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讨音响器材和音响线材的煲熟 [复制链接]

查看: 1880|回复: 1
1#
音响器材、音响线材和乐器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从制作出来到出好声音,要有一个煲的过程。煲和没煲声音差别很大,特别是音响线材。
   乐器要煲的是它的主要发声部件,琴箱、管体等。木材、金属等材料没煲熟,震动时,材料微结构的顺性不好,声音比较粗糙。由于乐器材料的特点,煲时声音一定要先演奏轻音乐,中国传 统音乐叫做文曲,逐步才能大音量、大动态,传统音乐叫做武曲。不然,会破坏乐器琴箱材质的微结构,琴就很难再出好声音了。
   音箱的发声机制和乐器有点相似,纸盆、盆边、支架也存在材质的微结构问题。更力刘先生建议,“音箱和乐器一样,要从轻音乐、小音量煲起。”
   功放、CD机、解码器、线材的出声机制和乐器、音箱完全不一样。应该使用低频丰富、大动态的音乐煲。hifi音响中最难煲的是音响线材,有发烧友说,音响线材要煲到1000小时以上,才可能真正煲熟。我认为,此言不虚。更力调音电源线在煲线器上煲了5000安时后,在音响系统中还要煲几十小时,才能煲熟。
   音响线材的煲熟,应该是金属结构中围绕原子核的电子重新排列。
   音响线材在漫长煲的过程中,声音有许多变化,刘汉盛先生提出的“音响声音十六不对”,煲的过程中,越是好的线材,对“音响声音十六不对”越能有充分的表现。
   音响线材生产厂家没有说明,线材出厂前是不是煲过。在经销商手里也很难把线材煲熟。二手线材使用时间是个未知数。举个例子,有两个发烧友,买了同样型号的两款二手信号线,在一起试听的时候,有一款线材声音低频有一点涩,大家的结论是,声音涩的那款是假线。更力刘先生建议,声音涩应该是线材没煲熟,建议煲熟了再比较。煲熟的结果是,两款信号线声音听不出来差别。
   更力刘先生提出,“发烧友使用比较长时间的音响线材,还是有许多线材低频通道没有完全打通。”发烧友如何判断自己使用的线材是否煲熟了呢,有一个经验,仅供参考。
   不影响邻居的情况,炎黄第一鼓第一首,1秒-25秒左右和雨果碟《一》中第17首,25hz。第18首,31hz。反复听上半小时后,正常听音乐,如果声音有变化,是系统中哪一个部位的线材没有煲熟。继续煲。雨果碟《一》的试音频率是单频正弦波,煲器材、线材的效果没有低频、大动态的乐曲煲的全面。
   单调的低频音乐或单频大动态声音煲线,时间长了,音响线材会有短时间的中毒现象,出现低频失控现象,全频声音难听。煲熟的线材恢复的时间很短,几乎感觉不到。没有煲熟的线材,恢复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恢复后,线材的声音有了一些提高。这也是煲线材的过程。
   雨果碟《一》的25hz、31hz频率在理论上属于超低频范围,人耳朵一般听不到。这两个频率,有的系统能出声,那不是原来频率的声音,是经过器材和线材调制的倍频声音。
    有不对的地方,请发烧友指教。
分享 转发
TOP
2#

最后几行不同意,25、31hz我听得到,还不相信您自己用耳机听一下,也听得到。如果听不到就是人老了或先天发育不足,50、60hz就比较常听了
btw,是不是音箱不行?房间处理也要做
最后编辑不学有术 最后编辑于 2009-03-18 22:09:05
毋意、毋比、毋固、毋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