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1:海顿《巴黎交响曲》/哈农库特与维也纳音乐家古乐团

虽然手头已有Virgin库肯,DG卡拉扬,Decca多拉第,Philips马里纳和Sony伯恩斯坦等多个全集版本,但看到这个还是毫不犹豫地收了下来。事实上她带给了我今年最大的惊喜!哈农库特在酝酿多年之后录制的这些海顿交响曲可以用“出手不凡”来形容,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古乐演奏令人陶醉。年底时更获悉该专辑荣获2005《留声机》管弦乐大奖,可谓名至实归。
海顿(1732-1809)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被誉为“交响曲之父”。虽然更确切地说,海顿是交响曲的发扬者而非开创者,在海顿之前便有许多作曲家写过数量庞大的交响曲,但事实上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去听在他之前的交响曲作品,因为只有到了海顿手里,交响曲才逐渐变得成熟。在海顿浩瀚的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作品集中在晚期,即1785-1786年间的六首《巴黎交响曲》和1791-1795年间的十二首《伦敦交响曲》。所以对古典音乐入门者来说,从海顿的作品开始了解交响曲是个不错的开始,而从《巴黎交响曲》开始聆听海顿也是个恰当的选择。
海顿被当时社会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匈牙利贵族艾斯特哈吉雇佣了将近30年,直到他将近60岁高龄以前,他竟然从来没有去过一次奥地利。后来据海顿自己描述,长时间地远离维也纳等当时的音乐中心相对与世隔绝地进行创作,迫使他保持了作品的原创性而不受其他作曲家的影响。同时艾斯特哈吉的宫廷乐队可以排练他所写下的任何作品,使得他有便利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实验。
海顿与艾斯特哈吉家族最初的合约明确规定他不得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为其他人写作,就连他为家族创作的曲谱也不允许有任何复本流传出去。但是渐渐地,海顿还是变得名声在外,甚至响彻欧洲。这是因为从1760年代开始,海顿一些作品的盗本(虽然往往是不精确的)开始出现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巴黎。巴黎也是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之一,那里的人们对海顿的管弦乐作品特别推崇,一旦当地的出版商拿到某个曲谱的复本,立刻就会印刷发行并反复上演。但是这些成功并未给海顿带来丝毫额外的收入,实际上,他可能甚至一点都不知情。更糟的是,开始出现一些顶着海顿名字的假冒作品。
终于在1779年,在海顿与尼古拉斯•艾斯特哈吉亲王签约担任其宫廷乐队指挥13年之后,亲王同意对合约进行修改,在海顿履行宫廷乐队职责之外,可以接受他人委托谱写作品。这表明艾斯特哈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方面,亲王意识到海顿作品在欧洲的传播已经无可阻挡,旧合约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另一方面,亲王也在盘算着拥有如此伟大的艺术家,对于其家族国际名望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亲王的这个让步不仅使海顿作为一个有着国际声望的作曲家得到正式的认可,同时也使海顿能够以自由作曲家的身份获取额外的收入,而正是后者最终导致了海顿在1790年代两次成功的伦敦之旅。
新合约之后,海顿收到了来自维也纳、伦敦、巴黎越来越多出版商和赞助人的作品索求。终于,在他53岁的时候,海顿收到了他作曲生涯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委托。一个名叫“Concert de la loge olympique(奥林匹克乐团)”的巴黎时尚音乐组织以重金向海顿定制六首交响曲,而这就是《巴黎交响曲》的由来。不同于之前海顿收到的大量钢琴三重奏、奏鸣曲、歌曲等作品的委托,显然这一次巴黎人想得到更多。对海顿而言这也是一项挑战,因为这一次他要为老练而成熟的巴黎听众特制作品,而且作品将由当时顶尖的音乐家来演奏。如同他的弦乐四重奏54、55、和64号作品一样,我们可以在巴黎交响曲中同时感受到迄今为止海顿音乐中的两个特性:公众性和私人性;也就是说,海顿把他个人温文尔雅的流行风格通过当时复杂、专业的音乐形式表达了出来。同时巴黎的管弦乐队编制比起海顿所指挥的艾斯特哈吉宫廷乐团要大得多,而在此之前,海顿的几乎所有早期交响曲都是为小编制的宫廷乐团所作。这使得海顿可以写出更有份量、更辉煌的交响曲作品,为作品涂抹重彩,使管乐手无论在合奏还是独奏时都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海顿欣喜地接受了这份慷慨的委托并以极大的热情于1785-1786年间投入了这六首交响曲的创作。他好像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在这六首交响曲中呈现给法国人,无论是他作品中最具创造性的结构复杂的第一快板、还是示范性的类型丰富的第二乐章、抑或是一系列精致得令人吃惊的小步舞曲、当然还有那些机智、诙谐的结束乐章。作品于1787年在巴黎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这些作品不仅在巴黎出版发行,更传播到了伦敦、维也纳、柏林、和阿姆斯特丹等地。这六首交响曲就象是海顿对交响曲这一作品形式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使是其日后的十二首《伦敦交响曲》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专辑2、3: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切利比达赫与慕尼黑爱乐


在港期间看到EMI搞促销,指定品种的高价版在特定期限内卖中价,看到这两套双张就收下来了。
勃拉姆斯交响曲是切利比达赫在其指挥生涯中指挥最多的作品之一,而且可说是在切利的一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45年8月,福特文格勒受到“去纳粹化”运动影响而不得不暂时终止指挥并接受调查,柏林爱乐需要另行委任一名指挥在其离去期间挑起大梁。在经过了一次与乐团的实践指挥考察后,他们选择了时任柏林广播乐团指挥的切利比达赫。在那次考察中,切利指挥的曲目就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1946年12月21日,切利指挥柏林爱乐进行了萧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在德国的首演。由于对该场演出的录音质量非常不满,切利开始发展出对录音工作的抵触心理,并宣布从此拒绝任何录音公司对他指挥的音乐会进行录制。他认为只有在现场,才能领略到活生生的音乐,而这种感觉是录音无法再现的。对所有商业录音说"No",这在今天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也许从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切利今后一生的遭遇?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去世后,一个叫卡拉扬的年轻人接管了柏林爱乐,切利开始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直到切利去世后,其生前一些现场录音才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主要由EMI和DG发行。EMI发行的录音都标识有"First Authorized Edition"字样,其实这些录音并不是切利本人授权的,而是通过切利的遗孀和他们的儿子。EMI唱片内封中还特别收有切利之子对授权在切利生后发行他的录音作品作了“8点解释”。。。
除了切利在EMI的版本以外,勃拉姆斯交响曲我还有伯恩斯坦(DG),伯姆(DG),萨瓦利什(Philips),海廷克(Philips)等版本,切利的现场录音是我目前最喜欢的版本,其次是伯恩斯坦。我说不出太多喜欢的道理,但我发现我的喜爱程度似乎与版本的时间长度成正比。可以简单地把上述版本在时间长度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部四首交响曲可以放进两张CD的,另一类则因为时间太长而无法容纳。切利和伯恩斯坦的版本均属于后一类,而伯姆的用时是165分左右,如果不用考虑章节分段的话刚刚好收入两张CD中。萨瓦利什60年代的录音时间最短,也是我最没感觉的一个版本。听过了切利马上听萨氏,甚至会觉得有些地方就像赶火车,根本没有充分展开就过去了。 wp兄台认为这几乎是EMI切氏系列中最值得买的,偶没听过系列中的其它专辑,但偶会毫不犹豫地向别人推荐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