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LPCD的说法 [复制链接]

21#

Willson 在 2006-3-8 18:44:12 发表的内容
liang888 在 2006-3-8 17:55:34 发表的内容
我听过CDR母盘的声音和压片厂出来CD成品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这个过程不会有损失很多信息,如果最好的压片厂做的唱片和CDR同时播放你是不能分辨。前提是不能告诉听众听到的是CDR母盘的声音或者CD成品的声音!我做个测试的。。。


上次老易和我们做过一次试验,他拿同一母盘同一批次生产的第1张成品CD和第5000张的成品CD进行比较,在老易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包括我在内6个人都能准确判断出第1张声音明显优于第5000张,那就更不用说母盘CDR和成品比较了。

我倒想了解一下,你在比较时候是用什么器材进行监听?


测试过程是如何设计的?杜绝各种暗示的机会场合了吗?科学的盲听测试应该如何操作,有DX介绍一下吗?
TOP
22#

雨果的LPCD45所选用的CDR是专门用作音频母盘的,刻录层为金和钯的合金,所以呈现比较特别的墨绿色,保存期远远长于普通的CDR。
TOP
23#

iamyqx8571 在 2006-3-10 9:49:07 发表的内容
Willson 在 2006-3-8 15:21:19 发表的内容
有个很不幸的消息,现在的压片工厂都是只收CD-R或DVD-R的母盘(部分国外工厂不是),也就是说如果你怀疑CD-R出来的质量,那么压片厂压出来的碟片质量就更加值得怀疑了,现在雨果推出的LPCD等同于把CD-R母盘买到你手上。我相信CD-R出来的个体差异会要比压片机出来的误差少得多。


问题是你用几块钱的刻录盘,用什么样的制作设备,怎样制作,制作环境如何,如何进行品质管理。
负责任讲信誉的明牌大厂的刻录母盘是普通CD-R吗?是民用市场能买到的顶级CD-R吗?不懂,希望高人指点。
BTW,转贴:IBM的存储专家发出警告,用户自行刻录的CD和DVD盘寿命很有限,依据盘的质量,这些自行刻录的盘只有两至五年的寿命。如果你想延长它们的寿命,就要将它们放置在低温和黑暗的地方,但能延长的时间也有限。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这些刻录盘表面的染料涂层。在刻录时,刻录机通过热量修改此涂层,将数据记录上去。但在长期存放或使用过程中,染料涂层将发生退化,会使数据“移位”,激光束就读不出数据。那些打折店出售的刻录盘一般只有两年的寿命,高质量的盘最多能有五年的寿命,但区分这两者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少有商家拿使用寿命作卖点的。由此可见,使用寿命长达30至100年的磁带仍是一种优异的存储介质。


当然我在上面所说的都不是普通路边货,全部都是音频专用的刻录机和刻录碟片。
TOP
24#

BTW,转贴:IBM的存储专家发出警告,用户自行刻录的CD和DVD盘寿命很有限,依据盘的质量,这些自行刻录的盘只有两至五年的寿命。如果你想延长它们的寿命,就要将它们放置在低温和黑暗的地方,但能延长的时间也有限。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这些刻录盘表面的染料涂层。在刻录时,刻录机通过热量修改此涂层,将数据记录上去。但在长期存放或使用过程中,染料涂层将发生退化,会使数据“移位”,激光束就读不出数据。那些打折店出售的刻录盘一般只有两年的寿命,高质量的盘最多能有五年的寿命,但区分这两者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少有商家拿使用寿命作卖点的。由此可见,使用寿命长达30至100年的磁带仍是一种优异的存储介质


请问这是不是在说雨果的LPCD45刻录的?是不是说放十年八年有问题或音质下降了,180大元一张啊!!?
TOP
25#

iamyqx8571 在 2006-3-10 9:55:00 发表的内容
确认LPCD就是直刻,没做任何其它处理,和同母盘高品质压制的第一批CD有过盲听测试吗?


LPCD45不是直刻.直刻是指未经过任何后期处理的CD.LPCD45只是由工作室直接刻盘出来,不是经过工厂生产而已.但它仍然是经过后期处理的.

既然生产LPCD45和LPCD33的目地是为了提高现有CD的音质,但说到底LPCD45不还是16/44.1的红皮书CD吗?有句话叫做螺丝壳里做道场,或许有量的改变,但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既然雨果都是采用24/96的PCM录音,为什么不发行24/96 PCM音轨的DVD呢?国外早就有生产?现在有CD机的家庭,谁没有DVD机呢?更何况现在用分体解码的玩家也非常多.

担心没销量?但LPCD45这种一张张刻出来的盘,销量可能大吗?而且还是高高的180大元.你工厂开模生产3000片DVD,每张你销售100元就一定有赚..而且音质绝对超过LPCD45.既然雨果这么有探索精神,为什么不多迈出去一步呢.人家XRCD北美分部都关了.说明这种高价精品CD制作并不受市场认可.当然LPCD45不等同于XRCD,但玩的不就是相同的概念吗.
TOP
26#

LPCD是雨果制办人,著名录音监制易有伍先生积35年音乐实践体会和20年录音制作经验所研究出来的成果。
易先生研究 LPCD由来巳久,20多年来他亲自担纲的录音作品不下300余辑,但每每将音乐录音产品和母带比较,他都觉得存在听觉上的差异和区别,总感到美中不足而耿耿于怀。老易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可惜怎奈一个"忙"字了得!直到2003年推出两张LP后,方才着手对现有的CD、XRCD、SACD予以分析研究,思考为什么CD与LP竟有如此之大的听感区别。
一般发烧友都认为:和LP相比较,CD音色偏紧偏硬,从而极易令人产生紧张和压抑感,高低频两端延伸存有局限,高频生硬,低频缺乏弹性,能量感偏薄等。老易也是一个LP迷,故当然会有同感,但他确信只有在反复监听自己的录音作品后,才能找到答案,也才会有绝对的发言权。
现有的CD加工生产线制造出来的CD唱片,在将母带加工成CD成品期间,数码格式需转换5-6次,即: 母带-母盘CDR-玻璃模-金属模-压碟-CD。特别是最后的两道损耗性工序,对音质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压碟的过程亦可看作是碟片音质不断恶化的过程。这种由于多次转换而对音质造成损坏的程度,可用简单的电脑烧录试说明,故将拷贝了5-6次的碟与原CD稍作比较就一切都清楚了。发烧友都很清楚,无论是LP还是CD,头道版的碟通常声音都比较靓,其原因就在于此。
如何让一直关心支持雨果的发烧友们能享受到更高保真的靓声音乐,是唱片制造业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易先生则针对CD所存在的数码失真等问题,将对LPCD的研究开发分为两大部分:
一、LPCD母带制作
应用雨果公司自行开发的软件操作音频处理系统,(A)将原模拟母带用最高精度格式转换成数码格式;(B)将原数码母带升频至现有的最高精度数码格式并作模拟化技术处理之后,再在高精度格式化的数码系统中精细微调母带的能量密度感、动态、频宽等,最后才转成CD格式16Bit/44.1KHz。
在数码处理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工作在高纯度的电源和军用级高精度的数码时钟下,并且运用自行开发的抗震设备对各个元件进行严格的抗震,以确保处理过程中真正的零失真。
当然,顶级的处理设备仅仅只是有利的工具,母带制作最根本的是一个应用技术进行艺术加工的庞大工程,它是制作人员技术能力与艺术修行的体现,而不是纯技术式的"过机"处理那么简单,其过程非常复杂和烦琐。通常,制作一辑母带时约20小时。
二、LPCD碟片的制作
主要针对减低CD机内数码读取系统的信号失真和纠错系统大幅度的"纠错失真"。通过特殊处理的材料和加工程式减少镭射光束散射,加张集中镭射光束的读取能量和输出信号的精度,增强碟片转动的稳定性,减低抖晃率,减轻伺服系统的工作压力和由此形成的信号失真。
在历经反复试验之后,最后的LPCD采取了以上最直接也是最麻烦的方法。其独特的工艺使它不会有压铸损耗和格式转换音质劣化的问题,特殊的材料能让LPCD保存的更长久。
雨果公司除自行出版LPCD外,也同时为其它制作出版商代加工生户,但前提是必须具有高品质的录音水准。LPCD产品的规格分为LPCD33和LPCD45,其中LPCD33是特殊加工处理的CD产品,LPCD45则是录音水准顶峰代表的产品,也是CDR母盘规格最高的,故乐迷们要首先确认自己所使用的CD唱机能否播放CDR。
TOP
27#

CD不靓声是制作问题,并非44.1KMZ/16BIT格式问题。这是老易悟出来的。24/96 PCM音轨的DVD不会成为主流,至少现阶段看,发烧友有几个用DVD做音源,那几百元DVD只是拿来看电影而已,同价位的DVD播放机也没有CD机靓声。
TOP
28#

Raxel 在 2006-3-11 2:31:32 发表的内容

既然生产LPCD45和LPCD33的目地是为了提高现有CD的音质,但说到底LPCD45不还是16/44.1的红皮书CD吗?有句话叫做螺丝壳里做道场,或许有量的改变,但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既然雨果都是采用24/96的PCM录音,为什么不发行24/96 PCM音轨的DVD呢?国外早就有生产?现在有CD机的家庭,谁没有DVD机呢?更何况现在用分体解码的玩家也非常多.



我已经在不久前跟他提起过这件事。
TOP
29#

LPCD相当好,比XRCD好。
个人听感。
TOP
30#

又有这么多人出来为LPCD摇旗呐喊,看来LPCD的确不好卖。
TOP
3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2#

想不通???
国外的唱片公司为何都在做唱片!!!!
而不推出CDR!!!
原因何故。。。。。。
TOP
33#

的确有很多人在帮老易!说明老易人很好。
TOP
34#

绝对同意LPCD音质好过任何格式C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