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莫扎特的生日聆听莫扎特的音乐会 [复制链接]

查看: 3487|回复: 10
1#
1月27日,是莫扎特的诞辰250周年纪念日,早早定了在中山音乐堂的音乐会票。是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一些莫扎特曲目。

本来买了2张,可惜下午妻子忽然生病,无法陪我一起去。我只好可怜巴巴的一个人去,没想到今天听音乐会的人出奇的少,我的另一张票好不容易才3折卖出去,真是心痛。

进了中山音乐堂,才知道今天的音乐会是世界转播的,要向33个国家播出,是今天全世界24小时不间断表演莫扎特音乐的一部分。重要性可想而知,这样也好,想必排练会充分一些。

可是今天的人数连7成都不到,主持人要求大家往前坐,这种事情还是头一回。大概因为第二天就是春节,人都返回故乡去了。我往前挪了一排,变成楼上第二排。

首先出来一个漂亮的主持人,我远远望去,看不清模样,听声音就是中央音乐台的那个主持人。这个主持人一向风度不错。接下来乐队上场,莫扎特的音乐弦乐分量很重,今天数了数,小提琴就有30个。中提琴大提琴人数都颇多。

第一首莫扎特的《女人心》序曲一下把我拉到莫扎特的世界里。中国爱乐今天的表现很让我感到满意,弦乐整齐划一,甚至有点粘稠的色彩。

接下来是莫扎特的第25交响曲,这是莫扎特中期最重要的交响乐。是公认莫扎特受“狂飙运动”的影响而写成的,有一些狂躁和忧郁的个性,跟莫扎特后期的华丽风格并不相同。我尤其喜欢第二乐章的捎带忧郁的色彩。中国爱乐的表现同样让人信服,我也在莫扎特的海洋里面继续游荡。

随后袁晨野演唱的两首莫扎特的歌剧片断,声音中规中居,没有什么惊喜的地方。大概我在2楼的缘故,袁晨野的声音听起来穿透力还不够强。

郎朗演奏的莫扎特地24钢协是今天的重头戏,我估计这一段肯定会向世界转播的。其实最初我在买这场音乐会票的时候,就曾经犹豫过。我个人觉得郎朗不一定适合莫扎特的作品。虽然他爱玩的个性足以反映出莫扎特音乐幽默的一面,但对莫扎特那种含泪的微笑,我不敢肯定他能表达出多少来。

不过好在莫扎特的第24钢协也是一部相对特殊的钢协,在莫扎特钢协里面,这是一部既有着相当的阴暗色彩,又有着伟大辉煌的强烈气势的作品。这类作品莫扎特只有晚期写的寥寥几部,比如第41交响曲,但却非常重要。就我个人来说,莫的钢协,最喜欢的是20,21,其次就是24了。郎朗的表演我第一次在现场聆听,姿势的夸张我觉得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难得的是第二乐章郎朗表现得一直很好。并没有我听到那些所谓“刻意粗暴”之类的负面评论,第三乐章当然更是郎朗的强项。

结束后掌声雷动是自然的,郎朗第一首加演作品是一首莫扎特的奏鸣曲,倒也清新可人,观众们拼命的拍巴掌,郎朗出来又弹了第二首,出人意料,这是一首肖邦的圆舞曲,郎朗说要把这首肖邦的作品献给莫扎特。看来郎朗明显觉得弹莫扎特得不够过瘾,这首肖邦作品的难度之大,效果之强烈让人瞠目结舌,观众的掌声自然更为热烈。大家以为这样该结束了,没想到郎朗返回之后又弹了第三首,还是一首中国作品。郎朗说再把一首中国作品献给莫扎特,观众都忍不住笑出来。至于这首作品,第二天发现春节晚会现场也弹了一遍,就是那首《翻身的日子》。

音乐会结束后,我一个人走在长安街上,发现郎朗打破了原本在莫扎特音乐中畅游的我。虽然最后加演的两首作品都很精彩,可是却脱离的莫扎特的音乐。郎朗看来还是一个喜欢炫技,喜欢出人意料的大孩子。

从这天起,莫扎特年就拉开了序幕,还是让我们多听听莫扎特的伟大音乐吧。
分享 转发
TOP
2#

收阅.感谢!
TOP
3#

1月27日晚11时,我看了ZDF电视台录播的郎朗和中国爱乐的演出。紧接着,3SAT电视台就播放了奥地利ORF拍摄的故事片[莫扎特在波罗尼亚]。

1984年,Milos Forman(我太喜欢他的[飞跃疯人院]了)拍摄了[Amadeus],得了奥斯卡奖。从此,在一般人的眼里,莫扎特就是在那个电影里的形象。也就是在同一年,有了上面提到的[莫扎特在波罗尼亚]。在这个片子中,莫扎特是一个聪明质朴,敏感忧郁,略有些矜持敛默的大孩子。这与[Amadeus]里的那个形象确实有很大差距。

我不知道在同一年里出现这么两部影片,塑造了两个不同个性的莫扎特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但我认为,奥地利的那个莫扎特应该比美国的莫扎特更接近自幼出入于宫廷和教会的莫扎特本人。

看着这部从没听说过的电影,郎朗的演出画面总在回现。北京的导播给了郎朗太多的脸部特写,而这些皱着眉,闭着眼,抿着嘴,故作状态的大特写实在跟影片中莫扎特的个性对不上号。但愿郎朗在演奏莫扎特时头脑中不是美国的那个莫扎特形象或是什么别的。但愿萨尔斯堡人还把他当成孩子。直到现在,我还想骂那个导播。

浪漫派以前的作品尤其注重传统。巴赫们经常在谱子上,在文献中给他们的后代留下注释,有时甚至连一个trill怎么打都有规定。这些规矩是后代必须遵守的,是传统,是欧洲人(特别是德、奥)引以为荣的传统。忽视它们被认为无知,没有理由地卖弄个性则被认为是藐视传统。并不因为莫扎特写了许多阳光的大调作品,或因他较少使用复调就可以把他的作品当作浪漫派作品来演奏,那样未免显得太随意,太滥情了。正因此,郎朗的肖邦比他的莫扎特要好得多,肖邦给了他更大的空间。

很久前在本坛读到Mydisc大侠写的采访录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47162&ftdate=20040314&ntypeid=11
自打上次在德国见到郎朗父子并看了他和柏林爱乐的现场后,我对他的看法有了转变。他现在经常来欧洲,如我没说错,也正是意识到传统的重要。如我错了,那是他的悲剧。看过多位钢琴大家的现场后,我更认为光有技术起码在德国是不行的。
最后编辑Moka
TOP
4#

鹤,你简直是个DZT,明知我在北京也不打电话给我,白白浪费一张票,我还以为你回家过年去了泥!!
最后编辑小萝卜
TOP
5#

这是俺当晚看完演出后写的小记,原发在星网论坛。

------------------------------------------------------------------------------
刚看演出回来,随便写几句。

这场音乐会就是mordee朋友上面所说的“由欧洲国际音乐公司联合德国电视二台、奥地利电视台和美国公共广播网(TDF)联合发起”,并向全世界33个国家24小时滚动现场直播的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音乐会。进场后,广播里便不停地播放这个信息,要求观众要文明礼貌、乐章之间不要鼓掌,要向全球展示中国观众的风采....等等。鉴于前几排的票价很高,多数没有坐满,演出前5分钟,广播里突然通知请大家尽量往前坐,可能是怕镜头里的场面不太好看吧,呵呵,典型的中国特色:要面子。

中国爱乐的音乐会听了不少了,但这是我第一次听中国爱乐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应该说,今晚的演出还是比较精彩的,可能是莫扎特作品里铜管乐器很少的缘故,而铜管吹爆音是中国爱乐的老毛病了。今晚的弦乐和木管表现都不错,特别是木管尤为突出。开场的《女人心》序曲带着浓浓的莫扎特味道---我所熟悉的用现代乐器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味道。第二十五交响曲是比较常听的曲目之一,余隆控制的乐队在音色和节奏上都比较到位,第三乐章充分展示出莫扎特音乐的特色,加上现场聆听的原因,使人不由的想起了马克拉斯指挥布拉格室内乐团的录音。

男中音袁晨野是第一位获得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金奖的华人歌唱家, 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得意门生之一。他今晚的演出也比较成功。袁晨野的嗓音穿透力很强,如果闭上眼睛听,似乎不像中国演员的演出。俺的老观点:歌剧适合听,不适合看,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不再买歌剧DVD的原因。

压轴戏是朗朗的莫扎特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前几天他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我没去看,就是惦记着今晚这场演出。因为大会堂的音响效果较差,在那里与其说是听音乐,不如说是去凑热闹。演出前我很怀疑朗朗能否弹好莫扎特----指的是风格,不是技巧。印象中他只适合弹奏拉氏和肖邦。但今晚的演出在第一乐章就让俺陶醉在那美妙而带有忧郁的琴声中。有评论说朗朗的肢体语言太多,表情太丰富,但我觉得正是这些动作和表情反而更容易带动听众进入音乐,特别是莫扎特的音乐。

可能是朗朗觉得弹莫扎特不过瘾吧,加演曲目里他选择了肖邦的圆舞曲和一首中国民乐改编的作品(很熟悉的调调,但一时想不起名字来了),这两个作品终于给了朗朗充分展示技巧的机会,也在演出的最后时刻激发出来了观众的热情,不过,小伙子仍然记着在弹奏前加上说明: 献给莫扎特 。


(附一张手机偷拍的照片,很不清楚,只能象征性地看个场景)

[upload=jpg]Upload/20062120251474288.jpg[/upload]
最后编辑yinghan
TOP
6#


郎朗那首献给莫扎特的[翻身的日子] ZDF电视台没有播。郎朗是为了回报在场的观众热情,导演能安排,国人能理解。可不要忘了这是国际合作的节目,有多少大牌参与,都给莫扎特献上自己的什么日子,会让观众感到不舒服的。
TOP
7#

小萝卜 在 2006-2-1 14:43:45 发表的内容
鹤,你简直是个DZT,明知我在北京也不打电话给我,白白浪费一张票,我还以为你回家过年去了泥!!


你1月27日在京么?

北京春节可以放炮,他当然要留京过炮瘾啦:)
TOP
8#

好帖。
今年我可能也会多听莫扎特。因为他的全集刚买完了想买的那几集锦。
TOP
9#

真羡慕
TOP
10#

小萝卜 在 2006-2-1 14:43:45 发表的内容
鹤,你简直是个DZT,明知我在北京也不打电话给我,白白浪费一张票,我还以为你回家过年去了泥!!

冤枉死了,我怎知你在北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