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十大乐团评选”活动的一点看法
自按:
近日某杂志社来信,有意发表我日前的那篇《凭什么来选“十大乐团”?》。但自觉当时那篇因写得仓促,一些观点还不够成熟、论述也欠周全,因此干脆重写。其实对于票选活动,我原本已懒得再发表什么观点,但既然媒体觉得这个话题还有讨论的价值,我也乐得从命,由此诞生了下面这篇《我对“十大乐团评选”活动的一点看法》。和早先那篇的一蹴而就不同,此番是费了很大精力才憋出来的。两相对照,可谓有得有失,但新的这篇应该更适合拿到公开媒体上去发表。
正文:
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几家媒体联合举办的“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评选”活动,几天后即将揭晓最后的投票结果。国内乐坛极少有这类面向广大古典音乐、交响乐爱好者的公开投票活动,因此在主办方大张旗鼓的策划组织下,加之协作媒体的通力配合,整个票选活动着实吸引了不少圈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参与。不可否认,作为一项企业形象宣传,东方艺术中心棋高一着;作为一项意在活跃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繁荣的社会活动,同样有它比较积极的一面。但笔者对活动的形式和意义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存留下一些困惑。
首先,主办方将活动命名为“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评选”,我觉得不甚妥当。所谓“评选”,言下之意是“通过评比来推选”,讲求的是理性与客观,因此总该有一个基于事实的评比标准和推选原则。那么本次评选的标准和原则又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主办方公布的活动说明,我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其实也难怪,类似的活动国内是第一次组织,国外也无任何可供借鉴、参考的先例,要主办方给出一套规则完备、切实可行且面向普通大众的评选标准,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问题正在于此处。缺乏公开、确定、可行的评选标准,便草率地把本次活动定位为“评选”,实在是其实难副,甚至略显荒谬。在仔细“研究”了活动细则后,我觉得如将名称改为“调查您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似乎更合情合理一些。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番的所谓“十大乐团评选”本质上就是一次类似消费者需求调查的投票活动。与参与“评选”需要严谨的态度不同,面对“调查”大可放低姿态、随兴而为。可主办方却偏偏要为这样一次调查披上一件并不怎么“合身”的“评选外衣”,无形中让活动本身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文字表达上的错位或许情有可原,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主办方并没有完全按照举办调查活动的模式来进行操作。作为调查,应给予受调查者充分的选择余地,但主办方却偏偏划定了一个由22支著名乐团组成的候选方阵,甚至不允许活动参与者添加自己的选择。且不论候选范围定的是否令人信服,仅这么一限制,活动的性质便再次让人捉摸不透——从限定选择对象且没有留下余地这一点上,我们很难将其界定为单纯的“调查”,形式上仍旧更像是一次“评选”。这种前后冲突、互相矛盾,多少显现出主办方在整个活动策划、组织上的不成熟和隐约潜藏的浮夸之气。由此也给相当一部分参与者带去困惑,在投票过程免不了让人产生无所适从之感,许多音乐爱好者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但最后都免不了要冒出“凭什么来选”的疑问。
总而言之我认为,如果主办方的初衷是搞一次市场调查,那么就应该把调查范围扩大;但实际问题在于,国外优秀乐团是否能如我们观众所愿尽快访问上海,难道真就是这一纸票选所能决定的?当然,民意调查这种形式很好,但我更建议艺术中心去调查一下广大普通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对音乐会票价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初衷是搞一次评选,那么就应该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选标准;但实际问题在于,对于交响乐团这一复杂而多变的艺术组织,如何最为公正、客观地去衡量他们的综合实力?我们的乐迷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最终的疑惑则是,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评选?听说主办方有意把这个活动长期举办下去,希望他们也能好好考虑一下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