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程师欲建电子博物馆
一个年近花甲的电器高级工程师,因为自小热爱电子产品收藏,40多年年,先后从民间收购了电子管产品5000多台(件),收购各种电子管10000余个,其中包括国内外早、中、晚期各类收音机系列、录音机系列、电视机系列,涉及了电子科技发展的每个历程。他前后耗资数十万元,几乎花尽了40多年来所有工资积蓄;在临近退休之际,他欲再穷其精力,创建一个深圳本土的、民间的电子产品博物馆。
他的名字叫邹积武。
现场 1904年留声机飘出周璇的声音
你走进这么一个房间,你会感受到什么?一间小小的会客厅,古色古香的家具、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广告画,茶几旁是一台1904年产于美国的“VICTROLA”牌落地式留声机,里面飘出的是周旋的《四季歌》。当记者接到邹先生端上来的一杯热茶时,才从沉思中醒过神来。
目光所及,都是一台台安安稳稳地躺在收藏架上的收音机、电视机、留声机,体积有大有小,排列错落有序。记者发现,除了一个厨房和会客厅还略有空余之外,其他三个房间都已经堆满了这些古董式的电器。
邹先生指着一台落地式彩电说,这是一台产于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第一代全电子管组装彩电。“我从上海的一个旧货店买过来,当时花了300多块,去年东莞的一个科技公司来找我谈,要花20万元买它,我怎么会卖呢,无论出多少我也不会卖。”邹先生说,他前几年在看一部美国电影时,有个镜头是美国总统在二战中讲话,用的是一种钢丝录音机和与其配套的麦克风,当时他已有这种录音机,但是还差这种麦克风,后来,他辗转在一个香港古玩商那里找到了配套的麦克风。
邹先生还打开一个大橱柜,里面全部是一些专业的电子专业书籍,有很多都已经发黄了。他从里边拿出来一本出版于“民国二十年的”的电子书说,就是凭这本书,他找寻到了一台录放机,从而保证了整个录放机系列的完整。他说,他不仅仅是收集这些产品,还要考证每个产品的来历,研究每个时代不同电子管产品的特点。
对话 电博馆关乎城市文化底蕴
对话时间:2005年3月13日
地点:深圳福田区一寓所
人物:邹积武,1946年出生,电子计算机电器专业高级工程师。60年代就读于哈尔滨电工学院,先后供职于哈尔滨铁路局电子计算所、科学技术研究所、深圳市住宅局等单位,现供职于深圳市中心图书馆筹建办。
话题一
40年所得,为无数电子产品花掉,值不值?
记者:为收集这些电子产品,你花费数十万元辛苦赚来的资金,你觉得值吗?
邹积武:爱好方面,没有值不值的问题。记得上小学时我从学校两千多人里选拔出来,去参加市里的无线电通讯 培训班,那时自己就会组装普通收音机了。上大学时,我报考的也是电器专业,那时为收集一根电子管,自己宁愿一个星期不吃红烧肉。参加工作后,除了平常的家庭开支外,积蓄全花在这上面了。
记者:4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收集这些东西,你的亲人反对过吗?
邹积武:没有,家里人都极力支持,我父亲也是一个业余收藏家,但他只收藏瓷器,收了20多年。在哈尔滨时,我母亲把她自己的房子借给我,用做存放这些电子管产品的仓库,因为这些老式的产品体积大,所占空间不小。我家兄弟八个,我是老大,弟弟们都给我帮忙,如果打听到那里有这些东西,就会告诉我或者先掏钱买下来,还经常帮我整理这些器件,孩子们也非常支持。
记者:你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到这些产品的?
邹积武:我以前每到一个城市出差,都要到那些旧货市场、古董店、地摊上去转,看到自己还没有的类型,就马上掏钱买下来,然后再托运回去,像上海、武汉、兰州这些大城市都跑遍了。假期时候,就到农村和下边的县城去找。我还尽力去收集各个年代出版的电子书籍,从这些书籍里找出一类类电子管产品的进化链条。
话题二
如此多的产品如何妥善保存?
记者:作为个人,你是怎样妥善保管好这些不同年代的电子产品的呢?
邹积武:这个应该得益于我的专业背景,我大学学电器学了5年,后来又先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进修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彩电这些专业,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我把这些电器收集来后,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妥善保管,对于一些坏了的,我自己动手把它修好。你看到的,我这里20年代产的留声机都还能正常放唱片。
记者:能说说收藏经历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吗?
邹积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为了收藏到前苏联产的一种十三管收音机,四处打听得知,上世纪50年代东北的一些建筑工人援建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时,曾带回不少这种类型的收音机。我为找到这些工人,转遍了整个长春,他们大都老了,退休了,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工人的子女,买到了一台。
话题三
为什么想建民间博物馆
记者:是什么时候有建一个民间博物馆这个想法的。
邹积武:这个应该是在最近几年,因为我也快要到退休的年龄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这个方面。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在深圳呢?你的这么多东西可是从东北运过来的啊。
邹积武:我自1988年调入深圳到现在17年,我对这个城市已经很有感情了,已经离不开她。现在还有人说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足,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现在把自己所藏拿出来办成一个民间的博物馆,也算是一个普通市民对这个城市的贡献。为了搬运这些东西,我通过火车从东北到深圳运了七趟,每次都是自己亲自点货搬运,没出一点差错。
记者:你最想让博物馆留给参观者什么印象?
邹积武:我想告诉人们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里程和特点,告诉人们现代科学技术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另外,深圳的电子产业很发达,我想提供这么一个平台给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些实物,供他们用于研究。
记者:要建这个博物馆的话,你的困难和阻力是什么?
邹积武:我现在年纪也有点大了,尽管前期工作已经做了不少,困难还是很多,首当其冲的还是资金的问题,比如说要选个好地方,还要请人维护、管理等等,都需要花不少钱。我希望有企业或者民间人士来提供一些帮助,一起把这个博物馆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