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十年前的音响回忆 文/李宇凡 [复制链接]

查看: 13600|回复: 47
1#

  

2023年国庆节闲暇无事,我便在家中收拾一下资料,不期然发现一份写于1993年的旧作,题目就叫《广州发烧友成长之路》,篇幅有8000多字。当时写作意图是想描述一下广州的发烧环境及渊源。写好后我把文章寄给当时刚创刊不久的《音响世界》杂志社,不久之后就收到主编的电话约我到杂志社谈谈。当我满心欢喜赶到杂志社后收到的却是退稿的消息,主编搓着手略有歉意地说:文章写得不错,但篇幅太长,不适宜在杂志发表,希望不要泄气,以后多给杂志社供稿云云……当时我年轻,也没多想什么,默默收起稿件就走了。


过了好些年,我和一位前辈聊起此事,前辈笑了——“你文中并没有提到《音响世界》,文章写得再好,以《音响世界》当时的地位,它又怎么可能做替他人作嫁衣的事情呢?”我细想一下果然如此——文章提到了《无线电与电视》、《信息时报》Hi-Fi版、广东电台音乐台《音响世界》、甚至是香港《音响世界》杂志,唯独就是没提大陆这家《音响世界》。其实这也不怪我,谁让它当时刚刚成立呢,我也无法预测到它日后也曾“洛阳纸贵”呀……


这次我以这篇旧作为素材再写新篇,原因无它,只为还原三十多年前那段美好岁月中,在有“国内音响策源地”之称的广州所发生的一些趣事。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24/3/15 17:40:4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花絮
八十年代的广州,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物质条件较为丰富,也容易受到港台的影响。在音响产品方面,较高档次的进口收录机已经开始取代国内家庭常见的收音机,像三洋、康艺、日立、夏普等都是当时热门的牌子。记得1980年的夏天去叔父家做客,我赫然发展他家摆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新玩意,堂兄见我好奇便按下一个键,那玩意随即传来“十个女仔,九个认细”的歌声,婶母闻声忙赶过来关了机,说不要教坏了弟弟……
640 (1).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04:45 上传)

640 (1).jpg

TOP
4#

                                                                                                                                       媒体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广州市中心的北京路、中山五路和六路、人民南路一带已有不少音响店了,连路边的书摊都要摆上几本《音响技术》、《无线电与电视》壮壮门面。这里要补充一句的是,虽然广州在发烧器材上有优势,但上海的《无线电与电视》杂志却是开了内地音响文化普及的先河。早在八十年代初,李宝善、田寿宇、马宁等前辈就在该刊撰写音响知识、器材制作、唱片欣赏等方面的文章,我也是通过《无线电与电视》与发烧音响结缘。《无线电与电视》更是在1986年与香港《音响技术》合作,举办了大陆首场大型音响器材欣赏会,当时所用的器材包括:JVC XL-V200 BCD机、Nakamichi 670 ZX卡式录音座、OTARI MX-5050 BII开盘机、JVC RX-500B前级放大器(该机为合并机,当时只用其前级部分)、YAMAHA PC 2002M功率放大器、EV Sentry 500音箱、JVC Zero 50FX音箱。而广州第一场Hi-Fi演示会是在1988年,由香港音响界名人陈浩才先生主持,门票价格为8元。
640 (8).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06:52 上传)

640 (8).jpg

TOP
5#

真正掀起广州音响热潮的是一张小小的报纸——《信息时报》Hi-Fi版。这个专版创办时每星期天出一次,由编辑周道先生和几位发烧圈中的老大哥系统地介绍音响器材、音响知识以及软件欣赏。各种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开始为广州人撩起发烧音响那神奇的面纱,而通过“土炮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1992年是《信息时报》Hi-Fi版迈向新纪元的一年。这年Hi-Fi版不仅在上海等地成立分印点,而且还在《信息时报》众多专版中首出彩色版,逐步成为国内音响文化推广的核心。
640 (4).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4).jpg

640 (10).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10).jpg

640 (9).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9).jpg

640 (6).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6).jpg

640 (3).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3).jpg

1710487016265.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1710487016265.jpg

TOP
6#

1991年1月23日广东电台音乐台成立。建台之前,周道先生和电台的谭天玄先生从《信息时报》Hi-Fi版的成功获得灵感——“何不在电台也办个音响节目?”这在当时内地电台中是开创先河的,从此广州发烧友从以往杂志、报纸的纯文字欣赏上升为与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以及音乐播放的实时接触,其巨大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由此引发的至今影响力仍是非凡的“白天鹅”音响展、“东方宾馆”音响展乃是后话,有机会再细聊。广东电台音乐台《音响世界》逢周日上午十点开播(曾短期在周六晚加播一次)。第一期节目的内容因年代久远我已记忆模糊,大致记得在《查拉图斯如是说》的开场音乐后,周道、谭天玄两位节目主持人介绍了播放系统,随后来了一首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该节目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发烧友们重要的精神粮食,每逢周日十点他们就会守在收音机前焦急地等待节目的开播,宁愿忍受长达10分钟的广告也不愿意晚一分钟开机,生怕因广告的变动而漏听了些许精彩的开场白。
640 (2).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4:24 上传)

640 (2).jpg

TOP
7#

                                                                                                                           演示活动
此后,《信息时报》Hi-Fi版和音乐台联手举办了一系列音响推广活动,将广州的发烧热潮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1992年在黄花岗剧院举办的“天下无双”世界超级音响音乐晚会为例,还是陈浩才先生做主持,地点还是和四年前一样,但器材级别却今非昔比:身材高大的Duntech“皇帝”、“公主”音箱威严而立,4台健硕的Jeff Rowland功率放大器一字排开,讯源则是法国Micromega Trio三分体CD机,全场器材价值超过200百万元(注:当时广州市中心房价不超过1000元/平方)。
640 (7).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30:51 上传)

640 (7).jpg

TOP
8#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音响展会也落户广州。在1992年5、6月间,金絃、昇和、雅典等香港代理商相继在花园酒店、东方宾馆举办了音响展,其中又以5月8日在文化假期酒店举办的“中国首届国际高级音响精品展92”最为轰动。金絃掌门人马濬先生妙笔生花,为本次展会写下了“宁可不知不闻不问,怎可不听不看不想”的极具鼓动性宣传口号,把广州发烧友的心挠得痒痒的,迫不及待地赶来争睹Duntech、Avalon、Jeff Rowland、Harbeth、Micromega等名器的风采。当时发烧友群情踊跃,情景至今难忘:一开幕,就发生了由于人太多而挤坏电梯的意外事件。而晚上由几位名人主持的发烧讲座更是令主办单位头疼,因为原来打算是每场安排60人,但慕名前来学习的发烧友却多达数百人,把举办讲座的“胡姬厅”挤得水泄不通。这可难倒了看门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进来吧,可里面已达到见缝插针的地步了;不让进吧,可发烧友们那份渴望和热情又着实让人感动。最后,还是遵照几位主持人的意见,让发烧友能进多少就进多少。其时正值盛夏,诺大的“胡姬厅”活脱脱成了一个蒸笼,椅子上坐的、地上蹲的、墙边站的全是汗流浃背的烧友。由于人实在太多,不少烧友只能冒险坐到“皇帝”音箱前面的地上,以致主持人要多次提醒大家注意保护好耳朵,以免遭受巨大声压的伤害……

640 (5).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8:27 上传)

640 (5).jpg

TOP
9#

不过,上述的展会基本上只展示某一代理商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无法满足发烧友的需要,终于在1994年迎来全行业性的大展——“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白天鹅宾馆”音响展(2012年前)和“东方宾馆”音响展(2012年后)。《信息时报》Hi-Fi版和广东电台音乐台凭借强大的影响力,以广阔的平台整合各方资源,终于成就这个长盛不衰、在全球位列前三的音响大展!不过第一届展会却不是在白天鹅宾馆举行,而是在侨光路8号的华厦大酒店举行,算是唯一一次的例外了。在当年的11月23-27日,中外音响品牌汇聚一堂,为广州发烧友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年代久远,当年的记忆已经模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台国产“实发”胆机,这台(准确地说应该是“座”)胆机浑身乌黑,约有1.5米宽、1.8米高,在立面上布满了数不清的电子管,蔚为壮观。开机时不能一下子上高压,只能由厂家人员缓缓旋转机器立面上方向盘模样的转盘,众多电子管跟着逐渐亮了起来,可惜呜呜的交流声也充满了整个房间……
640.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32:43 上传)

640.jpg

TOP
10#

                                                                                                                   硬件
九十年代初的广州已有许多音响店铺,主要集中在中山六路、解放中路、人民中路一带,主要销售各种产自珠三角的国产放大器、均衡器以及喇叭单元、电子元器件等,放大器印象较深的有先驱、ONE、轰天炮、TF东方、JVEE等几个牌子,其中有个叫“波比度”的还喜欢开膛破肚,尽情展示内里的“猛”料。另外较出名的就是中山六路卖惠威单元的“泛音”和“小旋风”音箱专卖店了。后来在中山六路南侧还出现一家专卖国产放大器的商店,店名忘记了,但其主事人却是一位女强人,因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进口器材还不多,偶有几家店主要销售JVC、YAMAHA、Sansui、Kenwood等日本合并机,不过有两家店却相当有特点:一家是中山五路的“先达”,它不以日本机为主而是偏向欧美器材,那时已经在卖Dual 505.2黑胶唱盘和JBL 4425音箱了,我记得4425当时的标价是4500元。另一家位于人民中路,有天我逛到此店,赫然看见里面摆着一排排其它店铺不曾有过的NAD和ROTEL放大器,便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想起之前有位上海朋友托我打听NAD的价格,就拿起笔记本抄起来,没过多久店主人就皮笑肉不笑地凑过来,问我是不是物价局的……当时销售进口音响档次最高、品种最多的当属位于北京路的“佳能维修中心”,就连中山五路的文化器材公司等店都无法和它相比,因为这里有McIntosh前后级、TANNOY G.R.F/Westminster、 KEF 104.2等众多梦幻名器。大约90年的一个傍晚我又来到此店,刚好见到一位北方客人在买一套售价为7800元金光灿灿的LUXMAN C-03/M-03前后级,看着店家在数着那一叠又一叠的钞票,对于当时只能将LUXMAN LV-103u合并机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我来说无疑是五味杂陈的……
1991年9月海印电器总汇开业,其专业市场的性质改变了以往音响店零散分布的状态,成行成市更容易形成强大的号召力,进一步促进了广州音响市场的繁荣,而像Mission、B&W、Audiolab、Arcam、TANNOY、Whardale等相对平价的英制器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随后金海印电器城、西场电器城、金达大厦、东较场电器城等陆续开业,逐步取代了之前出现的番禺易发广场的地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