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杂谈(转贴) [复制链接]

查看: 1877|回复: 4
1#
原作者:昌黎
**********************************************************
无论多么尖端的监听设备,有一百个不同的品牌可能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声音风格,那个是真那个是假?同一张曲谱,一百个演唱家、演奏家就可能演示出一百种不同的风格味道,那个是真那个是假?
忽然想起吴道子作画
苏子有言“……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真,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厘。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艺术讲求神形兼备。        
在音乐重播过程中也是讲求神形兼备的。单纯技术手段、技术指标解决形似,(调校者)艺术文化修养决定神似。前者尚可学步,后者殊为道远……
美、日科技发达,技术手段领先,往往在技术指标上,做足文章,能够制造出使人叹为观止的HI-END器材!但若论及欧洲古典音乐中重播中的神似,往往都还有未尽如人意之处,得其形者比比皆是,得其神者,寥若晨星。
人类(当然还有其他动物)对声音的感知,也远远不是用我们目前的仪器都能够解释的,就是“仿生学”也仅仅开始起步。无论多么先进的音响设计,最终还是要过耳朵测试这一关。
************************************************************************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
片面追求技术指标,也许就单个音符而言,可以将其表现的比较准确,但弄不好势必将这些音符之间一一割裂开来——这差距当然是微小的,但我们却是可以感知的。
在现场聆听中,每个音符往往也都是清晰的,但他们的连续性却往往是非常好的,各音符之间、各声部之间都有比较好的融合度和连接性,而这恰恰是我们许多音响重播中所欠缺的。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细腻的表情、音乐的韵味往往要从这里体现出来。
举个也许是不算恰当的例子。我们说小克莱伯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交响曲好,可好在哪里?论清晰度、高低频、动态什么的许多录音它都赶不上,但那节奏感是非常好的,有如巴西人脚下的盘球过人,极度流畅而毫不迟滞,音乐原本该有的韵味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音乐实际重播中,我们根本目的是寻求与大师们心灵上的对话与沟通,体验大师们的情感和心境,而非是去挑剔那木管模仿的鸟鸣是否像真正的鸟儿叫。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套设备能够完全重现真正的现场。在当今数码音响设备中,片面追求技术保真必然是死路一条,就现今技术水平,无论分割率多么高都难以完全消除那固有的数码味,怎么办,后处理是必然的。
有时降低一点动态、每个声部稍稍含蓄点(尤其是高频部分,何况倒金字塔才叫平衡吧)、增加点融合度等等反而容易使我们捕捉到更加细微的情绪和感情变化,演唱者、演奏者发出的声音更加悠扬连续,我们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并且这样的声音更耐听。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不够绝对的真实,其实也是有得有失而已,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妥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减弱了数码信息源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声音过亮、尖锐、口齿音过重等等),并且提升弱音使音乐原有的流动性能够更好重现出来。
当然从录音室角度说也许不合适,因为用挑剔的眼光看,这不本真了!也不利于发现瑕疵,但实际上咱们换个角度看,且不说哪个演奏家能够完全本真的演奏,而又有哪个录音师不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呢?
*****************************************************************
总之,个人理解好的系统发出的声音:
——应该是基本正确的,细节应该是丰富的。我们应当很轻松地分辨出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部、不同的演唱者、不同的演出风格。
——声音基本真切,并且应该是丰满、充实而又润泽的。而非干、瘦、刮耳朵的,也并非是那种颗粒感无处不在的。我们很难听到现场演出是刺耳的,演唱者的口齿音是刺耳的。
——声音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声音突兀而背景又静得可怕并非就是好事,有聆听经验的人告诉您,背景“脏”点才更恰当,您信吗?
——声部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融合度,而不是界限极度分明,各自为阵。
——声音在您面前是响成一片的,至少在俩喇叭间是充实宽松而不是空虚的。
——旋律是感人而又充满活力的。
……

举个看电视的例子:
对比度偏大会给人更清晰的印象,但可能会不自然。
在黑暗处看电视也许更本真,但也会让人觉得不自在,怎么办?
边上亮一盏小白炽灯,降低点对比度,减少点对眼睛的不良刺激……
分享 转发
TOP
2#

有人看就好,不回贴反对说明还是认同的。
TOP
3#

写的好,音乐就是旋律的艺术啊!
就是音乐美,所以很多烧友为了追求更美,所以不断升级器材啊(只有经济允许),好象这是人的一种本性哦!
TOP
4#

有人看,没人回,why???
盖因此贴是从音乐艺术欣赏的层面上来研讨发烧理念的,与一味忽悠器材的“发烧友”“倡导”的理念,特别是与其根本目的是完全不对路的。
TOP
5#

我信神话 在 2006-4-18 11:25:43 发表的内容
有人看就好,不回贴反对说明还是认同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