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扬长避短”式的器材评论!!!!!! [复制链接]

查看: 9810|回复: 13
1#
在比较LP 与CD时,如想赞LP 就说其“真实,人性。。。那点爆豆声就不足挂齿了。。。”而CD的“清淅,宁静,动态。。。就因数码味而几乎不值一提了。。。”

对于小型书架箱,低频不好,就说“能有这样的表现,君复何求。。。”

对于表现普通的就说“他唯一的缺点就是---太便宜了。。。”

对于高音偏暗的就说“如果高音再亮一点,就流于光辉了。。。”

以上只是举了一点点例子,相信大家都似曾相识,这都是评论人“惜心”之作,绝对对得起厂家的约请。至于消费者,看完之后就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同感,同感.
不如多买两张cd
TOP
3#

我曾经买过一年音响杂志,以后再也不买了。
省点钱吧。国内音响评论简直是侮辱人的智商。谁愿意掏钱被人侮辱?
TOP
4#

评论人也有他自己的苦衷。找得到的话请看看《音响论坛》第106期,里面有一篇刘汉盛答读者来信,问题比你的更尖锐,答复得很详细很诚恳(我认为)。文章太长了,我不会贴。评论人既不想得罪商家(衣食父母也),也不想过份吹嘘(良心和操守问题),其实也是不易做的(假如两者对他都是那么重要的话)。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对其个人,以严格之眼对其文字,紧记一切从实际出发,听声收货。另外《音响论坛》另一期(我忘了是哪期)赖英智说过,在他们的文章里其实用了一种间接的方法把器材的缺点说了出来,那就是比如“假如高频多一些润泽,这音箱就更完美了”这句话,其实就是说这音箱的高频比较干、尖一些。写的会写,看的也要会看。不过说回来,象他们那么有良心的评论人还真是不多,所以我一直喜欢这本书。多数的评论文章,看看好了,不要太相信,更不值得为它去“劳气”,省点功夫多听几段好音乐好过。最主要的是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心中有数便不会无所适从了,尤其是初入门的新人。
TOP
5#

ZYY 在 2003-1-8 13:45:02 发表的内容
对音响发烧友特别是初入音响发烧圈的人来说,多看一些音响评论多了解一些音响器材没什么不好,但你只能将他当成一种参考,然后在有机会时去音响店多听听,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音响传媒别指责过多,他们对音响的推广功大与过,他们确有苦衷.市场经济时代,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见到黄夏惠就会坐怀不乱了
TOP
6#

对音响发烧友特别是初入音响发烧圈的人来说,多看一些音响评论多了解一些音响器材没什么不好,但你只能将他当成一种参考,然后在有机会时去音响店多听听,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音响传媒别指责过多,他们对音响的推广功大与过,他们确有苦衷.市场经济时代,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TOP
7#

dgtat和梦剧院二位仁兄的高见我都有同感,我相信都是他们较长时间玩HiFi、看音响读物的经验总结,对初涉猎这方面的朋友都会有启发和帮助。HiFi 领域不可能没有包括杂志、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否则无法推动音响的推广与发展。但这些媒体的存在除了读者以外,还必须有音响厂家及推销商才生存,梦剧院兄能了解其中关系,相信也是付出过不少时间和金钱代价获得真正的了解、再以通情达理的方式去理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除了媒体的因素以外,对音响的评价和追求,虽有相对共性的标准,其实也是十分个人化的,不可能强一致。例如胆、石之争、CD和LP之争------,客观地说只能说各有何优缺点,你个人如何选而矣。如果一定要说谁好、谁坏,东风一定要压倒西凤,既无可能,亦无必要。关键是有一个比较客观和正确了解的基础上,根椐个人的喜好及条件作出选择,可能付出的代价会小些。事实上,我个人亦完全经历过这种付出代价的过程,可能代价还不算少,但我还继续看各种杂志、作消闲也好、补充点新知识也好。不过,就多了一点点分辨能力了。多看杂志不是坏事,但多听各种器材和音乐,有条件争取多听点现场,鉴别能力自然会提高,起码不会人云亦云。
最后编辑Dr.PAN
TOP
8#

HI-FI很神秘,只有听了才知道。
TOP
9#

只能看看而已。
好差只有自己才知道。
TOP
10#

国内音响杂志不是说“新音响”很有口碑吗?我倒是认为,从音响杂志中可以了解到新的技术,价格,款式等即使是买不起也可以流口水解馋的东西。不过我一般都是如厕时才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