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代V300的8点问题(转铁)_恨我买了V200 [复制链接]

查看: 2410|回复: 3
1#
论世代V300设计中暴露出的八点问题

    
作者 骏马


网友投稿 不代表本站意见

短歌行编者按——世代V300,厂家官方对这款产品的定位宣传是“专业录音棚Studio近场监听,狂热电脑音响发烧友,私人影音/DV工作站,家用CD/DVD Audio/Super Audio Hi-Fi高保真立体声音乐欣赏”。自其问世以来,争议始终伴随左右。媒体与消费者给予它的评价也可谓“众说纷纭”。对于V300表现的评价,不同的朋友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且结论的差异可能很大。不少朋友对它进行了极力的推荐,也有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短歌行评测室虽然一直想对这款产品出一篇评测报告,但是真正经过实际测试之后,却感觉到困惑和压力——甚至评测室内部对这款产品也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近日有幸收到这篇署名“骏马”的网友投稿——《论世代V300设计中暴露出的八个问题》,拜读之后并结合我们自己试听分析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感觉这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虽然预感这篇文章在读者当中同样可能会引起不小争议,我们也并不完全赞同文章中的某些观点,但单纯就技术而言,这篇力作是极具分量的。所以即使有再大的压力,也值得将之刊登到网站,但并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我们期待与大家共同深入探讨世代V300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世代夸张的宣传词和V300的定位 促成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笔者个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世代V300这样一款产品为何能够在媒体上获得如此多的好评。看了大多数所谓的“V300评测”,结论基本都是建立在主观感觉上的。虽然主观听觉是耳朵最终的收获,但它也是最不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主观听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自身听觉特点乃至感情色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站在技术的角度对V300进行一番全面详细的分析。也可以这么说——V300的夸张的定位和宣传词,促成了我这篇文章的诞生,否则我是实在无心去对这套产品作过多分析的。虽然我文章中的某些观点也可能会因为这种感情因素而出现偏差,但在技术层面我有信心做到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V300的听音感觉做出评判。鄙人略有几年音响产业的从业经验,所以一些专业知识可以拿出来运用在这篇分析文章中,以供大家参考。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了世代公司的一些难于理解的做法,在此提出以相互探讨,目的是能够互相促进。

1.高音单元是否真正属于磁液冷却?

众所周知,磁液在单元内很大一部分作用是用来散热的,既然是散热的话,那么磁液必须接触到音圈,可是拆卸了两套V300高音单元都没发现有磁液存在过的痕迹,音圈上并不存在有任何的液态物质(磁液并非透明状态,很容易观察到)。由于磁液的基质为油性,所以通常的磁液是不会蒸发的,那么,世代公司宣传的磁液到哪儿去了?如果世代公司所使用的这种磁液会因为某种通常的因素而消失的话,那么说明选用这种磁液是相当失败的。下面几幅是拆卸的V300高音单元过程的照片:







2.高音单元的振膜上滴胶问题

接触过高音单元知识的朋友们都应该清楚,对于高音振膜的通常要求是什么,振膜是高音单元性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一个绝对不能马虎对待的环节。做好扬声器单元的振膜并不意味着决定了一个单元的素质,但如果一个单元选用了性能不过硬的振膜,那么这个单元是注定要失败的。观察一下V300的单元,却发现高音扬声器的工艺实在粗糙,褶皱不平的振膜看上去就像垃圾箱里的易拉罐,V300为什么要摒弃使用一个完好的振膜?在目前通常的工业技术条件下,做到一个整齐的振膜是不存在难度的呀!如果说是故意为之也不大可能,一来违背基本的技术原理;二来,不见得我拆卸的两套V300的高音单元的振膜具有形状的一致性,4只高音单元振膜的不规则形状各不相同。所以,对这个理由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如果世代公司无法处理这个技术问题的话,我实在是无言以对了。

这其中还有个另外一个问题,实在不知道该用我学习的哪一种知识去解释下面图中的现象,我们拆开高音单元,以期看到它的振膜:







从图中清晰的能够看到,两个单元振膜背后都有一团淡黄色的胶水,刚刚拆开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厂家如此设计过扬声器!这团胶为什么存在?线上的工人在粘接音圈时候点胶过多?还是振膜实在刚度太差,不得已从而靠胶水来增加强度?或者,是为振膜配重?假如是点胶控制不好,胶水太多而流到振膜上,那么说明世代的生产工艺、品质控制相当的糟糕和不成熟的,不象是其宣称的“长期为美国某某公司做oem”等等。我呆过的厂也同样在接外单,不过,国外的那些厂家对扬声器的品质要求都远远超出国内的一些标准。如果并非这样,那么这团胶就是故意为之,确实如此的话,那么就真正让人费解了!究竟是什么理论支持了这种玄奥的设计?不记得有任何的资料显示扬声器需要配重的。另假设此目的是为了“调整声音”的话,只能是说明了这款高音单元离谱的设计失败!业界只见过均匀涂胶调整振膜,而绝对没见过“点胶”处理——高音扬声器单元并非木工师傅做板凳,只需要用点儿白得胶粘粘牢。

3.关于大功率耐高温骨架音圈

世代公司在V300的说明书上宣布该高音单元使用了“大功率耐高温骨架音圈”,这就让人迷惑不解了。按照业界的公认概念,一般的纸质骨架是无论如何也算不得“大功率耐高温”的,更何况这款高音单元的骨架看来也没用什么好纸——上面还有些不相干的文字!如若不然,那么是否世代公司另有一套“高温”标准?

4.高音单元缺少折环

在对高音单元作进一步分析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根本缺少扬声器所必需的折环,没有折环的振膜是怎样一个工作情况?也就是说,V300所使用的这款高音单元,由于无法控制的振膜原本存在的无法控制的各种各样的形变,在加上这款振膜毫无刚度可言。那么只要有驱动电压,那么振膜边缘就一直在不停的产生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形变,对于一个单元来说,形变就意味着失真。可能是为了解决没有折环的问题,世代公司在V300设计中使用了上下两层海绵代替了折环——如此倒也开了先河,海绵并不具有均匀的弹性,那么,请问世代公司,你们是如何测试克服和控制海绵的弹性的?海绵的不均匀弹性为什么能在这个高音单元中被克服?假如没有克服不均匀性,那么,高音单元如何工作在线性状态?或是振膜不会左右运动不相等?能给出你们使用的这种海绵的测试结果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如此条件下,如何能够期望这种玩笑般的设计会达到“Hi-End”的程度?难道V300的“Hi-End”性能指标不包括高音单元么?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世代不能采用无折环设计,许多好的钛膜单元也没有折环。但这种设计的概念跟世代所使用的“技术”根本就是风牛马不相关的两回事儿!假如V300的定位只是普通的多媒体音箱,那么尚可以不去追究这些个问题。但既然V300已经定位在HI-END或是监听级别,那么请问了——为何不采用一些已经经过他人验证的、至少是没有错误的做法?为了成本控制么?我实在无法想象售价几百大元的V300怎能用这样的劣质高音单元?

说起这个,不由又要引申出一个问题来。0.01mm的钕膜能够代表什么?世代公司最近似乎并没有在网站上宣传他们这个所谓“0.01mm单元”的优势或是特点。也许,这个0.01mm振膜是我无意之中听到的谣言?而且由于背面的胶滴使其宣称的“0.01毫米毫米超薄”毫无意义。其实,以目前的制造水平,要达到0.01 毫米并不是件难事儿,而低振动质量(轻)、高刚性和内阻尼特性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振膜的厚薄根本无关紧要。因此其所谓的0.01毫米超薄振膜我怀疑实际上是乱找卖点,胡炒概念。

5.没有透气孔设计的箱体是否合理?

我们知道V300采用的是密闭式设计,因此在这儿,我们一同来讨论一下闭箱的设计。个人觉得,密闭箱对有源音箱来说根本就是错误设计。说明设计者根本不懂音箱设计,完全没有气压概念,完全照搬无源音箱的设计方法来设计有源音箱,殊不知有源音箱在设计上有很多自身的特点!



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V300确实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环境

首先,和无源音箱不同,有源音箱中有众多发热部件如变压器和功放电路等,这些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使音箱内的温度升高并使空气因受热而膨胀。由于采用密闭式设计,音箱内外没有气流通路,箱体内的气压将大于外部的气压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上升,从而使扬声器振膜被推离原始平衡位置,振膜的振动也受到阻碍,使输出声压降低(如果不明白就在音箱出声时用手按住扬声器的振膜,亲自感受一下就很容易明白了,音箱的音量会明显降低,用手按振膜和箱内气压向外推的效果是一样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主箱输出声压降低,音场逐渐向副箱一边偏移。当然,也有解决办法:可以开一个极小的孔,用来平衡静态压力(只要这个孔的释放空气量低于箱体共振而膨胀的体积速度,这个箱就还是闭箱的)。不过,在这儿世代好像没这么做:而是完全密闭了整个箱体。所以,在我这儿,发现了V300出现了主副箱声压不一致的情况。如果主副箱声压不一致并非出于这个原因的话,那么这个箱子在什么地方能够有足够的空隙释放膨胀的气体呢?泄放气体的速度是多少?

其次,由于箱体内受热膨胀的空气将振膜推离原始平衡位置,又引发了降低扬声器线性冲程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扬声器采用长音圈设计,线性冲程一般不超过+/-2毫米,很多多媒体音箱所采用的扬声器的线性冲程甚至不到+/-1毫米。因此多数多媒体音箱的线性冲程很短,基本上超过一定范围就呈非线性状态,而箱体内热空气的膨胀作用将使这一问题更加恶化,如果振膜离开原始平衡位置超过一定限度,则基本上可以认为一出声就是失真的。就算暂且不论有源音箱,就算是无源闭箱,也需要开孔,这是常识。而V300的主副箱都没有这个孔。

第三,这样明显的原理性设计错误应该在厂家的研发部门就彻底解决,而V300竟然通过了设计论证、产品定型、出厂检测等多道程序并成为一个品牌的旗舰,其生产体系的成熟和完整程度就不得不令人担心了。

综上所述,V300存在很大的设计错误。我甚至觉得,V300应该仅仅是实验室的一个样品,而不应该成为一个能够销售的产品。

6.使用IRF9530和IRF530场效应管做功率输出管是否合理?

V300所谓的“分立元件电路”是根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音质实际上还不如集成功放。功率管选型也欠妥,IRF530/9530这类MOS管实际上是开关管而非音频管,仅适合工作在开关状态,根本不适合音频应用。若非要作音频应用时,必须在极高的静态电流下才能获得可接受的音质,也就是说必须工作在纯甲类状态下,但看看V300的散热系统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拆机时候顺手测量了V300功放板的射级电阻,使用的是3位半的数字表,测量的阻值为0.2欧姆,短路功放输入端,在这个电阻上测量的电压为0.01伏特。换而言之,V300功放的静态电流仅仅只有0.05安培!这样的偏置状况,如何能够奢望IRF530/9530能够出好声?

另外,对于音频系统来说,任何控制电动扬声器的功率放大器,都在追求最小的输出阻抗。V300的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竟然选用了内阻达2欧姆左右的场效应管,不说这样的内阻在推动4欧姆的扬声器时候要白白浪费多少输出功率,这也使得本来就是中功率工业用管的IRF9530/IRF530驱动扬声器更加的无力,几乎处于失控的边缘。

另外偏流调整管竟然没有贴在散热片上,会不会造成稳定性不好?要知道工业场效应管也是正温度系数的!而且在其中一套产品中我们发现末级4个功率管都不一样,其中有一个是IRF9630(注意:实际应该是IRF9530),还有一个IRF530外形也不一样,可见批次完全不同。三级管批次不同,特性就会有变化,何况三极管还要配对使用最好,就更不用说型号不一样了,这可是影响音质的大忌。

7.电路元件使用混乱

下面这些是V300的电路板:













这个地方是需要狠狠批评世代公司的:图中电路板的选料根本没有一个标准,几乎是随手抓到什么元件就往板子上插。

结合V300的外观,不难发现V300真的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V300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厂家的经营理念。在顾客看得见的外表部分,V300可谓功夫下足,钢琴漆、弧形面网……,恨不得赔上老本。而在顾客看不见的地方则尽一切可能偷工减料,焊接凌乱的分频器、五花八门的拆机件……。如正负电源的滤波电容容量和品牌不同,影响性能暂且不说,但摆明了是拆机件。更过分的是,同一块电路板上的四个功率管竟出现了两种封装和ST、IR、SEC三个品牌,可以说是搞笑之至,几乎是有史以来最荒唐的“Hi-End”多媒体音箱。虽然世代自称V300是Hi-End音箱,但我实在想不起哪个Hi-End音箱会用拆机件。严格地说,这也是一种欺诈行为。试问,如此一块电路板,究竟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对于世代的V300来说,是否存在“工艺”“品质”“认真负责”一说?

8.为什么频响出现离谱的谷?

为了避免完全理论分析、推论跟实际情况不符,我请师傅在测试间里用两种不同的测试手段实际测试了V300的性能,两种测试的基本结果都差不多(并非同一时间测试):















从上图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1)频率响应存在严重问题,非常不平坦,峰谷很明显。尤其严重的是,在人耳最敏感的中频段存在一个巨大的低谷,落差高达15dB,如果从波峰算落差高达24dB,折合为+/-12dB,而且频带宽度高达2000Hz(3K-5K),可以认为是频率断档。测试时候是将音调旋钮置中的——说明音调电路、分频器和扬声器的某一个环节或是全部环节设计存在严重问题。
(2)频响太窄,从上图可见其实际频响仅为140-16K Hz(+/-6dB)左右,这对于现代扬声器来说实在是太窄了。
(3)高音性能不佳,从10K Hz就开始快速滚降,到16KHz出现反弹又快速滚降,落差为10dB,说明高音性能相当的差。
(4)阻抗曲线也非常不平坦,在3K Hz处存在高达30欧的谐振峰,说明分频器设计不良,对中频影响极大。
(5)从瀑布图可以看出其瞬态响应较差,说明扬声器和箱体设计不合理,与闭箱设计应有的瞬态不符,还有就是这种形状的瀑布图实为罕见!

OK,就到这里吧!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留意了网上很多关于V300的听音评价,好评之声似乎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自己的这双耳朵是不是出问题了。因为在我听来,V300实在不足以获得如此之多的褒奖。实际上,我也进行了大量的听音比较,结果令我十分失望。我觉得,V300听音时人声部分失真以及大动态下的杂乱是最突出的问题,低音效果显得后劲不足,有形无实,下潜就更不要提了(世代宣称V300频响达到“60Hz~22KHz”)。而对于音色表现以及个人爱好等问题,我更无意与大家争执。或许它的声音确实能够讨某些听众的耳朵,但从我个人的从业经验来看,这绝非值得倡导的正确取向,这也是V300会在消费者中出现争议的根源。

写这样一篇东西是想要告诉各位——千万不要被厂家不负责任、随随便便套在自己产品头上的光环所迷惑。各位厂家的老总和设计师更不要以为多媒体音箱消费者是那么容易欺骗的——设计请严谨一些!宣传更请务实一些!价格请对得起消费者一些!
分享 转发
TOP
2#

照猫画虎 在 2003-8-1 14:23:37 发表的内容
m200?呵呵,我还在用。

我也是。
TOP
3#

m200?呵呵,我还在用。
TOP
4#

世代v300是不是要1000多?
有这闲钱,不会去多买几张cd?
电脑音箱觉得还是惠威好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