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CD是雨果制办人,著名录音监制易有伍先生积35年音乐实践体会和20年录音制作经验所研究出来的成果。
易先生研究 LPCD由来巳久,20多年来他亲自担纲的录音作品不下300余辑,但每每将音乐录音产品和母带比较,他都觉得存在听觉上的差异和区别,总感到美中不足而耿耿于怀。老易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可惜怎奈一个"忙"字了得!直到2003年推出两张LP后,方才着手对现有的CD、XRCD、SACD予以分析研究,思考为什么CD与LP竟有如此之大的听感区别。
一般发烧友都认为:和LP相比较,CD音色偏紧偏硬,从而极易令人产生紧张和压抑感,高低频两端延伸存有局限,高频生硬,低频缺乏弹性,能量感偏薄等。老易也是一个LP迷,故当然会有同感,但他确信只有在反复监听自己的录音作品后,才能找到答案,也才会有绝对的发言权。
现有的CD加工生产线制造出来的CD唱片,在将母带加工成CD成品期间,数码格式需转换5-6次,即: 母带-母盘CDR-玻璃模-金属模-压碟-CD。特别是最后的两道损耗性工序,对音质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压碟的过程亦可看作是碟片音质不断恶化的过程。这种由于多次转换而对音质造成损坏的程度,可用简单的电脑烧录试说明,故将拷贝了5-6次的碟与原CD稍作比较就一切都清楚了。发烧友都很清楚,无论是LP还是CD,头道版的碟通常声音都比较靓,其原因就在于此。
如何让一直关心支持雨果的发烧友们能享受到更高保真的靓声音乐,是唱片制造业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易先生则针对CD所存在的数码失真等问题,将对LPCD的研究开发分为两大部分:
一、LPCD母带制作
应用雨果公司自行开发的软件操作音频处理系统,(A)将原模拟母带用最高精度格式转换成数码格式;(B)将原数码母带升频至现有的最高精度数码格式并作模拟化技术处理之后,再在高精度格式化的数码系统中精细微调母带的能量密度感、动态、频宽等,最后才转成CD格式16Bit/44.1KHz。
在数码处理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工作在高纯度的电源和军用级高精度的数码时钟下,并且运用自行开发的抗震设备对各个元件进行严格的抗震,以确保处理过程中真正的零失真。
当然,顶级的处理设备仅仅只是有利的工具,母带制作最根本的是一个应用技术进行艺术加工的庞大工程,它是制作人员技术能力与艺术修行的体现,而不是纯技术式的"过机"处理那么简单,其过程非常复杂和烦琐。通常,制作一辑母带时约20小时。
二、LPCD碟片的制作
主要针对减低CD机内数码读取系统的信号失真和纠错系统大幅度的"纠错失真"。通过特殊处理的材料和加工程式减少镭射光束散射,加张集中镭射光束的读取能量和输出信号的精度,增强碟片转动的稳定性,减低抖晃率,减轻伺服系统的工作压力和由此形成的信号失真。
在历经反复试验之后,最后的LPCD采取了以上最直接也是最麻烦的方法。其独特的工艺使它不会有压铸损耗和格式转换音质劣化的问题,特殊的材料能让LPCD保存的更长久。
雨果公司除自行出版LPCD外,也同时为其它制作出版商代加工生户,但前提是必须具有高品质的录音水准。LPCD产品的规格分为LPCD33和LPCD45,其中LPCD33是特殊加工处理的CD产品,LPCD45则是录音水准顶峰代表的产品,也是CDR母盘规格最高的,故乐迷们要首先确认自己所使用的CD唱机能否播放C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