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與Peter Lyngdorf再談空間校正系統 [复制链接]

查看: 2657|回复: 1
1#
與Peter Lyngdorf再談空間校正系統
劉漢盛

Dali喇叭的老闆,也是Tact的老闆Peter Lyngdorf九月二十三日來台灣,隔天就匆匆上路。他說第一次來台是在1974年,上一次來台是在1989年。在他的印象中,台北是個不停在變化的都市,除此之外印象不多。這次來台,他並不是來推廣他的Dali喇叭,而是從香港順道來台灣,與媒體及一些對Tact產品有興趣的用家們聚聚。雖然我今年六月才去丹麥與他見過面,也聊過Tact的產品,甚至我在上個月也才寫了Tact的 RCS 2.0 Room Correction Preamplifier空間校正系統,以及數位擴大機Millennium。不過一方面為了禮貌上要與遠道而來的Peter打個招呼;另一方面也想看看他會聊些什麼,所以當天下午我也出席這場私人聚會。<圖1>

再次認識到Grand的真正實力

這次聚會,讓我得到二個收穫:第一、我再度地聽到Dali Grand喇叭有出色的聲音表現。第二、讓我對RCS 2.0的效果更有信心。先說Dali Grand喇叭好了。這對喇叭是Dali喇叭中除了Megaline之外最貴的喇叭。雖然論壇早已評過這對喇叭,但是我自己第一次聽到它卻是在Dali的工廠裡(上回Dali工廠訪問時已經寫過),第二次是在Peter家裡聽到的,這次在此間代理商北歐的地下室裡所聽到的算是第三次聽到。每一次所聽到的Grand難免會因為空間條件的不同、搭配器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聲音表現,不過Grand的優異聲音表現卻是相同的。老實說,我對這對喇叭的印象好極了,拿它的聲音表現與售價來衡量,我確定這對喇叭的確超值,尤其是二次用Tact RCS 2.0做空間校正之後,Grand所發出的聲音表現真的令我驚訝,我相信論壇寫Grand的主筆一定沒有聽到Grand的真正表現。當天,Peter不厭其煩的以同樣的軟體,做經過RCS 2.0處理以及未處理的AB切換給我們聽,讓在場人士「非常清楚」的聽出處理與未處裡的聲音差異。老實說,這種差異比起我在家裡試用RCS 2.0時還要大。到底處理與未處理之間有什麼差異呢?未經過RCS 2.0處理時,Grand所發出來的聲音比較柔、暫態反應比較慢,瞬間衝擊性比較弱,音像沒那麼凝聚、細節沒那麼多,層次感與定位感模糊、堂音沒那麼清楚,更重要的是,樂器的音質與音色沒那麼凸顯。

RCS 2.0還原聲音原貌

在此我要說明一下,何謂「樂器的音質與音色沒那麼凸顯」。通常,由於我們的空間會把頻率響應做相當大的扭曲,殘響時間的結構與長短也會把原來的音質音色蒙上一層色彩,所以,我們所聽到的喇叭聲音幾乎已經不是它原來該有的聲音。換句話說,原來該有的樂器音質音色已經被「染色」與「模糊化」了。這就是我所謂的樂器的音質與音色沒那麼凸顯。然而,經過RCS 2.0的校正之後,您會發現神奇的轉變:Grand的聲音變得明朗結實、暫態反應很快、瞬間衝擊性便強、音像非常凝聚、細節多了很多、層次感與定位感清楚、堂音很清楚的存在於空間感中,當然,樂器的音質與音色也好像把假面具卸下,變成另外一種聲音。

為什麼RCS 2.0能夠把聲音改變得那麼大呢?我在上一期「新數位時代」一文中也說過,RCS 2.0校正的是二個最重要的項目,一個是頻率響應曲線(Frequency Response),另一個項目就是猝發響應Impuse Response。頻率響應曲線所訴求的是頻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Frequency Domain。而猝發響應所訴求的是時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ime Domain。RCS 2.0可以依照內建9種不同的頻率響應曲線(包括平直的曲線以及各種經過研究、常人會喜歡的頻率響應曲線)來校正空間的頻率響應曲線,這個動作可以把空間內的駐波、頻率扭曲問題解決,此時您所聽到的聲音已經好上一半。另外一半就必須靠校正「空間中反射音的模式」來解決,這也就是我們用猝發音來測量空間中殘響的原因。當用猝發音測過之後,我們可以在電腦上看到聲音發出後第一次反射音、第二次反射音、第三次反射音……的不同量感分佈。而電腦會依照內部所設定的理想反射音模式與適當殘響時間來做修正,讓您的空間達到這二者的最佳狀態。

每個空間都會有頻率與時間的扭曲

當頻率響應與猝發響應都被RCS 2.0修正之後,您所聽到的已經不是烏雲密佈的陰霾,而是晴空萬里的藍天。真的,雖然我所形容的是視覺景象,但是您真的就會對聲音有這種感覺。甚至,Peter現場也秀給我們看,只把空間殘響時間值改變一點,根本沒有動頻率響應曲線,整個聲音就不同了。

RCS 2.0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每個空間都難免會有頻率與時間的扭曲,所以我們所聽到的聲音都是經過扭曲的聲音。有趣的是每個人家裡所扭曲的狀態都不相同,所以就算相同的喇叭也會有不同的聲音表現。以前大家都在爭論,到底誰家的聲音才是正確的。在RCS 2.0面前,我要說「可能」沒有一家人的聲音是正確的。第二、RCS 2.0可以還喇叭本來面目。這對喇叭原來是什麼音質與音色,經過RCS 2.0之後,就會很清楚的還原。還原之後,原本優質的喇叭就會有正面的效果。反之,原來藉著空間扭曲渾水摸魚的喇叭也會清楚的暴露它的缺點。<圖2>

非關等化,而是高速運算

RCS 2.0到底會不會把原來的音質與音色劣化?它到底會不會產生相位失真問題?我想這二個問題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事,因為長期以來我們所熟知的等化器就是因為有這二個問題,所以Hi End音響用家們避之唯恐不及。在過去,無論您是用主動元件或被動元件來把頻率分段、增強衰減,都難免會遇上把音質音色劣化以及相位失真問題。可是,RCS用的不是主動或被動元件來分頻,它也沒有增強或衰減頻率,它用的是非常高速的DSP軟體計算,當音樂訊號輸入RCS 2.0時,它以非常高速的運算來把校正過的訊號輸出給後級。運算中一方面完成鏡影頻率響應曲線的相互抵消;另一方面則計算出正確的猝發脈波響應。要提醒您的是,RCS 2.0是一邊運算一邊輸出的,直到訊號停止輸入為止。或許您要懷疑,訊號進去與出來之間,不會有時間差嗎?運算過程難道不需要時間嗎?的確,運算過程需要時間,不過它需要的時間極短,您根本感覺不出來,說不定CD唱盤時間顯示的秒數還來不及轉換,它早已運算好了。接下來就是完全連續的運算動作,就算第一個或最後一個訊號輸入與輸出有幾個微秒的時間落差,您也感覺不到。

RCS 2.0還有一個特殊的好處,就是可以隨著不同聆聽位置而設定最佳頻率響應與猝發響應。例如當您要認真聆聽時,可能會坐在中間的皇帝位,此時您可以依這個位置而設定一組記憶。當您想邊看書邊聽音樂時,您喜歡坐在角落,此時您也可以把測試麥克風放在角落位置,測試後記憶在另一組。RCS 2.0可以記憶9組,所以絕對能夠讓您在每個不同的位置上都享受到最好的聲音表現。

Millennium可以滿足未來需求

示範過RCS 2.0之後,Peter也為與會人士講解Millennium數位擴大機。大體上他所講的與我在上一期「新數位時代」中差不多,只不過他強調Millennium目前能夠處理數位訊號的切換速度早已遠超過現行數位規格,一秒可以達到九千八百萬次,就算應付SACD取樣頻率2.8224MHz也綽綽有餘。他估計Millennium在未來20年中都還夠用,除非數位格式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席間我想確定Millennium能否與SACD與DVD Audio相容,向他提出這個問題。Peter回答毫無問題,只要SACD與DVD Audio能夠在市場上確立,Tact就可以依照SACD或DVD Audio的數位格式來製造數位轉換器。不過目前的Millennium還不能接駁SACD與DVD Audio。

有人請Peter回答到底SACD或DVD Audio比較好?Peter個人認為DVD Audio由於採用多Bit系統,所以理論上在解析力方面與動態範圍上會比較好一些。不過,SACD由與採用DSD方式錄音,過程比較少,又不需要數位濾波,所以訊號失真程度可能比較低。其實,未來無論是SACD或DVD Audio誰稱王,對於Millennium而言,應該都無所謂。為什麼?因為Millennium內部必須把PCM(DVD Audiuo錄音方式)或DSD(SACD錄音方式)訊號都轉為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訊號,這樣豈不都一樣了嗎?

二個音響迷思

在該場聚會裡,Peter也順帶提出二個音響迷常有的迷思,一個就是喇叭單體時間相位排列的效果;另一個就是器材要聽幾個月後才會好聽。Peter認為在理論上,喇叭單體的發聲點位置在同一條縱線上時,時間相位最準確。然而,這個時間相位的準確只是與直接音有關而已,直接音之後的所有反射音都會因為空間關係而變得無法控制時間相位。再說,人耳只能分辨相差15微秒(千分之一秒)以上到達的二個聲音,這15微秒換算成聲音的速度,就是大約15英尺。換句話說,高音單體與低音單體的發聲縱線位置要前後相差15英尺以上,人類的聽覺才能感受到聲音有延遲到達耳朵。二件式喇叭的高音單體與低音單體不可能相差那麼遠,就算是四件式喇叭的低音柱與中高音柱也不會分離得那麼遠。所以喇叭單體的時間相位排列理論上是正確的,實際上卻不實用,這也是目前只有少數喇叭廠堅持這種排列方式的原因。

再來說到長時間煲機。Peter認為器材或線材不會在聽上幾個月後之後聲音才能好聽。假若您真的感覺這樣,它的關鍵並不在於線材或喇叭、擴大機的內部起了變化,而是在這幾個月的過程中,您不自覺的挑選出許多適合新器材表現的軟體, 所以就誤認新器材要聽上幾個月後聲音才會好聽。至於開機後讓溫度與機內動作都穩定後,聲音才會好聽那是正常的。讀者們不妨檢視自己買回新器材之後聲音變好聽的過程,看看是否有Peter Lyngdorf所說的這個現象?■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