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 老龚 的帖子
先生观点即中肯又客观,观点之一:每个人对一首或一部音乐的理解,是没有标准的。我认为该观点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正确的,比如:古典音乐作曲家所做“标题”音乐,起初是为了供人理解,但不是理解音乐的尺度,甚至有些作曲家在听到有关作品评论文章而认为曲解后索性取消标题部分。观点之二:大部分发烧友确实存在听音响时间大于听音乐时间,比如:唱片与音响器材投资比例、单位时间内器材更换次数(含线材、电源、脚钉、胆管、接地等)、聆听唱片数量与种类等等。观点之三:感觉声音每上一个档次,所消耗的资金就越来越大了,我们知道器材搭配基础上,音响声音要想上一台阶,资金投入是几何级的,这一问题不用回避,我不相信器材不到一定质素而通过改变环境、更换线材、替换胆管、电源与极地处理等办法,就能使声音有突破发展,讲的更明确些:我调试线材要求是在频响平衡前提下讨论声音变化,这根线上去,原来低频是成团,现在更有层次,发现中频比原来密度更强、更有凸出感,高频的泛音更丰富、更有光晕感,并且发现数据信息更多—播放音源原来感觉有点“抢”现在是“慢”(速度快、信息量大就有音乐微妙起伏及流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