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刚买扩散板,请问装哪?附图 [复制链接]

1#
厅前面


后面



买了六块巳贴了两块在后上部
顶部


先谢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2#

贴音响后面和侧墙放射点。
TOP
3#

看不清楚
TOP
4#

小声地问一句,扩散板用什么材料做的?
用泡沫乱七八糟地贴一块可不可以?
TOP
5#

买的,可能是模具制的,硬度大,有葡萄箱硬
TOP
6#

好文章,谢转载。
我的听音室第一反射点都是半开放的,不知放在天花上还是座位后好?
TOP
7#

抓 原 则 做 主 干

一、长期的实践与经验清醒地告诉我:听音室的设计处理第一个要抓的“原则”就是音箱第一次反射音区域的两侧墙面,亦即一定要对这两侧墙面进行“吸音”处理。


做过“吸音”处理的听音室,音场定位都非常阔大精准,乐器的结像力与浮凸感好似触手可及一样,中高频与高频过分明亮尖刺的声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软化处理。


我有一个感触:只要把音箱第一次反射音区域的两侧墙面处理好了,即:两侧墙面的材质一定要一致、形状要对称、并做吸音处理,那么,这个听音室基本上就算做好了一大半了,用来听音响音乐基本上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


我是在两侧墙面各做上了四块800宽×2000高×100深(mm)的一个木槽,里面填满了“矿物绵”(一种类似于玻璃纤维性质的保温材料,但它要比玻璃纤维环保),然后再用地毯把它给包严实并镶嵌到墙面上。其实,如果从环保和健康这个角度来考虑,也可以用一些高密度的海绵来代替矿物棉做吸音材料,也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图1、图2所示。


我个人的体验是:假如两侧墙面没有做“吸音”处理,而只是用“扩散”或“反射”来处理的话,声音虽然很“活生和飘逸”,但显得不够“沉稳和温暖”。做了“吸音”处理以后,明显会觉得声音要成熟和从容的多;与真实乐器的音色似乎要更接近一些。





二、第二个要抓的“原则”就是“扩散”。


关于“扩散”的使用,我除了在天花板使用过以外,还同时在两侧墙面、音箱后墙面、聆听位置的后墙面上等都使用过。可以讲,在听音室的墙面上使用的“扩散”材料越多,就越能感觉到cd唱片中其录音场所空间感的规模与阔大,延伸自然又松融飘逸的高频表现,音乐中的细节表现也能得以大大增加,平时很难觉查到的一些微弱动态变化现在也仿佛是历历在目一样。如果纯粹是从听音室的设计处理来考虑的话,“扩散”材料的使用肯定是越多越好,对声音的改善和提高只会有正面的效果。


但如果是在自家的客厅或起居室中使用,因为在“有限” 的空间里还要考虑到与生活有关的一些用途和安排,所以,最后我只选择了在整个天花板上全部使用“扩散”处理。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的除了在天花板上以外,其它的任何墙面上没有再使用“扩散”材料的设计方案。通过实践,效果非常好。自此以后,也基本上确定了我对“家用听音室”设计处理的一个基本框架格调。


我的天花板采用的是“二次余数扩散板”的形式。根据它的理论公式计算,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低,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宽和越深;相反,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高,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窄和越浅。根据二次余数扩散板的设计原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扩散”主要是针对中频以上,尤其是对中高频及高频的“扩散”效果最好,基于此,我设计的中心扩散频率为2000hz、6个格子一组的扩散板形式。根据理论计算,中心频率为2000 hz的二次余数扩散板,它的扩散频率范围可达:1000 hz ~10000 hz。算是非常宽阔的扩散频率范围了,这也是二次余数扩散板为什么会受到发烧友与专业人士如此喜爱的原因所在。如图3所示。





二、第二个要抓的“原则”就是“扩散”。


关于“扩散”的使用,我除了在天花板使用过以外,还同时在两侧墙面、音箱后墙面、聆听位置的后墙面上等都使用过。可以讲,在听音室的墙面上使用的“扩散”材料越多,就越能感觉到cd唱片中其录音场所空间感的规模与阔大,延伸自然又松融飘逸的高频表现,音乐中的细节表现也能得以大大增加,平时很难觉查到的一些微弱动态变化现在也仿佛是历历在目一样。如果纯粹是从听音室的设计处理来考虑的话,“扩散”材料的使用肯定是越多越好,对声音的改善和提高只会有正面的效果。


但如果是在自家的客厅或起居室中使用,因为在“有限” 的空间里还要考虑到与生活有关的一些用途和安排,所以,最后我只选择了在整个天花板上全部使用“扩散”处理。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的除了在天花板上以外,其它的任何墙面上没有再使用“扩散”材料的设计方案。通过实践,效果非常好。自此以后,也基本上确定了我对“家用听音室”设计处理的一个基本框架格调。


我的天花板采用的是“二次余数扩散板”的形式。根据它的理论公式计算,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低,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宽和越深;相反,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高,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窄和越浅。根据二次余数扩散板的设计原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扩散”主要是针对中频以上,尤其是对中高频及高频的“扩散”效果最好,基于此,我设计的中心扩散频率为2000hz、6个格子一组的扩散板形式。根据理论计算,中心频率为2000 hz的二次余数扩散板,它的扩散频率范围可达:1000 hz ~10000 hz。算是非常宽阔的扩散频率范围了,这也是二次余数扩散板为什么会受到发烧友与专业人士如此喜爱的原因所在。如图3所示。


新窗口打开图片



我对“扩散”材料的使用经验与理解是:尽可能多使用,或整个墙面都使用,这样的效果才会最好。或者说,只有这样去使用,才能达到“扩散”的作用与效果。千万不要为了图便宜或图省事,而只是星星点点的用上了那么十块、八块的,不能说它没有作用,而是这样的作用太小、或太不明显了。相反,或许为此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扩散板”的作用哪里有音响杂志上所说的那么“灵”呢!都是在误人子弟!其实,这都是对“扩散板”的理论认识不足,没有用足、用到位的结果罢了。


三、第三个要抓的“原则”就是对中低频及低频驻波进行“吸收”。


由于一般家庭居室的单间面积都不会太大,基本上都是在25平方米以下,所以,这样的房间用做听音室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高频比较明亮尖刺;低频“嗡嗡”声响个不停。这说明在高频段与低频段都存在着明显的“驻波”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了,“扩散”与“吸音”都是用来解决高频段驻波问题的有效方法。那么中低频段的驻波问题怎样来解决呢?我则是采用一些“木箱体”来对其进行“吸收”的,即靠着木箱体(板)与放在里面的一些杂物的振动来衰减中低频驻波的能量,把声能通过振动转化为机械能,尽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中低频驻波的影响。


如图4所示,上面的cd唱片柜以及下面没有开门的两个柜子等,都是用来“吸收”中低频驻波的。





如图5所示,左侧通往餐厅的玻璃门,与右侧通往卧室的木门等,都可以用来“吸收”中低频驻波的。

如图6所示,在音箱后墙的两侧墙面上都做了一些小木格,里面放上一些杂物,拉上窗帘后就变成了一个“柜子”,同样是用来“吸收”中低频驻波的。下面的暖气包也是一个大箱体,同样能对中低频起到一定的“吸收”作用。另外,那个窗户也是一个很好的中低频驻波“吸收器”。


还有如图6所示,在两侧墙的前端各做了一个无门书柜,这个“无门书柜”具有以下的作用:对中频段的反射作用以及对高频段的适度“吸音”作用;对中低频驻波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吸收”作用。


通过上面其“吸音”与“扩散”及“吸收”三大设计原则方案的实施,一个音城自然平衡、基本上没有高频与低频驻波、音色甜美温暖、尤如现场般演绎舞台一样的“听音室”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在这样的“听音室”中听音响音乐,即使听的时间再长也不会有压抑前冲等不适之感的。


抓 平 衡 做 特 色


记得很久以前曾经看过一篇有关欧美人士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一些传统小吃的报道:不要说去化验了,只要直接去“看”一下中国的一些传统小吃的每一道加工环节,就会觉得它不是很“卫生”的,细菌超标过量。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等把各种各样的调味调料都放进去,最后做成了美味可口的传统小吃以后再拿去化验——细菌为零。真是奇妙!这不但说明了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也证明了中国的一些传统小吃其制作加工技术的独特性与艺术性。其实,这就是“阴阳平衡”的结果。




听音室的设计处理就像中国的传统小吃一样,讲求的也是“阴阳平衡”。

假如在听音室只是做了单一的、全面的“扩散”处理,却没有对应的“吸音”与“吸收”相配合,那么,中高频以上的表现会特别的优秀——高频延伸格外突出,声音飘逸活生,动感十足。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中低频驻波所带来的“嗡嗡”声响,把整个音乐的气氛都给破坏掉了;同时,音乐缺少温暖感,平衡沉稳的感觉不够。这就像是传统小吃中的“细菌”一样,有的给杀死了,有的却依然是超标过量。


如果在听音室只是做了单一的、全面的“吸音”处理,却并没有做对应的“扩散”与“吸收”处理,那么,这个听音室的声音一定会是死死的、干干的、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在这样的听音室听音响,音乐就会失去应有光泽和灵性,听者永远也不会被这种音乐所感动和陶醉。


再如在听音室只是做了单一的、全面的“吸收”处理,并没有做对应的“吸音”与“扩散”处理,那么,这个听音室的声音肯定会是薄薄的、瘦瘦的、缺少整体美感与震撼力的。因为过度的“吸收”,将导致中低频与低频的严重失衡,缺少了中低频与低频的音乐,也就不具备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音乐显得轻飘飘的。

只有当“吸音”与“扩散”及“吸收”达到某一种程度的“平衡”之后,才能会成为一个没有“细菌”的美味可口的“小吃”,这样的听音室才会是合格的听音室。基于此,对于一个听音室的设计处理,上面所谈及的“吸音”与“扩散”及“吸收”三大原则一定要同时进行,并根据房间的声学条件情况与整个音响系统的声音个性等,做同步的调整和处理。


当“吸音”与“扩散”及“吸收”三大主干设计实施以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细致周密的微调“校声”工作。如果喜爱动感活生一些的声音,那就要加大“扩散”与“反射”的使用比例;反之,如果是钟情于精准沉稳一些的声音,那就要增加“吸音”与“吸收”的使用比例。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或“对与错”,它完全是一个很个性化的“特色与气质”的问题或概念。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自己的听音室分阶段的、或按季节性的调整成不同“特色与气质”的音响效果。其实,这就像音响领城的所谓“美国声”、“英国声”、“德国声”、“法国声”一样,你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国家、不同地城、不同风格、不同音色、不同气质的音响器材,来为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所服务。也正是因为音响器材风格与特性的多样性,才为我们这些音响发烧友提供了无限的玩味空间和品味乐趣。


由于我喜欢比较庄重沉稳、高中低频音城非常平衡、没有多余脂肪和赘肉的声音。基于此,我的听音室设计处理就比较偏向于“软调”的空间。


比如:按照通常的理论和做法,对音箱后墙的处理方法一般多是采用“反射”,主要原因是要把音箱后墙的这部分声音能量给“反射”到前方,在增加声音密度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的降低了消耗功放功率的作用。其实,我们在一些音乐厅的舞台上都能看到类似的“反射”器具,因为音乐厅没有扩声设备,所以,对“声能”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是因为我对于高频有着特别敏感的反应缘故,也许是基于我的音乐审美情趣所然,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在音箱后墙挂上厚重的纯棉落地窗帘的,如图7所示。的确,在音箱后墙挂上窗帘以后,其高频的延伸与量感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声音的动感活力也要有所收敛;但我觉得,这样的高频表现反而会更真实一些,音城的平衡感也会更自然、更紧凑一些,声音的平衡点也会比较靠下一些,这样,音乐听起来就会更耐听、更好听、更从容一些。


这么多年来,通过实际应用我自己设计制作的多个听音室情况;再结合去其它一些营业场所的试音室与发烧友家中的听音室进行实地观测与聆听比较,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感慨:


一是大多听音室的“吸音”都不够。不知道是基于什么原因;或受到了什么理论的影响,我发现大部分的听音室都明显的是处在“欠吸音”状态下。反映到声音上的表现就是:高频比较明亮锐利,声音前冲逼人,长时间聆听觉得有压力、不自然、不舒服。


记得有一次我去重庆公干,当地一位音响店的负责人让我去看(听)一下他们的试音室,并对其提出一些整改的意见或方案。事情的起因是:该店的试音室在音箱第一次反射音的两侧墙面上用了一层很薄的海绵。就是因为这层“薄海绵”,同行的商家也好,发烧友也罢,谁见了他都说:这个试音室的声音太“干”了。说的多了,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这声音是有点“干”。所以,也就有了要重新设计制作这个试音室的想法。


我去这个试音室环视了一下四周,没有试听我心里就有数了——它的声音决不会“干” !试听之后果然如此。我对他说:这个试音室的声音不但不“干”,相反,我还觉得“吸音”不够,还要继续加大“吸音”材料的使用比例。因为试音室再怎么设计处理,最后都得让人听着舒服才行、才对。而现在的情况是:高频段仍给人以过冲、过亮的感觉。


二是“吸音”一定要与“扩散”紧密相配合。


我发现,无论是营业场所的试音室,还是发烧友家的听音室,对“扩散”的认识和使用情况要明显地高于对“吸音”的运用。不过,“扩散”的使用大都是不够彻底,也即在“量”的使用上明显不足。再加上很少有“吸音”处理,声音的表现上都是“有高无低、高强低弱”。


实际上,只要把“扩散”做足、做到位了,即使“吸音”有点做“过头”了,声音也要比没有做“吸音”处理的听音室好听、耐听的多,最其码这时的声音要自然真切和温暖平衡的多。根据我的实战经验:只要把“扩散”做足、做到位以后,正常情况下,是很难把“吸音”做“过头”的。或者说,如果真是有“吸音”过量,觉得声音发“干”的情况出理,那多是没有配合好“扩散”处理的结果。


三是最好把听音室设计处理成一个“软调”的空间。


什么是“软调”的空间呢?简单地说就是听音室内的“吸音”材料比例占大多数。“软调”的听音室有什么好处呢?音响器材很容易“融”进去。也即:无论什么品牌型号的音响器材,也不论它的档次高低与音色个性等等,在这样的“软调”听音室中,它都能发出和谐动听的声音。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在同样的一座音乐厅里,乐队在排练时而台下无观众时的音响效果,与正式演出时台下坐满观众时的音响效果,哪一个更好听、更动听呢?无疑是后者!再就是,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某天来了一帮发烧友到自己的府上赏乐,还是这些音响器材、还是这个听音室,但这一天的音响效果明显要好得多——声音也能开得更大了,低频的量感与延伸也出来了,高频也显得更加圆润飘逸了,音色音域也显得更加自然平衡了,等等。这些音效的“改善”都是与“吸音材料”的增加密不可分的。因为在100hz至10000hz频率之内,“人”的吸声系数要明显大于地毯、窗帘之类的东西,可见,“音乐厅”它是一个多么“软调”的强吸音场所。由此可以想象,我们大多数的试音室或听音室在“吸音”方面的运用和处理是多么的欠缺和不到位。


试想:在一个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或者说,在家里的洗卫间里摆上一套hi-end音响器材,那声音会好听吗?不!不!那声音还能听吗?!


升 环 境 降 器 材


通过对听音室的设计处理,我们知道了听音室与器材搭配之间的重要性;有时我甚至认为,听音室所占的重要性要更大一些,达60%左右。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一旦听音室设计处理好了,即使是很一般、很普通的音响器材也可以在这个听音室中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来;与高价hi-end的音响器材放在一个没有经过设计处理的听音室相比,其声音效果毫不逊色。从这个角度来讲,听音室如果设计处理好了,本身就是最大、最高级的“器材升级”方案。这除了可以节省大把的钞票用于购买“升级换代”的音响器材以外,最主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条玩味音响的正确思路与升级途径。


记得有一次一位发烧友对我说:他想出让他购买的一款英国某知名品牌的小功率功放,理由是他觉得声音不行,音质和驱动力都很差。因我对他所使用的这台功放多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我认为问题不一定出在功放身上。所以就对他说:请他把这台功放拿到我这里听一下以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随后,他把这台功放还有他所使用的音箱一起拿到我这里进行试听。听过之后,连他自己都改变了原来的主意。他感憾的说:同样的音响器材,就是因为听音环境的不同,竟会有如此之大的音效差异。并说:每次来你这里听音响音乐,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舒服!


现在,人们对于器材搭配的问题都有了一个比较统一和正确的认识,如此看来,发烧音响推广普及这么多年还是富有成效的。但对于音响器材与听音室(环境处理)之间的“搭配”问题还明显处在一个“模糊”的认识阶段。有基于此,在这些方面的“怨、假、错”案也就会多一些。比如:一些被音响杂志评论过、并倍受好评的音响器材,却会被一些发烧友诉之为“垃圾”货;因为这些发烧友并没有亲自听到尤如音响杂志所评论过的诸多好处,就反过来说音响杂志的评论“不公”,有“广告”或“枪手”之嫌。其实,问题恰恰就是出在这个“听音环境”上面。虽然不同的“听音室”都有着自己的音响特性与声音个性,但经过设计处理的“听音室”却都有着一个最大、最具说服力的地方:它的音域平衡,没有明显的驻波存在。所以,音响器材在这样的听音环境中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工作,音响器材在这样的听音环境中才会得到正确、公正的评论。


反过来再想一想:在一个没有经过设计处理的听音环境中进行试听与器评,音响器材能得到“正确”的声音还原吗?既然得不到“正确”的声音还原,那里会有“公正”的器材评论结果呢?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经典之辞用来比喻“听音室”在音响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那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基于此,在今日音响器材的质素越来越高、音响器材的搭配越来越合理的情况下,发烧友们真的是要把发烧音响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听音环境的设计处理上的时候啦!只是我个人觉得这个“转移”工作多少来的是有点迟了……


——听音环境不做设计处理,我们不但要应付年复一年用在“升级换代”音响器材上的大量开支,同时令我们苦恼的是,却还不一定能达到应有的音响效果;更可悲的是,这样一路走下去,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走上一条正确的音响之路。
TOP
8#

兄弟啊,能否来张房间的全景?我看不清楚啊。:(
TOP
9#

上面两张是厅的前面两个上角
TOP
10#

先放在天花上吧
TOP
11#

jamespan58 在 2005-5-3 15:24:23 发表的内容
兄弟啊,能否来张房间的全景?我看不清楚啊。:(
9494
TOP
12#

第一次反射点也不一定是皇帝位与音箱之间的正中间.应该是皇帝位与音箱之间的正中间再往音箱去一点的位置.您可以叫您朋友拿着镜子在侧墙走过来.您坐在皇帝位上看到镜子照到音箱高音.镜子那个位置就是第一次反射点了
TOP
13#

放在两侧墙的第一次反射区《即皇帝位与音箱之间的正中间》;天花板同上,还有皇帝位后墙。
TOP
14#

最近发现,由于用家的环境和器材和线材的不同,这类东西的使用并无非常明确的原则,具体应该放在哪里只能靠试。曾经见过几次,在原有器材的条件下放置了的吸音或扩散装置取得良好效果后,在更换器材或线材后要拆除的例子。
TOP
15#

颇有收获……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