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篇台湾的评论文章:
重尋古早的美聲
評Copland CTA301 MkⅡ真空管前級江俊德
試聽搭配器材:Proceed PDTⅡ轉盤,Theta Pro BasicⅡ、Point DAC-Basic數類轉換器,Music Reference RM-5、MBL 4004前級,Bryston 7BST後級x2,Genesis APM-1喇叭。線材:Power Source SE數位線,Prophecy Xpender、Power Source SE訊號線,Power Source SE喇叭線,NBS Statement/Pro、OBL電源線。<圖片>
Copland CTA301 MkⅡ真空管前級,使用四支12AX7真空管(RIAA放大),二支6922(高電平放大),輸出與輸入反相設計。售價:78,000元,代理:鈦孚(02-27466015)
聲音特色:中高頻段溫和柔軟,有點慵懶、軟調的特色,擁有現代特色的古早味。
建議搭配:適合使用現代的器材,由於Copland CTA301 MkⅡ的聲音溫厚,因此搭配一般器材無所忌,喜歡凝結一些的聲音,可以適當使用角錐或線材調音。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5-120KHz±1dB,最大輸出電壓20V,THD失真<0.01%,輸入靈敏度190mV(1V輸出),S/N比>95dB。外觀尺寸43x17.5x37.5cm(寬x高x深),重量8公斤。
多年以來,我對北歐的產品一直存在著好感。以碳纖維製造喇叭音箱及唱臂的英國Wilson Benesch,一次與他們老板聊天時,就曾經問及他對於歐洲人的看法。他說,他比較喜歡與南歐人聊天,這些人個性活潑又浪漫,聊起來天南地北都可以扯上一角,順便還可以知道不少異鄉趣聞。但一提到北歐人,他卻搖搖頭說,他不喜歡北歐人,因為他們總是想個不停。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表示,北歐由於長年處於冰點以下的環境,人們的戶外活動相對減少,整天待在建築物裡能做什麼事情呢?想,不斷的聯想,不斷的動腦筋想。所以北歐的人文思想與其他地方比起來,似乎有特別發達的趨勢。
過去我曾經與資深編輯黃若農製作過「北歐專輯」,探訪北歐三小國的駐台辦事處,向他們索取相關的國家資訊。原來這三小國的水準還真高呢!為了防範蘇聯入侵,他們特別加強自己的重工業,生產重車、飛機以及武器,連帶的也把民間技術往上提升,現在他們生產的行動電話,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科技、人文,您萬萬想不到在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上,竟然有超過百家的唱片公司,您經常播放的CD當中肯定有這裡的作品。最後,他們當然也拿手於製造高品質音響器材。Primare、Gryphon、Dynaudio、Avance、Copland…等,再寫下去您可能會認為我在混稿費了。
Copland內外皆美
我對於Copland也存在著良好的印象,當這個品牌剛剛引進台灣的時候,那時候Cello調色盤正在國內引起話題,大家見到了Copland銀白色的面板以及類似於Cello的旋鈕時,不禁以懷疑的眼光質問Copland公司代表。咦?你們的器材外觀怎麼與美國C牌那麼類似?面板材質像,旋鈕也像?是不是…嘿嘿,有抄襲的嫌疑?
結果Copland公司人員一本正經的鄭重否認,他說銀白色面板是大家慣用的設計,而旋鈕形狀則是他們從保險箱開關得來的靈感。對嘛!就是說嘛,愛動腦筋的北歐人怎麼會做這種東方人擅長的事呢?多年來他們的外觀一直維持著傳統設計,直到現在仍然是銀白色面板與像保險櫃開關的旋鈕,謠言不攻自破。
這種設計風格確實已經成為了Copland的註冊商標,看看他們其他的產品,從CD唱盤到前級、後級,外觀總讓人覺得穩重萬分。說實在的,我看得很順眼呢!比黑鴨鴨的Bryston要好看太多了。
Copland的器材設計一向給我很清爽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與他們長期處在寒冷的氣候中有關係,外觀設計整潔清爽,卻又散發著一份高貴的質感,劃上刻度的旋鈕,真是越看越有意思。手摸著Copland來自保險櫃靈感的旋鈕,轉動的感覺不錯,它並不像Cello那個自製多段開關,轉起來像鐘錶的感覺,而是一個阻尼適當、轉起來順手的控制旋鈕,對於注重手感的人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考量。
使用傳統的π型濾波設計
Copland CTA301 MkⅡ前級使用真空管放大,打開機箱可以見到整齊排列的電子零件,整齊排列的材料似乎也成了Copland的傳統之一,內外皆美也是我欣賞Copland的主要原因。印象中Copland除了CD唱盤之外,大多是真空管的產品,CTA301 MkⅡ也不例外,它使用六支真空管,而且具有唱頭放大線路,而且唱頭放大的用料還比高電平放大還豐富。Copland的內裝相當整齊,機箱的左半部是唱頭放大線路,中央的部份則是高電平放大,電源部份佔去右邊1/3的空間。CTA301 MkⅡ與其他現代化產品一樣,使用環型變壓器,根據說明書,CTA301 MkⅡ上使用的環型變壓器,特別經過屏蔽以及接地處理。整流方式為半導體整流,未使用扼流圈,而是採用電阻與電容構成的π型濾波,這種濾波方式源來已久,自從真空管線路時代就已經大量採用了。最早的π型濾波以扼流圈及電容組合而成,目前在前級線路上並不多見,但可以在真空管後級(尤其是單端三極管擴大機)上見到如此的設計,這正所謂遵循古法的製作。
拜半導體進步之賜,設計者可以輕易使用簡單的材料,達到穩壓的目的,但為何在這個年代還要使用穩壓效果不太保證的π型濾波呢?這就要從最古早的真空管時代說起。電路工作需要電壓,穩定的直流電壓是音響線路所必須擁有的。早期沒有半導體可以使用,所有的主動元件皆為真空管,利用不同設計取向的真空管,製造成整流管、穩壓管以及各式各樣放大管等。整流管是構造最簡單的真空管之一,利用真空管放電的特性,讓正半波的電壓通過,並且儲存在整流管之後的濾波電容。
但真空管的電流量有限,穩壓管的特性也不十分理想,為了降低漣波,設計者想到了以扼流圈及電容構成的π型濾波器。它的構造就像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水桶,這些水桶底部以管線成一直線串接,源頭注入第一個水桶,而從最後一個水桶流出。當不穩定且時大時小的水流進第一個水桶時,水桶吸收了大部分的不穩定水流,然後再流入第二個水桶,由於有了第一個水桶做緩衝,流進第二個水桶的水流就穩定多了,因此流出第三個水桶的水幾乎已經成了供應穩定的水流。如此,水桶串接越多,水流就越穩定,這就是π型濾波的基本動作原理。將變化劇烈的交流電,整形穩壓成穩定的直流,就是π型濾波器的主要功能。由於啟動時電壓經由一個個串接的電容,因此輸出電壓會緩慢提升,連接到真空管屏極,可以有效保護屏極所受到的瞬間衝擊,有助於延伸真空管壽命。
話回到原點,既然現在可以輕易使用半導體設計成簡單、效果又佳的穩壓器,為何在這個時代還要回復傳統使用π型濾波呢?這完全是依照聲音的考量。Copland CTA301 MkⅡ使用了半導體整流,也使用IC穩壓,它們可以提供精確且穩定、低雜訊的電源供應,但就如同Anthem Pre 1前級一樣,竟然逆向操作使用了真空管整流,因為這樣聽起來比較有真空管的「古早味」。
Copland CTA301 MkⅡ聽起來是不是真有古早味?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古早味非常明顯,我一接上系統開聲的第一秒鐘,就聞到了這樣的味道。
它具有唱頭放大!
CTA301 MkⅡ具有唱頭RIAA等化放大,這是相當耐人尋味的設計,在這個LP幾乎要絕滅的年代,Copland竟然花了更多的成本來製造一個唱頭放大器。線路板的左方,四支12AX7真空管負責兩聲道的唱頭放大,比起高電平放大還豪華,現在仍然使用LP的人有福了。
LP真的好聽嗎?答案是絕對肯定的,但條件是您得調整得好才行,否則一般LP系統輸給CD的機會仍然很高。試聽期間我到主筆黃鴻鈞先生家中聆聽MBL 9006x2搭配GenesisⅡ的表現,質感之高貴當然沒有話說,試聽中途黃兄突然興起,開始放起LP來了。TNT 4轉盤搭配VPI唱臂(型號我忘記了)以及Audioquest Fe5唱頭,當聲音出現的那一剎那,我幾乎整個人酥麻攤在椅子上,原本我認為Proceed PDTⅡ+Theta GⅢ的聲音應該很迷人了才對,結果LP還輕鬆超越數位系統數倍。簡而言之用兩個字來形容LP的聲音:自然。那真是太有人性、完全無毛邊的聲音。雖然知道聲音好得煞死人,但畢竟投資過大,我等上班族財力的人仍然望聲興嘆。無所謂,多到前輩主筆家中賴著聆聽就行了。(筆者註:後來根據劉顧問的說法,Proceed PDTⅡ + Theta GⅢ不應該輸給LP那麼多,一般LP要勝過這套數位系統的機會相當渺茫。)
如果您有機會購買划算合理的LP系統,偶爾品嚐一下純「類比味」也是極為享受的,我不禁懷疑,科技掛帥的今天,人類對於再生聲音的技術似乎沒有多大進步,CD仍然存在著冰冷的生澀的個性,非得動用許多讓他「暖活」起來的招式才行。
再回頭看看CTA301 MkⅡ的電路板,真正負責高電平放大的,就是電路板中央的兩支真空管。線路簡單材料看起來也清爽,輸出交連電容看起來極為類似瑞典RIFA電容,但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這不是RIFA的產品,而是買下RIFA的EVOX集團產品。其實,這兩者應該是完全相同的產品,是EVOX委託RIFA代工的產品,換句話說這可是最高級的貨色。真空管線路實在簡單,已經有了設計週到的穩壓線路,真空管放大線路就無須設計得過於複雜,最基本的架構就可以讓真空管工作得很愉快。在數據特性上真空管當然不敵半導體或IC線路,但聲音上卻有著無法取代的特色,這就好比LP與CD的差別類似。緊靠在放大線路之後的,則是以繼電器為主的訊號開關,開機後為了避免真空管溫度與電壓升高時的不穩定直流輸出,輸出部份使用繼電器隔離,待一段時間之後才接通,以避免喇叭發出怪聲。
聲音溫和柔軟
Copland也是懂得利用電路板設計簡化配線的廠家,背板上的RCA座直接利用短線連接到電路板上,以銅箔取代配線,將訊號直接拉到靠近面板附近,再利用許多小繼電器切換輸入的訊源,因此旋轉面板的切換旋鈕時,機內便會發出滴滴答答的繼電器切換聲。為了避免不同訊源間的串音干擾,在左右聲道訊號銅箔上,特別以地線隔離兩者,充分發揮電路板Lay Out的技巧。
現在的音響設計者,有些為了刺激消費,讓消費者覺得產品不斷進步,會刻意讓新產品在高頻段的解析力不斷提昇,提升到最後的結果,就是聲音尖銳慘不忍聽。多數真空管機早已經失去了固有的「管味」,不要說前級了,連不少號稱以古法釀造的300B、845管機,也同樣充斥著高解析度以及薄聲底的糟糕印象,現在的真空管機可不一定聽得到傳統管味。使用真空管製造的Copland CTA301 MkⅡ呢?還好,開聲後一秒我就聽到了管味,味道不是十分濃郁,但卻有另一番特色。
與現代的管機相較,如Anthem Pre 1L或Audio Research LS-8,Copland CTA301 MkⅡ的聲音具有類似兩者的聲底,那是稍具管味、高頻段稍有保留,而整個頻段趨近於溫和柔軟的調子。我認為以現在市面上的管前級而言,要擁有這樣聲音特色的產品並不多,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廠商希望器材的聲音能夠比過去「突出」一些,以吸引用家升級。但平心衡量,廠商不斷在高解析力以及高透明度上下手,對於音響的整體表現不見得有絕對正面的幫助。解析力只要讓我們聽出夠多的細節就行了,不必太過強調;透明感也只需讓我們不要感覺霧氣的存在就可以了,太過強調往往會變成白熱化。香港的音響雜誌喜歡使用「光輝耀眼」來形容這樣的器材,就如同太陽光底下開車,明亮的光線確實有助於高透明度的呈現,但過頭了卻又不得不讓人帶起墨鏡,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我的意思是說,Copland CTA301 MkⅡ在這兩方面抓拿得剛剛好,一般人聽起來也許會覺得CTA301 MkⅡ的聲音有點悶,有點放不開,高頻不夠活潑,在我的系統上它也略有類似的困擾,但我只要在這部前級下方墊個角錐,就可以改善這個問題。記住一句話:要增加高頻很容易,要增加低頻很困難,如果家中的音響聲音容易過亮,開大聲時不耐久聽,Copland CTA301 MkⅡ安插下去,絕對可以減少相當的火氣。
音色而言,Copland CTA301 MkⅡ趨近於暖色調,每個人對於音色的標準不一,有人習慣於刺激的環境,稍不刺激的聲音他就認為是暖色調。我倒不這樣認為,我非常害怕刺激的聲音,因此我說的暖色調應該要比別人在程度上加強一些。曾經有朋友到家中聆聽音樂,他說:「你能不能將高音加多一些?你的音響好暗啊!」我聽了之後無言以對,原來他目前正使用Dynaudio的喇叭,若由此,Copland CTA301 MkⅡ的聲音對它而言,可能也稍暗了一些。但我可以肯定的說一句話,要像真、要耐聽,CTA301不會讓人失望。
以現在標準而言,CTA 301 MkⅡ不能算是高透明度的前級,解析力也無法與晶體機或管機相較,它的個性是保守溫和的,聲音是純樸而含蓄的。將CTA 301MkⅡ與兩部Bryston 7BST連接,直接驅動Genesis APM-1喇叭,開聲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W厚聲!超厚的人聲,讓人無法相信這是現代化的產品。一位從彰化上來,過去使用Infinity IRS Beta的施先生,聽過之後也說這套組合的低頻能量竟然比四件式的IRS Beta還多,而且中高頻部份是IRS Beta用家難以企及的厚聲底,用家如是說,CTA301 MkⅡ超濃郁的中頻段要記上一大功。
動動手腳,效果更好
聲音厚,如果放得開,音場將會寬廣宏偉,那是非常理想的聲音,但如果是悶悶不樂,尾縮在一團,音場及定位將會大打折扣。CTA301 Mk.II稍稍有此現象,與同時間試聽的Musical Reference RM-5真空管前級以及MBL 4004前級相較,CTA301 MkⅡ在此方面的表現稍難抗衡。我的作法很簡單,動手將Genesis APM-1的高音部份加強1dB,同時更換Prophecy Xpender訊號線,這個現象就解決了。問題很簡單,因為CTA301 MkⅡ的聲音實在太溫和了,是少見的古早管味,家中使用高音清亮的喇叭如JM Lab、Thiel、Wilson Audio、AE、Dynaudio等喇叭的用家,在預算適當的搭配下,Copland CTA301 MkⅡ可能是理想的搭配。
線材搭配沒有太大的禁忌,清瘦或豐腴隨用家喜好,唯CTA 301MkⅡ的極低頻段有較唯蓬鬆的現象,使用一般喇叭聽起來很舒服,如果是大型喇叭的用家,要注意調整低頻以及極低頻解析度,千萬不要拖了速度才好。
CTA301 MkⅡ就像是外型渾圓的北極熊,一身白毛肥圓圓的,行動不像陸上動物般敏捷,但也不至於像企鵝般遲緩。重溫古早味,又不想接觸古董器材,CTA301 MkⅡ是一個捷徑。
註:Copland CTA301 MkⅡ高電平輸出為反相放大,連接擴大機時記得要將喇叭線反接,以求得正確的相位。連接超低音者,可以利用超低音上的反相開關,讓超低音維持在-180度發聲,低頻銜接才不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