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源技术的成功奥秘
Chord扩大机这么好听,而我居然不知道!
过去我和许多朋友一样,看到Chord不大的体积,不多的重量,还用上了交换式电源系统,打从心里就质疑Chord的实力。虽然几年前自己会试听过Chord一部前级,当时也只觉得Chord清澈透明,解析良好,频宽平直,如此而已。可是要花那么多钱买Chord?这个问号在心里始终挥之不去。这次终于有机会试听Chord的后级,而且还是功率最小的SPM600,经过一个礼拜每天晚上的赞叹,我必须承认对Chord所有的成见都得到推翻掉。它不小,而且它真的好听!
那些买音响来填补空间,深信扩大机不大不壮,不重不威,不热不像样的朋友,这篇文章你们就别浪费时间看了。Chord是针对没有偏见,胸襟开放愿意接受新事物,而且喜欢小巧精致的音响迷所设计的。
大不一定有用
笔者自己用过Krell、Audio Research等大功率后级,也经常试听动辄十公斤的庞然巨物,久了不禁有些冷感:难道要欣赏好听的音乐,真需要那么大的阵仗才行?Chord提供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特别是女性朋友们,她们对黝黑狰狞的大家伙铁定很反感,所以像Jadis扩大机、Sonus Faber喇叭都有广大的支持群众,丹麦B&O音响在台湾热卖的情况也说明了美好的事物一定有人欣赏。不想劳师动众,又不甘屈就次等音响表现,这个时候就该Chord上场了。
新一代的Chord产品多数改为铝白色面板,配上镀金旋纽与镀金商标,两侧还有匠心独具的把手支架,线条与比例和谐,虽然不若意大利与丹麦家具那么有创意,但已经称得上金碧辉煌,耀眼夺目了。顶盖的散热空设计圆形与弧形,倍增美感。两旁支架上面有圆形凹槽,下面则有圆形胶垫,那是用来叠放整系列Chord产品的。Chord工程师很聪明的不让机箱彼此接触,支架有机械接地的功能,而且能上下叠放以节省空间,这很符合Chord下而景致的设计哲学。为什么要设计得小?因为Chord扩大机最早是专供录音室使用的,录音室通常把扩大机塞到机柜里面,即使推动B&W 801喇叭,也没人会动用家用的Hi-End巨无霸。叠在一起不怕热?如果录音室一年365天不关都无所谓,你一个晚上听五个钟头更不成问题。
哪里好听?
这套Chord前后级送到家里,一开声后并没有什么特色,代理商表示一些经销商给予很高的肯定,难道是我听错了?当天晚上把空间的吸音材料做了一些调整,喇叭摆位重新更动,线材也换上了全套的Power Source ,Chord扩大机立刻有了截然不同的风貌。归纳来说,Chord最强的地方有几个:
一、 高音延伸非常漂亮
由于录音室监听喇叭的高频都比较保守(因为要很大音压聆听),Chord于是在高频部分没有任何衰减,到46KHz都保持-1dB的平直状态,很奇特的,搭配上Chord CPA 2200/SPM600前后级之后,喇叭好像加了超高音似的,音质整个绵密细致起来,而音色也华丽许多。播放DVD-Audio软体「东方丝竹乐团」,二胡、筝、扬琴。。。。。。这些音量不大的乐器,在Chord诠释之下更显轻盈曼妙,丝丝如縷的表情难得一见。有时候刻意追求中低音频的饱满庞大,不免对极高频的量感与延伸有所压抑,实际上当极高频延伸顺利的上去,非但不会过亮刺耳,那种芬芳扑鼻的感觉还真是一听难忘。哈农库特指挥林爱乐演出的史特劳斯圆舞曲(24Bit/96KHz DVD-Audio),第一首「皇帝圆舞曲」的现场观众骚动,Chord一清二楚剖析出来;而弦乐开始扬起的音乐厅泛音回响,Chord同样没有放过;最主要请你听听Chord的弦乐质感,哇,美得没话说!mbl喇叭有功劳,而Chord更是居功厥伟。
二、 清甜的质感
我不认为Chord有染色,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录音室采用了。这套前后级的音质不像真空管机那种很浓的甜,很稠的粘,而是接近日本料理的新鲜清甜。日本怀石料理标榜以最少的调味来呈现食材的原味,所以只采用节令材料,当食材够新鲜,不必加油添醋都很美味。Chord也是一样,只要录音够水准,它就能让喇叭发出令人吮指回味有不会饱涨烦腻的天然口感,清清淡淡的,入耳以后逐渐回甘。FIM新推出的「天伦梦」,用别的扩大机听起来平淡无奇,规模感不很大,换上Chord之后场面整个广阔起来,音域一下子撑得很开,极高频的泛音尤其亮丽显眼。最主要的是管弦乐团的质感像打了蜡一样,蕴蕴含光,平滑得不可思议,三角铁与钟琴等敲击乐器的清脆响亮无可比拟的好,那是一种极高贵乐器才会有的声响,而Chord唱起来却到处都是。
三、 极高的透明度
在新一代大功率扩大机中,我以为Krell的透明度与速度感可以领先群伦。Chord没有如此白热化的透明感,它是比较阴柔的,但因为极高频延伸平直没有衰减,整个的画面依旧可以达到一尘不染的程度。透明度高了连带有许多好处,像是细节特别的丰富,解析力很高,空气感明确,前后层次感也很好。Chord不像Pass那么的安静,音像立体感也没有那么强烈,但细节表现却是旗鼓相当,不分轩轾。细节表现很难用数字量化,德国TATEC的「Hommage a Kreisler」,Chord不但让你听更多小提琴擦弦运弓的声响,连钢琴踏瓣与触弦的微弱变化也像用放大镜似的,一股脑的全搬到耳根前。Chesky的录音本来就很清澈,进军DVD-Audio后使用24Bit/96KHz格式让声音更上层楼,用Chord听这张软体,每件乐器都看得透似的,晶莹剔透但又形体明确,连歌唱者都变成了「透明人」,神奇得不得了。
四、 广阔的音响结构
很好的音域延伸,很高的透明度,当然就会架构出很宽广的音场。[The RR Sund ]这张CD不但动态对比幅度大,舞台规模也是一绝,RR以中排座位方式呈现整个管弦乐团的磅礴气势,结果从小提琴到定音鼓之间的距离,从最左边到最右边的宽度,足可塞满整个聆听空间,当然喇叭实力要够好。Mbl 300D的Dynaudio中高音开阔不成问题,Chord前后级却很明显让音乐厅的长宽深都往上加了好几码,小提琴组还是在喇叭前缘一线,定音鼓已经退好几米,夹在中间的木管与铜管则是层次井然,这样的音场表现让人服气!DG伯恩斯坦版的比才歌剧「卡门」,铜管在远处响起,儿童游行队伍踏步于舞台中,弦乐与木管组在舞台前稍下方,一幅很立体的三度空间画面跃然眼前。Decca杜华的「三角帽」芭蕾组曲,女高音从左后方登场,合唱团在右后方吆喝,音场高度与定位、距离,Chord是我听过的扩大机中表现数一数二者。
五、 敏感速度与极佳控制力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么精巧的扩大机,低频够不够好?的确,Chord不是用力一踩地板就会摇动的大恐龙,它的曼妙光滑质感也不适合定位成怪兽,但是它的频宽平直,中低频不是特别肥厚,倒也丝毫不显瘦弱。德国测试品「Bass Power」里夸张的合成乐器、鸣吼的低音大提琴、轰隆的大鼓、打来霹雳火辣的电贝斯,Chord一点没有软脚,挤出的低频照样滚动成群,一点不输给其他大功率产品。从Delos的「圣海伦火山」交响曲,很大音压时倒是可以发现SPM600后级稍微有点吃力,这个时候Chord SPM-1200C(输出功率330瓦/8欧姆)与SPM-1200E(输出功率350瓦/8欧姆)这些后级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我乐意再次赞美Chord的速度反应与低频控制力,录音室最受不了温吞拖烂的器材,速度越快,暂态反应越好,愈能把瞬间的细节变化交代清楚。Chord就是有这番本事,Pass够快,它也不遑相让,它们让音乐听起来特别的生动活泼,乐器听起来特别的真实。另一个重点是全频段的控制力,不单是低频线条清楚凝聚,高频也干净利落,每个音符Chord都抓得紧紧的。一般人比较会注意到Chord优异的低频,「圣海伦火山」交响曲那一轮又一轮的众鼓齐鸣,Chord居然理得条条不紊,鼓点绝不会黏在一起,厉害!厉害!
高频电源供应真有神效?
这套前后级中CPA 2200前级曾在论坛介绍过,所以我就把重点放在SPM600后级上面,由于CPA 2200是Chord最便宜的前级,没办法,只能这样搭配了。不论哪部Chord产品,唯一不变的是高频电源供应器(交换式电源),Chord是Hi-End音响厂商中第一个成功引进该设计者。这家英国公司研发能力惊人,今年CES已经推出世界首部64 Bit数类转换器,DAC晶片是Chord自己开发的,有这等实力,当然不会囿于传统的电源技术中。
传统电源结构需要的功率越大,或是变压器的抽头数越多,变压器的体积与重量相对会增加,也免不了巨如罐头的滤波电容来降低涟波,才能获致纯净平直的直流电压。而交换式电源是将交流电先经整流、滤波(不需经过变压器降压),产生一个约350伏特左右的直流电,这个高压点再有高速的半导体电子开关切割成高频方波,最后导入一个以160KHz频率运作的高科技变压器输出所需电压。由于电源处理过程远高于人耳可听范围,并具有低涟波、功率大等优点,因此很早就被运用在数位商品上。Chord早就说过,可以花几百元买一组电脑用的交换式电源,也可能用数百倍的价钱设计Hi-End级的交换式电源,后来Jeff Rowland、Linn产品相继采用类似的电源架构,从售价上反映出Chord所言不虚。
由于电源特殊,SPM600后级理论上可有效率储存更多能量,因此规格标示的余裕度很大。另一方面,它可以采用高电压的MOSFET场效应晶体,每声道十二颗构成150瓦功率。Sliding Bias缓降偏压A/B类设计,则让所有驱动线路处于A类工作,一般音量下输出级也是A类放大。这写都是Chord好听的可能原因。
Chord的确不便宜,以这样的价位买科技?买漂亮的造型?买好听的声音?Chord三种要素通通都有,接下来就看你是不是想得开了。
<<<返回
Copyright © 2003 信和音响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