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谋杀了我们的器材? [复制链接]

查看: 3584|回复: 14
1#
提起国产音响便使人联想到中国足球,一样烂,一样垃圾    !我非有意贬低,但事实确是如此.我不断反复思忖,因为仅仅是我们音响器材姓”中”吗?仅仅因为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作梗吗?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火箭飞船都能上太空了,而我们的音响器材仍然是那样使人心酸不已,国人会时刻不能忘怀何时能有自己民族的声音—中国声.因为我们有引以自豪的五干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博大的民方族文化底蕴,还有儒家中庸之道待人处事美德…我们的音响器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啊!是谁把我们的音响器材谋杀了?

星转物移,大浪淘沙,又能有几部经典耐听使人津津乐道国产器材永恒流传呢?哗以取宠的东西只能够是昙花一现.

或许国人怒气冲冠矛头直指进行开发生产的器材厂家,怒斥他们对音乐无知,对消费者无良乃至无耻地在欺骗国人的钞票,欺骗国人的耳朵.那些厂家是把我们的音响器材推向死亡的凶手,似乎抓凶归案了.

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求方主导着供方.厂家永远把目光瞄准市场,嗅着消费者的呼吸而行走.刚刚和珠海某著名胆机生产厂的陈工谈及这些话题,一件器材由产生灵感开始构思设计定案到在线生产都离不开市场反馈回来讯息。我们同样热爱音乐,当在设计某件产品时偶尔碰撞出好声好发烧的灵感理念,但最后没有付诸实施,只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怕被骂成白痴。

厂家边在喊冤枉啊!成了替罪羔羊。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人都富富有余,洗脚上田。部分人有了车子,有了房子,甚至都成为地主,这些物质可以触手可及的拥有,恰恰所欠缺的是那种对音响音乐审视审美尝末达到一个深层次。对音乐的审美,对器材的审视似乎太抽象了,这是人的软件,是人内存的气质,,那不是用钞票能兑换,不能一夜间产生拥有;那些比钞票更可贵,是日积月累,潜而默化的形成。就因为国人在音响音乐肤浅,谋杀了自己的音响器材。

太武断了,有人会拍案而起痛击我武断。但我非言之无物。一场音乐会开始前奏小插曲:“指导员”会苦口婆心三令五申宣布禁止开手机,不要迟到。。。”指导员”在教导我们尊守纪律呀.LS3/5A是国人的神话故事,同时也是讥讽着国人。“无高无低”“狂摩后,低频低至地撼三尺,高频高至可见上帝”。。。对这只奇迹般地创下销售纪律小音箱国人倾注了无比的热忱激昂的赞美(英国佬做梦都想不到),或无端漫骂。这正正显现了国人对音响音乐多么无知肤浅。LS3/5A是英国BBC电台的监听音箱,对广播节目时某个频段进行的监听。由于它的整体频段己作了规限,它播人声和某些室内乐是门当户对的。而对它无理过分的要求是对音乐的侮辱。国人对此不遗余力.

国人终于有理由抛弃英国声了,”蒙渣渣”体现不到现代音响技术蛮强的指标.于是”XX带高音王”之类扬声器纷纷出台,高频达几多干周以上,技术革新革命成功.诚然国产音响减肥成效似乎带给了大家的一线希望,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地走下去时发觉越走越悲哀,因为我们的耳朵远离了中频,中频正是音乐平衡的基点.对传统的东西在没有对它大衍大悟之时,妄图要改变超越它,是不理智的,到最后只会变成四不像的怪物.这一切充分体现在我们的器材上,那美仑美奂的外形,走出来的声音却是没有灵魂的.国人在不知不觉间谋杀了自己的音响.

在168论坛报到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这一代人正值人生壮年黄金时期,是主导着这个时代
    的人这代人是最徬徨的一代,因为心灵饱受着一种前所没有碰击,扎留在心里的几千年根深蒂固孔孟之道学说与西方思潮入侵形成剧烈的矛盾博击。

国产音响器材何时能掘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光靠喊口号,光靠几枚补品电容电阻这些只有徒劳无功的。需要的是国人素质普遍的提高,可能是要几代人的努力了。
最后编辑我是酒神
分享 转发
TOP
2#

認真說句, 那要看某個牌子或廠家把如何看待自己的產品及本身的文化底蘊才可衡量.

譬如那老闆及工程師本身的出身純粹是一個電子人的話, 而且只把只家開發的器材是一件普通電子產品, 流水作業式地務求盡快出貨的話, 你自己也可想像出來的聲音大多會怎麼樣.

另一角度, 如果廠家把自己的產品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 其產品可以反映出老闆及工程師的電子知識及藝術氣質, 大多這樣的對調聲技巧是十分著重, 既有理性也有感性, 即炒飯一樣, 電子知識是白飯底, 文化底蘊才是材料及炒菜技巧, 炒得好不好就是靠自己不斷嘗試及累積經驗.

如果一件器材只用一貫的電子常識, 在線路板上每個位置計好數值後, 只要隨便裝上與線路板上數值的電子零件, 線路板也盡量做得薄一薄, 省得成本有多少就多少, 就可以達到出廠的指標/規格, 大可以出廠交貨了.
但這樣的處理手法, 你會覺得出來的聲音如何呢?

中國牌子的器材我認為很多還處於前者狀態, 包括小弟自己用開的器材.
最后编辑hongkong
TOP
3#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音响厂家曾经非常热衷于开发高技术的器材,但经过这么些年后,日本的发烧友终于理解到技术并非音响的全部,近年他们热衷于胆机,热衷于天朗,JBL,麦景图的古董器材,好多停产多年的型号都因为日本市场要求而推出复刻版,这个也可以看作是对音响从单一对技术指标追求到对艺术性追求的价值回归。
TOP
4#

我是酒神 在 2006-5-11 23:04:08 发表的内容
提起国产音响便使人联想到中国足球,一样烂,一样垃圾    !我非有意贬低,但事实确是如此.我不断反复思忖,因为仅仅是我们音响器材姓”中”吗?仅仅因为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作梗吗?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火箭飞船都能上太空了,而我们的音响器材仍然是那样使人心酸不已,国人会时刻不能忘怀何时能有自己民族的声音—中国声.因为我们有引以自豪的五干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博大的民方族文化底蕴,还有儒家中庸之道待人处事美德…我们的音响器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啊!是谁把我们的音响器材谋杀了?

星转物移,大浪淘沙,又能有几部经典耐听使人津津乐道国产器材永恒流传呢?哗以取宠的东西只能够是昙花一现.

或许国人怒气冲冠矛头直指进行开发生产的器材厂家,怒斥他们对音乐无知,对消费者无良乃至无耻地在欺骗国人的钞票,欺骗国人的耳朵.那些厂家是把我们的音响器材推向死亡的凶手,似乎抓凶归案了.

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求方主导着供方.厂家永远把目光瞄准市场,嗅着消费者的呼吸而行走.刚刚和珠海某著名胆机生产厂的陈工谈及这些话题,一件器材由产生灵感开始构思设计定案到在线生产都离不开市场反馈回来讯息。我们同样热爱音乐,当在设计某件产品时偶尔碰撞出好声好发烧的灵感理念,但最后没有付诸实施,只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怕被骂成白痴。

厂家边在喊冤枉啊!成了替罪羔羊。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人都富富有余,洗脚上田。部分人有了车子,有了房子,甚至都成为地主,这些物质可以触手可及的拥有,恰恰所欠缺的是那种对音响音乐审视审美尝末达到一个深层次。对音乐的审美,对器材的审视似乎太抽象了,这是人的软件,是人内存的气质,,那不是用钞票能兑换,不能一夜间产生拥有;那些比钞票更可贵,是日积月累,潜而默化的形成。就因为国人在音响音乐肤浅,谋杀了自己的音响器材。

太武断了,有人会拍案而起痛击我武断。但我非言之无物。一场音乐会开始前奏小插曲:“指导员”会苦口婆心三令五申宣布禁止开手机,不要迟到。。。”指导员”在教导我们尊守纪律呀.LS3/5A是国人的神话故事,同时也是讥讽着国人。“无高无低”“狂摩后,低频低至地撼三尺,高频高至可见上帝”。。。对这只奇迹般地创下销售纪律小音箱国人倾注了无比的热忱激昂的赞美(英国佬做梦都想不到),或无端漫骂。这正正显现了国人对音响音乐多么无知肤浅。LS3/5A是英国BBC电台的监听音箱,对广播节目时某个频段进行的监听。由于它的整体频段己作了规限,它播人声和某些室内乐是门当户对的。而对它无理过分的要求是对音乐的侮辱。国人对此不遗余力.

国人终于有理由抛弃英国声了,”蒙渣渣”体现不到现代音响技术蛮强的指标.于是”XX带高音王”之类扬声器纷纷出台,高频达几多干周以上,技术革新革命成功.诚然国产音响减肥成效似乎带给了大家的一线希望,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地走下去时发觉越走越悲哀,因为我们的耳朵远离了中频,中频正是音乐平衡的基点.对传统的东西在没有对它大衍大悟之时,妄图要改变超越它,是不理智的,到最后只会变成四不像的怪物.这一切充分体现在我们的器材上,那美仑美奂的外形,走出来的声音却是没有灵魂的.国人在不知不觉间谋杀了自己的音响.

在168论坛报到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这一代人正值人生壮年黄金时期,是主导着这个时代
    的人这代人是最徬徨的一代,因为心灵饱受着一种前所没有碰击,扎留在心里的几千年根深蒂固孔孟之道学说与西方思潮入侵形成剧烈的矛盾博击。

国产音响器材何时能掘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光靠喊口号,光靠几枚补品电容电阻这些只有徒劳无功的。需要的是国人素质普遍的提高,可能是要几代人的努力了。




!!!
TOP
5#

Dr kuang 在 2006-5-12 0:27:36 发表的内容
同意楼上的说法,音响器材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这几年听过一些很传统的器材后发现,有些器材尽管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技术不足之处,但却能经历数十年的时间流逝而还能得到认同,可贵之处在于其艺术性的一面。


如果是一件藝術作品的話, 就算過了多年也不會被遺忘, 別人記得的都是其獨特之處;
如果純粹一件電子產品的話, 以現在世界的運行速度來衡量, 人們就會很快就會忘記那些電子式的音響產品, 經歷不到時間的磨洗, 不久就會被淘汰.

日本的音響產品就是太著重規格數據, 往往忽略藝術氣質這個重點, 所以日本的電子技術是世界一流, 但以音響的藝術角度來說卻成不了主流, 這個是很大的主要因由.

因此很多人時常拿音響器材來當作電子常識來說, 以電子角度來說是沒錯, 但以藝術及人耳的聽感來說往往就忽略了, 始終音響器材都是為人耳服務的, 可惜人耳分析的不是數據規格, 是聽感.
順耳不順耳, 好聽不好聽, 自己騙不了自己的.
TOP
6#

作为国产厂家有时也举步为艰.quad405.2是一代铭器,但它体内有些元件只有几毛钱,外形设计不修边幅,无论出来的声音表现和外形视角效果都会使人在享受着一件艺术品.声雅厂的老板曾经对我讲,他们绝对能够做到而且过之而无不及,但当像405.2这样的产品贴上国产铬牌时,市场的反映是不堪设想.
mbl稍稍改动马兰士一款低价cd机,贴上mbl牌子,可卖作天价.国产厂家能做吗?只会遭当头棒喝:不思进取,抄袭他人作品,获取暴利.
这主要是国产器材的牌子价值积累低,更主要是国人复杂的心态.
TOP
7#

同意楼上的说法,音响器材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这几年听过一些很传统的器材后发现,有些器材尽管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技术不足之处,但却能经历数十年的时间流逝而还能得到认同,可贵之处在于其艺术性的一面。
TOP
8#

Dr kuang 在 2006-5-12 1:00:44 发表的内容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音响厂家曾经非常热衷于开发高技术的器材,但经过这么些年后,日本的发烧友终于理解到技术并非音响的全部,近年他们热衷于胆机,热衷于天朗,JBL,麦景图的古董器材,好多停产多年的型号都因为日本市场要求而推出复刻版,这个也可以看作是对音响从单一对技术指标追求到对艺术性追求的价值回归。

国人也会走上这条真正发烧路,但可能要比日本来得慢而长.俺总认为以前的传统思想,有优秀一面,也是有束缚我们的一面..
最后编辑我是酒神
TOP
9#

国货继续努力吧.
TOP
10#

我是酒神 在 2006-5-12 12:51:58 发表的内容
作为国产厂家有时也举步为艰.quad405.2是一代铭器,但它体内有些元件只有几毛钱,外形设计不修边幅,无论出来的声音表现和外形视角效果都会使人在享受着一件艺术品.声雅厂的老板曾经对我讲,他们绝对能够做到而且过之而无不及,但当像405.2这样的产品贴上国产铬牌时,市场的反映是不堪设想.
mbl稍稍改动马兰士一款低价cd机,贴上mbl牌子,可卖作天价.国产厂家能做吗?只会遭当头棒喝:不思进取,抄袭他人作品,获取暴利.
这主要是国产器材的牌子价值积累低,更主要是国人复杂的心态.

声呀不是吹牛!!!是狂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