發現讓我感到相當意外,一面嘮叨這家公司未免也太小題大作,一方面又急著查到底是哪家High-End名廠的代工傑作,結果竟然是Meracus!讀者們如果不健忘的話,應該記得本刊曾經在119期評論過一部兩萬元不到的綜合擴大機Meracus Intrare,而且還賦予它「最佳推薦」的讚譽。後來我才想起來,去年Meracus在二度進入本地市場以前,該公司曾經有一位自稱亞洲業務代表的瑞士人在代理商陪同下來訪,而且他在談話中曾經提及Bolero也是他們公司的產品。待我翻開資料一查才發現,那位老兄名叫Gerhard Schneider,就是這對Stella Elegans的設計者!這個結果讓我差點撞牆自殺 - 要是去年就注意到這對喇叭,我一定非得要他好好將BWT單體的原理給解釋清楚不可。

透明感令人動容

雖說是專程到高雄來一睹Stella Elegans的風采,不過聆聽的時間實在相當有限;加上陌生環境與搭配器材的限制,所以我只能就聲音的基本聽感來作介紹。店家所準備的搭配器材清一色是Sonic Frontiers頂級產品,空間裡佈滿了木質與保麗龍的擴散板,具備有些許軟調與活絡的反射條件。從規格上來看,選用真空管後級來驅動是相當聰明的選擇,因為Stella Elegans的效率雖然高達90dB,不過中高音部份的平均阻抗僅有3歐姆,以輸出變壓器進行阻抗匹配不失為一種取巧的好方法。但是店家老闆也事先聲明,在實際搭配的經驗中發現Stella Elegans並不是好推的喇叭,Power 3仍然顯得略有不足。據他表示有一位用家為了讓Stella Elegans發出好聲,不惜巨資請他進口一套Marantz Project T1來伺候,結果百萬後級出動果然好聲異常。下次若有機會,我還真想去領略一下那種滋味。

從最直接的聽感,Stella Elegans第一個吸引我的特點在於透明感上。以前常聽人家說Quad擁有全世界最透明的聲音,可是現在我覺得那些人都應該先來聽過Stella Elegans之後再下定論,因為它確實可以表現出「無塵無染」那種等級的透明度來,將聲音形體、音樂線條用最直接赤裸的方式浮現在音場中。許多喇叭(或是器材)的透明感會讓人與解析力搞混了,因為過度犀利的高頻將音像表現得頭重腳輕,雖然歷歷在目卻又落得不耐久聽。Stella Elegans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透明度無從挑剔,而解析力又是恰到好處的那種等級,細節清晰而不帶來任何聆聽壓力,這種感覺在我以往的聆聽經驗中是很少見的。

需要長時間Run-In的喇叭

這樣的形容或許太過抽象,讓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好了。音響器材重播無法與現場演奏相比,這應該是所有音響迷都承認的事實,因為器材即使音質再純淨、透明度再高、音場表現再如何精確,總是受到錄音、唱片製作等因素的限制。不過,如果您有機會在重播條件優異的錄音室裡親自目睹錄音過程,從控制室當中透過隔音玻璃窗看演奏,同時透過鑑聽喇叭聽麥克風收錄的第一手訊號,就會瞭解音響重播究竟可以達到何種程度。用Stella Elegans聽音樂,就可以讓我得到這種感覺。透明感的表現不用多加解釋,因為我已經說它是目前最好的之一;音場表現在此處無法完全發揮,所以略過不談;相信是拜相位精準所賜,BWT單體讓Stella Elegans表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聲音準確度來,而且質感高貴得不得了。以前看日本人形容它的聲音「與名稱符合……真如星體般優雅」,真是一點都不過份,這就像是長期以來緊閉家中聽一般音響的人,忽然有機會到現場欣賞名伶演唱的那種驚艷 - 原來「好」的聲音是這麼一回事啊!

嗜好重低音表現的人一定會很想知道,這款喇叭的主動式低音夠不夠強?前面已經提到過,Stella Elegans的BWT基本上就是一個全音域單體,而且我在聆聽過程中曾經試著關掉低音擴大機,發現它還是可以唱得非常好,只是低音樂器的形體感與細節少了一些罷了;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款要讓您感受到捲褲管、捶心肝的喇叭,主動式低音的設計用意一方面是為了讓Stella Elegans更容易驅動,二來則是補足80Hz以下的低頻表現。不過據店家向我表示,Stella Elegans是非常難Run-In的喇叭,通常在使用半年後低音才會慢慢跑出來,而聆聽室裡的這對喇叭才開聲沒多久,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正常一點。如果店家的經驗屬實,那麼喜好低音柱設計的人也可以試試看,或許它真能在您家中達到驚天動地的境界也說不定。

優異的設計,還需要用心搭配與調整

整體來說,這回聆聽Stella Elegans的效果令我滿意,也確定它無愧於國外評論界對它的極力肯定,還有它在本地相當合理的售價。如果您有機會到高雄創世紀來一睹它的風采,請先聽聽我的建議。首先,這裡的空間對Stella Elegans來說實在太小,所以請別苛責它的低頻與音場表現,換個大空間它絕對可以唱得更好。其次,即使有主動式低音設計,還是請盡量用大功率後級來伺候它,店家使用的周邊器材在豐潤度上仍稍有不足,形體比例也應該可以更好才是。最後,如果您有幸帶它回家(說實話,要不是主動式低音設計在評論後級時會不夠客觀,我早就把眼前這一對搶下來了),請細心調整、用心搭配,讓這款絕佳設計在您的空間裡唱出好聲音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您這麼幸運的。
http://audioart.audionet.com.tw/124/%E7%B7%9A%E6%9D%90%E6%98%A5%E7%A7%8B/%E4%B8%96%E7%B4%80%E6%9C%AB%E5%82%B3%E5%A5%87%E7%8F%BE%E8%BA%AB%E6%B8%AF%E9%83%BD.htm
分享 转发
TOP
2#

musiclover 在 2003-5-9 10:08:40 发表的内容
leslie是个转贴高手,HI-FI资料大全,佩服佩服!


那么E版主是否要做点表示???奖励一下??????
TOP
3#

leslie是个转贴高手,HI-FI资料大全,佩服佩服!
TOP
4#

请再加上STELLA MELODY的评价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