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4626|回复: 613
41#

VV 在 2005-11-30 23:47:51 发表的内容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所以玩LP也好、听音响也罢,关键还需要拥有包容之心。

=================

高兴的实在忍耐不住了,鼓掌!!!

精辟!!!四星带花”!!!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同意,再加一“星”。
TOP
42#

harvey 在 2005-12-1 11:29:24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理论上,的确是「“悬挂”系统,在播放唱片时,唱针VTA角是在不停地变化中」,这事实对回放音质的影响不会像各位想象得那么严重。我在这里又贴上一图片,它是Clearaudio的唱头设计示意图,我所担心的“悬挂”系统里的damping material,也是唱针的shock absorber我这个唱头用了16年,仍没有变化。

我觉得厂方在设计上用上恰当的shock damping material,令到唱针的VTA角起到shock absorber的作用,这些轻微的变动就可忽略不计了。要明白想将它绝对的杜绝是不可行的,就像想我们的座驾不振动一样。

[upload=jpg]Upload/20051211129691199.jpg[/upload]


完全同意这一解释,讨论如何减少这些影响显得更有意义。
不过唱头用了16年,仍没有变化。是不是平时用得比较少?或者说“听不出”明显变化比较符合情理。
TOP
43#

Dr kuang 在 2005-12-1 10:52:31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30 20:35:39 发表的内容


而且严格意义上讲,不同压片厂压出来的碟子都应该有不同的唱针针压调整参数,所谓的“调整完毕”也只是个大概,究竟是不是适合当前播放中的片子偶私下觉得要经过边听边调才能知道。但是每听张碟就要调会累死人的。。。


应该是每一个唱头(包括同厂家同型号)都有一个自己的“最适应针压”。不同唱片之间有差别的是VTA角。
“边听边调”总要经过器材吧?如果不是用耳机来监听的话,环境和摆位也会明显影响调整结果。
而最难办的是这个调整以什么为“标准”呢?针压,抗侧滑力,和VTA角这三者的调整是LP系统调整中最难把握好的,而且不能完全依赖厂家的数据。



“边听边调”总要经过器材吧?如果不是用耳机来监听的话,环境和摆位也会明显影响调整结果。
这一点说的极是,避免LP机器摆位刚好处于“驻波”发生区域常被忽略。引来了“外部施加的振动是回放音乐时最忌讳的杀手”的一系列的问题。
TOP
44#

cwk 在 2005-12-1 17:32:41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1 11:05:09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30 22:10:45 发表的内容
呵呵,的确玩音响一定要有平和,包容的健康心态,当成“追求次好的艺术”,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这个观点我可不完全赞同。
在一定的器材条件下,尽可能把它最佳性能发掘出来。
对于有足够经济能力的玩家,尽可能把唱片里的全部信息发掘出来。


在能力范围内肯定需要锲而不舍,这才符合发烧的精神。
但超出能力范围以外,我觉得还是应该妥协。
就算是HI END器材,同样也会存在着妥协的地方,只不过相比于同类型普通器材来说,妥协的范围小很多罢了。



非常符合我的观念。支持!
解决一个已经发现的问题,大家会公认他的能力;但是,在相当完善的系统里去发现或者找出新的问题,许多人就不以为然了。其实这需要更渊博的知识面和更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新的进步和发展的起点。
TOP
45#

harvey 在 2005-12-1 9:17:50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5-11-30 20:17:47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30 18:23:13 发表的内容
兄台有否想到唱臂的跟随移动和唱针的瞬间移动比有时间上的迟滞呢?诚然,会吸收一部分摆幅,但那个动作早就发生了^_^


我肯定有考虑这个问题,否则其摆幅就会变成是无差别而不是差别变得很小了^_^。
但问题在于相差1毫米的偏心圆、在33转/分钟的转速下,即使是处于直径较小的唱片内圈时,其唱针的移动轨迹也是相当平缓,而不像坑纹所记录的信号那样产生瞬间变化,我相信这种迟滞的大部分都会被悬挂系统所吸收,所以其差别才会变得很小。
同时人们也不应该高估自己的听力,因为有资料显示:人耳对于正负3db以下的声音响度变化和1%以下的失真都不太敏感,所以音箱设计的频率响应曲线大多数都以正负3db为定义域,还有我们通常会看到CD的谐波失真是0.00几、功放的谐波失真又是0.00几,而电声转换最为关键的一环――喇叭或者是音箱却大多数都没有标出这个指标?因为他们的失真往往大于1%、满功率时可能达得到10%,这中间的变化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感觉出来呢?



dr kuang 在 2005-11-30 18:24:12 发表的内容
这个“悬挂系统”确实是LP唱头的死穴所在了!假如把唱针作为刻针的回放,马上就可以发现刻针和唱针之间最大差别正在这里。
而且非常不幸的是,因为有了一付“悬挂”系统,在播放唱片时,唱针VTA角是在不停地变化中的,而不是保持我们预设的角度不变的;唱针的运动也不能百份百地转化成电讯号。
唱头厂会很大方地公布所用唱针,线圈的技术规格和材料,但几乎从来不公布“避震系统”的资料,只告诉用家一个“建议针压”和“适用针压范围”,具体应该用多少只靠自己调。



而且由于唱头是人手装配的,即使是同一型号,在高倍数显微镜下,其形状和角度都会有偏差,同时由于悬挂系统的阻尼特性的差异,在调整LP唱盘时,除了必要的物理参数(如唱盘的水平和唱头方位角等)有标准值之外,其余的参数都存在着变数,调整的关键在于听感。


所以我选择用Clearaudio唱头,因为Clearaudio有一种专利TFT技术(Tolerance Field Technology) ,这种有说服力的测检方法,挑选每一个唱头经过最严格的公差及极关重要的、直接影响音乐回放效果的参数(vital parameters) 。因此,保证了同一型号唱头的质素是必定相同的。我有些朋友,他们喜欢「光悦」唱头,他们各人买回来的同一型号唱头质素是参枝不等的,运气好的偶然买到声音好的。



这样的讨论让人看来就“爽”。我认为已经进入了“高层次”的讨论范畴,当然是必须把通常可以忽略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了。
我的观点是:通过讨论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是最好的结局。找不到,通常可以忽略的问题,就只好继续“忽略”了。起码,加深了对通常可以忽略的问题的了解。
另外,“这个“悬挂系统”确实是LP唱头的死穴所在了!”它对所有的振动都非常敏感,外部“施加”的振动是回放音乐时最“忌讳”的杀手,它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TOP
46#

VV 在 2005-12-9 15:36:31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也不必介意!
私下跟您说:其实我害怕讨论出谁优谁劣(买只LP更难更贵)


争钱的生意不怕没人做,好的东西不怕没人生产。不争钱的生意没人做,不好的东西没人生产。
是好的,怕什么?
TOP
47#

VV 在 2005-12-9 14:44:03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2-9 14:19:09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4:10:09 发表的内容
我早就想把刘名振那帮人的谈话内容搬出来了,有人就是死硬派,不服没办法。还有关于Digital Filter的问题,几人真正关心过的?
------“我想我應該知道你要表達的解析度是什麼:最細微的音樂起伏,亦即我們常在文章中描述的「細微動態」。您提到的是「CD在錄弱音的時候其解析度是十分不足的」,因此我討論的就是,LP若錄弱音,其解析度依然是不足。您大可以錄個0.1V正弦波,刻片到LP上,然後用LP系統重放出來測試。當然不會像CD系統般會是嚴重鋸齒狀,但亦不會是個形狀完整漂亮的正弦波。

16-bit到底夠不夠?沒人可證明。Decca轉換成數位錄音時,用的系統也不過18-bit。在聽感上,我也必須說,能聽到的各種微小細節,我在CD上並不會覺得比LP「少」或「單調」,也許是我耳拙。

我以前可能算是個比您更激進的LP迷。但,那只是在我沒聽過優秀的CD重播系統以前。在發燒友的討論園地說CD不如LP是很尋常的,我只是認為,CD跑了二十年,現在跟跑了四十年的立體聲LP已經算各有千秋了。”-------


科研兄,这恐怕是当今社会“有理却难辩”的最真实写照!不要说在音响发烧这个并不算得上是100%专业的电声学圈子,就连这段时间安徽师大的XXX光天化日之下成批伪造论文发表记录、还有清华的XXX论文造假,被新雨丝揭露,大家有眼可见白纸黑字证据确凿,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下,XXX和XXX也照样一点事都没有——副校长照做,教授照当。。。如此风气,可见一斑!



有什么奇怪!!!
如谁愿意抄几段大家似懂非懂的东西出来,谁马上成为万众仰慕专家了!!!


这的确没有什么奇怪。古人云:读书过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自然就成了万众仰慕的“专家”。
“书”是高级动物积累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与低级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所在。只要努力地读书,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人类的知识积累才不会荒废、而且会得到不断的充实;社会才能更快速的发展进步。不服气没有用。“抄几段”东西出来让万众仰慕才是实在的。尔等也会从中受益。
TOP
48#

felixcat 在 2005-12-9 15:58:11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2-9 15:55:45 发表的内容


问题是CD的声音为什么要接近LP?要接近也是现场的声音,母带的声音.这本来就是LP所不能获得,并且努力获得的目标.如果CD去刻意追求接近LP的声音,岂不是走弯路了.


我也觉得发展一种制式是应该以“现场的声音”作为标准和目标,而不是这种制式以另外某种制式为标准。



完全同意俩位的观点。有人就说过我的CD系统很接近模拟LP的声音,认为这是对我的CD系统最好的评价。我就不是这样认为。我也认为对系统最好的评价是;能否接近用于制作它的“母带的声音”。如果对母带的录音水平也包括进去,那就是能否接近现场的声音。
TOP
49#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7:14:12 发表的内容
呵呵,不仅对于混音工程师,对于BALANCE和MASTER  ENGINEER都是一样,努力往现场上靠。只是,似乎在前期处理的效果比后期添油加醋的效果更好:)


过分的去“找”(补偿)回麦克风丢失的信号,就等于添油加醋。这就要“考”水平了。
TOP
50#

felixcat 在 2005-12-9 16:21:41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6:08:26 发表的内容

又回到一个老话上了:母带的声音也不就是现场的声音,还是没多少可比性。这次和于大胡子聊天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点得不到协调和统一。诚然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努力找到点现场的感觉,但这显然不如通过调整早期录音声学环境和仔细调整录音器材来达到更直接和音质更好----手上有几张MARK LEVINSON以及几家小唱片公司的SAMPLE,注明了是NO MASTERED,但声音活生度和乐器声音的纯度正到让人激赏!只是对于大作品的录制来说,这样做太难了


呵呵,纯粹的原始多轨母带不是可以直接拿来欣赏的。所以说我们不好去直接比较手中唱片和母带有多像,因为普通CD和LP都是双声道的,而原始母带是多声道的,这没法比啊 :)

我猜测,对于大型作品的录音,我们不如这样来理解:唱片混音工程师是利用原始多轨母带作为“原料”和“素材”,经过调配、混合、均衡等等的这种“再创作”工序,由这些“原料”制作出他心目中所认为的“录音现场”的那种声音(双声道母带),因此我觉得混音工程师心目中的标准不应拘泥于“原始母带”,而应当是当时录音现场的情景。


由于任何设备都存在一定的“失真”。“原始母带”也一样,录音麦克风丢失的信号需要后期制作时把他“找”(补偿)回来。因此我更倾向felixcat兄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混音工程师心目中的标准不应拘泥于“原始母带”,而应当是当时录音现场的情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