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机读取数据的激光器具有相当的水准,大多数DVD机读CD光盘的能力不会比同价位的CD机差。造成DVD机播放CD唱片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是音频信号的D/A转换和模拟输出放大部分没有真正达到高保真的要求。比如,像Pioneer DV-515这样的普通DVD机D/A转换虽然是24Bit/96kHz的规格,但用于CD的解码仍然是以16Bit/44.1k Hz的标准进行的;在成本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要照顾到视频和音频两部分的投入,模拟输出放大部分更是有“偷工减料”之嫌;再者,普通DVD机所采用的对重播声音有直接影响的电源也与Hi-Fi CD机相差很多,Pioneer DV-515只用了一个电脑普遍采用的开关电源作为整机的能量来源,而这种情况你决不会在一台价格哪怕只有一千多元的CD机上看到。另外,DVD机毕竟是AV信号源,追求影院的刺激效果与音乐重播是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提高DVD播放CD声音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便是加一台解码器。这里说的解码器不是AV影院的环绕声解码器,而是双声道的音频解码器。当然,你也可以再买一台Hi-Fi CD机专门用于听CD唱片,但,以如何用较少投入得到最大回报的观点来看,加解码器无疑更为经济。解码器具备独立的数字滤波、D/A转换、模拟放大输出和电源供应等系统,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加入一台解码器要比用同样价格购买的CD机能取得更好的音质。
我们知道,当CD转盘将光盘上记录的信号读出后,必须经过数字/模拟转换才能送入放大器。解码器的工作就是完成这样一个重要的D/A转换过程,其主要的部件就是D/A解码芯片,但只有解码芯片是不能完成整个转换工作的,
一台完整的解码器应包括数码信号接收、数字滤波、超取样、插补运算、数模转换、模拟放大输出和电源等部分,解码器的主要角色———D/A解码芯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解码器的声音特点,但配合D/A转换芯片工作的外围电路仍可以对其最后的声音产生重要的影响,两台使用相同D/A转换芯片的解码器的声音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这就给设计制作解码器的厂家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众多厂家开发不同的数字滤波技术,如利用可编程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产生多种数字信号滤波效果;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晶体管、集成芯片或电子管担任模拟信号的输出放大等等。另外,解码器电源及机体的加固、避震设计和制作也是影响其音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些要求需要较为“传统”的技术和制作才能实现,这也是采用新规格解码芯片的DVD机声音反倒不如传统CD机的重要原因。
试听两台解码器笔者试听了两台解码器,一台是“家电大视野”读者熟悉的编委叶立先生制作的,这是一台用电子管做放大输出的解码器,型号为VAWDAC-8,机背后有叶立的签名牌,标明的制作日期是98年8月。VAWDAC-8外观相当漂亮,面板为镜面不锈钢材料,配以金黄色的装饰板,整体色彩和线条十分协调,国内非批量生产的器材有如此美观的外形出乎我的意料。观察机器内部,可以看出其设计和所使用的元件都是相当认真的。首先,机箱内部用金属板将电源、数码电路和模拟电路隔成三个部分,目的是减小各电路之间的干扰。左侧的电源部分为两套数字解码和模拟输出电路独立使用的供电系统,包括两个电源变压器、两支4700μF和两支2200μF的滤波电容等元件组成的两套供电系统;数字接收芯片为Yamaha 9140,D/A解码芯片是AD 9402,放大电路使用了两支英国产的6L19电子管,一组同轴数码输入、一组Tos-link光纤输入和二组模拟输出端子。笔者用同轴数码信号线将Sony DVP-S7000 DVD接入解码器的数字输入端子,DVD机和解码器的模拟音频信号分别接入功放,用遥控器切换功放
信号源选择,以A/B方式进行比较试听。
试听的第一张CD是阿卡尔多演奏的帕格尼尼小提琴“魔鬼的颤音”。在接上VAWDAC-8解码器后,声音与使用Sony DVP-S7000 DVD机有了明显不同,最明显的是中频部分,小提琴的声音变得甜润、顺滑,中高频的细节增多二三成以上,特别是琴声的泛音和共鸣改变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同DVD相比,解码器的速度稍稍有点放慢,但它的节奏稳健,不急不躁,每个音符交代得十分清楚。试听前,笔者估计使用电子管作输出放大会有更好的音乐性,实际果真如此,加上这台胆解码器后,听音乐真正变成了一种娱悦的享受,使你充分感觉到音乐的美妙。
再用“民歌蔡琴”和“Judds母女”考验人声的效果。一试之下,不禁令笔者掷笔三叹。这台解码器的人声表现才是它的真实本领所在,蔡琴和Judds母女的女声不仅嗓音湿润、甜美,而且歌者的吐字、换气都十分清晰、逼真。人声的重播是最具难度和挑战性的,这台价格仅三、四千元的DAC表现人声如此的亲切、传神,即便是高档的Hi-Fi CD机也很难做到,表明这台解码器的设计者具备相当水平的校声能力。
由于这台解码器对Sony DVP-S7000的人声演绎提高如此之大,使得笔者一时兴起,又拿出了一张RCA录制的意大利歌剧CD试男声,Pavarotti演唱“你那冰凉的小手”的歌喉厚润、宏亮,而且头腔和胸腔共鸣也表现得相当充分。VAW DAC-8重播音乐有着非常好的歌唱性,能够使听者情不自禁地溶入音乐的氛围。试听的另一台解码器是英国音乐传真Musical Fidelit y Tubalog,纯黑色的外壳体现着英国器材的传统风格,内部采用的是18比特的解码芯片。此机也备有同轴和Tos-link光纤输入和二组模拟输出端子。这台英国解码器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高低频的延伸更尽,声音明亮、通透,有着较好的音色平衡感,乐器轮廓清晰,各部分的层次很鲜明,速度也比VAWDAC-8胆解码器快。Musical Fidelit y Tubalog人声的演绎水平不如VAWDAC-8,但它所展现的音场宏大、宽阔,听大场面的交响乐或流行乐都有相当不俗的表现。如果说接入这两台解码器后,对比Sony DVP-S7000的声音有不同程度改善的话,换用Pioneer DV-515,音质的提高就更加明显,笔者切换功放的信号选择时,整体声音改变之大犹如换了一套系统,完全不是Pioneer DV-515那种干涩、生硬的声音。事实上,在听过解码器的表现后,就无法再换回Pioneer DV-515。
笔者还做过以下试验,分别用Marant z CD63、Pioneer DV-515做转盘,用VAWDAC-8作解码,比较两个组合的声音效果,发现两者的声音非常接近,这进一步说明了Pioneer DV-515播放CD时,薄弱环节是解码和输出放大电路,而其转盘的读盘能力与同价位的CD机不相上下。Sony DVP-S7000加解码器的组合,声音的解析力、中高频的细节和声音的密度还要好于Marantz CD63作转盘加解码器的组合。
试听的两台解码器有其各自不同的音色特点,但对Sony DVP-S7000的音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再用Pioneer DV-515的数字输出分别接入两台上述解码器,这种变化就更加明显。在双声道系统中,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Hi-Fi音频DAC解码器对于DVD机音质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对中低档DVD机的音质提高就更加明显。追求发烧级声音效果的朋友不妨以DVD机作转盘,再加一台解码器作为提高音质的升级方法,在搭配基本正确的情况下,DVD/解码器的组合应该超过用解码器的价格买一台CD机的音质,甚至可以与Hi-Fi CD机加解码器的组合一争高下。
选购参考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大家推荐某个型号的解码器,而是告诉大家提高DVD机播放CD音质的一个有效方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供大家在选购解码器时参考:
首先,根据已有音响系统的档次来选择。解码器的价格至少应接近或不低于DVD机三分之二以上的价格,这样提高音质便有把握。如果整套音响系统的价格在一万元左右,可以选择2至3千元左右的解码器;二万元左右的系统可把解码器的价格定在3至5千元。进口的解码器价格比较贵,最低的也要在二千元以上,一些国产音响厂也推出了几款性能价格比不错的解码器,如华润、丽特等;总之,整体声音效果的好坏与系统的各部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加入高素质的音频解码器,只是提高整套音响系统中音源部分这一个环节,因此要尽量使各部分的投资平衡,做到物尽其用。
其次,考虑到数码技术的发展趋势。从DAC数模转换芯片的发展技术来看,采用16和18比特解码芯片的产品已经不多,而代表目前CD解码器主流技术是Bit stream(比特流)和Delt a-sig ma。新一代的解码芯片具有解析度高、速度快、动态大及失真小的特点,而且实现了多功能合一,即所设计的解码器仅使用两个主芯片就可完成数码接收、数字滤波、超取样、插补运算、数模转换等工作,价格和体积也大幅度减小。比如美国Burr-Brown和Cryst al几家公司推出的24Bit/96kHz规格的数码接收和D/A转换芯片,已成为目前各大数码音响制作厂家争相采用的元件。部分高档DVD机具有HDCD解码功能,可以播放以HDCD方式录制的高解析度CD唱片系统系统。另外,有耐心的朋友可以等待DVD-Audio即纯音频DVD的产品上市,那时音乐的重播将走入一个新的天地。
第三,根据现有音响系统的声音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解码器有其不同的声音特点,因此,解码器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调整系统的音色,比如选用声音温暖、柔和的解码器来弥补DVD机或者音响系统的声音发干、发硬的音色,提高重播音乐的表现力和耐听程度。
CD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Hi-Fi解码器也有相当数量和品种,但是国内市场上真正能见到的品牌并不多,普通的电器商店一般不会销售Hi-Fi解码器,我们只能到发烧音响店去找。选择时最重要的就是去现场观看、聆听和比较,这样可以根据所听音乐的类型,充分照顾到自己的欣赏口味。
(家电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