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再论黑胶和CD [复制链接]

查看: 3344|回复: 9
1#
转自 色影无忌,作者: 猪头唛】

摄影器材里有胶片数码之争,音响里有黑胶和CD之争,我们恰好处于技术转型时代,留给我们有趣的话题太多。幸事。

我非技术人士,仅仅从我作为爱好者所接触了解的来讲讲黑胶和CD。

从录音音源上,现代出版的CD和黑胶同属于一个母体,就是磁带母盘。如果你有录音的母带,你的音色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用哪种载体最接近母盘的声音呢?如果不计成本,从母带直接拷贝的大磁带是最好的。事实上,正如电影拷贝一样。最好的画质除了母带外,就是直接拷贝的胶片。我个人也为了获得磁带的声音,专门买了“大开卷”专业磁带机。但这类的磁带软件不好找,要么从其他音源复制,要么找旧的电台DJ用过的节目带,这都使它的声音打了折扣。但还是听到比CD丰厚的声音。

回归正题。
现代出版的黑胶,已经是数位录音的产物。封套都写着“数字”的英文的了。那么在同来源于母盘的黑胶和CD哪个音色好呢?不知道,藏在里面的东西不知哪个好。只能通过重播出来进行对比。那么如何公平对比呢?黑胶是模拟信号,CD是数字,各自的重播器材本身就不同。换言之,是要胶片转成文件和数码比,还是要数码输出成负片图片和胶片(负片)比呢?谁是主场?

但事实上无法避免的是,黑胶只能用唱盘加唱放,CD只能唱盘加解码。器材不一样。有没有可比性呢?顶级的唱机唱放和顶级的CD转盘加顶级解码也不一定代表公平。那么用金额对等的器材比较又公平吗?也不一定。

但由于没有合适的真正公平的比较,还是从时常大家可以接触得到的器材里听黑胶和CD来评价吧/
事实上,基本大部分资深的音响玩家,都几乎认同黑胶比CD靓声,而我自己的感受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这样反而是好事。因为没有必然投资一笔到黑胶上。

以上讲的是同一种母带拷贝出CD和黑胶的比较。有清楚你可以买同一版本的CD和黑胶一起听。现在很多这类的出版。

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黑胶在不用比的情况下,推理上就占优。我说这种,是指那些当年只有模拟录音时代的黑胶。因为现在你虽然能从CD里听到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演绎的作品,但这些CD是从黑胶里翻刻过来的。这些“伟大录音”来自那个没有数字录音的时代。那么你说黑胶好还是CD好?当然,前提是拥有当年的黑胶并且是极少磨损的。

谈到这,就基本结束了黑胶CD的区别以及理论上哪个好。因为这里的朋友都是了解音响的,不存在还要就一切基本问题展开谈论。不必要谈论哪个唱头唱放才好,哪种CD盘靓声,已经假设了器材对等。

那为什么CD会取代黑胶呢?道理不是CD比黑胶靓声。将消失的都说成不好,不是令人接受的解释。
CD成为主要软件,是几种因素(最起码是这几种):
一, 成本。在资本主义开始之后,市场,大生产,效益,效率成为这三百年尤其这一百年来的社会控制者。任何事情都无法违背它的控制。所以成本高,效率低的生产方式注定消亡。比如摄影器材中的福伦达,镜头再好也没有用,企业还是破产。比如LEICA,维持高品质少规模生产的代价是巨大的,尽管有HAMMENS的投资,上年度巨亏十几亿欧罗。而CANON数字器材就一路高歌猛进。但我们知道,上个实际没有哪个镜头比福伦达的好,这个世纪,德系镜头依然比数字镜头成像好。我相信一张CD的材料比一张黑胶材料便宜。更不说刻录成本了。

其次,使用便利性。
CD使用便利,广泛用于各种器材,比如汽车里也可以使用。没有可能在汽车里装黑胶机。或者将黑胶造成随声听。由于使用的终端广泛,所以注定CD市场更大。导致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同一版本,CD发行量一定比黑胶大,因为使用者多。不时每个使用者都追求HIFI的音色的。所以业界的利益决定了使用者的结果,经济学上叫“供应决定需求”。当厂商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利益而只生产某些东西的时候,消费者的选择是在供应中选择,并不是停止消费。

三, 数字是技术的革命,这种技术是制综合的应用和效用更高。而不是在音色上更高。但声音已经满足基本需要。数字技术带来录音,编辑,再生,制版,生产等一系列过程的高效率。正如数字摄影器材,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各种处理,而不是象胶片那样要专业部分为你提供。数字录音一样。我也参与过录音编辑。以前投资一些短片,在后期制作时也在棚里一起和录音师编辑一起完成。数字编辑器是多么方便啊。切换剪辑全部数字控制。要到哪就到哪。正如现在的录音师拥有以前的录音师没有的便利和技术手段一样。创造了纯粹的音棚作品。而不需要付出太大的经济代价。所以,数字录音一定是取代模拟器材录音的。而数字录音最好的终端还原也是数字器材(CD机)。这样,从录音界到音像生产全部都捆在同一技术同一统一的格式上,实现了大生产。黑胶没有市场了。也没有业界的支持。不是它声音比CD差。

黑胶的普遍消失,不是比CD声音差,进步技术带来的并不是品质提升,而是大规模生产的实现。以前,黑胶年代,中产以上才有机会拥有黑胶的魅力。而现代,市民时代来临,每个市民有权利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而厂家更乐意为大多数人服务,以为利润所在。我们只能挂鲁本斯伦勃郎的作品复制品,印刷品。不可能都罗浮宫那样。为少数人服务的企业必然需要那些少数人能支出如多少人一起支付那样的金额和利润才能继续生存。如果少数人不愿意付“多数人不付”的钱,这企业也消失,少数人就和大多数人一样只能挂印数品。

黑胶如是。现在的好转盘的价格就是一套单元住房的价格了。
但是,依然还有那么多人追求,也证明它有独特之处。除了有些版本必然只有黑胶这原因之外。实际听感中,黑胶泛音真实丰富,音色醇厚温暖,不象CD那样干净。给人感觉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聆听。而不是被关在隔音室中听音乐那样。这是当年模拟器材特有的魅力,而黑胶是最擅长重播模拟录音的声源。

有人说,黑胶不好,不精湛不清晰。又有人说,说黑胶不好是因为没有将黑胶玩好的原因。确实,要播好黑胶,很费力气,器材要好,无论唱盘唱头还是唱放。还有,调校好准,无论是臂的平衡,针压,还是在音曹里的左右平衡。转盘的稳定,电源杂波的过滤。空气中电台信号的干扰(尤其MC头)。如果这些安排好,黑胶是很干净通透的。

但,我个人认为,正如论坛里长者兄引用的杨家明先生的心得一样:黑胶更多地感受音乐的味道,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音乐的欣赏和品味的方式。不仅仅是出于为了比CD更好声。就算你的黑胶足够好声,还是要兼顾听CD,就算你CD足够有“胶味”,还是不要弃了黑胶。
还有很多原因,造成CD成为今天主要的音乐软件.但这些已经超出本人感知的范围.我写不出.但一定不是因为CD比黑胶好声.
=======

首先说“讨论”我非常赞同!不是谁要把谁砍下去。
你讲的有些观点我也赞同,就是说成本决定论,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现在不是大画幅时代了?成本是很大因素之一,另外就是便携性,35毫米画面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大幅面相比。而35毫米的流行正是因为它的便携。

有一个说法需要纠正一下,就是你所谓音源都是磁带——或者说是母带,实际不是那样的,早期唱片都是直刻的,直刻唱片比磁带录音机发明的早。而且当时还有给业余发烧友生产的刻唱片的用于家庭录音的“刻录机”,我家就曾有这种空白待刻录唱片好几种,介质有赛璐璐、纸版胎虫胶漆片等等,尺寸也有8寸至12寸大小不同的。而且我父亲也在录音室内录制过夏威夷吉他的独奏,由于介质关系噪音较大。因为是直刻,唱片公司的“母盘”并不是销售给顾客的那种样子,它只有一面(早期唱片也有一面的),需要经过电镀等很多手段制造成模具再来压制唱片,压制方式与目前的CD基本相同,但拾音的方式不同,黑胶是机械式的,CD是光学式的,(历史上也有光学模拟式的拾音方式,就是电影片)。

个人认为生产成本也许不是黑胶消亡的直接原因,个人觉得便携是CD的一大优势,最主要的就是不会磨损是他的另一大优势。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现在唱片公司不会再用磁带作为录音介质,而是采用高位数的采样率直接录在硬盘上,标准的CD采样率是16bit 44.1k采样率,而“母带”采样率可以达到32bit 96k而且是多轨的,以便于编辑。因此信噪比与动态都可以大大提高,多轨编辑更方便地调整各种乐器的音量比例以及混响深度。当然最后还只能制作出16bit 44.1k标准采样率的CD唱片,CD可以达到的数值可以达到最高22000赫兹高音,足以满足最灵敏耳朵的需要,动态可以达到90分贝,这样的指标是以前任何一种录音方式都达不到的质量高度。还有录音时间,74分钟为当时最长交响乐完整演奏所需要的时间。这也是黑胶不好做到的。

当然,对于后期生产出来的黑胶应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录音质量。也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但个人认为更早的78转老唱片也足够珍贵,这不是它的声音质量决定的而是他忠实地记录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成就。

说明:绝不是争论,只是说说看法而已。
分享 转发
TOP
2#

现在的复刻CD音色很有LP 味道啊,还是喜欢CD.
TOP
3#

weison 在 2006-1-5 10:17:57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复刻CD音色很有LP 味道啊,还是喜欢CD.


说明你喜欢的还是LP
TOP
4#

顶一下!
TOP
5#

阿龙 在 2006-1-5 10:40:35 发表的内容
weison 在 2006-1-5 10:17:57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复刻CD音色很有LP 味道啊,还是喜欢CD.


说明你喜欢的还是LP

我不否认LP的效果,我说的是现在的复刻CD包装和外观.LP需好为何淘汰?但我更认同现代音响科技!所以我喜欢CD!!
TOP
6#

光是“成本”一个观点,就不足以立论。成本仅仅是材料的花费?制造设备呢、工人的工资呢?
TOP
7#

君不见一些CD也能卖很高的价格吗!
TOP
8#

目前似乎胶片相机还是好于数码相机.看电影也比看DVD好.而被淘汰的四合院,也肯定比那些高楼更适合人居住.
TOP
9#

顶一下
TOP
10#

以后可能论的是IC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