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nalog vs. Digital Arthur Salvatove [复制链接]

查看: 2259|回复: 1
1#
其人其事
AS在1967年唸大學(主修會計與商科的學位)時,就是位發燒友,也是音樂圖書館半工半讀的學生,對當時圖書館聆聽室的音響效果不甚滿意,感到被當時的主要音響刊物Stereo Review與High Fidelity推薦的Kenwood收音擴大機系統,根本比不上Dynaco Stereo70加上AR-4X系統,就立即往Stereophile靠攏。
1981年到1991年,AS在自有的28坪地下室成立一家名叫「High-End Audio Ltd.」,這十年歲月,買過、賞過、交換過各種音響器材,也到無數發燒友家用心聆賞他們的系統,儘量去學(聽)那些系統所表現出「音樂再生Music Reproduction」的能力。由於頂讓給那位仁兄,沒償還全部款項,更是疏遠了該店與客戶間的距離,是故,AS於1996年又重新經營這家High-End Audio。
由於主要音響雜誌並不會發表您的(指AS)的文章,而對網站的論戰,失望之餘,AS將自己三十年來的音響認知與追求,以及挑選自己榜單的觀點,向大眾公佈,試屬明智之
音響哲理(Audio philosophy)
主要而簡單的音響需求(取決於最底線的要求或保守緩緩升級),最起碼水準的音響,是AS兄的音響哲理。無論您使用類比或數位系統,使用愈少的器材、愈短的線材愈簡單的途徑(焊接愈少),都是妙。只有簡單才能抓住音樂的複雜性,而複雜的線路反而使聲音變得單純又無趣。他主張下列七項論調,來使用音響器材:

1.您會聆賞到更多的音樂而不是您的音響系統。
2.您所聽到的應更自然又俱音樂性。
3.您的音響系統無論如何是屬「更安靜」(筆者認為是『沒聲音,沒個性的』)
4.您的音響系統更加耐用可靠,其無法預估的修理成本愈低。
5.您的音響系統需重置(再更換)或維修的成本較低。
6.您的音響系統較易瞭解(其構造)且使用方便。
7.比較不需要花大錢去昇級。

〈看圖片〉MUDDY WATERS演唱「Folk Singer」(Mobile Fidelity MFSL-1-201)。
〈看圖片〉Serge Baudo指揮Dutilleux/Lutoslawsky「Cello Concertos」(Angel版)。
〈看圖片〉Ricardo Muti(慕提)指揮Mussorgsky/Ravel:Picture At an Exhibition/Firebird(Mobile Fidelity)。


AS兄還對幾項音響術語,有其獨到之處的看法,您或許不予認同,但是,仔細想一下,還是有幾份道理。例如:

■對最低限度的要求所擁有音響器材中,有一項最重要,那就是喇叭系統的靈敏度要夠(至少90dB),而且很容易被您的擴大機推動(至少能保持在6歐姆運作)。

■「完美」遙不可及,也無法證實的。(註2)

■什麼是「State-of-the-Art」,任何時期,都會有一或二種「State-of-the-Art」的產品(指各種類別產品,例如擴大機、喇叭類等),而聆聽者是以其對音響認知的先後次序,去欣賞它、喜愛它。很可悲的是:沒有一樣器材能在各方面的表現完全勝過另一種器材。更可憐的是:任何器材也很難在重播各種音樂方面,與其對手平起平坐。也就是說:就算不計成本,也沒有一套系統(即使理論上),能在重播不同音樂時,比美不同音響種類中(指擴大機類或喇叭類等產品)最佳的器材,當然也無法勝之。

■AS兄提出三種基本的顯而易見的真理,及二樣重播聲音的要素,給我們做參考,亦是他的音響哲理的重要基本觀念。
(A) 三種基本的真理:
1.根據聲學的法則(Laws of Acoustics):人聲在每一處不同的地區(地點),其聲響會有些不一樣。
2.既使閉起眼睛,您永遠會記得指認出該人聲,事實上,在不同的地方,這位特定人士(的聲音)都能被正確地指認。
3.更重要是,無須特別「想想」(to think),您知道上述二種事實都可確認的。
(B) 二樣重播聲音的要素:
1.Low-level inforamtaion(Which provides "individuality")
2.Immediacy (Which provides "presence")

由於AS對二則要素,極為重視,花費了蠻大篇幅來描寫,為精減本「傑特集」的內容而將篇幅儘量留給下面的唱片評介,是故,筆者只好簡略描述他這二則要素。

Low-level Information一詞可常在其他音響刊物看到,有的稱之Low-level Details,中文翻成「低音壓(量)的訊息或情報量或細節」,如果只從這幾個英文或中文字,很難理解之,尤其AS又以Low-level Information是來提供表達"Individuality"這個英文字,夠玄吧!事實上,這些看法都是為了「活生生的聲響Live Sound」,簡要的說就是:正確地表達在您的一般正常音量(壓)下,那些屬於聲響較小(或較不易聽到,較不引人注意聽的)的樂音,亦即情報量足,且細節較多,連細聲微響的樂器,人聲或演奏現場的細微聲響變化(例如空調、地鐵聲、場外車聲等),都能表現出來更不要說演奏現場的堂音與場所大小。

AS兄還將Low-level Information擴充到,和諧、調合、一致的境界,甚至「Magic神奇」一字都出來了,另外「完整性」是他最基本也是最高水準的音響極致,也可由Low-level Information延申過來,奇妙吧!

Immediacy可翻譯成「直接、即刻」是種親密感,它提供那種「表現在您面前」的聽覺,甚至您可感到(看到)它的存在。您會進入錄音時的現場或將錄音現場搬到您家的聆聽室,這二種現象都是表達音響終極目標:真實的和活生的("Real" and "Alive")。他也提出在自家聆聽音樂時,應以正確的音壓,播放的音源,以不加擴大的自然聲音,也就是所謂Acoustical Music:古典/爵士/民謠音樂。還有,您會驚訝,當您使用「音壓計Sound Level Meter」量出您自家音響所發出正常音量時,所測出的音壓dB是多麼的低(註3),一般都在60到85dB而已,只有在極少簡短的實況下,才有超過90dB的可能。筆者認為,如果您是高音壓大音量的愛好者,那就另當別論了!人們太相信自己那對不完美又不科學的耳朵,來選擇自認為「神奇」的音響組合。他也提出以下觀點:為什麼大型又貴又複雜的音響組合,無法發出「自然、活生、複雜又完整」的聲音,那些特別貴的音響,尤其是喇叭與擴大機,是那麼的大又複雜,每樣器材都有自己根本上的聲響缺失,這在設計時就無法避免也無法克服的。

■Instantaneous Dynamic Gradation (IDG)
AS提出自己的音響術語,筆者認為應提供給讀友,他認為IDG(可譯成:瞬間的動態之漸增或漸減)很重要,也是家裏重播音響的致命傷。當今的音響最弱的重播音響效果與1960年代相同的,就是重播有如現實活生感的動態能力,那種動態不是說您將音鈕轉到這現場的相同速度,一樣規模,同等密度就能達到的。大多數的音響系統碰到要模仿實況現場時,都一籌莫展,令人悲嘆!任何的現場演奏會(即使是長笛獨奏會)或是學生軍樂隊的進行,將上述事實表露無遺。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現今的訊源軟體(無論是Tape、LP、CD、SACD、DVD-A)都無法完整地將這些Information完全地儲藏起來,即使在類比或訊源已錄製在的IDG,大多數的音響系統也並不見得能實際重播之。他也提出:不要將播放大聲與IDG混為一談,「放大聲Playing Loud」像似Sexual Climax,而「IDG」則是為達到sexual Climax(當然含Sexual Climax)所有過程,它不只是最終目的(這才是重點,讀友發揮您的想像空間)。

■Analog vs. Digital
由於AS自用系統僅有Analog System,與筆者一樣,所以,筆者只列幾項重要的觀點,給讀友參考,希望不要再有Analog與Digital誰優誰劣的爭端。

(1) 二則事實:(直接引用英文,請見諒!)
*Digital is just a numerical approximation of real life. "Real life" is analog and analog only. There is no way around that fact.
*Neither analog nor digital contains all the musical truth, even if that statement upsets the extremists on both sides. Each ha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

(2) Digital優點:速度的基調(音)較優,背景雜音低,動態量感多,失真較低,可無限次播放。

(3) Digital缺點:最大缺點是"Noise-Floor"較高,至少比高品質的類比系統而言,它的"Noise-Floor"偏高。(註4)一般而言,Noise-Floor較高的器材或系統,它會隱藏著AS兄上述「Low-level Music Information」,也就是說真正消失在該器材或系統。
(4) AS認為最佳的Digital音源能將「顯而易見的」音樂表現出來,但代價是音樂中「不是顯而易見的」流失掉了。
(5) AS甚至列了一些觀念,說明為何他與眾多喜愛Analog的朋友,仍然認為現在使用Analog做音源是欣賞罐頭音樂最佳途徑。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筆者就省略之。

〈看圖片〉Peter Maag指揮Mendelssohn「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951年版)。
〈看圖片〉普列文指揮的Mendelssohn「A Midsummer Night's Dream」(EMI版)。
〈看圖片〉安塞美指揮Mendelssohn「Midsummer Night's Dream」(LONDON版)。
〈看圖片〉克倫培勒指揮Mendelssohn「A Midsummer Night's Dream」(EMI版)。
〈看圖片〉普列文指揮孟德爾頌「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編號為ASD-3763)。

●AS的音響系統簡介
LP唱盤系統:Forsell Reference
臂管內線新換線,並直接接到昇壓器,減低訊號線與不必要接端,以提高音質(這點,與筆者所用Forsell Air Force MKⅡ控臂管內線,不謀而合)。

唱頭:Transfiguration Temper MC唱頭
Transfiguration的唱頭曾獲Stereophile雜誌的好評,更高一級Timper Supreme(US$3,800)屬A級榜,但AS並沒聆賞過。
前級:Jadis JP-80(Highly Modified)
這台真空管前級係AS於1989年購買,經過無數次之修改,他認為該前級增益雖不大但極為精確,屬音樂性又自然的設計,至今還是他聽過最好的前級。
後級:(1)Golden Tube 300B mono (Modified)以約7w來推他的主喇叭系統。(2)Altec 1570/Tutay Modification Subwoofer Amplifier係大瓦力的專推超低音的擴大機,雖無法完全與Golden Tube配合,但它的音質純Noise Floor極低的好處,深得AS喜愛。
喇叭系統:ARS Acoustica System Max
這對筆者沒聽(見)過,也無法從已停刊美國「AUDIO」雜誌年刊中找到的喇叭,很難去了解為何AS選這一對系統,讀友有人知曉ARS是何方神聖,請來函告知。AS認為該喇叭表達Low-level Information(亦即Moise-floor極低)是其最大長處,它的聲音乾靜,純真且音染極低。當然也有些缺點:極低頻量感不足,沒有QUAD靜電喇叭的一致性,也沒Martin Logan CLS靜電喇叭的快速反應,直接又精致的聲音,也沒Morrison 喇叭(1.8型喇叭)音像準確,更沒Klipschorn系統的動態。
MC唱頭昇壓器:Expressive Technology SU-I
據Audio年刊,其定價為US$3,500(蠻貴的),增益固定28dB,筆者對該產品無印象。
線材:
訊號線 — Coincident Interconnects
喇叭線 —(1)Polk Audio Speaker Cable(Golden Tube 300B 到ARS主喇叭)(2)Coinident Speaker Cable(Altec 1570推ARS超低音)
聆聽空間:13.5坪,長7.3,寬6.1米、高2.9米,AS也認為聆聽室是音響表現最後,也最影響的因素,他也做些微的吸音,以防聲響太活潑(Too Live)。他用些「沙袋Sand Boxes」在擴大機與喇叭之下,減少器材之共振,並追求較純的AC電源。

〈看圖片〉安塞美指揮Falla「The Three Cornered Hat」(LONDON版)。
〈看圖片〉Falla「The Three Cornered Hat」(DECCA Ace of Diamond版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