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RCM与KARAN两台顶级唱放如何演绎巴赫大无小无? [复制链接]

1#

转载:springson 古典音乐相对论

1720年,在西方音乐史上,应被浓墨重彩地标记。


这一年,生活在德国科腾(在这里巴赫完成了大量管弦乐器作品)的巴赫,完成了两部旷世大作: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BWV1001-1006)、大提琴无伴奏组曲(BWV1007-1012)。


俗称,“大无”与“小五”。今天我将分享近期用两台顶级唱放,分别演绎巴赫这两部巨作的感受、体会、心得。



机架采用美国GPA摩纳哥系列。


这是2021年年度最后一篇硬件测评,希望能够给爱音乐更爱器材的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1.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是什么?


巴赫完成这两部巨作后,遭遇了人生一次重大打击。1720年2月,第一任妻子去世了。此后他便一头扎进史称钢琴旧约《平均律》的创作中。


四年后,也就是1724年,当巴赫离开科腾,转战莱比锡,完成《约翰受难曲》时,在德国小城柯尼斯堡诞生了另外一位德国巨匠,他就是康德。


康德留下的三大“批判”。他对德国哲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如巴赫对德国音乐的发展一样重要。我们很难进入晦涩的康德,但,稍微努力努力,却可以亲近巴赫。



康德的书,也许读不懂,但,我们应该知道他留下的一句话——


有两种东西

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

日新月异

不断增长

这就是

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在我看来,巴赫的“小无”和“大无”,就是康德哲学中所要表达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今年的12月份,似乎过得比往年都快,转眼已是圣诞元旦了。而整个12月份,我“斗机”的热情却让位于巴赫的音乐。尤其是对“大无”的重温和对“小无”的重新发现。


今天这篇文章按照惯例,依然是“斗机”作文,可迟迟还不见主角的身影。和这次“斗机”过程一样,前戏略长。并非卖关子,而是因为,这两台风格迥异,高度相当的设备,所呈现的声音,的确让我对音乐,音乐重播,音乐在西方艺术中的位置,深度思考了一番。


今天要斗的是两台唱头放大器(Phono)。一台是我们年初介绍过的,来自东欧小国波兰的RCM BIG PHONO(名字就叫这个,尚未有中文名字)。



另外一台,则属新发现,也来自东欧小国,它就是塞尔维亚的Karan Acoustic(它有个中文名字,佳龙)——



下面,可以开始今天的“斗机”了。


从巴赫扯到康德,然后又扯到两台来自东欧的唱放,如果您有点晕,那么容我先把这些信息来一个总结


巴赫“小无六首”

巴赫“大无六首”

康德“头上的星空”

康德“心中的道德定律”

波兰RCM Big Phono

塞尔维亚 Kanran 参考唱放





这就是今天的“斗机大纲”,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玄?


2. “叙事性”和“描绘性”


上面这个表格,是我对巴赫这两个重要作品的新认知。也可以说,是我对两种风格器材的新认知。


我们先从塞尔维亚Karan参考唱放开始今天的话题。



Karan Acoustics这个品牌以其创始人Milan Karan的名字命名。自1987年建立以来,Karan Acoustics一直专注于开发生产顶级模拟放大器。他们坚持这样的品牌理念:手工制作,只使用经过精挑细选的优质元件,保证声音品质,同时也保障产品更可靠耐用。


Karan Acoustics目前有合并功放、Master Collection Linea &PSUa为代表的前级、三款立体声后级功放、两款单声道后级功放,以及今天重点说的唱头放大器。


当我被这台气质不凡的参考唱放吸引后,打开Karan的官方网站,更被它的旗舰前级所吸引——



主机工整的布局令人赏心悦目。而分体电源的设计更让人惊叹。



这次测试不能把唱放和这台前级同台,算一个遗憾。


按照对小信号模拟设备的认知,一个品牌唱放强,前级必然强,反之依然。Karan的唱放有两台:一体式的KA PH1和分体电源设计的顶级型号KA PH Reference两款。



分体式的参考系列有三路输入,可以通过更换电阻来调整与唱头阻抗的匹配。


我还是第一碰到这样的唱放。看着说明书密密麻麻的数据,从头学起,不过很快弄明白了个中道理——无非把不同阻值的电阻插在指定位置,然后调整跳线,匹配唱头。匹配前级的增益也可以这样调整。


这些小花头,其实也是玩弄黑胶设备的一个小乐趣,充满了仪式感。当把这些数据调整到位后,扬声器里,出现了一种充满新鲜感的声音。



今天的扬声器,依然是曾经完成过12台唱放的这对60年代的Tannoy Autograph+阿卡佩拉离子高音。功放都比较经济实惠:前级是荷兰的Mola Makua(带唱放),后级是YBA立体声签名版。


不过,最近为系统弄了很多新的“酱油”:比如价格超过10万的线又多了两种



  • Kuro老二电源线(用于唱放)
  • 超时空GM信号线(用于过机)



年初的测试,曾经把12台唱放分为两类,


描绘性

叙事性


这篇测试,全文刊登在《新音响》杂志,下图为刊登时的题图。



从音乐表达上看,描绘性,强调音色,细节,属音乐性;叙事性则强调动态,对比,属HIFI性。比如



  • FM223、Audionote M8、清澈Statement属于描绘性
  • 高文PH3.8、纽曼W2、RCM BIG PHONO则属于叙事性。

那么今天对比测试的Karan,稍微熟悉其声音特点后,大体可以纳入描绘性。


它的音色非常独特,既不是FM223那种色彩斑斓的感觉,也不是KONDO KSL M7+KSL-SFz那种灵动婉约,Karan更加强调中频和中高频的质感,松弛而富于活力。



不妖也不艳,既不袭人,也不勾魂,这是一种独特的古典气质,平和而充满魅力。


尤其对小提琴的表现,让我体会到明明没有RCM BIG PHONO的向真度,但是,就是一遍一遍可以一口气听下去。不知不觉中,1个多小时的“小无”,就播完了。


3.巴赫“小无”


巴赫“小无”绝对是一个宝藏。最初接触只因著名的“恰空”舞曲。后来发现,成也“恰空”,败也“恰空”,“恰空”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也因此败坏了“小无”那种,具有宇宙苍穹里点点繁星,却个个是星座的整体存在感。


我也因“恰空”走近“小无”。从30年前,老一辈米尔斯坦、海飞兹,谢林,格里米欧,一直听到古大推荐的克莱默,才算满意。


但是,随着今年古大对“小无”曲目的进一步拓宽,我发现,居然漏掉了一个2004年的录音。我把今年印象极好的几个“小无”放在一起,进行了认真对比。



这个对比通过数播完成,真的要感谢数播带来的便捷啊。


最后,我确认这套日本King International发行,荷兰pentatone公司制作的6碟套装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算是新宠。它超越了,多年在我心目中排第一的克莱默版。



为什么?这要回到我近日对巴赫音乐的重新梳理。


巴赫身处巴洛克鼎盛时期,在音乐史上,巴赫去世的1750年,就是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巴赫的音乐,既有文艺复兴后科学的理性之光、也有以绘画雕刻建筑为核心的三维属性,更有音乐上对意大利和德国传统的突破。


我理想的巴赫,需要节制,但是又不能死板,需要精确,但是又不能机械,需要宏大的结构和空间性,但是绝对不能让每一段割裂。


1983年出生在慕尼黑的德国小提琴家茱莉亚·费舍尔(Julia Fischer)做到了。



古大曾这么介绍这个演绎:


2004年录制这版巴赫《小提琴无伴奏》时她不过才21岁,从演奏里可以听到惊人的早熟和稳重,娴熟的技术给了费舍尔信心和保障,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们依然会为她轻易演奏那些困难乐段而折服。


那么近期测试Karan参考唱放,正好赶上了这套黑胶的到来。我从7月开始从德国JPC网站预定多次,均被取消订单。只能通过流媒体反复欣赏。最后好友门大(epoch创始人)赠送一套。



这版在荷兰一所教堂的录音中,费舍尔使用了她自己购买的一把1742年的瓜达尼尼琴,甜美的音色和教堂赋予的丰富泛音让这次录音正在成为永恒的瞬间。


Karan唱放具有极高的素质,可以充分反映出这版录音教堂的空间感和残响,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康德的那句,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的表现,更像是星空。


浩渺、看似杂乱,却又严谨,忽明忽暗,却又如此坚定。



“小无”由3首奏鸣曲(Sonata)和3首组曲(Partitas)组成,但是组曲部分却并没有像“大无”那样在严谨的组曲格式中展开。奏鸣曲的华丽丰腴和组曲来自自民间舞蹈的灵动朴素形成鲜明对照。


每一小节,如走进凡尔赛宫内,一个又一个空间一般充满变化。这些空间的装饰,以巴洛克为主流,甚至还有洛可可式。但是,从整体来看,却又是古典主义的。正好,看到巴黎旅游局关于凡尔赛宫云直播的预告,不妨看看。








如果把凡尔赛宫对应于巴赫小无,可能更容易理解这部作品。这个预告视频,如果能以小无配乐,更为恰当!


Karan唱放把费舍尔的这种演绎理念,充分展开。随后,我把唱放换成了波兰RCM。哇,居然可以把同一个版本呈现出两种气象。


RCM的声音更加朴素,琴腔共鸣、琴弦和琴弓的张力表现是其亮点。这时的音乐,仿佛少了洛可可的过于精致的气象,它更注重肌理与结构,对立与冲突。



两台顶级唱放的表现,加在一起,把我带向了巴赫“小无”,最深邃的宇宙。


4. 巴赫“大无”


我一直认为“小无”是属于天空的、外星球的、宇宙的。传递了人类对自然无限的认知。从音乐情绪来看,它属于母性的,温柔、治愈、具有精神上的引领作用。而“大无”却是父性的,厚重、沉淀、具有生存的踏实感,秩序感,威严感。


“大无”的理想演绎,在我这里,多年未变——



就是比尔斯玛92年版SONY古乐品牌VIVARTE的录音。


在我去年新添了清澈Statement后,古大帮着买了很多我们俩一致认可的首选版本,其中就有这张黑胶。



这次“斗机”选题,其实属于鸡蛋里挑骨头,我已经无法按照常规的顺序,从钢琴开始进入人声,然后室内乐,最后大编制这样进行。


这样常规的表达很难传递这两台20万+级别唱放新贵的特点。因此更注重对音乐本身的深度挖掘。为什么很多资深爱乐者,要拥有多套设备?黑胶老烧要拥有三头六臂?就是这个道理,顶级设备之间其实没有高下之分。


可以说,多个优秀的唱放,乃至重播器材,真的可以把一个优秀演绎的方方面面,挖掘到底。


对“大无”的聆听我是等RCM唱放重新打开一个月后进行的。因为它电源部分过于豪华,**云集,这对于小信号放大的新机进入状态,着实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



Karan和RCM都是两分体,但是后者的电源重量就超过了前者两台!


这是官方提供的电源部分内部图。电源输出分为三路,左右声道各一路,控制系统一路。提供了两路RCA模拟信号输入(厂家也提供平衡版输入选择),通过前面的操控面板,设置阻抗和增益。RCA和平衡输出各一路。也可以通过阻抗设定外接升压牛。


如果说Karan带来的是仰望星空的,母性的感受,那么RCM则是另外一个方向的极致。它的音色相对不美。那靠什么呢?平衡、密度、安定、沉稳。无论播放什么类型的音乐,都能自如驾驭,不紧不慢,这让我想起来多年前的那台奥迪S8,就是V10发动机的那台低调的豪华车。



这种表现,让“大无”一开声就显得非常博大、深沉、把大提琴那种沧桑、富于重量感的表达呈现得极其完美。


看着巨型清澈唱盘慢慢转动起来,羊肠弦的色彩感和琴身的木质感从60年代扬声器里鸣响起来。


琴弓和琴弦的接触点极其清晰,录音场地的残响也足够丰富,就连艺术家的呼吸声都如此真实。


巴赫的“大无”由六首组曲构成,和“小五”组曲部分那种随意组合不同,他严格按照当时组曲的次序展开。每一部组曲,大体是这样的结构。



  • 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
  • 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法国盛行的德国样式舞曲,是巴洛克组曲重要角色,主题明快
  • 第三段库朗舞曲(Courante),“库朗”有“跑步”的意思,是一个轻快,而精力充沛的舞曲
  • 第四段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起源于西班牙舞曲庄重而慢速,具有抒情意味。
  • 第五段,每组略有不同第一、二号采用的小步舞曲(Menuetto),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奏鸣曲上。第三、四号采用的布雷舞曲(Bourree)第五、六号采用的嘉禾舞曲(Gavotte)
  • 第六段,吉格舞曲(Gigue),英国舞曲,速度快



和“小无”一样,“大无”也是不能割裂的一个整体。


如果说“小无”如仰望星空、如走进凡尔赛宫,繁复而精致,那么“大无”则是心中的戒律、如走进一个又一个欧洲的古老教堂。





The Cathedral of Cologne (or Kölner Dom)


我们知道,教堂不仅仅是西方人信仰的集中地,在那里举行各种仪式,而且也是西方艺术的结晶,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当然还有音乐。


教堂与西方音乐的关系水乳交融,甚至可以说是西方艺术精神的两种表现形态。RCM BIG PHONO对比尔斯玛“大无”的表现,纯粹而简单,牢牢把握着大提琴乐器的所有特征:低音区松软而不失紧致的冲击力,中音区温暖而凌厉的弓弦对抗。



当我打开Karan后,却也发现了别样洞天。Karan放大后的声音即使在大提琴乐器上,也能体现出甜美、通透、风度翩翩!


我们知道,比尔斯玛的这套演绎,其实用了两把大提琴,1-5组曲,都是用1701年的Servais演奏的。体型庞大,能发出比普通大提琴更低沉的声调。


这把琴是西方大提琴演奏界公认的天花板!



从这个角度看,RCM对演奏者要达到的声效诉求,更加准确;而Karan的浪漫气息,随之也少了那种博大深厚的扎根于土地的感觉。Karan的“大无”中除了洞见道德的戒律,隐隐可以看到头顶的星空。


1720年的巴赫作品,1701年的大提琴,1992年的比尔斯玛演绎,1960年代的扬声器,二十一世纪电声设备的重播,哪一个是标准?作为一个话题,一定会众说纷纭。这就是重播的乐趣!


5. 加个升压牛?听个勃拉姆斯NO.1大编制


斗机到此,意犹未尽,于是给RCM装了一个升压牛。巧的是,这台升压牛,也来自东欧,保加利亚。



这台牛不算贵(官方的报价是3万的样子),但是声音不错,具有极强的古典气质。


在RMC以及Karan没来的日子里,我一直用它加持Mola Makua前级(带唱放模块)。



Makua的唱放模块大概有2万单独唱放的能力。得益于其和前级的整体设计,效率甚至更高。玫瑰骑士这台升压牛加持后,可以说上了一个大台阶,厚度、密度、稳定感、信息量显著提升。


我仿佛感受到半年前玫瑰骑士唱放的那种独特气质。


Makua+玫瑰骑士升压牛,大动态音乐的爆发力也毫不含糊。这个组合比较注重中低频的层次和质感。这正是大型管弦乐不可或缺的能力。



RCM唱放也正好可以搭配升压牛。那么玫瑰骑士的牛会加持RCM吗?如果是,算惊喜和意外,如果不是,也正好看看和顶级唱放MC模式下的差别。


实际上,还是略有差距,但是并没有让RCM丧失自己的个性及应有的素质。差距主要体现在频宽上,但是我也进一步发现玫瑰骑士升压牛的气质,确实也是那种深沉博大式的。“大无”的演绎也算优秀。小插曲到此结束。


最后,我们还是要比一比RMC和Karan在大编制上的演绎风格。我选用了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这是一张,LPO2008年到2011年音乐季现场录音,2019年发行套装黑胶唱片,乐团首席指挥弗拉基米尔· 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和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同样一个曲目,RCM的表达强调对立、冲突、充分体现着LPO乐团那种英式正统气质,也让人深刻感受到布拉姆斯向贝多芬的致敬;当切换为Karan后,我们则更多捕捉到勃拉姆斯音乐中的温情,甚至还有些许浪漫。


  

哪一个更好呢?有两段录音,听听看。首先是Karan



下面是RCM




也许,这两种感受,汇集在一起,才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全部意义。


我们知道,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创作花费了20年的心血,完成时,当初翩翩少年已入不惑之年。世人称他的这部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我觉得,RCM的那种以对立冲突的力量型表达,更接近这个称号;而Karan所演绎的浪漫气质,更吻合勃拉姆斯所处的那个19世纪晚期艺术风向,那是浪漫主义的鼎盛时期。当然,勃拉姆斯确实一股清流,逆流。


6. 如何评价一个设备的思考


又一年过去了。2021年的最后一篇文章,以两台顶级唱放的对比收尾。算是一个黑胶选题。


记得2021年第一篇文章也是黑胶,是古大对我的家访,叫作《Statement:2021黑胶宣言》(点击下图可以进入)



这一年,古大还推荐了很多新版黑胶唱片。我们甚至旗帜鲜明地提出“数(播)黑(胶)双修”的倡议。所有这一切,都在试图完成一个使命:一切为了最好的音乐与重播。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也特别尝试在这篇硬件测试文章里,试图完成一点突破,想更多融入对音乐、对演绎、对作曲家\指挥家\乐团、甚至西方艺术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评价。而不是,泛泛地描述,中高低频如何如何,分析力如何如何。毕竟,进入我们测试视野的设备,个个都是精品。人生苦短,有谁愿意为平庸的产品浪费宝贵的文字和大家的阅读时间呢?


最后,祝大家平安喜乐,2022年见了。。。

分享 转发
官网:https://www.forthwise.cn/cn/
预约试听:020-83273835
微信公众号:威傲音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