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算现场——具有参考价值的听音感受 [复制链接]

查看: 6604|回复: 52
11#

酒神 在 2006-5-1 23:45:11 发表的内容
当然大前提条件是对这作品大体上概括性的理解,如果把田园想象成这几天开批斗大会的168就不行了.


是的。但好象我并不关心开什么批斗会,只要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好。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还是在人心的。
TOP
12#

dr kuang 在 2006-5-2 1:04:47 发表的内容
胡敏强 在 2006-5-2 0:29:50 发表的内容
其实戏曲里并不缺少低音乐器,很多戏曲的拌奏乐队里都有大提琴,有大鼓等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乐合奏只要乐器稍多,就非常容易有“刺耳”的感觉。以前我也认为是民乐中低音乐器不足的原因,后来想到:西洋的小型室内乐团编制不大,低音乐器数量也有限,甚至少到弦乐四重奏,其合奏的声音效果也不会尖利刺耳(当然这和作品的关系很大,一些作品尤其是现代作品就刻意制造骇人效果的不在此列)。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我觉得是各声部音色之间的和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说中提琴就可以起到衔接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音色,缓和两者对比的效果。
民乐合奏和西洋乐器的合奏效果差异其实和音响器材的个性差异有共通之。未必是低频不足的器材就会刺耳,3/5A或者静电扬声器就是代表;低频充足未必听感就丰满柔和,用大功率石机后级推高灵敏度的大箱子就常有超低汹涌而来可以卷动裤脚,但中高生硬刺耳的现象,300B,211未见得低频如何了得,但听感往往就比很多低频强劲有力机器醇厚自然。



的确是非常有价值的心得体会。
TOP
13#

发烧友本来就是苦中作乐的朋友,不然也不会有含着眼泪(被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却高兴(感觉到不断调整的系统在重播文艺作品的录音时声音表现是恰当的、准确的)情况了。
TOP
14#

酒神 在 2006-5-2 0:16:07 发表的内容
每个人在发烧看法出发点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有许多实际的东西制约着我们,例如,一分价钱一分声音,这是道理.光爱情没有面包是不行的.
俺又准备挨批了.



是的。但是得首先懂得爱情,然后才能够懂得玫瑰。正如首先懂得饥饿,然后懂得面包。对不懂爱情的人,玫瑰再多也无意义。
发烧友也应该首先懂得发烧,然后才能懂得器材,懂得如何去使用器材和调整与之相关的东西。
最后编辑胡敏强
TOP
15#

发烧的乐趣在哪里。
个人感觉还不是简单的钱不钱,器材多与少的问题。关键是个人对文艺作品的在声音表达上的艺术感悟性,以及对电子技术的相关把握性,两方面相互作用后的结果的感受上。这些是用钱买不来的。如果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器材多也会使自己不知所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了解、把握了某种“窍门”,可能还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太多的器材也是无意义的浪费。
最后编辑胡敏强
TOP
16#

哈哈!老毛病还犯大了,又在想当然地给别人磕帽子了,看来你如果在文化大革命一定是好人才了。既然你认为说明不了问题,哪何必又要来“说明”呢?我又没有邀请你来讨论什么叫音响与音乐话题,你又何必自作多情,多此一举。难道这些感受就是你从那些另外的“范围”里的音响里听出的。
TOP
17#

李同志还是到此为止罢。珍惜再珍重。
TOP
18#


李强:

呵呵!老毛病又犯了。
不管听什么现场,主要是对准确的音质音色的把握上形成正确的感受,帮助自己对系统的调整,不至于让人耳的主观性出来干扰,以至于使得系统不平衡,就难以准确表达声音在表现文艺作品时的艺术魅力。
至于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感受问题,那就跟个人的文化修养有相当大的关系了,话题有得谈了。
我感觉发烧友在电子知识,甚至电子技术上应该具备一些响应的水平,以便正确把握器材,合理调整器材甚至房间;同时也要多多熟悉一些文艺样式、特点,多多了解一些文化和社会背景与文艺作品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正确欣赏这些作品。两方面的结合,会使自己的发烧感受有新的突破。这跟什么秀才不秀才好象没有什么关系。
TOP
19#

我信神话 在 2006-5-2 1:21:58 发表的内容
平衡到一定程度的声音并不是时时低音隆隆,但当暴棚低音信息出现时(软件要过得去)有质有量的低音才给你带来震撼。


神话朋友说得有道理,这就是平衡的重要性。不仅低音,高音也同样如此,不是简单的把没有多少变化的发亮甚至刺耳的高音当作延伸好,其实真正的高音是准确的音色变化的保证,是声音线条轮廓的保证,在有高音乐器出来时,要有高质量的响应的高音表现,来展现出真实的高音质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