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悲欣交集】马勒第九交响曲 [复制链接]

1#
伯恩斯坦和库贝里克的版本:
照片 07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5:23:27 上传)

照片 077.jpg

照片 07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5:23:27 上传)

照片 078.jpg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9/15 23:35: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曾经听过网友议论过:施奈尔贝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可以回复大家:与马勒有点像。一方面喜欢古典和浪漫,另一方面有点忧郁。但我还不象马勒那样歇斯底里。曾经有过许多浪漫的往事,但人到中年,心境也慢慢平静了许多。不再追求狂热的体育运动、不再追求高级的音响,也不会再到的士高舞厅狂欢,一切回到与家人的亲情。现在喜欢平静的生活,妻子贤惠,女儿聪明漂亮,对生活的需求不再大包大揽,晚上喜欢陪女儿读书,清晨喜欢听巴赫和写作。但对马勒,我仍然不能忘怀,青春、骚动、对生命的思考、甚至不惧死亡的来临。最近重温马勒第九交响曲,所以谈谈。我相信在马勒的交响曲里,有许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那么多人喜欢马勒的原因。对我来说:马勒的交响曲曾经记载了我的青春和梦想……

马勒第九交响曲是马勒去世后才发表的,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马勒交响曲。马勒年轻时就很敏感,感情丰富。他在19岁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可爱的大地,你什么时候怀抱了这片荒凉之地?啊,永恒的母亲,请收留一颗孤独不宁的心吧,”“地平线处处是淡蓝色,永无尽头!永远,永远……”所有这一切,马勒在晚年大多找到了答案,但当然他还有许多疑问,在这部马勒的告别——第九交响曲里,我们仿佛更加了解马勒了。马勒第九交响曲在曲式创造上可以说是马勒的一大突破,第一、第四是慢乐章,第二、第三是快乐章。马勒在晚年仍然在不断探索写作的技术,但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他这些晚期交响曲以更多内容和思想以及想象空间。马勒晚年非常悲惨:被歌剧院解雇、挚爱的长女夭折、已诊断出了不能治愈的心脏病。所以马勒的第九交响曲既充满了死亡的预兆,但人生还没终结,希望仍然存在。但所有马勒晚年的不幸,仍然是对他晚年的生涯的命运的考验。死亡一次又一次地将马勒推到死亡的悬崖边。

在第一乐章的草稿旁边,马勒用文字标下了“逝去的青春年华”与“离散的爱”这样的词句。他的门生布鲁诺·瓦尔特认为,第一乐章是“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遐想”,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慢板乐章,充满了对往事的眷恋,也带有依依惜别的深情,弦乐群就像仿佛有了生命一样,犹如在诉说着什么。而第二、第三乐章是快乐章,是典型马勒风格的。嘲弄、讽刺、怪诞和黑暗的幽默充斥期间,既有优美的乡村风格主题,也有不断的对死亡的挣扎和抗争。而在第四乐章,一切都仿佛归于平淡,人生本来如此,以平静来看待死亡的来临。对马勒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瓦尔特和勋伯格都有详细的解释,大家不妨看看这些评论马勒的文献。而对于我们,更多的是在告别的层面上来理解。青春的回忆、爱的破碎、时间的流逝和残酷无情,对马勒来说是百感交集。这个乐章象大海边一抹慢慢坠下的晚霞,慢慢消逝在天边……..

曾经有许多次都想写马勒第九交响曲,直到今天我才完成。平时更多的是思考,但我写这篇文章其实只花了半个小时。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勒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马勒超越了死亡,也有人认为马勒默认了死亡的来临,大家不妨都来谈谈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您既研究古乐,又能接受马勒啊?
TOP
4#

我对古乐没有研究的,但马勒听得进。基本上入门时就在听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没听了,玩黑胶之后又听马勒了,
因为马勒的黑胶动态很大,弦乐很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为什么听古乐就接受不了马勒?至少我觉得马3马4马6马9还是听得进的嘛
TOP
6#

向青春、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告别;向惬意的乡村田园生活告别;向纷繁复杂、歇斯底里的现代都市生活说再见;复归平静,像天空一缕白云飘向远方,无声无息。。。,原来死也这么美好!深入学习马勒同志第九交响曲的一点体会,今后将进一步贯彻到行动上!
TOP
7#

"青春的回忆、爱的破碎、时间的流逝和残酷无情,对马勒来说是百感交集。这个乐章象大海边一抹慢慢坠下的晚霞,慢慢消逝在天边……"
听马勒9的末乐章,标兄的这段也说出了我的感觉,特别是听阿巴多早几年DG的那个录音,那种告别、回归的感觉特别强烈。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8#

马勒是青春骚动?
对也不对。
也许,《青年旅人之歌》、《少年魔号》属于是,但《亡儿悼歌》不是,《大地之歌》更不是。
对于我来说,马勒是声乐作曲家,他的大型交响乐也是声乐作品。
超级歌剧迷
TOP
9#

原帖由 Rilke 于 2009-9-11 11:01:00 发表
为什么听古乐就接受不了马勒?至少我觉得马3马4马6马9还是听得进的嘛
可能是上面那位老兄有些误解吧。其实只要是好的音乐我都愿意接受,包括流行音乐。不过我喜欢传统音乐多过古乐。曾经听过一段时间古乐,很多放弃了。象很多科普兰、平诺克的黑胶唱片我都有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原帖由 mzl 于 2009-9-11 11:22:00 发表
向青春、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告别;向惬意的乡村田园生活告别;向纷繁复杂、歇斯底里的现代都市生活说再见;复归平静,像天空一缕白云飘向远方,无声无息。。。,原来死也这么美好!深入学习马勒同志第九交响曲的一点体会,今后将进一步贯彻到行动上!
兄台不用那么感伤,虽然时间已经成为历史,但也积累了财富,包括精神财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09-9-11 11:35:00 发表
"青春的回忆、爱的破碎、时间的流逝和残酷无情,对马勒来说是百感交集。这个乐章象大海边一抹慢慢坠下的晚霞,慢慢消逝在天边……"
听马勒9的末乐章,标兄的这段也说出了我的感觉,特别是听阿巴多早几年DG的那个录音,那种告别、回归的感觉特别强烈。
对伯恩斯坦那些DG版黑胶我就舍不得出手了,我宁愿把钱给老婆养车了。不过兄台虽然也做做黑胶小生意,但对音乐的热爱没减,很难得。我就见过一些原来喜欢音乐的人几乎变成商人了,什么都谈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9-9-11 12:08:00 发表
马勒是青春骚动?
对也不对。
也许,《青年旅人之歌》、《少年魔号》属于是,但《亡儿悼歌》不是,《大地之歌》更不是。
对于我来说,马勒是声乐作曲家,他的大型交响乐也是声乐作品。
Y兄的观点新颖,也有道理,稍后详谈:
照片 08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13:33:25 上传)

照片 082.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恩,只要喜欢就可以了,流行音乐也有好听的。
以前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一点,恢弘的音乐听了些,每次总好像思绪万千,感觉心中千言万语,有很多抱负,其实现在想想这只是我最大的爱好罢了。
音乐固然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但我没把它当成我的事业,也许我缺乏为其奉献的精神,越来越心平气和地听音乐,所以现在我古乐越听越多,传统的越来越少了。
其实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听听对我来说,心态比以前更平和健康了点
TOP
14#

兄台说的对,我不否定古乐的,我还很喜欢赫尔维格呢?他的很多唱片我都有。
音乐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抱负和理想。
他可以说是一种爱好、执着者可以看做是精神支柱。
不过我不会啦,但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还是很值得推广和提倡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S兄说的对,音乐是值得推广的,遇见美的东西我们总想展现给别人欣赏。
我从不否定任何音乐,只有我接受不了的,我想我还没资格否定音乐吧,也许只有时间有这个资格
TOP
16#

朱里尼/芝加哥交响乐团1976年DG版《马九》

最新入驻的《马九》和《大地之歌》。
伯恩斯坦DG的《马九》如果力拼,我觉得划不来,所以就只要CD了,花那钱可以进奥胖的水蓝标银地球了。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优秀版本众多,然而我却对朱里尼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DG版情有独钟。大概是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在内吧,约五六年前我第一次听到的马勒第九就是这个版本,而且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朱里尼是个不太喜欢录音的指挥,尽管比起小克莱伯(Carlos Kleiber)他的唱片也不算少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涉及的曲目范围是非常狭小的,据说他对自己没感觉的作品是从来都不沾边的。就马勒而言,他好象仅录制过第一,第九和大地之歌,想必也是对这几部作品反复斟酌精心排练并胸有成竹才决定录音的。有篇文章提到,他当年排练马勒第九时花掉了十五个小时, 他说:“可不能像演奏布拉姆斯那样来表现马勒, 演奏他的第九也不能跟演奏第一相同。首先要把音符搞正确,然后再努力理解概念。马勒的作品要求一种特殊的声音、情绪与结构, 乐团必须理解这点, 并使之成为演出的第二天性, 使之成为好比躯体的器官一样。

    这版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马勒第九是1976年的录音,当时朱里尼和该团的合作关系极为亲密。芝加哥交响乐团向来以辉煌灿烂的铜管声部著称于世,相对而言弦乐声部有时则略显单薄黯淡。但是在这个录音里弦乐的音色是极为饱满浑厚而又不失精致细腻的,这种声音恐怕是很难在索尔蒂的棒下发出的了。铜管声部则在朱里尼的严格控制下保持了相对的克制,不过芝加哥毕竟是芝加哥:第一乐章反复出现的(由低音铜管奏出的)死亡主题一次次“无比粗暴地从天而降“,“因为死神降临是无可抗拒的…… 尘世的一切理想都随着他的出现而宣告破灭......“ (Alban Berg)
那种来自芝加哥咄咄*人的气势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也是恰如其分的。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多少有些怪诞,尤其是第三乐章中充斥了不少复杂的对位段落。朱里尼在这里塑造了室内乐般的清澄效果,管乐各声部的风采在清晰的织体中一一尽现。另外,早有耳闻朱里尼会在指挥时下意识地强调中低音区弦乐器的音色,以求达到一种极为深沉的效果。这种方式也可谓本版极为引人注目的一大特色了,尤其是在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弦乐舒展悠长的乐句里: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轮廓线条清晰可辨,而且处于内声部的中提琴音色尤为突出,中提琴较大幅度的揉弦居然产生了些震音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我在其他任何版本中都还不曾听到的,
大概也算是极端个人化的诠释了。这可能也和朱里尼本人曾在乐队中担任中提琴演奏员有关。我觉得这种处理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仿佛不时能从乐队深处(亦或是马勒的灵魂深处?)隐约听到一颗脆弱的心在死亡边缘瑟瑟发颤,尤其是用在第四乐章的告别主题中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含情脉脉的第四乐章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朱里尼的速度处理适度,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在深沉的弦乐声中自然地流淌着,然而整体气氛却是平静而又含蓄的,有点“含泪的微笑“的感觉。几经彷徨之后,这个主题才逐渐化作面队死亡最后的痛苦挣扎,直到归于沉寂。这个乐章中圆号首席的独奏段落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无疑是我听过版本中最优秀的。


我个人认为,这张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略微缺少一种马勒音乐气质中的飘零感和神经质的因素:因为朱里尼的步伐始终都是非常稳健的,如果在一些段落多投入些马勒式的激情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这个版本就更加完美了。这方面的优势也许是没人能够超过伯恩斯坦了。
Mahler Sym.No.9-Giulini,CSO(DG).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14:20:29 上传)

Mahler Sym.No.9-Giulini,CSO(DG).jpg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King,Fischer Dieskau,WPO,Bernstein(Decca SET 331,WBg 2E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11 14:20:29 上传)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King,Fischer Dieskau,WPO,Bernstein(Decca SET 331,WBg 2ED).jpg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最后编辑于 2009-09-11 14:26:06
超级歌剧迷
TOP
17#

原帖由 Rilke 于 2009-9-11 13:57:00 发表
我想我还没资格否定音乐吧,也许只有时间有这个资格
历史是公正的。即使历史上的名言流传到今天,我想他们也许也是平常人。所以我们这个论坛难说有很多话会成为日后的名言而留芳百世呢。所以我们既不要有傲气,但也要自信而不自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回Y兄:现在我买唱片基本上是随遇而安的,因为大部分唱片都有了,一些最喜欢的唱片都有黑胶了。基本上几个月不买唱片都没什么关系的,基本上已经解毒成功。但听音乐的时间增加了。对很多唱片,我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般就不买了。
拜读你的爱乐美文,很有帮助和感触,希望兄台多写,象你以前在某论坛对我所说的那样:可以利人利己。你所说的这句话一直是我和你保持友谊而成为挚友的原因。
你的文章我再细看一下,有感触也聊一聊。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9-9-11 12:08:00 发表
马勒是青春骚动?
这里所说的青春、骚动,也包括我的回忆。我觉得我与马勒有不少共鸣的地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0#

我还在纳闷,施奈尔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