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CD、DVD-Audio與SACD誰優?LP與數位軟體誰好聽? [复制链接]

查看: 1571|回复: 2
1#
CD、DVD-Audio與SACD誰優?LP與數位軟體誰好聽?

隨便找一位音響迷來問﹐到底是CD的聲音好?還是LP(Long Play)唱片的聲音好?我可以猜得到答案應該是:在某些方面LP聲音比較好﹐某些方面CD比較好。如果我再問:CD的聲音好?還是DVD-Audio、或SACD好?我想絕大部分的音響迷一定會回答DVD-Audio或SACD比較好。要是更進一步問:到底是DVD-Audio比較好還是SACD比較好?此時的答案可能就不那麼肯定了﹐有人會說DVD-Audio的聲音比較好﹔有人則認為SACD的聲音比較好。

真理只有一個
以上的答案到底是對?還是錯?還是有部分是對了?有部分是錯的?老實說﹐以上答案的對錯與否可以分成二個層面來探討﹐如果以感性或純聽感的層面來看﹐音響迷各有其支持的音樂軟體格式﹐LP迷絕對死命支持LP的聲音好過一切﹐
DVD-Audio的支持者也信誓旦旦的說這種格式好過SACD﹐而SACD的支持者當然也不甘示弱﹐肯定SACD的聲音聽起來更自然﹐更真實。但是﹐如果我們以純技術、純理性的角度來看﹐則真理只有一個﹐在上述這些音樂軟體格式中﹐一定只有一種是最優的﹐不會有模稜二可的答案。
為了找出真理﹐許多人做過各種聽感、儀器測試實驗﹐網路上也有不少成果公佈﹐我所讀過的幾篇相關報告中﹐以澳洲Christine Tham所做的測試實驗最具說服力。以下我就以他的實驗結果為核心﹐讓大部份以感性作為判斷依據的音響迷了解﹐這幾種不同的音樂軟體格式用儀器來測試時﹐到底有什麼不同的數據。

以Diana Krall的唱片為樣本
首先我們先說數位軟體格式之間的異同﹐也就是CD、DVD-Audio、SACD之間的不同。Christine Tham舉最近一般人都可以買到的一張軟體為例﹐那就是Diana Krall「The Look of Love」(Verve唱片)。測試時就採用「The Look of Love」(二聲道)這首歌為樣本。為何舉這張軟體為例呢?第一個原因是這張軟體三種數位版本都有﹐方便比較。第二個原因是據他所知(唱片公司的人告知)﹐這張唱片從頭到尾都是以「類比」錄音設備錄製而成﹐最後才轉成各種數位格式。如果純粹以類比轉數位的觀點來看﹐純類比錄製的母帶對CD、DVD-Audio或SACD都一樣公平﹐也就是立足點相同。同時﹐唱片公司的人也告訴他﹐轉成DVD-Audio與SACD時都是用同一捲類比母帶﹐這樣更增加了比較的客觀性。
為了便於測試﹐一切都以電腦來分析(內裝Audiotrak Prodigy 7.1音效卡)。而為了能夠讓電腦分析音樂資料﹐不管是CD或DVD-Audio、SACD的訊號都是從音響器材的類比輸出取得﹐再以電腦音樂編輯軟體Fasoft’s n-Track Studio 、Cool Edit或Exact Audio Copy轉換成測試時所需的格式﹐例如96/24格式﹐或32bit Floating Point。音響器材則有Denon AVC-A1SE+﹐Sony SCD-XA777ES SACD播放機、Panasonic DVD-RP82 DVD-A/V播放機、Denon DVD-2200兼容機等。

並非使用專業測試儀器﹐但無損大方向
在此讀者們一定有一個疑問:這些器材的可信度高嗎?電腦音效卡的優劣也一定會影響測試精準。沒錯﹐這樣的懷疑是合理的﹐不過此處的測試並非求取最高精確程度﹐而是想得到共同的走向與結果﹐因此我們不必太在意於他所使用的是否專業測試儀器。
有關電腦轉換時的技術問題﹐假若您是電腦行家﹐又喜歡用電腦來錄製各種音樂﹐我相信您對這些編輯軟體一定很熟悉。如果您不是電腦行家﹐也從來不在電腦上玩音樂﹐您也沒必要了解這些音樂編輯軟體﹐只要了解其中過程以及最後結果就可以了。為了慎重起見﹐Christine Tham前後共做了三次﹐並在2004年先後發表了三篇文章﹐內中圖(測試圖)文並茂﹐不過我只濃縮其中結論﹐對詳情有興趣的人不妨上網查看原文。假若讀者們對SACD與DVD-Audio誰優還有興趣﹐可以參考論壇第191期「DVD-Audio vs SACD﹐到底何者才是音質冠軍」﹐內中有更學術性的比較。
從頻譜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看到DVD-Audio與SACD在22kHz以上的音樂資訊含量都遠超過CD﹐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CD的原始取樣規格只有16bit/44.1kHz﹐理論上22kHz以上是不會有音樂訊號的﹐只會有一些微弱的噪音訊號﹐這些噪音訊號可能是來自於重播器材或錄製器材、音效卡等。而無論是SACD或DVD-Audio﹐其原始取樣規格都遠高於CD﹐因此音樂訊號可以一直延伸到22kHz以上到36kHz﹐甚至更高頻域(視取樣規格而有不同)。

SACD的超高頻域噪音含量較高﹐但動態較大
再來﹐從頻譜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SACD在超高頻(35kHz)以上的頻域中﹐其噪音含量多於DVD Audio。而CD則是因為22kHz以上頻域就被濾掉了﹐因此不會有超高頻噪音的問題。或許有用過SACD唱盤的人會發現﹐有些廠牌會在背板上加裝超高頻濾波開關﹐其用途就在於濾除這些超高頻噪音。也因為DVD-Audio的超高頻噪音含量少過SACD﹐因此當小音量聆聽時﹐DVD-Audio的聲音純度可能會勝過SACD。最後談到動態/壓縮比較﹐測試中顯示﹐CD的壓縮幅度最大﹐DVD-Audio次之﹐SACD壓縮幅度最小。換句話說﹐SACD的動態是三者之中最大者。
以上所言都是測試分析﹐並非人耳實際聆聽所得結果。或許您會懷疑﹐上述測試結果與人耳聆聽經驗能夠一致嗎?甚至﹐您可能會懷疑:人耳的頻率響應最高只到20kHz﹐超過20kHz的音樂訊號我們聽得到嗎?就算聽得到﹐對音樂的聽感有什麼影響?甚至:音響器材能夠再生超過20kHz的頻域嗎?首先我要回答﹐根據我自己的實測經驗﹐我無法聽到20kHz的頻域﹐更不要說高達30kHz、40kHz的頻域﹐我猜大部分人也跟我一樣﹐無法聽到那麼高頻域的聲音。再來﹐我要說﹐音響器材絕對可以再生超過20kHz的頻域﹐擴大機可以到達100kHz沒問題﹐喇叭一般都可以到達20kHz以上﹐更優者還可以到達50kHz。至於數位訊源﹐CD在22kHz以上就全部濾除﹐SACD與DVD-Audio則毫無疑問可以達到100kHz左右(視取樣頻率而定)。

20kHz以上人耳雖聽不到﹐但卻會影響聽感
雖然人耳無法聽到20kHz以上的頻域﹐但這並不代表20kHz以上頻域的有無對20kHz以下的頻域毫無關聯或毫無影響。許多人都認為如果20kHz以上還存在著音樂訊號﹐將會有助於20kHz以內音樂的好聽﹐這也是SACD或DVD-Audio要將再生頻域拓展至將近100kHz的原因。有關這個問題﹐擴大機設計大師Nelson Pass曾說過一段話﹐可以作為您的參考。他說人耳雖然無法聽到超過20kHz以上的頻率﹐但是20kHz以上頻率的延伸滾降卻會影響到20kHz以內的相位失真與頻率強度。例如﹐如果在30kHz處開始每八度衰減6dB﹐就會在10kHz處產生9度的相位落後﹐以及0.5dB的強度衰減。此外﹐他也說人耳雖然對20kHz以上的頻率響應不敏感﹐但是對於相位失真卻很敏感﹐即使是很小的相位失真也會影響到音樂的傳真程度。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人耳無法聽到20kHz以上的頻域﹐就否定20kHz以上頻域存在的價值。

SACD與DVD-Audio肯定好過CD
至此﹐可以初步的做個結論:無論是SACD或DVD-Audio﹐其聲音表現都好過CD(撇開器材因素不談)。再者﹐SACD或DVD-Audio都會各有其簇擁者﹐因為這二種音樂格式都有其優缺點﹐其中SACD的超高頻域噪音較多﹐不過其動態範圍也較大。不過﹐在實際使用中﹐SACD或DVD-Audio本身器材的好壞恐怕會凌駕於它們本身的優缺點。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用優質的DVD-Audio播放機來與一般的SACD唱盤做比較﹐可能DVD-Audio會大獲全勝。反之亦然。
此外﹐目前許多歐美製造的SACD唱盤都刻意只採用二聲道﹐而且不含視訊部分﹐這樣的做法是要避免多聲道線路與視訊線路所產生的干擾。而大部分DVD-Audio播放機則包含多聲道與視訊﹐這在噪音的干擾上會大過只有二聲道的SACD唱盤。到底您要求的是純二聲道音樂?還是多聲道、視訊功能?我想這也會影響播放音樂的表現。也就是因為高價SACD唱盤純粹只用在二聲道音樂的播放﹐所以更為音響迷所青睞﹐這也是目前SACD在音響界支持度比較高的原因。

有些SACD軟體血統並不純正
不過﹐在此要提醒您﹐早期甚至現在﹐仍然有許多SACD軟體在錄製的過程中﹐不得不先轉成PCM數位訊號﹐最後再轉回DSD數位訊號﹐甚至還有許多SACD軟體根本就是拿PCM數位母帶來製造的。像這類的SACD軟體並非「純正」的SACD軟體﹐一定會影響到您對SACD軟體的錄音效果評價。
到底您是要買SACD唱盤比較有未來性呢?還是DVD-Audio播放機好?答案很清楚﹐如果您只喜歡聽二聲道音樂﹐SACD唱盤可能是優先選擇。假若您堅持還要有多聲道、視訊功能﹐那麼SACD播放機與DVD-Audio播放機甚至兼容機都可選擇。假若您考量到軟體的多寡﹐目前SACD軟體的種類多過DVD-Audio﹐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二者在一般唱片行都沒有太多的曲目可供選擇﹐您最好是上網購買。至於SACD與DVD-Audio到底未來前途如何?我想您不必考慮那麼遠﹐您只需要把SACD或DVD-Audio當作與LP一樣的優質音樂軟體格式就好了。說不定﹐未來會有藍光雷射音樂軟體取代SACD或DVD-Audio﹔說不定﹐DVD-Audio與SACD、LP這三者都會成為挑剔音響迷的最愛﹐關鍵就在於您喜歡的是類比格式或者數位格式。

LP唱片比數位軟體更好嗎?
Christine Tham不僅比較了CD、SACD、DVD-Audio三種數位格式﹐他也比較了LP與數位音樂軟體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同樣的﹐他也是藉助電腦的錄製與分析﹐雖然內中揭露的結果大部分都是LP迷或音響迷早已知曉者﹐不過他在測試分析中﹐告訴您「事情為何會這樣?」﹐這才是真正有趣之處。
通常﹐一般人對LP唱片的負面觀感來自以下幾項:一、表面雜音影響訊躁比。二、動態範圍受限。三、頻寬有限。四、因振動而引起的音染太高。五、保養不易﹐容易損壞生霉。六、因調整功力高低而影響聲音表現。這六項負面觀感中﹐第四項無解﹐無論唱頭、唱臂、唱盤做得再好﹐這三者結合之後﹐一定會有因振動而引起的音染﹐優劣之間僅在於程度的不同而已。而第五項有賴使用者的維護﹐只要小心維持空氣溼度﹐加上唱片清潔工具﹐問題應該可以解決大半。至於第六項則是LP最迷人之處﹐也是LP迷可以誇耀之處﹐調整功力越高﹐您就可以聽到越好的音樂表現﹐這不僅可以帶來美妙的聆樂快樂﹐還可以得到成就感。所以﹐第六項對真正的LP迷而言根本不是負數﹐而是正數。

五張LP唱片做比較
以下﹐我們要討論的其實就是前面三項﹐這三項都攸關聲音表現的優劣好壞﹐也是LP迷之所以死抱LP唱片不放的關鍵要素。同樣的﹐Christine Tham仍然以他的電腦作為數位錄音與分析﹐另外還加上他的LP系統﹐他使用的LP系統只能算是「平價」系統﹐唱盤是Rega P3﹐唱頭為Dynavector DV-20xL﹐唱頭放大器是Dynavector P-75。至於拿來與CD或DVD-Audio、SACD比較用的LP唱片則選了五張﹐都是二手貨﹐分別為「火戰車」(Vangelis)、「Café Bleu」(The Style Council)、「What’s New」(Linda Ronstadt)、「I Robot」(The Alan Parsons Project)、「Avalon」(Roxy Music)。測試前﹐他先用VPI唱片清洗機將唱片洗乾淨﹐然後透過自己的Denon擴大機類比輸出﹐將LP的音樂訊號以電腦轉製成24/96數位格式﹐用來與相同的數位軟體做比較。
他首先比較的是Noise Floor噪音底層的高低﹐Noise Floor也就是最小聲之處。對LP而言﹐由於有針尖與唱片溝槽接觸的摩擦噪音﹐還有唱片本身的炒豆子雜音﹐因此在這方面不用說﹐LP一定輸給數位軟體。我想所有的人都會這樣想。沒錯﹐如果以一般的訊噪比或動態範圍的定義來看噪音底層﹐LP的確不如數位軟體。可是﹐當他更進一步分析時﹐卻發現事實並不是如此﹐就以「火戰車」為例﹐LP在500Hz以下的頻域噪音的確比數位軟體還大﹐那是因為炒豆子雜音與溝槽摩擦雜音所致。可是﹐從2kHz-10kHz之間﹐LP的噪音底層實測值為-96dB﹐遠低於數位軟體的-88dB(數值越大表示噪音越低)。這代表什麼意義呢?代表當實際聆聽LP時﹐聆聽者所真正感受到的動態範圍還比CD更大﹐這樣的結果恐怕不是CD迷所能夠接受的。

理論值與實際聆聽大不相同
一般人總是以為數位軟體的訊躁比高達96dB甚至100dB以上﹐動態範圍也是那麼高﹐而LP所標示的動態範圍總是幾十dB而已﹐二者之間的勝負很清楚。可是﹐數位軟體的那些高訊噪比或高動態範圍僅是「理論值」而已﹐實際測試時﹐數位軟體的噪音底層竟然不如LP低。此外﹐LP的動態範圍也不是那麼不堪﹐事實上它只是在500Hz以下受到先天噪音的影響﹐500Hz以上問題並不大。這也是為什麼有LP迷總是說他們可以聽到比CD更多的微弱細節的原因之一﹐因為LP的噪音底層比數位軟體更低。或許您會懷疑﹐難道LP唱片那些雜音不會遮蓋音樂細節嗎?有些人的耳朵(或大腦)對這些規律性的雜音噪音有自動濾除的功能﹐這也讓LP迷可以聽到更多的音樂細節與「實際上」更大的動態範圍。

相對動態LP勝過數位軟體
為了更進一步確認LP的實際聆聽動態範圍﹐Christine Tham一小段一小段逐一比對﹐發現如果論最大聲與噪音底層之間的範圍(一般所謂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數位軟體的確大過LP。但是若論取任一個波形上的二點來做dB的強度比較(他所謂的相對動態Relative Dynamic)﹐則LP勝過數位軟體。或許讀者們不了解這二者之間的差別﹐簡單的說就是:當我們聆聽音樂時﹐並不是隨時都在聽音樂最大聲與最小聲之間的動態範圍﹐一般人也不會將音量開大很大來聽﹐所以理論值的動態範圍並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隨時聽到的「相對動態」﹐這才是讓音樂活生生的重要來源。在相對動態方面﹐LP的表現勝過數位軟體﹐這也是許多LP迷並不覺得CD動態範圍勝過LP的奧秘所在。
接下來談到頻率響應。一般而言﹐LP的頻率響應受限於唱針針尖的細小程度﹐針尖越細﹐所能再生的頻率越高﹐反之就越低。在極高頻方面﹐一般唱針大概都不超過20kHz(四聲道時代的柴田針尖可達更高頻域)。而在極低方面﹐LP唱盤更受限於唱片本身的彎曲、唱臂與唱針的共振頻率等因素﹐使得LP唱盤系統無法再生低於10Hz以下的頻域。而就數位軟體而言﹐最低可以到0Hz﹐最高可以到96kHz﹐就算是最不濟的CD﹐其高頻端也可以到達22kHz。因此﹐在頻率響應方面﹐LP是不是注定要吃癟呢?

LP頻寬不輸給數位軟體
其實不然。在頻譜分析下﹐LP的頻率響應經常都在25kHz以上﹐有些竟然可以高達48kHz。那些超高頻域內的訊號都是音樂訊號嗎?不盡然﹐可以料想到的是很多都是諧波失真﹐這些超高頻域的諧波失真可能也是LP唱盤系統「特殊音色」的來源。不過﹐盡管有許多諧波失真﹐但也不能排除內中仍然有音樂訊號(樂器的泛音)在內﹐這或許也是LP聽起來樂器質感特別好(尤其是小提琴)的原因之一。與CD相較﹐CD的頻率響應在22kHz處就已經完全濾除﹐在22kHz以上的頻譜中並沒有任何訊號。換句話說﹐若要論高端頻寬﹐LP超過CD太多。至於DVD-Audio與SACD﹐由於其頻寬比CD更寬﹐因此在這方面比較接近LP。至於低端頻寬﹐LP受限於刻片以及共振問題﹐在實際聆聽時談論20Hz以下頻寬是毫無意義的。

LP迷一吐胸中怨氣
看到這裡﹐我想許多LP迷應該可以一吐胸中怨氣:原來在實際聆聽時﹐LP唱片所發出的噪音與雜音並不會對音樂的好聽與否造成太大的影響﹔原來實際聆聽時﹐LP唱片可以聽到比數位軟體更大的相對動態範圍﹐難怪LP聽起來就是充滿活生感﹔原來實際聆聽時﹐LP的頻寬竟然可以超過數位軟體﹐難怪樂器或人聲的質感那麼真實。
在一吐胸中怨氣的同時﹐LP迷也要體認一項事實﹐那就是LP的失真源多過數位軟體﹐每一部唱盤﹐每一支唱臂﹐每一個唱頭﹐每一次的調整﹐甚至每一張LP唱片的彎曲程度都會導致不同的失真。將這些失真以不同的組合呈現﹐可能就是每套LP唱盤系統獨特的聲音個性來源。在LP領域之中﹐追求高精確性與低失真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反而﹐如何「創造」出好聽的聲音才是LP迷真正比功夫的擂台。
CD、DVD-Audio、SACD這三者誰優?我想答案早已很清楚。LP系統與數位軟體哪種好聽?答案也告訴您了。終究﹐我還是要提醒您:讓數位的歸數位﹐類比的歸類比﹐這樣每位音響迷就能各取所需、各得所愛了。
分享 转发
TOP
2#

说出了LP迷的心声
TOP
3#

能够讲实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