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EMM LABS的一点话题 [复制链接]

查看: 14408|回复: 111
91#

台湾代理网页《EMM LABS亞柏利音響網》最新推出的关于DCC2解码器的介绍 (http://www.artistworld.com.tw/products/emmlabs/emmlabs_dcc2.htm)

DCC2具備作為單獨的轉換器或是轉換器加前及擴大機的運用彈性,

因此可以讓你減少一部分離式的前級、

緩衝級以及一對訊號線,

結果是更直接的訊號路徑,

當然也就表示與音樂本身更直接的連結了。



轉換器本身發展自已達化藝之境的DAC6e,當與任何一埠轉盤連接時,

輸入的PCM訊號會被立即轉換為5.6448MHz的DSD,在音質上的優勢則

早已被專業人士與音響迷所一致推崇。要將DCC2當作一部DSD轉換器

使用的話,很簡單用專業的OptiLink導線將它和我們的CDSD轉盤連上

就可以了, OptiLink還容許您使用DCC2的時計主機模式—好處是可以

徹底地消除Jitter,以取得CD與 SACD的最佳再生效果。


在類比方面呢?DCC2衍生自備受推崇的Switchman前級擴大機,它有兩

組類比及六組數位輸入,紅外線遙控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它驚人的

通透表現,這個特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那超精密(也是絕對與眾不同)

的音量控制,這個軟體控制的音量是在類比的範圍工作的,也因此得

以保留了原始訊號的解析度、純淨及完整。



主要配備及規格

兩聲道轉換 :

● PCM(44.1、48、88.2、96KHz)至類比。
● DSD至類比。

支援之數位輸入格式:

● AES/EBU(分別為兩個接頭及一個接頭)。
● SPDIF(同軸)。
● TosLink光纖。
● PCM經由ST玻璃光纖(AES格式)。
● SDIF-3(DSD) 及原始DSD。
● EMM OptiLink直接連至EMM Labs的轉盤。

類比輸入 :

● XLR平衡(可切換為非平衡)。
● RCA非平衡。

類比輸出 :

● 經前級輸出之訊號:平衡(XLR)及非平衡(RCA)。
● 不經前級輸出之訊號: 平衡(XLR)及非平衡(RCA)。
最后编辑musicwalker
TOP
92#

对上述失真--

能否容忍?君自己聆听感受感受,建议使用对比聆听;

灵魂失真将换回音响性的大幅提高。值不值得牺牲?自己取舍。
最后编辑musicwalker
TOP
93#

据此,俺大胆地比较有把握地预言:

emm Labs的CDSD與DCC2,在将PCM制式信号处理成5.6448MHz DSD制式时,对音乐神韵和音乐灵魂的失真度肯定不小!
TOP
94#

王2麻子在其帖子《今天听了emm labs》(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90929&page=2 )之中提到:

“本以外卖音响的地方软件应该比较齐全,所以就没带软件过去,结果到了才发现基本都是口水碟比较多,自己熟悉的没几张,所以听感的对比就打了点折扣。”

现在请您思考--该卖emm labs的地方,所配备的软件,基本都是口水碟比较多,却不配备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正版软件。试问:这是何故?
TOP
95#

台湾骚友的评论
emm vs dcs
emm vs mbl...
http://www.ampm.club.tw/forum/topic.asp?TOPIC_ID=10380&whichpage=5
最后编辑scfan
TOP
96#

scfan 在 2006-5-17 8:14:44 发表的内容
台湾骚友的评论
emm vs dcs
emm vs mbl...
http://www.ampm.club.tw/forum/topic.asp?TOPIC_ID=10380&whichpage=5


俺上不了上述链接,估计是网络问题,去它NND互联网管制!

能否请scfan兄下载有关内容在此贴出?或者请scfan兄摘要转述也行?
TOP
97#

顶……
TOP
98#

殘酷的比試(六)-- 科技新貴火拼黑金二老

SACD界的新貴, EMM lab的分體系統, 在數位腳步一日千里的今天, 直接挑戰傳統CD系統的霸主之一 MBL 1611+1621, 主人原來有意將系統更上一層樓, 前前後後來過的數位系統不可勝數, 但都不能完全讓主人滿意, 原因是除了本身的要求極高, 太座也是金耳一族, 不是百分之一百能讓家人滿意的器材, 是進不了門的.....
超級新貴EMM lab分體SACD系統


比試的系統以Wilson Audio MAXX 為主體的系統, 分析力高, 延伸可以說相當的好, 中低音的速度在Gryphon的摧殘之下, 有如電光火石, 而為了Gryphon和MBL 6010D中高音比較暗的問題, 主人又花費上百萬的Siltech補強, 終於是魚與熊掌兼得. 上一次在音響展的EMM lab給主人留下相當不錯的印象, 於是有了這一次EMM和MBL的對決戲碼. 比試時, 轉盤部份用上Siltech Ruby Hill, 而DA的部份則用上Siltech的旗艦Ruby Moutain電源線, MBL用的是Siltech的數位線, 而EMM用的是四合一的光纖.

比試的主戰場, MBL群和Wilson MAXX


好真實的聲音
一點都不保留, 聲音的密度很高, 迎面而來的是極佳的現場感, 謝霖的小提琴不但清楚, 動態也是相當得凌厲, 樂團的羅列一絲不苟, 從左到右, 穩穩得站在當地不動, 很重要的是中低頻的權威感更勝MBL數分, 要知道, MBL素以最佳中低頻表現著稱!!! 在EMM 之前, 完全沒有還手的地方 , 我們再換到蔡琴的風鈴, 極為真實, 從每一個位置都不含糊, 應該說每一發聲點都很清楚, 不會有"混過去" 的感覺, MBL的高頻比較暗, 或是如主人所說的柔美, 聲底比較"ㄋㄞ", 這一點是MBL1611+1621唯一以可以說佔上風的地方, 尾韻的搖逸的程度仍然相當出色, 中頻的厚度二者不分上下, 中低頻EMM lab 大幅度領先, 不論是量感或是凝聚的程度.

EMMlab以光纖連接, 可以7公尺不損耗, 不過, 據最新消息有新的取代光纖更為好聲


音場的規模從左到右都非常平均, 深度十分出色, 而我最重視的'高度" 一項, EMM lab表現完全可圈可點, 在Stokowski/Rapsody/RCA那張的弦樂群排山倒海而出, 一片渾然天成的弦樂海仆面而來, 能量凝聚不散, 十分了得, MBL的音場比較後退, 屬於表現比較文雅的聲底, 這一點上, 用家本身的選擇就十分重要了.
DAC上用了Siltech旗艦電源線Ruby Moutain, 轉盤上用Ruby Hill


結論 : 十分真實的表現, 人物或樂器真實的呈現在你的面前, 不會有修飾或做作, 中低音的質或量都十分出色, 飽滿的中音和充份的能量感, 讓聲音十分的活潑, 中高音比較直接, 這一點而言, 我認為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會喜歡 , 音場十分穩定而出色, 即使在蔡琴第八首大鼓的敲擊或是管弦樂的齊奏下( Rhapsody/RCA, Bach/Violin concerto /Philip24bit ), 仍然不虞潰散, 十分難得, 這是目前最佳的數位訊源系統之一, 值得大家留意

註 : 很多網兄來問我比試的結果, 其實考慮換機的不是我, 我只是去學習著聽好聲音,
倒是我可以用一段主人自己說的話, 當做註腳 :
" 我很喜歡MBL的聲音所以買下它, 但EMM lab有如MBL的超級升級版, MBL什麼時後要出SACD呢?"
MBL什麼時後會推出SACD呢?後面的孔都留好了, 應該快了吧
TOP
99#

EMM lab 分體SACD系統

上一次在MAXX徐公子家, EMM lab以秋風掃落葉之姿, 把MBL1611+1621打趴在地( 其實本來就放在地上...), 主人甚至說出 " EMM就像是全面升級的MBL一般 "的話來, 除了對面版和外觀的微詞之外, 主人完全滿意EMM的表現. 但以我自己的看法, MBL不是輸得那麼難看, 我認為MBL在二個方面還是保有一定的優勢 :
第一, 中高音的柔美和尾韻
第二, 最低頻的線條刻劃, 音樂性上並不至於兵敗如山倒.
但總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分辨好壞素質, 莫過於在自己的系統上仔細聽過才相信, 就這樣, EMM lab就到這來了.

數碼新貴EMM lab SACD開聲, 聲勢不凡


這一次有鑑於上一次都用Siltech搭配, 在韻味上並不是很合我個人的味口, 這一次特別用上MIT AC-2給DAC, 而Siltech Ruby hill給轉盤, 連結到前級ARC R2 MkII的訊號線選用MIT 旗艦 v1.1, 平衡輸出 ,阻抗放在low檔( 上一次是Siltech旗艦Compasslake ), 貳台之間的連結仍是EMM本身的光纖線, 預熱一小時, 好戲就上場了.

極為飽滿真實的聲音
從Propuis那張男中音第一個音出現, 就鼓足全力演出, 一點都不會拖泥帶水, 從中音域到最高音的強奏, 唱來輕鬆愉快, 一點都不會有憋氣或喘不過來的情況, 教堂的空間感很好, 背景的泛音共鳴相當清楚, 一點都不會交待不清, 在Waterlilly那張Bach無伴奏, 我們可以清楚聽到教堂的高度, 上一次在MAXX徐公子那邊聽到傲人的"高度", 再一次證明不是幻覺! 最精彩處在Stokowski/Rhapsody當弦樂排山倒海而出時, 那厚度一點都不會減少, 前後的景深極為精準. 深度以是另一項過人之處, 中低頻的量感佳, 從Starker/Virtuoso music for cello/DENON可以看到大師揮汗如雨用心的演出, 泛音充斥在整個空間, 當king Singer一出聲, 穩穩得站定不動, 吐氣聲和細節都相當優秀. 六位一起發出天籟之聲.

MIT, Siltech電源線伺後EMM lab, 韻味比全Siltech更上一層樓


輸出大小和音色的關係
當輸出放在99, 以前級調整音色時, 聲底最為飽滿, 氣勢最好, 但有一點衝, 當輸出轉為75時, 又失去原來的特色, 最後訂在90時有最迷人的音色, 也具備超級的爆發力.

直入後級
事實上EMMlab的輸出相當的高, 所以直入後級一點都沒有問題, 但當直入我的JADIS JA200時, 聲底變得更乾淨( 差5%), 但是厚度和氣韻失去許多(損失30%以上), 後來還是接回ARC R2 MkII前級比較妥當.

EMM lab優異的表現, 堪稱最佳數位訊源之一


有沒有不喜歡的地方呢? 我個人主觀的口味上, 當然有
我要先說明一個感覺, 當單獨聽EMM時, 說真的, 不太能找出什麼缺點, 在絕對主觀上我希望的方向 :
第一, 中高音的表現太直接, 這一點我不喜歡, 我喜歡的高音是會諉諉訴說, 一句一句向你頃訴的那種表現方式 ( 這算靡靡之音嗎?  ), 這種直接的表現方式一向不是我的那杯茶. 但我知道這種聲音也為另一些前輩高手所喜, 不喜歡加湯加料的, 就是會喜愛這種表現, 單純是口味的選擇.
第二, 中高音有一點硬, 這一點我相信完全run好後應該會有進步.

和Basis+Graham +Benz Micro 系統比較
第一, 中音的質感直追LP系統, 那聲音的密度極高, 但我覺得高頻的尾韻還可以再飄逸一些, 如此一來, 人聲會更ㄋㄞ, 小提琴的尾韻也會更動人. 最強音時會覺得比較挽轉的表現, 不過數位系統我看可能還要再一陣子吧. ( 到時LP就可以扔了, 呵呵呵 )
第二, 低頻的質和量俱佳, 最低頻還有進步的空間, 我認為這一點可以靠電源線再進一步搭配改進, 當cello最低的那幾個音出現時, 會覺的最低音的泛音沒拉完的感覺 , 線條的清析度也還可以更好, 至於要用那一種電源線搭配會最好聲, 可能要用家來告訴我們了.
第三, 音場的羅列非常穩定, 即使大動態下也不會崩潰, 前後清清楚楚, 值的一提的是高度尤其優秀, 比之LP系統, 毫不遜色.

結論 : 飽滿成熟的聲音, 穩定的音場表現, 給它時間run, 再餵它好的電源線, EMM lab堪稱最佳數位訊源之一
TOP
100#

友站MYAV,DENT兄的比較,有正面與負面的評語,網兄可列入參考之一.

EMM labs vs dCS
剛剛花了3個小時仔細聽了兩套系統的差異,EMM labs以一半的價位越級挑戰數位王座盤據已久的dCS,很可惜在我的系統及個人主觀判定下略遜一籌,在細節與聲音尾韻變化上,EMM labs稍嫌直接,有點一筆帶過的缺憾,然中頻韻味則與dCS各勝擅場,高頻延伸五分五分,低頻解析與結棍程度則dCS勝出,人聲韻味各有千秋,依個人品味不分勝負,音場寬深也打成平手,整體聽感EMM labs重量感稍差,透明感略遜一籌,然聲音較輕柔婉轉,那一種好聽可能沒有定論,然AB test雖不一定客觀,但在同一時空環境下依舊會殘酷的分出高下,若非直接與dCS相比,很難挑出EMM labs有甚麼不好,只是dCS確實做到一些EMM labs做不到的地方,以上僅為個人系統所得結論,若換一套系統相比得到完全相反結果也不足為奇,從c/p值的眼光看,EMM labs很值得要求高的用家一聽.

ps:線材完全相同,因為做AB test,不過未替EMM labs花時間搭配線材此點稍嫌不公,限於時間,只得將就

待eardoctor兄聽過之後當有不同見解

參考器材:

speakers:Wilson audio Maxx II
speaker cableransparent reference
power amps:Mark Levinson No.33XL
interconnect cable:Siltech Compass Lake
pre amp:Halcro dm10
DA to preamp cable:Siltech Fobes Lake
power cord:Siltech Ruby Mountain for pre amp
Siltech Ruby Hill for DA & turntable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