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 lab 分體SACD系統
上一次在MAXX徐公子家, EMM lab以秋風掃落葉之姿, 把MBL1611+1621打趴在地( 其實本來就放在地上...), 主人甚至說出 " EMM就像是全面升級的MBL一般 "的話來, 除了對面版和外觀的微詞之外, 主人完全滿意EMM的表現. 但以我自己的看法, MBL不是輸得那麼難看, 我認為MBL在二個方面還是保有一定的優勢 :
第一, 中高音的柔美和尾韻
第二, 最低頻的線條刻劃, 音樂性上並不至於兵敗如山倒.
但總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分辨好壞素質, 莫過於在自己的系統上仔細聽過才相信, 就這樣, EMM lab就到這來了.
數碼新貴EMM lab SACD開聲, 聲勢不凡
這一次有鑑於上一次都用Siltech搭配, 在韻味上並不是很合我個人的味口, 這一次特別用上MIT AC-2給DAC, 而Siltech Ruby hill給轉盤, 連結到前級ARC R2 MkII的訊號線選用MIT 旗艦 v1.1, 平衡輸出 ,阻抗放在low檔( 上一次是Siltech旗艦Compasslake ), 貳台之間的連結仍是EMM本身的光纖線, 預熱一小時, 好戲就上場了.
極為飽滿真實的聲音
從Propuis那張男中音第一個音出現, 就鼓足全力演出, 一點都不會拖泥帶水, 從中音域到最高音的強奏, 唱來輕鬆愉快, 一點都不會有憋氣或喘不過來的情況, 教堂的空間感很好, 背景的泛音共鳴相當清楚, 一點都不會交待不清, 在Waterlilly那張Bach無伴奏, 我們可以清楚聽到教堂的高度, 上一次在MAXX徐公子那邊聽到傲人的"高度", 再一次證明不是幻覺! 最精彩處在Stokowski/Rhapsody當弦樂排山倒海而出時, 那厚度一點都不會減少, 前後的景深極為精準. 深度以是另一項過人之處, 中低頻的量感佳, 從Starker/Virtuoso music for cello/DENON可以看到大師揮汗如雨用心的演出, 泛音充斥在整個空間, 當king Singer一出聲, 穩穩得站定不動, 吐氣聲和細節都相當優秀. 六位一起發出天籟之聲.
MIT, Siltech電源線伺後EMM lab, 韻味比全Siltech更上一層樓
輸出大小和音色的關係
當輸出放在99, 以前級調整音色時, 聲底最為飽滿, 氣勢最好, 但有一點衝, 當輸出轉為75時, 又失去原來的特色, 最後訂在90時有最迷人的音色, 也具備超級的爆發力.
直入後級
事實上EMMlab的輸出相當的高, 所以直入後級一點都沒有問題, 但當直入我的JADIS JA200時, 聲底變得更乾淨( 差5%), 但是厚度和氣韻失去許多(損失30%以上), 後來還是接回ARC R2 MkII前級比較妥當.
EMM lab優異的表現, 堪稱最佳數位訊源之一
有沒有不喜歡的地方呢? 我個人主觀的口味上, 當然有
我要先說明一個感覺, 當單獨聽EMM時, 說真的, 不太能找出什麼缺點, 在絕對主觀上我希望的方向 :
第一, 中高音的表現太直接, 這一點我不喜歡, 我喜歡的高音是會諉諉訴說, 一句一句向你頃訴的那種表現方式 ( 這算靡靡之音嗎? ), 這種直接的表現方式一向不是我的那杯茶. 但我知道這種聲音也為另一些前輩高手所喜, 不喜歡加湯加料的, 就是會喜愛這種表現, 單純是口味的選擇.
第二, 中高音有一點硬, 這一點我相信完全run好後應該會有進步.
和Basis+Graham +Benz Micro 系統比較
第一, 中音的質感直追LP系統, 那聲音的密度極高, 但我覺得高頻的尾韻還可以再飄逸一些, 如此一來, 人聲會更ㄋㄞ, 小提琴的尾韻也會更動人. 最強音時會覺得比較挽轉的表現, 不過數位系統我看可能還要再一陣子吧. ( 到時LP就可以扔了, 呵呵呵 )
第二, 低頻的質和量俱佳, 最低頻還有進步的空間, 我認為這一點可以靠電源線再進一步搭配改進, 當cello最低的那幾個音出現時, 會覺的最低音的泛音沒拉完的感覺 , 線條的清析度也還可以更好, 至於要用那一種電源線搭配會最好聲, 可能要用家來告訴我們了.
第三, 音場的羅列非常穩定, 即使大動態下也不會崩潰, 前後清清楚楚, 值的一提的是高度尤其優秀, 比之LP系統, 毫不遜色.
結論 : 飽滿成熟的聲音, 穩定的音場表現, 給它時間run, 再餵它好的電源線, EMM lab堪稱最佳數位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