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论音乐的作用 [复制链接]

查看: 7903|回复: 29
1#
来168时间不算久,以前发过几次帖,也看了其他网友发的很多帖。其中有一些帖也谈了音乐的作用,感觉有一些“拨高”了!
最近,我听了一位中央音乐学院一位教授讲的如何欣赏音乐的课,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授有一个观点是“每个人对一首或一部音乐的理解,是没有标准的”。这种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只知道“声音是没有标准的”的道理。
作为一位普通“音响”发烧友,我不会去刻意研究音乐的理解和其背后的意义,权当作一种消遣。在“音乐”和“音响”的比例中,我对音乐只占40%,而“音响”就占了60%了。但是,现在自己又不是很发烧,关键是感觉声音每上一个档次,所消耗的资金就越来越大了。所以,只能理性发烧了!
最后编辑老龚 最后编辑于 2011-06-13 22:05:50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6/14 9:31:2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器材无止境,理性发烧是正道!
TOP
2#

音乐和音响在我心中的比例也是失调的。不过我认为当自己慢慢烧下去以后,音乐的比重会持续升高。
毕竟玩音响的初衷,是为了踏入音乐世界,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感觉。
HiFi玩的是心态。

莲CD机+德国audiolabor前级+音乐之旅AW120后级+夜莺2 
线材金宝和VD外加DIY。
TOP
3#

音乐,音响两不误。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4#

支持一下楼主
静脉曲张袜排行榜http://www.shoushen1688.com
www.5aiaigo.com
www.comcn1.com

TOP
5#

回复 1# 老龚 的帖子

先生观点即中肯又客观,观点之一:每个人对一首或一部音乐的理解,是没有标准的。我认为该观点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正确的,比如:古典音乐作曲家所做“标题”音乐,起初是为了供人理解,但不是理解音乐的尺度,甚至有些作曲家在听到有关作品评论文章而认为曲解后索性取消标题部分。观点之二:大部分发烧友确实存在听音响时间大于听音乐时间,比如:唱片与音响器材投资比例、单位时间内器材更换次数(含线材、电源、脚钉、胆管、接地等)、聆听唱片数量与种类等等。观点之三:感觉声音每上一个档次,所消耗的资金就越来越大了,我们知道器材搭配基础上,音响声音要想上一台阶,资金投入是几何级的,这一问题不用回避,我不相信器材不到一定质素而通过改变环境、更换线材、替换胆管、电源与极地处理等办法,就能使声音有突破发展,讲的更明确些:我调试线材要求是在频响平衡前提下讨论声音变化,这根线上去,原来低频是成团,现在更有层次,发现中频比原来密度更强、更有凸出感,高频的泛音更丰富、更有光晕感,并且发现数据信息更多—播放音源原来感觉有点“抢”现在是“慢”(速度快、信息量大就有音乐微妙起伏及流淌感)。
TOP
6#

这里是发烧论坛,应该是以音效为主吧.我想问大家一些问题:
有多少人会玩乐器?
有多少人会看五线谱?
有多少人会看总谱?
TOP
7#

回答三个NO!
我只知道唱片里的声音要是比夜总会里放的好听点的。

坛子里的弟兄们,你们谁会种水稻和小麦呀?
不会种的以后别吃饭了啊!谁要厚着脸皮吃的话,吃饱就行了,但别随便评说饭菜好坏,因为你们不会种。
TOP
8#

那随便吃饱算了,不管什么对胃口的就是好的.
怪不得这么多人都说音响是没有标准的.
上百W的器材成了摆设.
TOP
9#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1-6-13 22:21:00 发表
回答三个NO!
我只知道唱片里的声音要是比夜总会里放的好听点的。

坛子里的弟兄们,你们谁会种水稻和小麦呀?
不会种的以后别吃饭了啊!谁要厚着脸皮吃的话,吃饱就行了,但别随便评说饭菜好坏,因为你们不会种。

既然是三个NO,我看你是不敢对同一曲目而不同的演绎版本横加指点吧?
TOP
10#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6-13 22:33:00 发表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1-6-13 22:21:00 发表
回答三个NO!
我只知道唱片里的声音要是比夜总会里放的好听点的。

坛子里的弟兄们,你们谁会种水稻和小麦呀?
不会种的以后别吃饭了啊!谁要厚着脸皮吃的话,吃饱就行了,但别随便评说饭菜好坏,因为你们不会种。

既然是三个NO,我看你是不敢对同一曲目而不同的演绎版本横加指点吧?

不会横加指点,只要好听就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