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昌业网站上关于枪手的"讨论" [复制链接]

查看: 3645|回复: 9
1#
http://www.changye.com.cn/web_6_1/main.htm
论坛中的标题为:{音响的盲听评价是否比较公正些?}
最后编辑深蓝
分享 转发
TOP
2#

大家看了后不知有啥想法~~~~~~
TOP
3#

所以不一定是AB,港台都是用比较有公论的几套参考器材来做评判。
TOP
4#

任何試聽都有其盲點
器材和週邊的搭配足以決定系統的表現
如果 單純以 AB TEST 在某一套系統的表現
那也不夠客觀

充其量  只能說是在那套系統 那個環境之下比較理想的組合
而非絕對的優劣.

這其中有許多學問
也包含了許多陷阱.
最后编辑brucehon
TOP
5#

音响的盲听评价是比较公正些
TOP
6#

很精彩哦,不过“枪手”总是存在的。
TOP
7#

记得有一次在成都,不知是几展了,听天逸的功放,就是盲听,很多人都说错了,可见主观性在听音中很重要,所以要比试器材的话,必须是盲听,否则那些评论可以认为是吹牛。
TOP
8#

人耳的試聽也有其盲點
每個試聽者喜好的音色各有不同
會使結果差別頗大
空間的 room acoustic 也是需要考慮的
要先知道空間的 room acoustic 才能建立reference.

任何試聽  都是相對結果而非絕對標準.
最后编辑brucehon
TOP
9#

brucehon 在 2003-7-1 17:26:14 发表的内容
人耳的試聽也有其盲點
每個試聽者喜好的音色各有不同
會使結果差別頗大
空間的 room acoustic 也是需要考慮的
要先知道空間的 room acoustic 才能建立reference.

任何試聽  都是相對結果而非絕對標準.


总不会太离谱,总有个好坏的标准哦,呵呵
TOP
10#

昌业斑竹吧这话题升华到好高的境界哦!
引用1:
盲听也好,不盲听也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试听者要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否则,即使“盲听”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说,试听者首先要对什么是音质音色,动态解析力,音乐性与感染力,音场定位等等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试听者对音响器材及搭配要有比较宽阔的阅历和经验,对现场音乐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能力,即使不用“盲听”,也能有一个比较公正和准确的试听结果。

反之,在大街上随便拉几个人,与另外几个所谓的音响音乐方面的专家混在一起去搞什么“盲听”,那样的结果也是公正准确不到哪里去的。因为这些人对什么是音质、音色,什么是透明度和解析力都说不清楚,去参加“盲听”,去做“裁判”,那不是瞎扯淡吗!!!

引用2:
如果说“盲听”有这么“公正”,全世界的音响媒体早就是“盲听”的天下了。可惜啊!可惜!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本“盲听”的杂志问世,连一向标榜以“客观公正”评论著称的西方世界至今也没有一本“盲听”的杂志出世。

为什么???

“盲听”或“非盲听”并非是器材“客观公正”评论的基础和依据;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参与“盲听”或“非盲听”的“裁判”水平和修养如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以唱片评论为例。全世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唱片评论媒体是:美国的《TAS》;英国的《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三本音乐杂志。而主持这些唱片评论的“裁判”就是那几位以“实名制”参加评选的人。
他们从来也没有搞过什么不同版本CD唱片的“盲听”测评;最重要的是,多少年了,老是这几个人的唱片评论,但他们竟能对全世界的唱片工业与演绎界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盲听”如果真有“客观公正”神效的话,我想,它早已成为全世界、至少也先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媒体了。可笑的是,现在连一本“盲听”的杂志都没有问世,这说明它至少在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神效”功能!

如果说“枪手”是妨碍“客观公正”的大敌的话,我想,上述那三大音乐媒体尤其是那几个评论人员早就被人们的口水给“淹死”了。但恰恰相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几个人不但名声大燥,而且还能影响着全世界的唱片工业及演绎圈的发展或走势之事。

“盲听”或“非盲听”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关键是看做这件事情的人其理论与修养如何?对自己、对读者、对事业的投入程度和负责态度如何?

司马迁是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太史令,他编写的52万字的《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叙述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时3000年左右的历史。一、二千年了,没有什么后人会质疑“司马迁一人”所编写的这部《史记》的“客观公正”性问题的。
相反,我们也有一些所谓是“集体创作和编辑出版”的东西,但过不了十年或二十年再来看时,就会觉得它是多么地空洞无味和时代形式化呢?
引用3:以标榜“民主”、“法治”、“自由”、“公正”为主体的西方社会,人家的音响文化与音乐修养比我们现在要深厚的多,可至到现在还都没有一本“盲听”的杂志出现,我想,这就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了!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非白即黑”或“非友即敌”的思想,可以说在国人的潜意识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迷崇“包青天”式的人物降临我们的生活之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退一步讲,假如在中国有“盲听”的杂志出现了,或者说,“盲听”的杂志成为一种“主流”杂志了,它就能解决器材评论的“中性公正”问题吗???
我想,只要是有一些社会阅历的人都会清楚,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时时都会不断地创造文明,这是国人值得骄傲和歌颂的地方;但国人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传承”文明方面不足。

“拱手礼”是中国人发明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文明和文化”;然而,经过文革以后至今,不知为什么,它就很难再被“传承”下去了。
不明白中国的上层社会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其实都是源与“拱手礼”却又不是“拱手礼”、或者说是被扭曲了的“拱手礼”出现在公众下;为什么就不愿意堂而皇之的使用我们中华民族发明创造并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拱手礼”呢???

“标新立异”呗!那可是封建社会的东西呦!

我看过一部电影,使我很感动!西藏的****喇嘛进京去朝拜皇上,当两人相见时,****喇嘛双手合十行“佛教礼”;而康熙皇帝则以“拱手礼”相还。
简短的一个镜头, 却反映出了民族尊严、文化传统和国格人格。

现在我们已很难看得到这么庄严和神圣、具有国格和尊严的一幕啦!

其实我只想着重说明一点:形式不是目的,关键是看结果。
我们大陆也有多本专业音响杂志,无论是编辑出版的年限,还是它的发行量,都可以列为“大”刊了;但我们的知名度、影响力与公信力与海外的同类音响刊物相比如何呢?要知道,海外的音响刊物与我们的“性质”是一样的,也不是什么“盲听”杂志。

所以,做事情要专一,要有敬业精神,要有责任心,要有对读者、对消费者负责人的态度,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修养与心态,这才是通向“中性公正”之路的必备要件。

穿上西装并不意味着已拥有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行为;
公检法的体制也并不能保障审判结果的绝对合理和公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