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略说几个Brahms第二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9274|回复: 48
11#

楼上两位的宝贝我都没听过,有些甚至没听说过。希望有识之士们能对它们略加评述。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12#

亮亮 在 2006-1-4 22:45:30 发表的内容
多天没来,看到此帖异常惊喜,因为布2是本人最喜欢的交响曲.

我有7,8个版本, Furtwangler VPO 现场版, Bruno Walter CBS版, Szell Cleveland Sony版, Celi EMI版, Guilini DG VPO 数码版, Bohm DG, Wand NDR RCA

其中, 最阳光但最粗糙的是Walter版, 最爆棚但效果最差的是福版(结尾速度惊人), 最不起眼但最耐听的是Wand版,期望最高失望最深是Celi版. 最不快乐但挖得最深是Guilini版.

我最喜欢Guilini版. 布2是他交响曲里性格最让人摸不透的一首, 有双面性格, 表面上有田园的愉悦, 却到处埋伏着自我伤感的因子, 却使得此曲因辩证而精彩. Guilini版使VPO每个音色充盈饱满(VPO少见), 把此曲演到了一个人,景,情交融于一炉的高度; 速度跟Celi差不多慢, 但慢得有理, 有创意. 有点稍嫌极端, 变得略显阴沉; 但我认为如果你很喜欢第2, 就千万别错过此版.
兄台论及的版本正好与在下的形成互补,甚幸。日后当经常交流。
所说朱里尼版,拜读之下,心测与在下即将小述的约胡姆版有神似,不禁言巧:)
TOP
13#

[upload=jpg]Upload/2006141638462008.jpg[/upload]





约胡姆指挥柏林爱乐1951年录音。

乐声起处就是一个带着阴霾的日出,不见朝霞,只有浓雾;
第二乐章,天色更沉,乌云在天际黑压压地滚动着,逐渐吞噬着仅剩的天光。我深切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内心挣扎,几乎是无望的,气息奄奄的;
第三乐章,昏暗的天穹获得了暂时的平静,间或几阵凉风袭来,给安宁的空气带来一丝隐约的威胁;
轻风骤止,可是远处的云翻滚得更厉害了。倏然间,猛烈十倍的狂风从山脊背后侵掠而来,横扫一切。林木、庄稼、屋舍、溪流都在惊慌地颤抖。面对外来的重压与迫近,内心的痛苦显得多么渺小,无力反抗。天地之间被席卷干净之后,能做的只有静静等待暴风雨的最终来临……

这的确是一个在诠释风格与聆听感受上与前述诸版本大异其趣的演绎,可称“异类”。柏林爱乐制造出的音响凝练深重,一步步扎实沉稳地推进着,听感上最为缓慢;阴郁的色调贯穿始终,甚至让人不禁悲从中生,这由指挥的理解取向决定,同时也应与单声道的音质有关。当然这是个效果很好的mono录音。
至于有评论称该版本中,指挥有“富特风范”、乐队展现的是“卡拉扬染指之前的柏林之声”等,我实不以为然:-)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14#

今天拿到了2/12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会的票子。这场音乐会里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已然成为我现在最为期待的一个“版本”。


[upload=jpg]Upload/20061522481745813.jpg[/upload]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15#

去年在上海音乐厅还听过一场上海爱乐乐团音乐季演出中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陈佐湟指挥。凑合吧,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听过的录音就是前面这些了,这段时间个人想要表达的基本在这里了。但并非即将结束这个话题,我希望可以继续和朋友们在探讨交流中互相学习。今后如果收到新的版本,我还会对这个题目加以补充。
也许有时间的话,我会把听过的勃拉姆斯的其他几部交响曲也作类似这样的摆列。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16#

亮亮 在 2006-1-6 22:14:18 发表的内容
约夫姆版果真有格, 但netwilliam兄对我最挚爱的第一乐章仅轻描淡写几句, 真吊足胃口矣.
哈哈,罪过罪过:)
TOP
17#

谢谢路德维希兄的精彩补注。
就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而言,我听过的版本里,60年代之前的3个单声道录音无例外地体现出一种强悍甚至狂暴的音响气势,约胡姆的更是折腾得昏天黑地,虽然他的前几乐章慢悠悠一波三折。
听到了立体声版本,曲风大异,刻画明显细腻精致,即使高歌猛进,也是有条有理,坐怀不乱。尤以卡拉扬和扬松斯为甚。卡拉扬的路德维希兄已有深入详细评述,我毋须再添赘言。扬松斯的虽说冷门,但在这里我还是要极力推荐,于我,他的版本和老卡的只在伯仲之间。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18#

[upload=jpg]Upload/2005123013445826693.jpg[/upload]




这是一场伟大而杰出的演出。
演绎具有过强的戏剧性;音响的明弱对比所展示的矛盾十分突出——我还是想用这些形容富特时被用滥的话。
这是个现场录音,下面的观众一定被搞得很紧张,当然也会群情激动。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这个录音。我还是比较追求形式上的美感的,而这个录音在我看最大的不足,便是形式美感上的不足。音质,演绎各负一半。我不愿遑论乐曲内涵或演绎诠释,包括之后还要提及的几个版本,我都将基本只围绕外在形式上的感受展开。
我所接受的第二交响曲应该是较儒雅和舒展的,而富特与柏林爱乐的有点“暴”,过分紧迫了。这些倒可能适合第三交响曲。
这个版本在我这还是只能作参考,因为还有那么多优秀的版本可以反复欣赏,况且唱片公司的初衷也是如此。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19#

[upload=jpg]Upload/200512301311171712.jpg[/upload]




客观地说,Celi这个演绎并未在速率上体现出他以为出名的超缓慢。
看过一篇较有意思的评论,说勃拉姆斯作品的柔板慢板都很深沉动人,所以有些指挥刻意减缓起始乐章的冲击力,来配合后面的“幽幽沉思”,Celi尤为明显;然而由此可能导致作品显得中庸和保守,感染力也受到抑制。
对以上观点,在Celi的勃2上,我基本同意。
Celi堆垒了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确实显出些许“刻意”。音乐密度小了些,说得严重点,结构或者说神髓有些散了。但是他的演绎仍然是贴合勃拉姆斯的根本气质的,很能让人勃发“思古之幽情”。
这里面的第三交响曲倒不是那么刻意了,更为率性一点。
TOP
20#

[upload=jpg]Upload/2005123023463753626.jpg[/upload]



伯姆1976年指挥维也纳爱乐,无疑是最优秀的版本之一。
伯姆的节奏控制得也较慢(不比Celi快),情感也有一定的克制内敛。但是绝不拖沓,而且料多实在;比Celi的更多起伏感,更多细线条。
伯姆做到了稳健扎实,可好像过于肃穆庄重了,欠了一点生气。尤其在第二乐章。不过多听几遍,发现这却也是他的韵味所在,感情的宣泄如一条无声暗涌的巨流,平静但湍急,无休无止。
从这个第二交响曲里,似乎听到了最多的坚忍、宽容和有限的自我释放。

这套环保装中除交响曲外的其他几部管弦乐作品亦是上上乘之作,非常超值。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