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国勇:直指当前古典音乐根本没有市场(转载广州日报) [复制链接]

查看: 16763|回复: 63
1#
海歌剧院院长、我国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先生(如上图)日前正在广州,为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所主办的“走进交响乐相约音乐厅”10场普及音乐会担任指挥和讲解。记者现场聆听了中山大学专场,张国勇先生以其风趣幽默的讲解以及细腻丰富的指挥风格,将现场气氛调动得非常热烈,整场音乐会掌声不断响起。在音乐会结束后,张国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认为广州率先在全国推出这样的活动非常好,而对于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交响乐联盟基金会上各交响乐团团长谈到的目前国内交响乐团、尤其是市级交响乐团面临着即将被推向市场化的命运,他表示这是违背文化艺术生产规律的行为,是行不通的,如果非要按这样去走的话,那么交响乐只有死路一条。  

  普及古典音乐———“如果政府部门给予大量的投入,在电视、学校广播、餐厅背景音乐的投放中都采用古典音乐,那么交响乐的普及就不成问题了,这是一个意识问题,广东在这方面走到了前沿,起步最后,发展最快。”

  记者(以下简称“记”):普及古典音乐,有人认为这次活动是乐团培养市场和推动交响乐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举措,但在成效方面则不敢恭维,因为一个人听一场音乐会就变得美好不太可能。

  张国勇(以下简称“张”):如果有人认为政府和乐团花那么多力气去做普及工作仅仅是为了乐团生存的话,这样的看法未免太皮毛了。就像我刚才在音乐会上说到的,一个国家的力量可以体现在国防、科技和经济上,但最终则体现在文化上。“经济的繁荣让一个民族获得富裕,文化的繁荣让一个民族获得尊严”,因此,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内涵。但是用行政的手段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在我看来成效是很微弱的,只能用美来熏陶,才会有更大的成效,如果一个人爱美的话,你说他怎么可能结束生命?一个爱美的人,她怎么会往珠江里扔垃圾?因此我们普及交响乐其实就是把美带给人们,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人的素质,并因此来提高城市和国家的形象,其次才是乐团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记:但是古典音乐给人的感觉门槛比较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不像流行音乐,歌词直截了当,一听就能明白。为什么古典音乐这么难以普及?

  张:首先我要说,交响乐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比较高层次的艺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原因在我看来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文化背景问题,在欧洲,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开始慢慢发展而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因此对欧洲人来说,音乐是娘肚子里就带来的,我在前苏联学习的时候把孩子也带了过去,他在那边上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讲巴赫了,这种血液里的东西,的确是产生距离的原因之一。第二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你看看开的都是什么课?就是唱几首歌,教师素质太低导致了孩子们根本无法学习更多的东西。第三则是机制问题,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势领导,任何事情,只要政府动了宣传机器,力量就非常强大。如果政府部门给予大量的投入,在电视、学校广播、餐厅背景音乐的投放中都采用古典音乐,那么交响乐的普及就不成问题了,这是一个意识问题。广东在这方面走到了前沿,起步最后,发展最快,将大学生请进音乐厅,只有广州做到了。第四个原因在于人为的宣传,宣传上老是将古典音乐说成阳春白雪,什么叫阳春白雪,在西方,巴赫就是下里巴人。有人认为听古典音乐是要先了解背景,其实听古典音乐的唯一窍门就是大量地听,听得耳熟之后可以再去看资料,帮助你去了解音乐。为什么今晚说到舒伯特的《小夜曲》、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梁祝》的时候观众反应特别好,就是因为听得多,所以熟悉,熟悉了就有亲切感,就会产生共鸣。

  音乐观———“对我来说,音乐已经不是生存的问题,而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音乐是很美的,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不管是有权势还是没有权势,都一样会被音乐打动。”

  记:音乐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张: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因此可以给人最大的想象空间。这是她和文字、戏剧、绘画最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人,因为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对音乐的感受都会不同。对我来说,音乐已经不是生存的问题,而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甚至比空气和水都更重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目标,有的人为了权势,有的人为了财富、有的人为了学问。说起来,我也是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势,毕竟我有个上海歌剧院院长的头衔,在行内也有一定的地位,但我可以说我完全视名利为粪土,只要有音乐的话,我可以放弃一切。而且说实话,名利看得越淡,在音乐上的感觉就越好,因为音乐是心灵的感受,只有心灵洁净,才会跟音乐相通。

  记:但这是不是一个人到了一定境界后才可以做到的,因为你已经功成名就了,所以你才可以视名利为粪土?

  张:也许,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但是在我上学的时候,在我身无分文的时候,我也一样会为音乐感动流泪。我在前苏联学习的时候,正好碰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很多,很多人都饿着肚子,但是歌剧院、音乐会仍然夜夜满座,我看到很多观众,为了尊严,在演出的间隙偷偷地啃一块面包填肚子,但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们也一样需要音乐,这是一种境界,可见精神的要求比物质的要求更高。音乐是很美的,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不管是有权势还是没有权势,都一样会被音乐打动。

  歌剧和古典音乐前途:“歌剧和古典音乐的春天在我们这一代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后人做铺路石,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可能成为里程碑,也不可能是个传奇人物,你只可能是一块砖,一块普普通通的砖。”

  记: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并不乐观,上个月在北京召开的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上,全国交响乐联盟的各位理事都表示出对目前国内交响乐团状况的担忧,即将推行的将交响乐推向市场化的文化体制改革被认为是将市一级的交响乐团推向绝境,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这次会议我也在。文艺团体的改革是一定要改的,但是得有方法。文艺团体的改革不能用经济学和市场学的观念套用,市场学讲究的是供需平衡,由需求来拉动市场,决定生产。但文化市场不能这么来,因为中国古典音乐根本没有市场,所以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将交响乐团推向市场,而是培养市场。我们都知道,一个产品的培养需要3到5年的过程,文化市场也一样,但是周期更长,只有等到市场建立起来以后,才能走向市场。中国文化市场之所以停滞不前,原因就在于一些人凭空想象做事情。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这是国际公认的通码艺术,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层次和城市的文化形象的脸面工程,是需要去培养的。艺术有其发展的标准和规律,在根本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将交响乐推向市场,必死无疑。

  记:您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市场?

  张:学写字先描红,交响乐的前途只能从培养市场做起,市场培养要有投入。香港管弦乐团,政府一年的投资是8000万元,所以他们可以在教育音乐会上拿出500万元来做。但在内地,我们的乐团投资是2000万元,只有人家的1/4。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普及音乐会一直做不成就在于职能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这还是好的,再往北去,根本就是一片荒漠。

  记:很多艺术家选择了留在国外可能就是因为国内艺术环境不太好,你是留苏的博士,跟国外的很多乐团也都合作过,为什么你还是选择了回国,并担任上海歌剧院院长?

  张:上海歌剧院在我手里可以说已经有很大进步了,虽然困境重重,因为歌剧的投入比交响乐还要大。但是我跟我们剧院的人说,歌剧的春天在我们这一代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后人做铺路石,所以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去做,不为名不为利地去做,要用耐心和毅力来做。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但是几乎所有在国外工作的艺术家都想回国报效祖国,不出国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爱国的激情的。我也不是想说我的境界有多高,但我将艺术当事业来做,这个事业也需要我们这些人来做,我对古典音乐和歌剧并没有失去信心,但是就如同我刚才所说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可能成为里程碑,也不可能是个传奇人物,你只可能是一块砖,一块普普通通的砖,为后两代人做垫脚石。本报记者龙音希文/王维宣图
分享 转发
TOP
2#

“第四个原因在于人为的宣传,宣传上老是将古典音乐说成阳春白雪,什么叫阳春白雪,在西方,巴赫就是下里巴人。有人认为听古典音乐是要先了解背景,其实听古典音乐的唯一窍门就是大量地听,听得耳熟之后可以再去看资料,帮助你去了解音乐。”

这话讲得在理,媒体们老是把古典音乐说得那么高不可攀,让人还没听就先害怕了;好些人其实并不喜欢听古典但常把“贝多芬、莫扎特“挂在嘴边,好像高人一等,让人反感。
TOP
3#

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TOP
4#

短期内不要抱太高期望,毕竟普及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但又不必太担心,现在还需要用来撑门面。
TOP
5#


对,啥都搞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TOP
6#

多年前在南京听过他指挥的歌剧《弄臣》,上海周小燕声乐中心演出,男主角是顾欣。
TOP
7#

chengxd 在 2006-3-13 17:10:32 发表的内容
古典能雅俗共赏的太少!许多东西真不好听!!!-----买了上百张,经常听的就那么几张.


那把常听的这几张先收起来,你会发现其他的也很不错。
TOP
8#

事在认为吗
不经历风雨,那能见彩虹
TOP
9#

层次不同,听觉也不同。错过古典音乐的“人”类,也错过了人间的美丽。

不过现在连唱片公司也在糟蹋古典音乐的唱片,昨日东流水了。流行唱片让你享受更多的人造噪音。

黑——黑——黑,天下……一片……
最后编辑马兰士
TOP
10#

NJLH2929 在 2006-3-12 9:32:45 发表的内容
多年前在南京听过他指挥的歌剧《弄臣》,上海周小燕声乐中心演出,男主角是顾欣。

老兄你还看过歌剧啊,大城市就是好.小城市不要说歌剧了就是古典音乐会都没有啊,只能在家听听唱片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