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DIY乐趣篇:平衡巨无霸功放 [复制链接]

查看: 28143|回复: 173
11#

制作后级所用的发烧接插件:
[upload=jpg]Upload/20065191291467239.jpg[/upload]
后面板及机内局部图:[upload=jpg]Upload/20065191210717615.jpg[/upload]
TOP
12#

卖油翁1 在 2006-5-19 11:31:09 发表的内容
希望上个线路图,线路成品板图和其他局部图

电路图也许会牵涉到敏感问题,就不打算上了。
大面积地线屏蔽方式设计的电路板:
[upload=jpg]Upload/2006519125062272.jpg[/upload]
成品线路板(局部):
[upload=jpg]Upload/20065191255975803.jpg[/upload]
装配好的电路板:[upload=jpg]Upload/20065191265482856.jpg[/upload]
TOP
13#

DIY志在乐趣,有交流是好事情。对于一字整齐排列的恒流源、电压放大级、推动级所用的中功率管,体现了工艺上要求的整齐划一,配合大面积地线覆铜屏蔽工艺,我觉得结构上还是合理的。
TOP
14#

一般而言,用大功率管作推动级的,工作电流可以设置得较大,而中功率管推动级,由于管子自身参数大多在1A左右,因此工作电流通常不会设置得过于大。当然,推动级的电流取值最终都要由具体电路结构来决定。虽然大功率管推动级可以将工作电流置于比较大,但同时伴随结电容过大的特性,在频宽特性上比不上中功率管。
最后编辑wenzi
TOP
15#

B&Wsignaturt805见过的人不少,但B&Wsignaturt805被推出了震撼心灵的、天翻地覆的强大低频,相信见识过的人不太多!这天,被彻底制服后的B&Wsignaturt805,呈现而出的宽松、大气、细节丰富细腻、肉感丰富而迷人的优秀表现,赢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众人,确实是被唤醒了的B&Wsignaturt805切底征服了!![upload=jpg]Upload/2006523851979408.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523853675365.jpg[/upload]
TOP
16#

卖油翁1 在 2006-5-19 13:40:23 发表的内容
我喜欢将推动级的电流调到80MA以上

请问卖油翁1 兄,你是否是将这个电路的推动级电流调到80MA以上的呢?还有,你后级使用的散热器体积有多大呢?[upload=jpg]Upload/20065238152031520.jpg[/upload]
TOP
17#

新近加盟的WADIA-12解码器,声音也是蛮令人喜欢的:细节丰富,层次感非常出色,人声透明,低频丰厚饱满,极具速度感。[upload=jpg]Upload/200652518214040121.jpg[/upload]
TOP
18#

markh 在 2006-5-24 10:26:51 发表的内容
先引用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这对6仔:

Celestion:这是英国最古老的音箱厂牌之一,历史超过60年。Celestion在英国算大厂,除生产家用hi-fi箱外,还生产舞台专业箱,称为百变龙系列。Celestion早年生产三路分音的Dittion系列,音色柔美,是七十年代英国家用箱的代表之一。八十年代初,设计出著名的两路分音书架箱SL6,成为英国音响界的一 件大事,也是Celestion历史上里程碑。SL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门匹配设计的高质素聚丙烯盆中低音单元和铜振膜球顶高音单元,单元面板与音箱前障板匹配成型压铸,有内加强支撑的MDF板中型书架箱体。SL6的设计追求是一方面继承“BBC音箱”的平衡度“音乐时”,另一方面减少乃至消除箱体共振染色,改善音场、定位、扩大动态范围,以迎接“数码时代”的到来。SL6的成功在海内外影响很大,音响界的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书架箱”的传统认识,领略了精品级书架箱在动态、气势、低频质感 、音场营造力、定位、层次……方面,凌驾于传统多路分音落地箱之上的潜力。“不以尺寸论音箱”,这个观念是由SL6带起来的。由于SL6太成功,此后Celestion基本上放弃了落地式精品音箱(除了那次采用铝带高音单元的Celestion 7000的不成功尝试之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两路书架箱。在SL6基础上,改用航空上的蜂窝铝结构(所谓“飞机地板”)整体音箱,诞生了一代名器SL600。八十年代,SL600价格和质素皆鹤立鸡群,被公认为两路书架箱的皇者。SL600的音质在6仔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声音极为开扬自然,几乎毫无染色,音像完全脱离箱体,真实感惊人,“淡而有致”是对SL600的确评。此后,昂贵难造的铜膜高音单元存货消耗殆尽,SL6改用同样结构的铝膜单元,甚至新出的SL700,虽然是SL600的后继产品,也只好用铝膜单元,剩余的铜膜高音全用来制造了最后一批专供香港的SL600。由于改用铝膜高音,SL6Si、SL700的韵味已逊于600仔,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实,但Celestion利用搞6系列时积累下的经验,以低廉的价格推出3号仔。这是低价英国音箱中的异数,平衡度颇佳,音色淳正朴实,效率高易推动,是发烧初哥入门佳选,我曾经推荐无数朋友采用,都甚满意。Celestion的最佳制作我认为仍系SL600。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喇叭厂的竞争下,Celestion渐失方寸,100号,300号都反应平平,倾尽全力的新旗舰Kingston,又在箱体上下功夫,想重夺回至尊地位。不过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重温旧梦恐不易矣。现今Celestion归属香港金山集团,大规模运作下,新一代产品转向经济级家庭影院,且与同属金山的KEF渐渐靠拢。我只希望厂方不要将历史名器6仔系列断产,让新一代发烧友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不朽。或者铜膜高音也有复产的一天?
[upload=jpg]Upload/20065251814177510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52518143028894.jpg[/upload]
TOP
19#

音响之间的对比,我不主张用谁“输”谁“赢”之类的言辞来形容,而主张客观一些地看问题。对音响器材的评价,不可否认,亦往往带有个人喜好方面的主观影响,其实,音响文化是百花齐放的,个人认为,正是器材之间风格的差异,带给发烧友的选择就显得缤纷多姿,不同的个人口味,当然就有不同的审视标准。
Cello350,毕竟是一代发烧铭器,其自身具有强烈的个性,相信欣赏的人不计其数,我个人亦比较欣赏其通透、线条优美的个性,但同时,我也会从剖解其自身硬件的规模、素质等方面,客观地理解到,Cello350追求的侧重点,并非全面性,而是设计师追求的强烈个性。
TOP
20#

其实,严格高要求的DIYER,早就知道管子配对的重要性了!实际上,P或N同极性管子之间的配对,废件率是不太高的,而互补电路需求的高精度P、N异极性管之间的交流参数尽可能的一致,就是庞大耗件率产生之最大因素!!与一些高级器材的“攀比”当中,我们的严谨,已经被不少聆听者证实了:DIY器材,谁可以说与“精配”两字脱钩了?呵呵
最后编辑wenzi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