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常的勃拉姆斯 [复制链接]

查看: 7183|回复: 40
1#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本小册子《平常的勃拉姆斯》。这个标题深得我心。从个性的角度来说,肖邦的优雅,缱倦和诗情可能和我更为接近。而勃拉姆斯的那种将一切埋在心底的晦涩和我相去甚远。但他的音乐却始终积淀在我心底。每当一段经历或一段感情滑过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我就会去听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堪称贝多芬以后最好的交响乐大师,然而我却更喜欢其间弥漫的室内乐气质。有一种幽幽的灯光下推心置腹话平生的味道,很温暖。虽然勃拉姆斯不大透彻,也不大爽快,不激烈也不太亮,但就是这种如同知己间掏心肺腑的表情和语气吸引我的凝视、关注和同情。记的有人说过:勃拉姆斯就象焦炭。是啊,你只要把肺腑里的气流对他吹上几口,就可以取暖。

莫扎特和肖邦的音乐,都是裸露的心灵,具有天人合一的通灵气质。还有舒伯特。巴赫更是几小节的音符就可以引出整个世界。而勃拉姆斯做不到,这个北德佬不善于直抒胸臆,他心中的那种化不开的浓情使他只能小声的呜咽。都说柴科夫斯基情感丰富,但我以为勃拉姆斯远比老柴动人。柴科夫斯基一路充满啜泣,处处流露忧郁和伤感。而勃拉姆斯给人总的感觉是幽暗曲婉,苦涩沉郁,就象一条河流在没有月光的夜晚缓缓流淌。深遂而迷离,凄清而孤寂。虽然色调冷暗,但决不令人感到沉重和压抑,相反,在那一抹的苦涩的余味之中常常散发出深长隽永的一缕缕情丝,让人闻到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妙。他的室内乐深沉婉转,旋律十分优美,像是在自我品尝着苦痛的人生况味。经常令我想到稀疏的阳光射进灰暗的阁楼。他的四部交响曲各个方面的情愫都得以匀称而充分的铺展,那种浓厚沉郁,幽深绵长的旋律经常在一个空旷遥远的空间孤独的鸣响,深沉感人,像一个历经苦痛的人在诉说,在压低了嗓子哼唱。
分享 转发
TOP
2#

顶!很早就喜欢勃拉姆斯并一直喜欢着。大学时候曾一段好长时间(可能有两个月)每天必听第一交的三、四两个乐章一或两遍。用的是普通的随身听和陈佐煌指挥国交的磁带。
TOP
3#

写得好
TOP
4#

刚开始听古典时就听说勃拉姆斯的音乐哲理性强,越来越觉得这话有道理
TOP
5#

楼主写得太好了!
TOP
6#

TO肖邦兄和广大勃拉姆斯乐迷:我讲一件我的亲身经历的关于勃拉姆斯的事情,对大家可能有启发.98年我组建自己的第一套音响系统,就和广州<<音响世界>>的专业人士陈仲本先生联系上了.在谈到自己的听音取向时,我就谈到自己当时对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的喜爱.陈先生告诉我他在德国时的见闻,他深深地被德国人热爱自己的音乐家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的那种感情所深深打动.他说:勃拉姆斯的作品大多具有凝滞,晦涩,厚重,深沉的特点和美感.犹如浓雾笼罩的德国北部的风光写照.要想体会这种意境,音响器材最好选择德国产品.他建议功放可考虑MBL和力无敌.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太贵了......陈先生的话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
TOP
7#

好文!顶!
TOP
8#

有时候不知听什么,就听勃拉姆斯的第一
TOP
9#

对大多数刚踏入古典音乐殿堂的人来说,勃拉姆斯并不是第一选择,他们可能更多的会去选择莫扎特或是柴可夫斯基,但最终还是会喜欢上勃拉姆斯,尽管初听他的东西会觉得晦涩难懂,但他作品中所具有的悲剧性,抒情性以及斗争性,再加上作品本身的庞大织体会使人真正体会到德奥音乐的伟大精髓。
有人说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这话是有道理的,但勃拉姆斯的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因为勃拉姆斯作品中所蕴含的特有的悲剧性,当然,悲剧性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像第三交响曲,但在悲剧的表现上,勃拉姆斯又迈进了一步,他很好的将斗争性和悲剧性糅合在一起,比如第一交响曲中的首乐章,第四交响曲的首乐章,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等。同时,他的作品当中也并不缺少优美的旋律,像第一交响曲的末乐章和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等。有人批评勃拉姆斯写不出优美的旋律,其实,光听海顿主题变奏和匈牙利舞曲就知道勃拉姆斯是多么伟大的旋律大师了。
和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柴氏的确写出了太多优美的旋律,也同样够“悲”,但斗争性就要弱了很多,只是在第五中“斗”了一下,到第六就彻底“死了”,他和勃拉姆斯的经历,心境也有些相似
再有一位就是马勒,马勒也是我喜欢的作曲家,但同勃拉姆斯比起来,他的音乐就太“小资”了,悲剧性很强,也不乏优美的旋律,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批判,内心的挣扎,尽管他也描写了大量的“天堂”(像第二,第四,第八),但同贝多芬比起来,还是停留在“小我”的阶段。
TOP
10#

我却觉得他的气质中孤傲要多于痛苦,要论述说人生痛苦,马勒和老柴才苦呢,只不过马勒“苦大愁深”,老柴的痛苦就懦弱一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