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帅 在 2006-1-6 0:10:15 发表的内容
 2006年1月8日是周恩来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我们大家都来纪念他。
 经过百年磨难,中国人头一次可以这样去面对世界!
 1974年6月1日 最后一次离开西花厅

 周总理逝世后,遗体静卧在鲜花翠柏中,被党旗覆盖,他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为中华之崛起”的人生诺言…………
|
纪念最伟大的人----周总理
介绍最珍爱的照片《伟人周恩来》
(编辑)
这张不朽的作品《伟人周恩来》肖像摄影出自著名的意大利摄影家乔治.洛蒂之手。1973年1月9日,周恩来总理从所住的医院乘车到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访问的意大利外交部长梅迪奇等意大利外宾。随同梅迪奇部长访华的意大利《时代》周刊摄影记者乔治.洛蒂,在其他摄影记者抢过镜头之后,周恩来正要起身请梅迪奇部长到宴会厅之时,提出要为周总理拍照的要求,周总理欣然同意了,这当儿总过不过两分钟的时间,而且就在那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周总理还相左转过身去同工作人员说了两句话。没有功夫多加思考和调度,也来不及测光。这位从来不用闪光灯的摄影师,凭借多年实践的经验和练就的娴熟技巧,目测了室内现有的光线之后,以八分之一秒快门速度和F2.8光圈,敏捷地拍下了两张底片,而从中选出的一张,就是当今世界摄影史上使用率创记录的这张底片。
运用光线语言,增强作品的感情色彩,是摄影艺术创作的长处之一。摄影家们创作的许多佳作,多与他们发挥摄影艺术的这一特长有密切关系。乔治·洛蒂喜欢把自己称作“用光线抒情的诗人”。他所拍摄的周总理病中的那张照片,就是用光与情调和谐统一的范例。他别具匠心地运用了自然光,同时又调动了色彩语言,使整个画面充满鲜红的红橙色,连总理穿的那件人所共知的灰色的制服亦带绛红色,这就易使人联想起总理火红的革命一生。他还大胆地将周总理处理在深暗的背景之中,正是这深暗的背景告诉我们,无情的病魔给总理带来了不可抗拒的灾难。而那巧用的后侧光,则把身处逆境的总理的刚毅风貌,以及炯炯有神的目光,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这一作品充分显示了光线艺术语言的特殊功能。就以用光与情感相结合,以光表情,以光抒情而论,这一作品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在国际摄影比赛中,乔治.洛蒂拍摄的这幅照片《伟人周恩来》曾同时获得新闻人物奖和摄影艺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