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技术主义时代的器材发烧友。 [复制链接]

查看: 3440|回复: 12
1#
[upload=jpg]Upload/20054291133467778.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4291133278672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42911334818987.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吃完午饭,读报时间到!:)
TOP
3#

[upload=jpg]Upload/200542911363281138.jpg[/upload]
TOP
4#

升级:完美永不满足  

--------------------------------------------------------------------------------

news.dayoo.com   2005年04月29日 10:07   来源: 广州日报




  所有器材发烧友们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升级。发烧友多半是个完美主义者,在爱好上颇有不至臻至美决不罢休的劲头。陈宇已经拥有了数十万元的音响,但他还是常常能听出其中的纰漏,“现在这套,听听器乐还行,如果听人声,就差一点了,不升级不行了”。陈宇说,音响设备本身虽然是很硬朗的东西,但播放器、功放、音箱之间的配合却是一种很柔、很细腻的东西,需要细致入微地去聆听,用完美主义的思考方式去更新换代。和陈宇一样,很多音响发烧友的兴趣全在音响反映声音的能力上,有的也许仅仅是为了满足追求完美的心理需求而已。他们爱听录音中的失误,椅子的移动声,纸片的落地声;飞机、大炮、打碎玻璃之声是听音响的动态和频宽,人声、弦乐是听音响的分辨力和音色,器材的冷暖、应变速度等等。音箱设计师阿钊介绍说,玩音响“是没有尽头的,几乎没有满意的那天。”尤其是随着听音水平的不断提高,发烧友们往往会变得对声音越来越挑剔,甚至会上瘾。他们说对音响硬件特别挑剔的人,多是技术型的人,一般从事理性工作,他们感兴趣的其实是无线电部分的领域,追求声音的差别和悦耳。

烧钱:为爱一掷千金  

--------------------------------------------------------------------------------

news.dayoo.com   2005年04月29日 10:06   来源: 广州日报




  做摄影记者的单先生已经拥有了9个相机,镜头也有十几个,旧的舍不得丢掉,新的也各有各的用途,“都是好东西,都能用得上”。他在摄影上的投入已经达到了10万多元。

  兵人模型的爱好者明明说:“一个考据严格的DIY兵人作品就是一件立体化的单兵装备教材,如果有了这个嗜好,你会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普通的小盒装兵人一般价格都要在三四百。“我在公司上班,每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养自己勉强够,但是如今多了这个烧钱败家的爱好,实在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在发烧友的眼中,“好东西”不可错过,然而,好东西价位自然不菲,有时候引来另一半的抱怨是在所难免的了。不过一位发烧友太太想法却另辟蹊径:“至少这个爱好是健康的,在家摆弄几十万元的音响,总比花钱出去和狐朋狗友花天酒地强。”

  就是这些在爱好上烧钱投入无底洞的发烧友们,其实在很多方面也可称得上是新版吝啬鬼。譬如音乐发烧友,他们在购买音乐器材、正版歌碟以及听音乐会等方面很舍得花钱,有时为买根专用信号线,可以成百成千地投入,但是他们在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方面却不太讲究,往往很节省。
发烧生活Vs现实处境  

--------------------------------------------------------------------------------

news.dayoo.com   2005年04月29日 10:18   来源: 广州日报




  人群中,他们是幸福的一群,可以在庸常生活之上痛快地投入发烧;同样,可以发烧是幸运的,至少在物质世界即将灌满我们生活的时候,在发烧的世界里,那无处附着的精神能得到很好的安置。然而,即使“高烧”不退,我

  们依然有着沉重的肉身,面对的依然是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发烧友之于现实处境的种种故事将带领我们观看另一版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的磨合……
  撰文:许珍

  网络,给了我很大的机遇

  Red 软件技术公司 总经理 摄影发烧友

  2002年1月29日,在电脑城工作的Red第一次在个人网站上发布了自己的数码日记———以数码照片的形式记录的视觉日记。Red的照片很快被很多网友关注、观看,这位扎根于网络世界的摄影新手开始上路。

  和老一辈摄影家刻苦钻研摄影技术、循序渐进苦练基本功的成才之路不同,Red从一开始爱上拍照,就有自己的一套,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便捷,为Red表达自己的摄影理念提供了更加便利而快捷的途径。从第一批数码日记问世到如今被很多商家找上门来请他拍摄商业作品,Red没看过一本摄影教材,也没有研究过更深奥的光学原理,但玩摄影却依然玩得像模像样,方法只有两个:看好作品,多琢磨;看相机说明书,多尝试。

  在Red看来,摄影就是对审美观、色彩搭配的感觉,而他恰恰就属于数码时代颇有天分、色彩感超强的发烧友。他说自己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色彩丰富的东西。看他拍的照片,无论是一朵花、一条小路、美食、美景还是美人,都洋溢着绚烂的色彩和灵动的心思。虽然把自己当初数码日记的强烈反响自嘲为“不专业的观众看不专业的照片”所致,但是在大家的肯定下,Red在摄影的路上渐行渐远。随着快门按下,更多精彩的数码照片被网络送到全国各地,Red的名声慢慢响亮了起来。拍了1年半后,喜欢他作品的商家希望商业作品也按照Red的路子来拍,从此Red的摄影开始从自娱自乐拓展为商业摄影。他也顺应自己的爱好开办起了自己的公司,经营有着摄影、美食、电影、音乐多个频道的网站。第一次替厂家拍片Red全无经验,还是在熟练的模特儿的指导下开拍,现在,Red已成为商业摄影的熟手了。

  Red说身边的摄影发烧友们十有八九是器材狂,Red则不然。从爱上摄影至今,他的相机一共升级过5次,从普通的傻瓜相机到今天6万多的佳能1DS,他认为没必要在器材上过于较劲,“当相机束缚了作品的提高,满足不了创作欲望,这时才需要升级”。一般出去旅游,Red觉得只要一个广角镜、一个变焦镜头就足够,“关键是要用好这两个镜头”。

  从最初突发奇想的网络玩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业余摄影师,Red说,“网络,给了我很大机遇”。作为资深网虫,网络给了Red丰厚的回报,这个绝佳的推广途径,使他的作品一夜之间能让千万人看到,在与网络观众的互动中也成就了今天的Red。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几年间。这也许是只有网络时代、数码时代才有的故事。

  在现实面前搁浅高烧

  岑志新 建筑工程师 HI-FI发烧友

  每个发烧友都有自己的“发烧史”,岑志新也不例外。大学里,虽然专业是建筑,但是他却一直对无线电感兴趣。

  大学时代,一个小随身听就能把音乐听得有滋有味的岑志新,随着对音响兴趣的加深,对音质要求的提高,十几年来,他的音响器材也在稳步升级。从最初的单声道音源、一个音箱到立体声、扩音机,再到自己装音箱、配喇叭、分音器,加上给各部件不断调整、升级,岑志新在发烧友的路上越玩越专业。上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那么多国产器材,进口器材又比较贵,工作了四五年的岑志新开始自己装音箱,当时月工资仅仅四五百块的他,拿出了三四百元装了平生第一个DIY音箱。工资慢慢高起来,他开始攒钱买几千元的品牌音箱,几年后,在单位分了新房子后,空间大了,岑志新随着需求的变化和提高,又将旧音响换成了整套一万多的“新宠”。

  这些年,结婚、有了孩子,工作又忙,岑志新说自己的发烧程度降了许多,充其量是“低烧”。一来,现在和单身比起来,生存环境有变化,家里有太太,有孩子,不比一个人住,“玩音响的人往往越听越大声”,家人会不乐意,现在岑志新一个人在家时才会开音响。因为现实生活中听音环境的限制,对音质有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岑志新,只好把这一爱好维持在低烧状态了。

  对发烧友们来说,听音乐,碟片的录制是否好非常关键,但是好碟片也需要好的器材和环境才能听出原汁原味的气象万千,更新少许设备都会有所区别,空间、摆位也颇有讲究,可这些奢侈的需求在旁人看来却有点多余。一套音箱动辄几千、上万元,岑志新的家人很不理解,“都是听音乐,为什么不买便宜的,要买这么贵?”岑志新常常心里想买2万元的,老婆让买便宜点的,他也只好妥协买个1万元的,但是还会眼馋更好的,只要有音响展,岑志新一般都会参加,不买看看解馋也好。

  岑志新计划等孩子大一点,就会换掉目前的这套音响,如果经济允许、环境也没有太多制约,岑志新认为自己很可能再次“烧”起来。音响对于岑志新来说是比普通人多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就算在生活中暂时搁置,但“无论如何,这是心底留下的一个爱好,会跟随人一辈子”。

  等待0.1秒的感觉

  彭先生 信息科技公司 董事总经理 钓鱼发烧友

  3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彭先生在万泉河边试着钓小鱼,一早晨钓上100多条,自此爱上了钓鱼。彭先生尤其喜欢钓夜鱼。一个人开车去,从下午6时一直钓到凌晨1时。露水、星星、一片寂静,独自垂钓,有时饿,有时渴,有时钓鱼后,离开的那一刹那,感觉甚至有点凄凉,但在商场里转战多年的他觉得自己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

  和许多钓鱼发烧友们不同,彭先生说自己特无聊的阶段就是自己对钓鱼最狂热的阶段。爱上钓鱼的日子,刚好是他在事业上一个阶段停止、一个新阶段还未开始的空当。大学毕业的前十年,彭先生执著于事业,几乎没什么嗜好,“等到了一个阶段,年纪到了,经济上也实现小康了,可以抽点时间去玩”。彭先生在这段闲适的日子里,钓鱼最疯狂时,一天可以钓12个小时,有时和朋友们一起去玩,刚吃一、两口饭,就要急着去看竿。即使玩,彭先生觉得也跟自己做事的风格一样,认真、较劲。

  学钓鱼之初,断竿、断线是常事,在彭先生看来这就是钓鱼要交的学费,同样投资不熟悉的领域,他怀抱期望的同时,也做好了“交学费”的准备。钓鱼最大的诱惑是为了等待大鱼上钩时的那0.1秒———那沉甸甸的坠手的感觉以及那鱼线和水面划出的“滋”的一声,是钓鱼过程中最大的欢愉。什么时候觉得工作烦心了,彭先生就去钓鱼,即便大多时间都是无聊,但为了那0.1秒的心动,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把视窗从家里赶出去

  晓波 IT 公司 电脑发烧友

  晓波从小就是个技术发烧友,还在上初中时,从没见过电脑的他,就开始看着课外读物依葫芦画瓢地在纸上写程序。真正沉迷技术的,热爱的不仅是技术的高端体验,更包含了独立的思考。

  “生活总要有点变化”,今年年初,已经是孩子父亲的晓波,决定让生活的变化从电脑开始———把Windows从家里赶出去,用Linux代替。不同于Windows,Linux的源代码是完全开放的,通过互联网,大批的志愿编程人员加入到Linux队伍中对它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在Linux的共同原则下,Linux对于任何人都是免费的。对于晓波这样一个技术发烧友来说,这一抵抗微软霸权的举动显然具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慢慢来,晓波的乐趣也在此。“Linux上的很多东西用起来很舒服,很多功能都可以免费获得,而且Linux更开放,平台上的很多小东西可以自己修改,很多事情,可以看着它实现”,每一个细微步骤都是可以改变的,可以说,Linux可以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回到家里,白天和电脑打了一天交道的晓波还是坐在电脑前,当Linux遇到困难时,寻找处理方法,或者看看电脑技术有没有新动向、新发展,就这样在技术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地徜徉。

  除了对电脑发烧,晓波对技术的热爱无处不在。比如摄影,晓波对技术细节的兴趣远远大于拍出好的照片。家里已经有了很好的光学相机和数码相机,出于对新技术的好奇,晓波还是很想拥有一部价值1万多元的数码单反相机。他也常做着电脑升级的美梦,如今,他想把家里的台式机升级为可以跑64位应用程序的系统机,这必将又是一笔开支。不过他基本是个务实理智的人。“要不然家底都要折腾光了”。在晓波看来,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渴望就像买彩票一样,“就算不中500万元,可想想也是好的”。
TOP
5#

燒得利害
TOP
6#

哈哈!白领.
TOP
7#

有误解,仅从器材和技术方面探讨发烧友是远远不够的.
TOP
8#

唔!
TOP
9#

技术主义时代的器材发烧友  

--------------------------------------------------------------------------------

news.dayoo.com   2005年04月29日 10:10   来源: 广州日报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城市里活跃着这样一批发烧友———他们大多为男性,尤其以理工科的男性占绝大多数,他们似乎生来具有对技术的热爱,他们对先进的技术十分景仰,抑制不住希望拥有的冲动,他们无限执著地让技术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入他们正在发烧着的爱好,发烧着,并从中体验着“高烧”的无穷乐趣。无论是音响、摄影、钓鱼还是数码发烧,他们在各自发烧的天地中追求着技术的进步,器材的更新,在没有尽头的漫漫发烧路上,享受着硬朗的器材和技术带给心灵的片刻欢愉和满足。

  策划:李倩
  撰文:许珍

  数码天下,你发烧了吗?

  酷爱音乐和电影的网站总监Angel的影音器材已经升级过四五次,要求就是4个字:量力而行,在有限的预算里要最好的。如今,这套影音设备是他家除了房子外最大的投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发烧,相反,他认为“现在讲音响硬件很落后了,和技术时代挂不上钩,年轻人是数码发烧,和影音发烧是两回事”。

  的确,视听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从高保真到CD,再到LCD和VCD、DVD,视听技术的进步和多媒体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数码“发烧友”。各种娱乐性的科技产品不断改头换面,把大批年轻人拉进发烧一族,可以享受的新的娱乐方式大大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如今,不需花费数万元购置各种音响设备,但是却不乏发烧精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过去的音响发烧友是一群把音质置于第一位的音响爱好者,听音乐比器材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甚至唯一的娱乐和爱好。但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拥有众多的娱乐方式和开放灵活的思维,他们最常听的是MD和MP3,他们对音质的追求已经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和电脑、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息息相关。在IT公司工作的武林深有感触,“我现在玩电脑的时间比听音乐的时间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加上空间狭小,数码产品是最切实的听音设备”。

  今天,数码技术的革命已经波及到了社会大众。无数的新科技及数码产品的发烧友们已经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的音响发烧友那样单纯是出于喜爱和对音质的无限“挑剔”而发烧,如今的数码发烧已经代表了一种时尚生活。

  过去的一年,作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时尚中人,如果你尚未听说过ipod,那么你似乎已经落伍了,这个拜物主义掌上的新欢,正以发烧的名义改变着数码迷们的音乐生活。无论是从时尚角度还是从产品功用上,一年来城市青年正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手中的各种“新欢”。也许很快,你会发现口袋里的iPod也显得如此多余。无论新的替代品以何种产品形态表现,在一次次对旧有的感官享受的颠覆中,数码发烧友们永远有发烧的理由。

  技术:寻求专业感觉

  老罗初次接触耳机发烧友时,是在网站上。为了买一副合适的耳机,音乐爱好者老罗上网搜寻,没想到在耳机发烧友的BBS上,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看到大家说得热闹,这个好,那个好的,老罗也想试试看,于是开始“中毒”,买了个1000元的耳机来听,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老罗说很多人都和自己一样,“在网站上忍不住去看,去听,时间长了,自己也开始慢慢‘中毒’,有了些经验,又开始在论坛中‘放毒’”,评说各家耳机的优劣、组合效果等等技术问题。阿钊说来找他帮忙挑音响的很多发烧友,都在梦中向往着花少钱求得大回报,免不了要在技术和器材上多琢磨,下工夫了。“更不用说摆位和避震了,简直是讲几天也讲不完”。

  在音响发烧友的网站上,还有专门比制作工艺的,音箱、喇叭、功率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有各种DIY材料的购买指南,其中的好多术语都在表明姿态:不是行家您免开尊口,不像一般论坛你兴许还有插嘴的机会。电容、电压、电阻什么的专业术语让他们乐在其中,DIY的作品还拍照上传,共同探讨,乐此不疲。有些甚至是纯粹技术理论的探讨,乐得自在。关于技术难题,网上的各路发烧友一起攻克,大家真心实意,玩得认真,他们在虚拟世界里兴致勃勃地“斗志斗勇”。

  技术也是一种美

  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音响的魅力是多方位的,音响技术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线路、器件、材料,把各种各样的声音忠实地还原”,一位音响发烧友如是说。

  在器材发烧友的眼中,技术有时和艺术甚至是一体的,“艺术就是展现美的技术”,钓鱼发烧友石彬直言。IT公司总工石彬最初爱上钓鱼是从一根随便买的30元的钓竿开始,从此踏上了钓鱼发烧之路。从初学钓鱼至今,石彬的钓鱼装备已经发展为满满的两个大钓鱼包———4根手竿、2根海竿、架竿器、雨伞、凳子、鱼饵盆、鱼护、抄网、配件盒、鱼漂盒、鱼粮、鱼钩、鱼线……如果钓夜鱼还要包括荧光飘、鱼灯等等。这些看得人眼花缭乱的发烧器件,都是石彬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学计算机的他喜欢把爱好发展得很专业,任何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比起小时候一根竹子拴个蚯蚓就能开钓,石彬感到现在的钓感完全不同,“设备好,钓起鱼来很舒服”。在器材齐全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钓技,石彬还从网上下载了钓鱼的短片,一集集细细学习,甚至买了专门钓鱼的光碟研究钓鱼技巧。在他看来,对器械和技巧的熟悉也是一种很大的乐趣,配合实践日久天长可以积累很多经验,随着自己的钻研,“钓鱼时所能达到的意境也在慢慢进步”,石彬认为技术是更好地实现艺术构思的途径,“技术也有摄人心魄的技术美。”
TOP
10#

在没有信仰的时代, 五花八门的发烧成为纭纭众生的精神寄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