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设备的技术表现力不是艺术再现力——HIFI笔记之七(转自JD论坛) [复制链接]

查看: 5635|回复: 9
1#
设备的技术表现力不是艺术再现力——HIFI笔记之七

经常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2W-3W,请大家推荐。

5000有什么好配置?

……

这样的问题能回答吗?其实不能回答。HIFI设备不是洗衣机,用几公斤的洗衣能力、甩干时间、耗电多少这样简单的数据能够描绘其全部特征的。一般的理解,HIFI设备是用来听音乐的,音乐是感觉艺术情绪艺术,没有任何两个人积累的音乐CD内容是完全一样的,这说明了HIFI设备服务对象的极其复杂性。

你喜欢什么音乐,就去挑选什么设备;你最需要什么样的意境,就要去寻觅能够表达这个意境的设备。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明确指出:HIFI设备设计生产时的指标性不等于你欣赏音乐时的适用性。

HIFI文化犹如酒文化,一种文化的含义越复杂,构成越复杂,越难清晰和完整表达,它的产品就越多。我爷爷是喝酒的,酒的含义之丰富,达到的回味之复杂,我爷爷讲过很多,这也是世界级的话题之一。我就从来没听酒友问他:“100元一瓶的?我喝什么酒?”那么HIFI也是,2W-3W之间的搭配风情万种,这需要问自己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听到什么韵味的声音,人家的说法只代表他的喜好,你不是他的克隆人,机器型号怎么能克隆?即便是克隆人,大概在HIFI上也会有取向的不同。关于文化的行为,多是千人万面,大一半是后天形成的。

有人要听周杰伦,据说希望听到周杰伦胸腔到鼻腔那一段的气息爆破声。

有人要听巴洛克音乐,要听出那份散淡、悠扬,不急不躁的悠扬。

有人要听喜多郎,那份傲视天穹的沧桑雄伟。

有人要听阿姐鼓,或者1812里的真大炮。没有震耳欲聋的感觉那简直就是扯淡。

有人要听砸玻璃、敲破碗,有人干脆要摆设……有人什么都要听,今天莫扎特明天湘妹子,后天来了客人,喇叭还要和家具颜色保持一致。…………

这么多个案,谁应付得了?只报个2W-3W,胡乱开个药方,形如江湖郎中。

HIFI设备更多不是指标的问题,而是它的音乐表现力的问题。 这是我的一种想法。即便在古典音乐中形式很接近的领域,听四重奏和听小提琴协奏曲,感觉是不太一样的。四重奏是娴静的,典雅的,古朴的,散发着欧洲古典庭院葱笼的景象。而小提琴协奏曲大多优美、委婉、舒缓,具有哲理和秀美。再理论下去,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又不一样,前者是女人之中的女人,后者是男人之中的男人。

HIFI器材指标再高,如果听门德尔松像男人,听勃拉姆斯像女人,那么就是100W 的器材,正弦波进去,正弦波出来,当中没有丁点走样,天顶饱满地角方圆,可又有什么用呢?器材如人,就这么感觉天差地别,其中的奥妙确实无穷。

从指标看,欧洲的一些设备不能与美国、日本的比,包括英国的很多箱子声染色还很严重,但论个性、魅力和表现力,这就不好说了,喜欢英国箱子的还是很有一群人的。这和设计制造器材的人很有关系。精心设计,小心筛选,严格工艺流程,抬高成本,能制造出精度一流的设备,但却不一定创造得了精确的文化风格和某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力。“红玫瑰”有一款放大器在上海OEM,精度没问题,但你领教一下就能发觉写着“RED ROSE”的和写着V6I的巨大差别。除了投料的不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马克·列文森先生自己说的:“每一台机器出厂后上柜前,我都亲手调教过。”这里面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你不能不相信文化的巨大力量。

优秀的放大器、扬声器往往不是高级声频工程师的杰作,而是什么演奏员、美容师、汽车修理匠、甚至皮鞋匠的信手之作。七七八八职业的人敢来设计HIFI设备,说明潜心已久,深有体会。而声频工程师因为是职业,不得不为之,但有否具有文化悟性和心得就天知道了。

在国产器材中,我们可以偶然发现一两件佳作,但成系列后往往素质就差了,这是设计师文化定力欠佳的反映,因为没有完整地理解音乐艺术,这方面修养欠缺,好与不好的原因连设计师自己也讲不清楚,有时属于“瞎猫逮了个死老鼠”。

经典的器材音色创作案例写在日本“三洋公司”的历史上。 要说明是案例的经典,而不是音色的经典。30年前以4500为代表的立体声收录机的开发是针对中国大陆消费者的,日本人当时研究了中国大陆人群的特性,作出了中国大陆人群长期受文革高音喇叭刺激,家里土炮则多为单只低频单元这样的分析,也作出了邓丽君的歌声会受到前所未有欢迎的预测。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大胆设计了这个系列收录机的音色——清丽、纤薄、宽频。这种音色的确定开辟了中国家用音响的整整一个时代,史称“三洋音色”。这种音色非常有特点,不是邓丽君是这个音色,而是这种音色规定了邓丽君的音色。其实这种音色是失真的,这种收录机不能一般象样地播放古典音乐,但它给出了一种大众化声音欣赏趣味,受到了普遍欢迎。后来夏普999也创立了自己的音色,直接、尖锐、爆棚,迎接的是迪斯科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竞争中与三洋一决雌雄。

这个案例说明,成功的器材是对音色作了精心的取向上的设计的。当我后来听邓丽君时,磁带已经换成了CD,开始也从来没有听到老烧友说的那种音色。后来到二手市场花400元买了7成新的4500,用它作放音设备(机芯坏了),才大致悟道这种“三洋音色”的魅力。

话说回买器材的问题,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买到合宜的器材,合适的音色,所谓耳朵收货,这是最直观最可靠的。指标问题,在基本达到了档次后,可以不作为最重要的问题去考虑。

比如有一阵我非常迷恋小提琴,听大量的作品,并试图自己演奏。在众多的器材中,我觉得以ROTEL的放大器推美声的箱子,出来的小提琴味道非常纯真,非常楚楚动人。但这个组合显然不适合喜欢柏林爱乐和卡拉扬的演奏的人,是非常不适合,没有那种严谨、那种速度和力度,一点也不辉煌。我现在领略到的卡拉扬作品最经典的HIFI还音是以马克列文森放大器推B&W801,那种辉煌的亮度属于卡拉扬。而喜多郎呢?他自己推荐用JBL K2系列,最好用一个麦景图的前级,那种急速转换,偏硬偏厚又需要亮度的声音,有直上云霄的感觉,如果用JAMO则是什么也没有了。但JAMO表现大提琴独奏有独到的地方,舒服得让你流口水,虽然它的失真和音染也够厉害的。

还有JAZZ,还有ROCK,还有乡村,还有NEWAGE……每个人喜欢每个东西,都是那样的不同。

好的HIFI设备应该有一种突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能演绎一种风格。 面面俱到样样都好的设备只存在于枪手的广告文章中。

可怕的是许多设备你说不出它哪里好,哪样行,在国产器材中这点是最明显的了。音响设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是用指标能说明的,这是器材的二读创作,显然比指标做得高难弄得多。

买音响设备是很个人的事情,问别人其实是问不出究竟来的。能够买到合意的音响设备,需要个人对声音的鉴别能力和对声音艺术的感受能力。相仿的观点是,一个GG如果要选上一个好MM,他必须首先具备鉴赏和感受MM的能力,咨询朋友只是参考不能定夺。

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 转发
TOP
2#

这贴不错,我们希望看到不同风格的关于HIFI文化的文章。
TOP
3#

欢迎讨论:http://www.hifi338.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8
TOP
4#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目前所归纳出来的指标只是部分反映了声音的特性,还有很多特性未能用指标反映,所以给了厂家自己发挥的空间。

厂家所能做的,是在指标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调声。

但有些做得比较过的,说得好听是性格、味道,说得不好听是厂家加上去的自己的声音。
这样必然听某些东西好像更接近真实,而听另外一些东西就很不真实。

其实谁不想听什么都真实?只不过那可能代价比较昂贵而已。
所以厂家是要做折衷的。不过JS就喜欢把折衷和性格混为一谈,这样可以蒙混过关。

我相信,更努力地丰富可用的指标,更准确地使用指标,向更多地、尽可能地使用指标发展,才是真正符合消费者利益的。

而 Js们则会是对指标使用的最大的反对者。
TOP
5#

在我们有时还达不到如此高深的时候,你可以试试去适应你暂时所拥有的器材。
TOP
6#

请教这位DX,自文兄转的这文章那里值得批评呢?
TOP
7#

      还转什么贴,该贴子已经在JD论坛上被我批评了一通。
TOP
8#

大家千万别让我调试音响,我是按LESLIE的声音来调的,呵呵。
最后编辑leslie
TOP
9#

是有乐林、盟主的自文吗?
TOP
10#

自文大侠亲自转贴啊

刚在那边看过,觉得说的都不错,但我觉得推荐器材还是需要的,尤其是购买前作参考,不然真是海底捞针!

当然,最终还是要凭耳朵收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