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很好奇 想了解下当下顶级录音方式 [复制链接]

1#
从发明留声机以来,录音信号一直是以模拟形式保存。翻看资料时好像看到类似介绍,早年记录方式是用大功率功放驱动设备直接录刻在母盘上。后来也出现磁带转录再制作母盘,直到80年代技术成熟,又回归直接录制刻母盘。


就想了解下当前(近几年),商业领域(比如环球唱片这样实力的),对一些非常重要的录音,是以怎样方式进行的,是录制过程中,直接把信号放大,驱动刻录母盘呢,还是录到磁带上,或者是录制时把信号采样编码存为数字信号?


当然直接采样编码是现在最普遍的方式,这里我是想了解当下最顶级的录音方式,是仍旧以模拟格式保存,或是数字格式保存,感觉高端商业级的技术,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方向。


就以上问题,最近查相关资料,没什么收获,请教专业人士!
分享 转发
TOP
2#

现在主流的录音形式还是以多轨形式收录为主,以数字形式保存。
了解最新的音响唱片资讯请关注www.hifi168.com
TOP
3#

感谢Willson兄回复我的疑问!


产生这个疑问的过程是这样的,我折腾的不是很厉害,但是也尝试比较过不同的箱子,线材,解码器等,渐渐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音源(比如CD唱片)的品质的提升,确切说是录音和后期的品质,对最终的听感(比如说结像)影响是巨大的,远大过某些设备升级(比如线材)能带来的改善。


听柏林之声II试音碟第6首《Gentle Ben》干净清晰的结像、第12首《Marienges nge》逼真的临场感,还有柏林之声2014试音碟第8首《September in Montreal》闭上眼就能看到的演唱者,用同样的设备听另一些CD时,却怎么也无法把散开的声线聚拢起来,我相信这种录音和制作时的缺陷,是更好的系统也不容易弥补起来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花了大价钱大精力,可以控制的声音并不多,我后面画了张图用来示意。


既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注意力自然又转向模拟音源和数字音源的比较,这也是烧友长期以来的关注点,想当然的认为黑胶这种记录和回放的方式,在好的系统支持下,应该更能还原真实的效果,只可惜身边没有玩唱片的大烧,不能亲耳听下效果,仅在脑子里分析两者的差异。


今天突然思考到一个问题,拿出来讨论一下。用12英寸(1英寸2.54cm)黑胶来分析,每分钟33转,很快可以计算得出唱针每分钟走过的轨迹长度大约是3.14*12*2.54*33=3158cm,每秒走过的距离是53cm。显然唱针在53cm距离上的往复运动次数(频率)不可能是无限度的,假设要达到20KHz的高音,意味着唱针在530mm/20000=0.0265mm的距离上要往复运动一次。按资料上讲密纹唱片声槽宽度0.1mm至0.16mm的说法,构造上黑胶唱片很难达到20KHz的频率。但是现在数字采样频率已经高达192KHz,对声音的还原度应该更好才是,除了担心自己宝贵的音乐资料由于数字发行方式公之于众并肆意传播外,我想不出什么理由唱片公司今后不会将手头的母带精心制作成数字格式通过网络发售。


下面这张图是个简单的示意图,描述了声音从录制到重播的过程,红线左边是唱片公司的职责,红线右边是我们烧友可控制的天地,三个箭头从上到下分别表示黑胶、CD、数字格式的发行路径。这些作为今后搭建系统的大方向的参考,抛砖引玉吧!
audio.png (, 下载次数:0)

png(2016/1/28 0:50:36 上传)

audio.p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