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凭什么来选“十大乐团”?】 [复制链接]

查看: 1974|回复: 4
1#
凭什么来选“十大乐团”?

这几天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两家媒体联合推出一个“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评选”颇为引人瞩目。23号的《新民晚报》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此活动;24号晚上我去东艺听音乐会,看到他们在大堂里特别设立的投票点,排场着实不小。

必须承认,东方艺术中心的这个形象推广做得不错;活动本身也能引发社会对于交响音乐的关注,在宣传上可谓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但评选活动的真实意义究竟何在,却值得商榷。官方的说法是——通过观众投票,从22支候选乐团中选出十支大家最期盼听到的乐团,未来逐年邀请他们来沪演出。这套说辞看似合情合理,但深入思考却生出一些无奈来。

普通上海听众对于所有这22支候选乐团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显然,其中的大多数乐团声名远播、口碑极佳,因此早已为广大乐迷所熟知;但真正听过他们现场演出的却又肯定是极少数,所以就感官印象而言根本是完全陌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十大乐团”评选最终所比较的其实是谁的名气更大,我们是否可以就此将活动理解为评选“上海人心目中名气最大的十支乐团”?试问,那些优秀乐团的名气从何而来?从观众的口碑中来;观众的口碑从何而来?从现场的观感与听感中得来。由此审视我们的这个评选,是否有些本末倒置呢?

名气大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问题在于如今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名气与出场费往往是成正比的。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最终入围的这十支乐团必然是名声最显赫的十支,估计也会是价格最高的十支。回想近几年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巴伐利亚广交访沪演出高昂的票价,不知那些曾因囊中羞涩望而却步的观众在面对“十大乐团”选票的时候会作何感想?须知,选了好的也就等于选了贵的,到头来可能自己依然听不起。我所说的无奈,也就是因此而生的。

面对这次难得的、关乎本地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的民意调查,我原本抱有极大的热情,可如今看着选票,不免要扪心自问:自己凭什么来选?最后只能放弃,因为觉得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做出任何选择,22支乐团中我只听过其中两支乐团的现场演出,单凭文字介绍和名气大小来进行取舍,实在是太过草率。或许不该指责主办方的初衷,但“十大乐团”评选的结果无论如何,都将是荒谬的。

说到底,乐迷们都期盼好指挥与好乐团的到来。其实22支候选乐团中无论他们哪一支来,都值得关注,毕竟我们需要高水准的交响乐演出。但我更关心的是,他们会为听众奉献上什么曲目,各档票价又是多少。前一个问题关系到演出潜在的吸引力,毕竟不同的指挥乐团组合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所擅长的曲目;而后一个问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希望东方艺术中心能继续他们这份可贵的亲民方略,将“民意调查”进行下去。但我们的观众能有机会在这两个问题上获得选择权吗?我个人对此并不乐观。

叫我看,宁愿选一些高性价比的外国乐团来演出(譬如去年的SWR),即便名气不是很大但可以保证足够高的演出质量,那么既赢得了观众,也不至于倒赔太多的钱,何乐而不为?但仔细想想,谁都不傻,这其中的道理东方艺术中心该比我明白得多。看到评选活动的宣传资料中说,去年柏林爱乐首次访问上海,被列为本地十大文化新闻之一,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乐团的名气会被如此看重,有些东西太敏感,我还是少啰嗦吧……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audio100/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作者还是少啰嗦吧…
人家题目是“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评选”
-----------已经点明了:如果你想选就凭你的口味选,没兴趣大可走开,何必多说?
TOP
3#

形象工程之一
TOP
4#

我对“十大乐团评选”活动的一点看法

自按:

近日某杂志社来信,有意发表我日前的那篇《凭什么来选“十大乐团”?》。但自觉当时那篇因写得仓促,一些观点还不够成熟、论述也欠周全,因此干脆重写。其实对于票选活动,我原本已懒得再发表什么观点,但既然媒体觉得这个话题还有讨论的价值,我也乐得从命,由此诞生了下面这篇《我对“十大乐团评选”活动的一点看法》。和早先那篇的一蹴而就不同,此番是费了很大精力才憋出来的。两相对照,可谓有得有失,但新的这篇应该更适合拿到公开媒体上去发表。

正文:

东方艺术中心和上海几家媒体联合举办的“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评选”活动,几天后即将揭晓最后的投票结果。国内乐坛极少有这类面向广大古典音乐、交响乐爱好者的公开投票活动,因此在主办方大张旗鼓的策划组织下,加之协作媒体的通力配合,整个票选活动着实吸引了不少圈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参与。不可否认,作为一项企业形象宣传,东方艺术中心棋高一着;作为一项意在活跃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繁荣的社会活动,同样有它比较积极的一面。但笔者对活动的形式和意义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存留下一些困惑。

首先,主办方将活动命名为“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评选”,我觉得不甚妥当。所谓“评选”,言下之意是“通过评比来推选”,讲求的是理性与客观,因此总该有一个基于事实的评比标准和推选原则。那么本次评选的标准和原则又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主办方公布的活动说明,我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其实也难怪,类似的活动国内是第一次组织,国外也无任何可供借鉴、参考的先例,要主办方给出一套规则完备、切实可行且面向普通大众的评选标准,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问题正在于此处。缺乏公开、确定、可行的评选标准,便草率地把本次活动定位为“评选”,实在是其实难副,甚至略显荒谬。在仔细“研究”了活动细则后,我觉得如将名称改为“调查您心目中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似乎更合情合理一些。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番的所谓“十大乐团评选”本质上就是一次类似消费者需求调查的投票活动。与参与“评选”需要严谨的态度不同,面对“调查”大可放低姿态、随兴而为。可主办方却偏偏要为这样一次调查披上一件并不怎么“合身”的“评选外衣”,无形中让活动本身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文字表达上的错位或许情有可原,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主办方并没有完全按照举办调查活动的模式来进行操作。作为调查,应给予受调查者充分的选择余地,但主办方却偏偏划定了一个由22支著名乐团组成的候选方阵,甚至不允许活动参与者添加自己的选择。且不论候选范围定的是否令人信服,仅这么一限制,活动的性质便再次让人捉摸不透——从限定选择对象且没有留下余地这一点上,我们很难将其界定为单纯的“调查”,形式上仍旧更像是一次“评选”。这种前后冲突、互相矛盾,多少显现出主办方在整个活动策划、组织上的不成熟和隐约潜藏的浮夸之气。由此也给相当一部分参与者带去困惑,在投票过程免不了让人产生无所适从之感,许多音乐爱好者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但最后都免不了要冒出“凭什么来选”的疑问。

总而言之我认为,如果主办方的初衷是搞一次市场调查,那么就应该把调查范围扩大;但实际问题在于,国外优秀乐团是否能如我们观众所愿尽快访问上海,难道真就是这一纸票选所能决定的?当然,民意调查这种形式很好,但我更建议艺术中心去调查一下广大普通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对音乐会票价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初衷是搞一次评选,那么就应该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选标准;但实际问题在于,对于交响乐团这一复杂而多变的艺术组织,如何最为公正、客观地去衡量他们的综合实力?我们的乐迷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最终的疑惑则是,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评选?听说主办方有意把这个活动长期举办下去,希望他们也能好好考虑一下这些问题。
TOP
5#


一个词:“炒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