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近听了一张叫做《蒙古天籁》的发烧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794|回复: 7
1#
老几:音乐“原生态”,支持尝试反对做大
http://ent.QQ.com   2006年04月19日 17:52   明星BIGSTAR    
年初的时候,曾有朋友问:“你觉得今年的流行音乐走向会是怎么样的?还会是R&B和嘻哈曲风为主么?”当时正是《吉祥三宝》大火特火的时候,于是我随口回答:“估计今年会流行民族风。”
这也只是一猜而已,原本是依据华语音乐人们一贯喜欢跟风的表现而做的推论。不过,根据最近的音乐走向来看,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即便不是完全准确,也算有几分道理。
据说,由于受到《吉祥三宝》流行的启示,今年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特别设置了原生态组;以翻唱新疆民歌走红的刀郎 ,最近刚刚复出,而此次复出的主打作品也是蒙古音乐;而经过“花儿抄袭”事件之后,也开始有专家公开呼吁音乐人们把注意力移向民族音乐,因为“抄别人创作的是抄袭,但是你吸取民间音乐的养分不算抄袭……”
不管这话说得是否准确,总之,跟“民族音乐”的风,则没有理由不支持。不过,在跟风的过程中,似乎也有一个“度”的问题需要音乐人三思。
民族音乐是一个宝库,这是大家公认的,如何发掘、利用好这个宝库,则是一门学问。在这方面,崔健、已经去世的高枫、郑钧……都曾经有过比较成功的尝试。
最近听了一张叫做《蒙古天籁》的发烧唱片,是一位蒙族女歌手莫尔根的作品。唱片没有象多数发烧碟一样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而是选择了蒙古韵味十足的相对冷僻的歌曲。除了蒙族创作人的原创作品,也有收集整理后的蒙古民歌,比较特别的是其中居然还有一首翻译成蒙语的台湾流行歌曲:许常德的《独角戏》。原本在看到曲目的时候很诧异,不知道阴柔的台湾流行歌曲翻译成蒙语会是什么味道。听完之后,感觉还不错,没有想象中那么别扭,反倒有一种特别的听觉效果——音乐,果然是相通的。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的莫尔根,声音是蒙族歌手特有的雄浑宽广,而又多了一份那种“打磨”过后的具有专业水准的细腻与圆润。歌曲的伴奏也没有为了配合蒙古音乐的主题而一味采用马头琴之类的蒙古乐器,如《蒙古摇篮曲》,从头到尾只有一把吉他,为唱片增加了许多流行元素,制作理念颇有几分“随缘说法”的境界。
整张唱片一共12首歌曲,四首蒙语,四首蒙、汉语演唱,四首汉语,不偏不倚,三分天下。蒙、汉两族的歌迷群体都照顾到了。
该唱片的制作人张忠庆先生透露,这张“还没有来得及做什么宣传的唱片”反响很不错!果真如此,想必是市场对勇于创新者的一种“善报”。
一味坚持“原生态”,坚持固有的音乐文化形态,看起来是保有原来文化的最主要的手段,却无法对这种音乐形态进行传承与发展。
如果发声方法,演唱技巧,旋律调式,以及歌曲的内容,都坚持十足“原生态”的话,歌曲所表达的先人的情绪与生存状态,毕竟离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比较遥远,很难让现在的人们产生发自心底的共鸣。正如古老的水车、繁复而精美的手工刺绣,偶然欣赏一下没有问题,拿来日常消费则不太现实。
希望这股“民族风”能刮得时间长久一些,音乐人们多点尝试,让我们的音乐产品更加丰富、多元一些。
[upload=jpg]Upload/20064211313346076.jpg[/upload]

http://www.hifi168.com/music/Mengguyaolanqu2.mp3
最后编辑吉祥如意
分享 转发
TOP
2#

不知哪家公司出的?哪里可以试听?
TOP
3#

我不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动听的蒙古女声唱片,出唱片的总爱夸夸其谈!一点都不谦虚!
TOP
4#

明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蒙古女人来翻唱蒙古的音乐而已,当然它确实比现在某些翻唱的冷饭更别具味道,最重要的是它确实是民族音乐!
TOP
5#

网上有试听,一听就决定买了,比炒冷饭的那些发烧碟好出N倍.
TOP
6#

阿龙 在 2006-4-21 8:09:00 发表的内容
网上有试听,一听就决定买了,比炒冷饭的那些发烧碟好出N倍.


真的?蒙古的女声,之前我还是很喜欢德德玛的
TOP
7#

这张到可以试试,MM也漂亮,以前有过张什么乌娜的蒙古歌手的碟也被音像技术等书介绍的昏天暗地,其实感觉一塌糊涂,那个什么乌娜的人长的像陀屎,唱的像是丧歌,太恶心了,我放在网上都卖不出去,后来送掉了.
TOP
8#

没后悔买这CD,值得一听,不过,第11轨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味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