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1861|回复: 290
21#

audio 在 2006-1-5 16:24:54 发表的内容

哈哈,你去把我发的《第一交响序曲》mp3也下了做来看看啦:)


audio大哥,现在我用的是拨号,速度很慢的。过几天我用DSL下 :) 不过近来基点站的ftp的登陆好像有点问题,常常登陆了一半服务器就没动静了?

不过我刚才倒是把《龙迹》中《二泉映月》的wav转成mp3,然后看mp3文件的波形图,发现它看上去和wav的很像,原来wav中有“压限”现象的,在mp3中还一样能看出来 :)
TOP
22#

JWang 在 2006-1-5 12:40:25 发表的内容
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数据,特别是Possibly Clipped Samples都是零,哈哈!


你首先要搞清楚满足什么条件的Sample,才算是“削波”(当然这里指的是CD格式取样时的削波)!——其中最重要的是,起码Sample值的绝对值是32768或者32767才有可能是。看回你的测试报告,Sample的绝对值最大才31654,这种情况下你在最开始介绍图片的时候告诉我们“peaks被削平”,并且又隐瞒峰值电平、最大/最小Sample值(当然按照你的水平,也可能那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有这些指标),因此弄不清楚你的“哈哈”究竟想笑什么?

还有,明明是自己软件没设置好,还硬说“相差不大”、“不影响结论”,你一直就没有让人弄清楚你想说明什么“结论”。还有,你这次怎么不把图片放大到最大,也就是看到取样点那种程度?——怕一个一个点描出来的话容易让人看出差别吧!
TOP
23#

粗略看上去似乎两者很相近?——除了两幅图的长宽比不一样之外。
TOP
24#

阿杰 在 2006-1-5 16:34:26 发表的内容
我有金版。
但hifi168不支持上传wav,那我如何从CoolEdit中截图上传?


可以用屏幕抓图软件来抓取显示屏内的图像。我用的是SnagIt,可以在这里下载试用版:

http://www.techsmith.com/products/snagit/default.asp

还有另外一个办法是:PC机的键盘上有一个“Print Screen”按钮的(有时候缩写成“PrtSc”或者“PrtScrn”之类的),这个按钮大概在键盘的右上方。当屏幕显示CoolEdit的界面的时候,按一下这个按钮,然后打开Windows自带的画图,然后同时按Ctrl+V,当前的屏幕画面便贴到画图里面了,你再存储一下,或者再用Photoshop裁剪一下即可。
TOP
25#

松香味 在 2006-1-5 12:40:53 发表的内容
老百姓心中有杆子秤;秤星的大小自明白。
有请 Felixcat兄弟帮助分析一下《皇家芭蕾》这方面的情况,不知道有没有兴趣?


松香兄:《皇家芭蕾》恰好没有放在家中,倒是硬盘里恰好有从基点站下载的其中《天鹅湖》一段的mp3,或许从wav格式转换成mp3格式会对信号有不少改变,但对于声音强弱对比、动态方面倒是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来的。所以这里也把mp3文件所对应的波形图贴出来,由于图片大小限制,这里只贴出右声道:

[upload=jpg]Upload/20061516164022934.jpg[/upload]

此图并不反映原始wav文件也是这个样子。

从mp3的波形图来看,《皇家芭蕾》的此段音乐一切正常,强弱对比合适,并且动态范围达到66分贝——当然CD效果肯定会更好。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6#

嗯,越听越觉得此唱片音质上的不称职。
TOP
27#

第三,关于录音方面。这是这张CD最严重的问题!首先从听感上,尽管敲击乐器的音质很不错,但是整体上来听我明显觉得这个录音的声音很硬,音量稍大便有刺耳的感觉。为此我把第一轨抓轨下来分析,真是一看吓一跳!——下图是该CD第一轨记录的左声道的时间-振幅波形图(由于图片大小的原因,这里只贴出乐曲9:00往后的那一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294314704.jpg[/upload]

大家肉眼可见,音乐信号的最顶端和最低端,被混音工程师用“剪刀”强行咔嚓一下,整整齐齐剪掉了,请看下图红框框住的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36751687.jpg[/upload]

这种方式是极度恶劣的不负责任,没有任何专业精神的!尽管原录音母带的动态范围可能超出了CD格式的96分贝,但是工程师也不能用这种“剪刀”方式,把音乐信号塞进CD里呀!——这样处理,哪能有好的音效?!这就好比,想让高个子坐进小轿车里,我们发现他直着腰坐不进去。正确的方法是请他稍微把要弯一弯;但这张CD的做法是,二话不说拿把刀来,把他的头和脚硬生生地砍掉,然后再把他塞进车里!

(未完待续)
TOP
28#

乐林8 在 2005-12-19 11:24:08 发表的内容
我早就说这张碟录音录音似有扭曲现象,高频有前冲的轻向!非常火糙。该公司总共出了几张(包括XRCD)碟就有参差不齐的现象,我倒觉得《国色》和《鼓动心弦》不错,但是《龙迹》实在是不怎么样?


有机会我把其余几张都拿来测试一下。我之前以为这种“剪刀”方式只有在80年代的一些流行乐CD上才会出现;令我惊讶的是现在21世纪了,竟然还有人会用这种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混音制作。
TOP
29#

hpstudio 在 2005-12-19 11:32:58 发表的内容
你应该把波型放大来看,这波形很明显是用软件做mastering 的,动态都控制在某个电平才会出现这样类似一刀切的波型,但实际把波形放大来看应该不会是切顶失真。


混音是如何制作,我们无法判断。不过可以测试出的是,混音工程师把左右声道的最大电平都定在了-0.49分贝。这样做明显是会损害音质的,下图是放大了很多倍之后的图像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1543973536.jpg[/upload]

大家请想想:真实录音的声音,有可能是这种样子吗?
TOP
30#

(继续上文)

说到动态范围,我们就来测测这张CD的动态范围,测试结果显示第一轨有音乐的部分里:

动态范围:左声道55.6分贝;右声道:56.28分贝。

这就让我觉得不可理解了:好端端一个现代的DSD录音,为何音乐部分只有50多分贝的动态范围?大家看我以前测试的一些EMI正价版的50-60年代立体声模拟录音,有些就已经达到了60多分贝的动态范围。

所以说,录音制作是这款CD最大的问题。制作人员十分不负责!更为讽刺的是,CD说明书在第二页里写着:“为了保证极品听觉效果,特意选定在日本及德国进行后期的精良制作……”——由此看来,正是由于在日本和德国进行后期制作,才会导致此CD制作水平如此低。我听说德国只是负责压片,那估计问题便是出在日本的制作上面了。

另外,说明书里英文版写着“post production was done in Japan and Germany to guarantee ultimate sound quality”,这是什么意思?!CD专辑名为龙迹,意在宣扬民族之伟大精神,却一边又在说明书里用英文写着如此崇洋媚外低头哈腰的话语,让外国人看了岂不自打嘴巴?

期待将来看到真正体现民族骨气、真正有专业水平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制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