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含绿茶薄荷 听傅聪琴韵】 [复制链接]

查看: 2511|回复: 6
1#
第一次听傅聪。这个名字之所以让我渐渐趋之若鹜,很大程度源于去年他老家人在东艺举行独奏会后,很多朋友给予的高度好评,让我忍不住期待傅老的再次亮相。十一个月后,机会来了。音乐会的演出曲目,直到前一个星期方才最终确定;海顿奏鸣曲只剩下一部(Hob.XVI/46),未免让人觉得遗憾;莫扎特倒是照单全收;我对肖邦的小品向来没有太大的热情,但第四叙事曲(Op.52)能入选,还是比较合我口味的。

上海忽冷忽热的天气,让我最近的嗓子始终不太舒服,咳嗽得厉害。所以赶往音乐厅之前,我先在超市里买了一卷薄荷糖,以备演出过程中实在忍耐不住之时好含在嘴里,防止发出噪音。随手拿了一支绿茶口味的,初次聆听傅聪琴艺的同时也初次品尝这种独特怪异的绿茶薄荷。或许今后的日子里再尝到这种糖味,我的脑子里就会回荡起傅聪的琴声;抑或看到傅爷爷那张傲气的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绿茶薄荷的味道。

音乐厅外面,黄牛党活跃,看似他们手里的票并不少。或许我到的比较早,形势才比较乐观,据说后来突然就紧俏起来。十块钱一本的节目册纸张用料很是地道,内容却乏善可陈,除了一篇充斥着赞誉之词的艺术家介绍、曲目列表以及几张照片外,就是音乐厅的节目预告了。

大师终归是大师,到点后依然不见人影;观众们在焦急等待了五分钟后,傅爷爷终于登台。着装有些出乎众人意料,不是预想中的黑色中式唐装,而是一件紫色外套,依然带着黑色露指手套。我坐在二楼,看不清老先生的真容,但比照片上来得苍老那是肯定的。先前传闻YAMAHA将为傅老专门定制一架键盘触感更加柔软的专用琴,但现场还是那台斯坦威,好在说是傅老在上海最喜欢的一架演出用琴。

以海顿奏鸣曲开场。对于这部作品我完全陌生,在唱片收藏中死活找不到这首Hob.XVI/46,自然也就无法预习。但凭借对海顿其他晚期奏鸣曲的一贯印象,感觉傅聪弹得极有个性,以至于让我觉得这部46根本已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尤其是第二乐章的节奏变化和音色控制,叫我目瞪口呆。现场这个海顿就好像我嘴里一直含着的绿茶薄荷,显然已不是那种纯粹的清凉辛辣,而带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傅老的海顿就是这样的,有一点怪、有一点奇、有一点特别,与以往听到的那些诠释风格相比,现场的这个海顿不是完全的古典主义,也很难说是浪漫主义的,或许可以称之为“傅聪主义”吧。

随后是五首莫扎特作品。傅老在弹完幻想曲K.397后,一个潇洒的制止手势,将掌声硬生生挡回去,随后一气呵成弹完柔板K.540、吉格舞曲K.574、小步舞曲K.355以及回旋曲K.511。从傅老希望一口气弹完,可以清晰体会出这一长串曲目的排列是富有深意的——以幻想曲开场,以回旋曲结束,中间插入一个柔板和两段舞曲,就好像是一部完整的中型组曲。我觉得傅老在演奏的时候,同样也是以一个整体来对待这五段小品的。至于韵味,同样独特新奇,只可惜在听莫扎特的时候,突然嗓口异常难受,强忍住咳嗽,分散了注意力,所以许多细节我已记不太清。只觉得这串莫扎特没有太多华丽的外在,傅老更多表现出一种内在、淡雅、严肃的快乐。琴声并不刻意突出明亮的色调,带有一种朦胧、内敛却灵秀的气度,丰富的变化里也夹杂着不少错音。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非典型性”的莫扎特演奏。

下半场肖邦完全令人信服,虽然依然有错音,但我却可以置之不理了。这与上半场的情形完全不同,只能说傅老手下的肖邦太精彩,可以让人忽略音乐境界外的任何干扰因素,甚至于让我忘却了嗓子的异样。正式曲目的最后一首第四号叙事曲Op.52更精彩的叫我无话可说。如果一定要用文字概括,我想用三个成语——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气象万千!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忧郁、幻想、紧张、悲愤以及彷徨,在傅老深情、伟岸的琴声中展现出深刻的诗意和戏剧性。尤其在最后情绪大爆发的结束部段落,这位七十三岁的老者,用琴键轰鸣而出的能量恢宏而绵延,或许这种饱含气韵的特殊力量感也只有年过古稀的傅聪才能表达出来吧。到最后,回味无穷的同时也只有佩服傅老的胆识和勇气,竟选了肖邦四首叙事曲中音乐语言最精炼、情感内涵最丰富,同时技术难度却也最大的作品,即便错音连绵也完全可以宽容视之了。

乐曲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收尾,余音尚未散去,台下的掌声已经急不可耐地响起来,或许观众们心头的激动已经积郁了太长的时间。整个下半场演出,傅老始终没有离开琴凳;从前奏曲、摇篮曲、两组马祖卡到最后的叙事曲,观众也始终没有打破演出的连贯性。这种气氛却也极度罕见,观众和琴师达成了心灵的默契。当然,或许是因为大家被傅老上半场那个阻挡的手势所震慑,亦或许是完全沉浸于老人家的曼妙的琴声中;傅老不期望甚至不需要掌声的介入,自己完全投身于肖邦——这位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曲家的音乐世界里。但无论如何,这真是对傅老体力的严峻考验——叙事曲之前他拿出手帕不断地擦汗,而到最后加演夜曲的时候,他已靠在椅背上演奏,而流淌出的旋律又怎是“美妙意境”这四个字所能概括的?

曲终人散,碰撞伊始,一场围绕着“错音”和“意境”的碰撞。说到底,在傅老身上,这似乎已经是一对无法两全其美的矛盾,高低评判全在于个人品位和感受了。就好像我的那卷绿茶薄荷,音乐会前后分于众人共享,有人说妙、有人称怪,不可能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绿茶薄荷只会越来越多,傅聪的音乐会却是听一场少一场……

http://spaces.msn.com/audio100/
分享 转发
TOP
2#

精彩的文章,一定要顶
TOP
3#

感受傅聪,很特别的一个人。
TOP
4#

这一家子不得了,很喜欢看傅雷家书,看一个家族的成长历程
TOP
5#

顶一击
TOP
6#

又错过了一次.
TOP
7#

身体不好就不要乱跑了
当心害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