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NAD历史概述: 1972-2004 [复制链接]

查看: 7122|回复: 31
1#
这篇回忆录是由获得NAD集团终生荣誉的创始人之一和设计师Bjorn Erik Edvardsen先生于2004年写给我的,在此翻译一部分让大家能对BEE和NAD有更深的了解。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6&titleid=42229&page=35
分享 转发
TOP
2#

富盛 在 2006-2-4 1:13:36 发表的内容
这篇回忆录是由获得NAD集团终生荣誉的创始人之一和设计师Bjorn Erik Edvardsen先生于2004年写给我的,在此翻译一部分让大家能对BEE和NAD有更深的了解。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6&titleid=42229&page=35

我有所了解。
最后编辑lp
TOP
3#

AR的背景
AR,由Henry Kloss和Edgar Villchur创立,曾是领先的喇叭设计者,1955年其最早的书架型 (美国书架尺寸)的悬挂式喇叭,具有高spl和到43 Hz仍然保持着极低的失真率,以及达致10k以上的平直频率响应。1957年的AR3首次引入球顶高音和中音,频宽拓至20k,声音散射范围也更广。60年代中期AR设计和制造了一款非常高质量的悬浮避震、皮带驱动转盘,带有一个轻质唱臂,价格低廉。这之后,是68年制造的每声道50W、全部采用硅晶体功率管的合并式扩大器,声音清纯,推动4欧姆(甚至更低)的AR喇叭也动力十足,该技术在之后的10-15年内都无人能望其项背。

随之的产品是FM放大器,以及1970年的FM收音机。后者的表现相当好,只有有限的几款80年代出产的最高价格的超级收音机,如Onkyo, Tandberg, Kenwood , Revox 和Sequerra 才在某些领域超越它。

这些AR产品,除了“最新技术”的表现外,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出类拔萃。价廉物美,使用简便,设计严谨而不奢华,简洁实用,表现出众。工业设计和制造都相当严谨。完全没有浪费时间在外观上,简洁、严肃、直指中心:功能和声音表现。成本的大部分都用在核心的声音表现上。“我们用有限的金钱创造了最好的品质。”
(待续)
TOP
4#

转:
再现大师 — NAD M3合并式放大器


早在今年年初,我就得知NAD将要推出一个全新的系列——Master(大师),它将以高档次的定位重新塑造NAD的形象,通过电路、结构、用料及声音表现等方面,进一步体现NAD的真实实力。随后,陆续在海外的一些资讯上见到它们的一些介绍与图片信息,端正、充实而平衡的外观并不花哨,但却给予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寄托着希望,这个系列应该可以满足追求完美的音响与家庭影院爱好者的要求!


Master,将我吸引



   9月3日,在深圳圣庭洒店的丹拿与NAD演示会上,我终于见到了这向往已久的Master系列的新品,包括M3合并式放大器、M5 SACD/DVD播放器、M15 AV处理器与M25 7声道功率放大器。让我及与会的很多行家惊叹的是,开盖展示的M3合并式放大器,除了厚铝精铣而成的面板及工艺精致而坚实的机箱外,其内部结构异常工整与漂亮,层次与布局整洁而富有条理,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视线抓住了,吸引着我们对它的电路结构进行反复分析、琢磨。本来,有着多年音响阅历的我,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但M3却让我像初哥一样情不自禁……随后的试听则由于场地过大、环境不熟悉而未留下太多的印象。



于是,我着手寻找征调M3仔细试听的机会,终于,这大陆首台的新机来到了我们的试听室。



Master,精密的设计



多年来,NAD的深入人心,在于产品物美价廉,个性朴素而音乐表现端正纯朴。Master系列的推出,却走向了精品的极端,它的电路、用料、结构都超乎人们的意料。





M3从信号输入开始,每一处都经过精致而严密的设计。它具7组输入,包括一路平衡输入,采用了数字控制的电阻模拟切换式音量控制器,电阻精度达1%,0.5dB幅度可调。输入级采用了精心配对的低躁高阻J-FET缓冲放大,随后则是Class A的前级放大线路,要求的同样是高的带宽与低噪及低失真,信噪比高达-100dB。



说到M3的功率,发烧友又是开心了,在0.03%失真状态下,M3具有180W×2的功率输出(8Ω-4Ω),动态功率则为220W(8Ω)、400W(4Ω)、520W(2Ω),对应大多数喇叭,M3绰绰有余。NAD传统的Power Drive电路,也就是动态功率扩展电路在M3上得到了应用,而且更加实时,在大动态到来时能量来时能量供给速度更快。加上NAD不太强烈的个性传统,使得M3可以搭配更多类型与风格的音箱。




完全独立的左右声道设计也是M3的一个重要特点,关键则是两个声道完全一致,每  一个工作环节都完全对称。两只特别订制的低漏磁Holmgren变压器以大电流输出,电压波动少而为M3左右声道可靠工作给予强大的能量保证,还有两组22000uFX 2的特制大电流电解电容等等。



值得强调的是M3前级放大失真极低,达0. 002%,这主要就足十分注重开环的宽度与失真,力求频响更宽,失真最低的结果。同时,M3带有左右平衡,高、低音调的调节,以增强对环境与外围器材的适应性。特别的是M3带有一路频率可调前级信号输出,以便于用户连接第二台后级或有源音箱。



Master ,大师的手笔



M系列并非NAD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多年构想策划的产物,主要设计思想则出自NAD经典名机3020的设计师Bjorn Erik Edvardsen(简称BEE)及Greoffrey Barton两人之手,他们则要将NAD 33年积累的技术与经验集中地体现于Master系列之上。





因此Master系列对NAD是有特别意义的。于是,在前后级的放大电路、音调、结构、易用性及适配性,还有工艺等方面,无一不以极品的概念打造,因为每一细节都决定声音,决定M3的最终表现。



从实铝精铣面扳,从2mm 软钢底盘,从镀金输入、输出端子,从机箱上采用的汽车专用减震油漆等等工艺处理手段可以看出,M3强化了每一细节,力图M3的完美。



Master, M3不负盛名



面对M3,在它无所不精的设计、构造面前,不会不让人有所触动,有所启示。事实上,这款NAD的新机不负Master之名,它具有出色的高频延伸,声音通透而鲜明,再也找不到传统英国机的昏黄暗淡;而中频饱满与温暖的优点又得到了延续,人声厚实而富有质感,同时与高频又可良好地衔接与过渡;低频则不再是文弱、瘦小的英国绅士作风,深沉饱满,富有张力,也有充足的量感。于是,在音响性、整体平衡性上,M3已交出优秀的答卷。



柔情似水,在小提琴的独奏中,M3是那样的深情,细腻地表达着演奏者的情感;一往情深,在人声的表现中,它的表现富有磁性,而且十分中性,不夸张于某一细节;扑朔迷离,M3对爵士的表现十分到位……



M3并未强调速度,却让声音更稳生与平衡;并未一味地追求力度,却有饱满、厚实的声音表现,在背景与氛围的营造上更显功力;并未夸张于低频的量感,却结实而有力,稳重得让人感叹。



M3的出色与优秀在于将NAD的优点进一步强化,也就是在音乐表现力上进行更深入的挖潜,同时,在解析力、细节再现、平衡感等方面全面提升,力图极致的表现,推动力的大幅增大则让M3可以驱动更多高素质的喇叭。
TOP
5#

问富盛大哥:
有点不是很明:S100有平衡出无平衡入,按理S100 S200都不是平衡的,为什么S100接S200要用平衡呢?其它牌的前后级也有这样设计的,如是骗人的话不如把前级加上平衡输入
NAD的S500CD又有平衡输出,难道是为了配S300(是真平衡?),但S100 S200比S300高档。
TOP
6#

这篇回忆录是由获得NAD集团终生荣誉的创始人之一和设计师Bjorn Erik Edvardsen先生于2004年写给我的,在此翻译一部分让大家能对BEE和NAD有更深的了解。


NAD  NAD历史概述: 1972-2004

作者 BEE

1972年,一群顶尖的欧洲HI FI设备销售商在德国慕尼黑的一间酒店客房里召开了一次会议。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在各自的国内建立起了强有力的市场,销售多个主要的HI FI品牌,并且都是AR (Acoustic Research)的全国销售商。马丁•伯里斯 (Martin Borish)当时主持AR的国际营销和关于欧洲供货厂家的业务。他是这次会议的主要人物。

会议日程安排简单明了:
1 创造一个全新的HI FI设备品牌,一套能与AR音响组合搭配完美和谐的产品。
2.在日本寻找最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持新品牌的联合所有和控制形式,包括产品设计和销售。
这次会议创立了NAD (New Acoustic Dimension),并计划建立一条电子产品生产线,其最初的产品是日本福斯特(Foster)公司制造的合并式放大器,NAD型号60。

技术背景与早期影响: 1972年的HI FI世界
1972年,世界上仅有的高品质音乐源信号是开盘式磁带录音、FM广播和密纹唱片录音。所有不完美的媒介都有着极大差异的复制效果,非常依赖于繁复的模拟转换来保持着最微弱的细节。然而,所有的器材,都能发挥其功能的极至,能够将高保真声音效果还原得令人满意地近乎真实。优质的磁带录音依然昂贵,而预先录制的开放式磁带录音从未作为音乐媒体来应用。专业的磁带录音机已经相当先进。大多数60年代录制的最好的录音作品都是Ampex 3轨道1/2英寸的磁带录音机, 用15或30ips录制的,甚至可以媲美CD的表现,并且还未使用减少噪音的处理。

所有的电子管设备,超载额较高,即使达到2%的失真也能保持音效柔和。从“噪音平台”到可听失真音之间的动态变化区域,很好地控制在70 dB ,频响起伏微乎其微。60年代摇滚音乐和其他流行音乐盛行,这极大地推动了多轨道录音机应运而生。更快的磁带运转速度,更宽的磁带,更好的磁带质量,更低的麦克风噪音,Dolby A 噪音消除的功能使其能够获得80 dB的动态范围。这使得极低噪声水平的LP得以面世。改进的高质动磁和动圈唱头比水晶或瓷的唱头能够处理高得多的峰值还原电平,且对原始音的失真小。因此,最好的最高质量的唱片表现系统处理的声音效果,除了留存的轨迹噪声外,在质量上已接近了母带的声音效果。而轨迹噪声并不会和音乐混淆,因此可以当作自然背景噪音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录音带清洁且无刮痕或残旧的迹象,比较容易与母带音区分。
转盘, 唱臂和唱头大部分依然是昂贵的。带有较差速度稳定性、噪声很大、通常使用很重的唱臂、很差的瓷唱头、粗躁的唱针,声学回输分离性也很差的普通“录音转换器”,与HI FI 转盘 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
当时,有两个并不昂贵的转盘有着物超所值的表现:英国制造的Connoisseur和美国制造的AR XA。


FM双声道广播在60年代问世,并有着高品质HI FI的潜力。如果有不错的信号,一台好的收音机的动态范围可达70 dB,并可达致15kHz的平直响应,然后经常受电台和发射器质量的限制。当然,只有最好最昂贵的收音机才可做到低失真,对干扰进行足够地压制,以及进行出色的频道分离。
(待续)
TOP
7#

这种设计当时的想法是满足在前后级连接时的阻抗匹配和减少在讯号在传输过程的损耗和干扰。通常平衡输出的阻抗较高,对减低前级和后级的输出失真有较为正面的帮助。
TOP
8#

NAD  NAD历史概述: 1972-2004

作者 BEE

1972年,一群顶尖的欧洲HI FI设备销售商在德国慕尼黑的一间酒店客房里召开了一次会议。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在各自的国内建立起了强有力的市场,销售多个主要的HI FI品牌,并且都是AR (Acoustic Research)的全国销售商。马丁•伯里斯 (Martin Borish)当时主持AR的国际营销和关于欧洲供货厂家的业务。他是这次会议的主要人物。

会议日程安排简单明了:
1 创造一个全新的HI FI设备品牌,一套能与AR音响组合搭配完美和谐的产品。
2.在日本寻找最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持新品牌的联合所有和控制形式,包括产品设计和销售。
这次会议创立了NAD (New Acoustic Dimension),并计划建立一条电子产品生产线,其最初的产品是日本福斯特(Foster)公司制造的合并式放大器,NAD型号60。

技术背景与早期影响: 1972年的HI FI世界
1972年,世界上仅有的高品质音乐源信号是开盘式磁带录音、FM广播和密纹唱片录音。所有不完美的媒介都有着极大差异的复制效果,非常依赖于繁复的模拟转换来保持着最微弱的细节。然而,所有的器材,都能发挥其功能的极至,能够将高保真声音效果还原得令人满意地近乎真实。优质的磁带录音依然昂贵,而预先录制的开放式磁带录音从未作为音乐媒体来应用。专业的磁带录音机已经相当先进。大多数60年代录制的最好的录音作品都是Ampex 3轨道1/2英寸的磁带录音机, 用15或30ips录制的,甚至可以媲美CD的表现,并且还未使用减少噪音的处理。

所有的电子管设备,超载额较高,即使达到2%的失真也能保持音效柔和。从“噪音平台”到可听失真音之间的动态变化区域,很好地控制在70 dB ,频响起伏微乎其微。60年代摇滚音乐和其他流行音乐盛行,这极大地推动了多轨道录音机应运而生。更快的磁带运转速度,更宽的磁带,更好的磁带质量,更低的麦克风噪音,Dolby A 噪音消除的功能使其能够获得80 dB的动态范围。这使得极低噪声水平的LP得以面世。改进的高质动磁和动圈唱头比水晶或瓷的唱头能够处理高得多的峰值还原电平,且对原始音的失真小。因此,最好的最高质量的唱片表现系统处理的声音效果,除了留存的轨迹噪声外,在质量上已接近了母带的声音效果。而轨迹噪声并不会和音乐混淆,因此可以当作自然背景噪音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录音带清洁且无刮痕或残旧的迹象,比较容易与母带音区分。
转盘, 唱臂和唱头大部分依然是昂贵的。带有较差速度稳定性、噪声很大、通常使用很重的唱臂、很差的瓷唱头、粗躁的唱针,声学回输分离性也很差的普通“录音转换器”,与HI FI 转盘 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
当时,有两个并不昂贵的转盘有着物超所值的表现:英国制造的Connoisseur和美国制造的AR XA。


FM双声道广播在60年代问世,并有着高品质HI FI的潜力。如果有不错的信号,一台好的收音机的动态范围可达70 dB,并可达致15kHz的平直响应,然后经常受电台和发射器质量的限制。当然,只有最好最昂贵的收音机才可做到低失真,对干扰进行足够地压制,以及进行出色的频道分离。
(待续)
TOP
9#

谢富盛兄,只是不同的后级会不会造成脱节。另2175价格多少请发信息给我。我音箱是802S3。
TOP
10#

赖英智是很推崇tact的,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讲,没有听过D类功放,我也一样,不知是否合意。如果合意的话,全套换掉也行。NAD的S100前级不算是高档货,为它重配新后级有点不值,另拿个S200还有个性价比高的理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